專利名稱:圖像顯示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圖像顯示器件,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帶加固框的平面圖像顯示器。
背景技術:
近年來,已開發(fā)出多種圖像顯示器件作為下一代輕薄型顯示器件,以取代陰極射線管(下文中被稱為CRT)。這些圖像顯示器件包括液晶顯示器(下文中被稱為LCD),等離子顯示屏(下文中被稱為PDP),場發(fā)射顯示器(下文中被稱為FED)、表面電導電子發(fā)射顯示器(下文中被稱為SED)等。在LCD中,光強度是通過利用液晶的取向而進行控制的。在PDP中,由等離子體放電所產生的紫外線引起的熒光粉發(fā)光。在FED中,由場發(fā)射電子發(fā)射元件所產生的電子束使熒光粉發(fā)光。在SED中,來自表面電導電子發(fā)射元件的電子束而使熒光粉發(fā)光。
一般來說,FED或SED具有在給定間隙兩端彼此相對的前基板和后基板。這些基板包括真空外殼。前基板由熒光屏所構成,而后基板上設有多個電子發(fā)射元件以用作激發(fā)熒光屏的電子源。根據這種類型的FED或SED,可將顯示器件的厚度減少到幾毫米左右。相比現有TV或計算機顯示器所使用的CRT,它可做得更輕更薄并且更節(jié)能。
隨著近來圖像顯示器件尺寸的不斷增加,形成外殼的基板也開始變大。然而,隨著這種尺寸上的增加,產生密封強度的降低、共振頻率的降低、重量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為提高外殼的機械強度,本文提出一種結構,其中加固框可固定在后基板背面?zhèn)?。在KOKAI出版的2000-10493號日本專利申請中特別描述出一種結構,其中與后基板具有相同尺寸的作為框的金屬板被粘結于后基板的整個背面上。在KOKAI出版的11-146305號日本專利申請中描述一種結構,其中矩形金屬框可沿后基板的外表面邊緣部分被固定。
然而,在金屬板被粘結于后基板的整個背面的前述結構的情況下,顯示器件整體上變得重而且厚,由此妨礙顯示器件的主要目的的實現,即重量和厚度的減少。另外在前述結構的情況下,顯示器件強度增加的比例低于重量等增加的比例。
在使用矩形金屬框的情況下,無法充分增加顯示器件中央部分的強度。如果顯示器件跌落或受外部負載的作用,中央部分容易變形。對矩形金屬框而言,很難維持足夠的強度以抵抗扭曲。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這些情況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夠用最小的加固而保持足夠的機械強度并能實現厚度和重量減少的圖像顯示器件。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根據本發(fā)明一個方面的圖像顯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括顯示屏的前基板和與前基板相對的矩形后基板的外殼;以及固定于后基板的外表面并加固外殼的加固框,所述加固框具有分別大致平行于后基板長邊延伸的一對第一框部分和大致平行于后基板短邊延伸并連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對第二框部分,每個第二框部分滿足ΔH/H=12-32%的關系,其中H是后基板各長邊的長度,而ΔH是后基板各短邊與第二框部分之間的距離。
根據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包括外殼的圖像顯示器件,提供有包括顯示屏的前基板和與前基板相對的矩形后基板的外殼;以及固定于后基板的外表面并加固外殼的加固框,所述加固框具有分別大致平行于后基板長邊而與之隔開一定距離地延伸的一對第一框部分和大致平行于后基板短邊而與之隔開一定距離地延伸并連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對第二框部分;第一安裝部分,它沿后基板的外表面從各第一框部分向后基板的各長邊延伸并被配置成安裝有電子器件;第二安裝部分,它沿后基板的外表面從各第二框部分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并被配置成安裝有電子器件。
根據如此構成的圖像顯示器件,加固框可保持外殼的足夠強度,而無需考慮因為屏尺寸的增加所導致的尺寸增加和厚度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加固框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形成并被配置成使外殼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最佳框體,由此可在不妨礙器件的機械強度提高的情況下,減少整個圖像顯示器件的重量和厚度并防止共振。
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FED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沿圖1的剖切線II-II剖切的FED的截面圖;圖3是表示FED背側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FED的加固框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表示在構成FED的外殼和加固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平面示意圖;圖6圖解地表示外殼的位移比和ΔH/H及其和ΔV/V的關系;圖7示意地表示外殼的位移比和ΔH/H及其和ΔV/V的關系;圖8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修正的加固框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根據上述修改的加固框的立體分解圖;圖10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FED的立體圖;圖11是沿圖10所示剖切線XI-XI剖切的FED的截面圖;圖12是表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FED的加固框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加固框的立體分解圖;圖14是表示加固框背側的立體圖;圖15是表示加固框的接觸部分和后基板之間位置關系的平面圖;圖16是表示將電路板分別安裝到加固框的第一和第二安裝部分上的一個例子的截面圖;圖17是表示將電路板安裝到使用可移動連接部件的安裝部分上的修正例的截面圖;圖18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的修正的加固框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的立體分解圖;
圖19是根據圖18所示的修正例的加固框的截面圖;圖20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FED的立體圖;圖21是沿圖20的剖切線XXI-XXI剖切的FED的截面圖;圖22是沿圖20的剖切線XXII-XXII剖切的FED的截面圖;圖23是表示第三實施例的加固框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體圖;圖24是沿圖20的剖切線XXIV-XXIV剖切的FED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閱附圖對將根據本發(fā)明的圖像顯示器件應用于FED的一個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該FED包括前基板11和后基板12,它們由矩形玻璃板形成為彼此絕緣的基板。這些基板彼此相對定位并在其間形成大約1-2mm的間隙。前基板11和后基板12的各周緣部分通過矩形框部分13彼此相連,由此形成平整的、矩形真空外殼10,該外殼10內部保持真空狀態(tài)。在前基板11的內表面的周邊部分和側壁18之間的空間以及后基板12的內表面的周邊部分和框部分18的之間的空間可采用諸如銦或包括銦的合金的低熔點金屬密封材料或諸如燒結玻璃的低熔點密封材料進行密封。
為了支承作用于后基板12和前基板11上的大氣負載,在真空外殼10中設置多個板形墊片14。這些墊片14平行于真空外殼10的短邊延伸并以平行于諸長邊的方向上提供給定間隔的設置。這些墊片14的形狀不特別地局限于板形,例如也可用柱形墊片代替。
用作顯示表面的熒光屏15可形成在前基板11的內表面上。熒光屏15包括發(fā)出紅、綠和藍光的磷光層16以及以矩形形狀出現的屏蔽光吸收層17。例如由鋁層形成的金屬背面20形成在熒光屏15上,未圖示的消氣膜被形成在金屬背面上。
大量用作電子發(fā)射源的電子發(fā)射元件18可設置在后基板12的內表面上,它們可分別發(fā)射出電子束并激發(fā)磷光層16。這些電子發(fā)射元件22分別可設置成對應于像素的多列和多行。各電子發(fā)射元件18包括電子發(fā)射部分和一對元件電極以將電壓提供給電子發(fā)射部分。將電位提供給電子發(fā)射元件18的大量引線21以矩形形式設置在第二基板12的內表面上,它們的端部被引出至真空外殼15的周邊部分。
在如此構成的FED中,當顯示圖像時,陽極電壓被施加在熒光屏15和金屬背面20上,而從電子發(fā)射元件18發(fā)射出的電子束可由陽極電壓加速并撞擊熒光屏15。由此,熒光屏15的磷光層16被激發(fā)以發(fā)光,由此顯示圖像。
如圖2-圖4所示,FED包括固定于后基板12的外表面并加固外殼10的加固框30。加固框30具有一對狹長的第一框部分32,它們彼此平行地延伸;以及一對第二框部分,它們與第一框部分32形成直角并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分別由例如中空的、具有矩形橫截面的鋁桿組成。各第二框部分34的相對端部分被分別固定于第一框部分并使第一框部分連接于彼此。因此,加固框30從整體上基本是以井狀架(well curb)的形式形成。
加固框30設有一對第一連桿38和一對第二連桿40,以用作提高抗扭剛度的加固部分。具體地說,加固框30具有四個角部分36,在各角部分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彼此交叉。各第一連桿38連接每組對角地相對的角部分36。第一連桿38對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它們的交點處彼此相連。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桿對38彼此形成一體并大致以“×”交叉形狀形成。
同樣,各第二連桿40連接每組對角地相對的角部分36。第二連桿40對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它們的交點處彼此相連。第二連桿40對彼此形成一體并基本以交叉的形狀形成。
第一連桿38被固定于加固框30的后基板12的側面上,而第二連桿40被固定在加固框的外表面的側面上。第一連桿38和第二連桿40彼此相對并自器件形成間隙。加固部分并不局限于連桿,而可以引線方式代替。
加固框30通過將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在多個位點上與后基板12的外表面粘結而固定于外殼10。當加固框30被固定于外殼10時,第一框部分32基本平行于后基板12的長邊而延伸,而第二框部分34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短邊而延伸。各第一框部分32可定位在距離后基板12相應長邊一預設距離的位置上。同樣,各第二框部分32可定位在距離后基板12相應短邊一預設距離的位置上。
如果后基板12的各長邊的長度以及后基板各短邊與各第二框部分34之間的距離(從各短邊開始的位移量)分別為H和ΔH,如圖5所示,則各第二框部分被定位成滿足ΔH/H=12-32%的關系。如果后基板各短邊的長度以及后基板各長邊與各第一框部分之間的距離(從各長邊開始的位移量)分別為V和ΔV,則各第一框部分被定位成滿足ΔV/V=12-32%的關系。
本發(fā)明者在這里通過使前述值ΔH/H和ΔV/V不同地改變來測量外殼10的強度。圖6和圖7示出這種測量的結果。在這里測量的是ΔH/H和ΔV/V與后基板位移比(當ΔH=0且ΔV=0時,為1.0)之間的關系,這時1G的負載被施加于外殼10。另外,當使用常規(guī)結構的加固框(即沿后基板周邊部分固定的矩形加固框)時,后基板的中央部分的位移比被推定為1。
如果第二框部分34被定位成滿足ΔH/H=12-32%關系時,如圖6所示,相比使用常規(guī)結構的加固框的情況,后基板的位移比減少到60-5%。如果第二框部分34滿足ΔH/H=16-28%時,后基板的位移比減少到40-5%。如果第二框部分34滿足ΔH/H=18-26%時,后基板的位移比則進一步減少到30-5%。更為有利地,可通過將第二框部分34定位成滿足ΔH/H=20-24%的關系而使后基板12的位移比減少到20-5%。
如果第一框部分32可定位成滿足關系ΔV/V=12-32%,如圖7所示,相比使用常規(guī)結構的加固框的情況,后基板的位移比減少到50-5%。如果第一框部分32滿足ΔV/V=16-28%時,后基板的位移比減少到30-5%。如果第一框部分32滿足ΔV/V=18-26%時,后基板的位移比則進一步減少到20-5%。更為有利地,可通過將第一框部分32定位成滿足ΔV/V=20-24%的關系而使后基板12的位移比減少到10-5%。
各第一框部分32被形成以使其長度等于或小于后基板12的各長邊的長度H。各第一框部分32的各端和后基板12的各短邊之間的距離被設在0-30mm的范圍內。另外,可將各第二框部分34的端部形成為延伸過第一框部分32并延伸至后基板12的長邊附近的位置。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并不局限于連接有獨立形成的框部分的配置,而可以通過整體模壓而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不局限于鋁,而可以其他材料代替,例如鐵。
根據如此構造的FED,加固框30可保持外殼10的足夠強度,即使由于屏尺寸的增加而導致其尺寸也隨之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加固框30由狹長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構成并相對于外殼被配置和定位成滿足ΔH/H和ΔV/V之間的前述關系。這樣,可在不妨礙機械強度的提高的情況下,獲得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優(yōu)化加固框并能使整個FED在重量和厚度上得以減小,另外還能防止共振。
相比于不設置連桿的情況,通過使用使加固框30的角部彼此連接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可將加固框的抗扭剛度提高五倍。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整個FED的機械強度。
盡管在上述第一實施例中設置兩組連桿38和40,作為代替也可僅設一組連桿。在這種情況下也能提高抗扭強度。加固部分不局限于上述連桿,它也可以由加固板形成,如圖8和圖9所示。在這種情況下,加固框30上設有矩形的第一加固板44和第二加固板46。各加固板具有大致等于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所包圍區(qū)域的尺寸。第一加固板44與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相對于加固框30重疊地固定在后基板12的邊上。它覆蓋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所包圍的區(qū)域并使四個角部分36彼此相連。第二加固板46覆蓋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并固定在加固框30的外表面?zhèn)壬稀K采w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包圍的區(qū)域并使四個角部分36彼此連接。第一和第二加固板44、46彼此平行地相對并在其間形成間隙。
如果各個加固板均以矩形板的形式形成,加固框30的抗扭強度相比不設有加固板的情況可提高大約8倍。盡管提供了兩塊加固板,但僅提供一塊加固板也能提高抗扭強度。前面提到的連桿可代替其中一塊加固板而使用。另外,如果FED被用作顯示器件,外殼10和加固框30被容納在柜體(未圖示)內。在這種情況下,可像前述第二加固板46那樣將柜體的一部分成雙設置。
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說明如下。如圖10-13所示,構成加固框30的各第一框部分32和各第二框部分34被一體地形成分別具有第一安裝部分48和第二安裝部分50。像前述第一實施例那樣,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均由具有矩形橫截面的中空桿構成并相對于外殼10的后基板12定位,由此滿足后面提到的ΔH/H和ΔV/V之間的關系。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被基本垂直地設置在后基板12的外表面上并構成實際加固外殼10的高強度部分。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高于后基板12的上升高度被設置為例如40-50mm。
第一安裝部分48沿后基板12的外表面從第一框部分32向后基板的長邊延伸。第一安裝部分48超過第一框部分32的長度而延伸。第一安裝部分48的外表面形成平坦安裝表面48a,其上可安裝電路板。第一安裝部分48的延伸端可一體地形成有中空肋52,該中空肋52向后基板12凸出并沿后基板的長邊延伸。第一安裝部分48上形成有槽54,該槽54在第一框部分32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并開口于安裝表面48a和肋52。如圖11所示,作為驅動FED的電子器件的電路板53被安裝在第一安裝部分48的安裝表面48a上并例如由螺栓固定。
第二安裝部分50沿后基板12的外表面從第二框部分34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第二安裝部分50超過第二框部分34的長度而延伸。第二安裝部分50的外表面形成平坦安裝表面50a,其上可安裝電路板。第二安裝部分50的延伸端可一體地形成有中空肋56,該中空肋56向后基板12凸出并大致平行于后基板的短邊而延伸。第二安裝部分50上形成有槽57,該槽57在第二框部分34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并開口于安裝表面50a和肋56。FED驅動電路板(未圖示)被安裝在第二安裝部分50的安裝表面50a上并例如由螺栓固定。
如圖10-13所示,第一導向槽32a被形成在各第一框部分32的側壁內,第一框部分32與第一安裝部分48相對并在其縱向上延伸超過第一框部分的長度。同樣,第二導向槽34a被形成在各第二框部分34的側壁內,第二框部分34與第二安裝部分50相對并在其縱向上延伸超過第一框部分的長度。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的各端通過穿過第一和第二導向槽32a、34a的連接部件60彼此相連。
連接部件60通過將板材料彎折成L形并一體地具有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一框部分32的第一導向槽32a內的第一連接部分60a以及穿過第二框部分34的第二導向槽34a的第二連接部分60b。在安裝加固框30時,連接部分60的第一連接部分60a首先插入第一框部分32的第一導向槽32a內。在第一連接部分60a沿第一導向槽32a移動到要求位置時,它被螺紋接于第一框部分32。結果,第二框部分34的一個端部對齊于第一框部分32,而第二連接部分60b被插入到第二框部分的第二導向槽34a中。此后,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通過將第二連接部分60b螺紋接入第二框部分34而彼此連接。第二框部分34的各端部以相似步驟連接于第一框部分32,因此獲得欄狀的加固框。
如圖10和圖14所示,加固框30上設有一對第一連桿38和一對第二連桿40,它們分別用作加固件。第一連桿38被設置在加固框30的后基板側上,并連接沿加固框對角方向而相對的角部分。各第一連桿38連接由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安裝部分50界定的角部分。另外,一對第二連桿40被設置在加固框30的外表面?zhèn)炔⑦B接由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界定的角部分。
如此構成的加固框30以與后基板12的外表面粘結,由此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的各底面和第一和第二安裝部分48、50上的肋52、56的各底面與后基板相接觸。一般而言,如果在FED工作期間,加熱外殼10以使后基板12發(fā)生熱變形,后基板12的中央部分將承受最厲害的熱變形,且其變形量快速地從中央部分向外轉移。因此,如果后基板12的熱變形受到加固板30的約束,則后基板可能會損壞。
因此,希望將粘結后基板12的加固框30的多個粘結點62應該與后基板的中心C同心的圓D上或以類似的狀態(tài)來設置。根據本實施例,如圖14和15所示,多個粘結點62可沿正切于圓D的方向延伸。粘結點62被設置在各第一安裝部分48的肋52縱向中央部分和第二框部分34的縱向中央部分。各粘結點62的長度d被設置成穿過圓D的圓心C的線并以直角延伸到粘結點62以及連接圓心C和粘結點的每端之間的夾角θ范圍為2-30°。因此,加固框30可固定于后基板12而不會約束后基板的熱變形,并可防止包括后基板的外殼的損壞。
其他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相同的標號用來表示相同的部分,其詳細說明被省去。
根據如此構造的第二實施例的FED,加固框30可維持外殼10的足夠強度,即使由于屏尺寸的增加所引起其自身尺寸增加也好。根據該FED,和第一實施例中的一樣,可獲得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最佳加固框,由此整個FED可在重量和厚度上減少,另外不會無法改善裝置的機械強度并防止共振。
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通過連接部件60彼此連接,該連接部分60被設置于第一和第二導向槽32a和34a中。比較于框部分通過使用獨立的角部分被聯接在一起的情況,可減少器件的數量和重量。由于連接部件60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一導向槽32a內,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可連接在任何要求位置上。
另外,加固框30的各組成部分是具有安裝部分和框部分的L形結構,它們作為高強度部分。當電子元件被安裝在安裝部分上時,框部分可保持其強度。這樣可有效地使用外殼10的后側,由此整個顯示器件在尺寸上能得以減小。
如圖16所示,和第一安裝部分48的安裝表面4a上的電路板53一樣,另一電路板64可安裝在第二安裝部分50的安裝表面50a上。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框部分32上設有對電路板53、64進行布線的通孔66,由此可通過例如通孔66的柔性纜線68而彼此形成電氣連接。根據這種結構,電路板可彼此連接而無需加長線,由此能提高空間效率和安裝性。另外,可防止引線的無意斷裂。
在將電路板53安裝在第一安裝部分48上時,可使用可移動連接部件70固定電路板,如圖17所示??梢苿舆B接部件70可移動地設置在第一安裝部分48的槽54中并具有內螺紋孔。電路板53可通過將電路板53螺紋接入可移動連接部件70而安裝于第一安裝部分48上的選擇位置,其中可移動連接部分70移動并定位在任何希望位置上。同樣,通過使用可移動連接部件也可將電路板安裝在第二安裝部分50上。
在將電路板直接螺紋接入安裝部分時,形成在安裝部分中的內螺紋孔的位置可根據例如電路板的形狀、大小的改變而改變。然而,根據基于可移動連接部件70的使用的結構,如果可移動連接部件移動到取決于電路板形狀和尺寸的希望位置,則可將電路板安裝在選擇位置。因此,可方便地安裝不同的電路板,而無需對加固框30的安裝部分中的內螺紋孔進行加工。
在上述第二實施例中,通過連接部件60連接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然而,如圖18和19所示,第二框部分34的各端可通過螺紋接入而連接于第一框部分32。在這種情況下,一對圓柱體71被一體地模壓在第二框部分34的內表面上并沿第二框部分的縱向延伸。各圓柱體71的腔體內形成螺紋孔。一對通孔72被形成在第一框部分32的那部分上,第二框部分34的一端連接于該部分。固定螺栓74從第一框部分32的外部穿過通孔72并螺紋接入第二框部分34的相應圓柱體71的腔內,由此連接第二框部分和第一框部分。
下面是對根據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FED的說明。如圖20-22所示,該FED包括加固外殼10的的加固框30以及以垂直狀態(tài)支承外殼的可移動支架76。加固框30具有以井狀架形式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以及從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一體地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安裝部分48、50。如前述實施例那樣,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均由矩形橫截面的中空桿形成并相對于外殼10的后基板而定位,由此滿足前述的ΔH/H和ΔV/V之間的關系。
如圖23所示,第一框部分32上形成有一對過孔81,通過支架76的腳部以后面將要提到的方式通過,這對過孔81分別相對于第二框部分34的一端。
加固框30上設有各自作為加固件的矩形加固板44和一對連接桿40。加固板44被設置在加固框30的后基板側并對角地連接加固框的相對的角部分。加固板44被固定于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安裝部分50以覆蓋一矩形區(qū)域,該矩形區(qū)域由第一框部分和第二安裝部分包圍并將四個角部分彼此連接。連接桿40對被設置在加固框30的外表面?zhèn)炔⑦B接由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所界定的角部分。
加固板44上形成有例如以交叉方式延伸的加固肋78。通過這些加固肋78可增加由平板構成的加固板44的共振頻率。這樣,可抑制加固板44的共振以防止因為加固板的振動而損壞外殼10??蛇x擇地設置加固肋78的形狀和延伸方向。
如圖20-21所示,多個電路板53可安裝在加固框30的第一安裝部分48上并沿后基板12的長邊并排設置。電路板53通過柔性印刷電路板77各自電氣連接于后基板12外緣部分上的引線21(見圖1)。電路板可被安裝在第二安裝部分50和加固板44以及第一安裝部分48上。
支架76具有以矩形板形式形成的底部80,它被置于安裝表面并且一對腳部分82直立于底部上。各腳部分82例如由中空的方形桿構成并大致沿直角向底部80延伸。如圖20和圖22-24所示,各腳部分82的延伸端部中形成有多個內螺紋孔84,這些內螺紋孔84沿腳部分延伸方向以預設間隔設置。各腳部分82的延伸端部可刻以刻度85,它表示腳部分的高度。
腳部分82對的各延伸端部通過第一框部分32中的過孔81可單獨地插入第二框部分34對中。各腳部分32的延伸端部可插入到各第二框部分34的選擇位置并用固定螺栓86固定于第二框部分34。用作固定裝置的固定螺栓86可螺紋接入腳部分82的內螺紋孔84的任何一個中,通過各第一框部分32的固定螺栓86實現。
各腳部分82的延伸端部可滑動地插入第二框部分34,且其插入長度是可調的。特別地,腳部分82的延伸端部可插入第二框部分34所希望的長度并通過任何一個內螺紋孔84用固定螺栓86固定在腳部分82內。由此,可自由調整支架76。完成后,可參照腳部分82上的刻度85調整高度。如果不需要支架76,可擰松固定螺栓9、86并將腳部分82對從第二框部分34中拉出,從而方便地去除支架76。支架76的高度調整機構不局限于上述內螺紋孔和固定螺栓的組合,它也可被設置成連續(xù)可變調整。
在第三實施例中,其他結構與前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中的一樣,由此相同標號被用來表示相同部分分,其詳細說明被省去。
根據如此構造的第三實施例的FED,加固框30可使外殼10保持足夠的強度,即使由于屏尺寸的增加引起其尺寸的增加也好。根據該FED,和第一實施例中一樣,可獲得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最佳加固框,由此可使整個FED在重量和厚度上均得以減少,并且不會妨礙器件機械強度的提高,另外還能防止共振。
由于通過使用加固框30的第二框部分34而固定支架76,因此不需要任何獨立構件以實現垂直安裝,由此構件數量和制造成本都能降低。由于架的腳部分82被插入到中空的第二框部分34以安裝,因此能充分地增加架的安裝強度。
本發(fā)明并不直接局限于上述諸實施例,且其構件可在不脫離發(fā)明精神的情況下以修正的形式體現。另外。通過適當地將所描述的多個構件與前述實施例相結合而作出不同的發(fā)明。例如,可將前述實施例中的所有構件中的某些省去。另外,根據不同實施例的構件也可根據需要進行組合。
在上述諸實施例中,表面電導電子發(fā)射元件可用作電子發(fā)射元件。然而,它們也可代替以任何其他的電子發(fā)射元件,諸如PN型冷陰極器件或場發(fā)射電子發(fā)射元件。另外,本發(fā)明不局限于FED、SED等,而是可適用于任何其他的平面顯示器件,例如PDP。
根據本發(fā)明,這里提供了一種采用最小加固而保持足夠機械強度并實現厚度和重量減少的圖像顯示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顯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括顯示屏的前基板和與前基板相對的矩形后基板的外殼;以及固定于后基板外表面并加固外殼的加固框,所述加固框具有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長邊而單獨延伸的一對第一框部分和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短邊而延伸并連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對第二框部分,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滿足關系ΔH/H=12-32%,其中H是后基板各長邊的長度而ΔH是后基板各短邊與各第二框部分之間的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滿足關系ΔH/H=16-28%。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滿足關系ΔH/H=18-28%。
4.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滿足關系ΔH/H=20-24%。
5.如權利要求1-4任何一項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滿足關系ΔV/V=12-32%,其中V是后基板各短邊的長度,而ΔV是后基板各長邊與第一框部分之間的距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滿足關系ΔV/V=16-28%。
7.如權利要求5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滿足關系ΔV/V=18-26%。
8.如權利要求5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滿足關系ΔV/V=20-24%。
9.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具有四個腳部分,所述第一框部分和第二框部分在所述四個角部分處彼此交叉,另外連接角部分的加固件在對角方向上相對。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固定地疊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并連接四個角部分的加固板。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具有加固肋。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矩形的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固定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以包容四個角部分并固定在后基板側上;以及矩形的第二加固板,所述第二加固板固定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的外表面?zhèn)纫园菟膫€角部分并在其間具有間隙地相對于第一加固板。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一對分別連接兩組對角地相對的角部分的連桿。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連桿對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交點處彼此相連。
15.如權利要求9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一對第一連桿,所述一對第一連桿分別連接兩組對角地相對的角部分并位于后基板側;以及一對第二連桿,所述一對第二連桿連接兩組連桿并位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外表面?zhèn)壬喜чg隙地相對于第一連桿。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對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交叉處彼此相連,所述第二連桿對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交叉處彼此相連。
17.如權利要求9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矩形加固板,所述加固板固定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以包容四個角部分;以及一對連桿,所述一對連桿連接兩組對角地相對的角部分。
18.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加固框具有第一安裝部分,所述第一安裝部分沿后基板外表面從各第一框部分向后基板的各長邊延伸;以及第二安裝部分,所述第二安裝部分沿后基板外表面從各第二框部分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部分均具有構成可安裝電路板的平整安裝表面。
20.如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分具有開口于安裝表面上并沿第一框部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槽;以及構成固定電路板的可移動連接部件。
21.如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部分的至少一個具有通孔,所述通孔構成可穿過由連接安裝在第一安裝部分上和安裝在第二安裝部分上的電路板的引線。
22.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具有分別粘結于后基板外表面的多個粘結點,多個粘結點沿正切于與后基板中心同心的圓的方向延伸。
23.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和各第二框部分具有分別沿縱向延伸的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而加固框包括多個單獨連接第一和第二框部分的連接部件,各連接部件具有可移動地結合于第一框部分的第一導向槽的第一連接部分以及可移動地結合于第二框部分的第二導向槽的第二連接部分。
24.如權利要求1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支架,所述支架具有構成自由安裝表面上的底部和直立于底部并支承外殼的腳部,其中所述加固框的第二框部分是中空的,所述第一框部分具有開口于第二框部分的通孔,所述支承腳的腳部分通過所述通孔可插入到所述第二框部分中。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腳部分可插入以使插入長度可沿第二框部分而調整,所述加固框包括將腳部分固定于第二框部分的固定裝置。
26.一種圖像顯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括顯示屏的前基板和與前基板相對的矩形后基板的外殼,以及固定于后基板外表面并加固外殼的加固框;所述加固框具有一對第一框部分,所述一對第一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長邊并隔開一個距離延伸;一對第二框部分,所述一對第二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短邊并隔開一個距離延伸并連接第一框部分;第一安裝部分,所述第一安裝部分沿后基板的外表面從各第一框部分向后基板的各長邊延伸并構成可安裝有電子器件,以及第二安裝部分,所述第二安裝部分沿后基板的外表面從各第二框部分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并構成安裝有電子器件。
27.一種圖像顯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含顯示屏的前基板和與前基板相對的矩形后基板的外殼,以及固定于后基板外表面并加固外殼的加固框;以及支承所述外殼的可移動支架,所述加固框具有一對第一框部分,所述一對第一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長邊并隔開一距離而延伸;以及一對中空的第二框部分,所述第二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短邊并隔開一距離而延伸,所述第二框部分連接第一框部分,所述支架具有構成置于安裝表面上的底部和直立于底部之上的一對腳部分,并具有插入于第二腳部分中的端部。
28.如權利要求1、26或27所述圖像顯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前基板內表面上并形成顯示屏的熒光屏;及設置在后基板內表面上并激發(fā)熒光屏的多個電子發(fā)射元件。
全文摘要
構成圖像顯示器件外殼的矩形后基板可與加固外殼的加固框(30)相配合。加固框具有基本平行于后基板長邊延伸的一對第一框部分(32)和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短邊延伸并連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對第二框部分(34)。各第二框部分滿足關系ΔH/H=13-33%,其中H是后基板各長邊的長度,而ΔH是后基板各短邊與各第二框部分之間的距離。
文檔編號G02F1/13GK1809855SQ20048001724
公開日2006年7月26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6月20日
發(fā)明者益永孝幸, 高橋不二男, 森本淳, 大淵忍, 橫田昌廣, 岡本壽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