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利用傾斜拋光套管及對準鍵適配器的光纖陣列連接系統(tǒng)以及用于其的線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大體涉及光纖帶狀線纜、連接器、適配器、以及接插系統(tǒng)(patching system)。
背景技術:
當今,光纖通用于對包括通信及數據信號的各種信號進行傳輸。光纖可以是僅具有一個較強傳播模式的單模光纖(通常用于長距離通信),或是其中以不同模式傳輸的光以不同時間到達、從而使得傳輸信號分散的多模光纖。
單模光纖經由成對光纖在收發(fā)器(即,可對光信號進行發(fā)射及接收的裝置)之間傳輸信號。具體而言,成對光纖其中一者將從第一收發(fā)器向第二收發(fā)器傳輸信號,而成對光纖其中另一者將從第二收發(fā)器向第一收發(fā)器傳輸信號。以此方式,光信號不會沿同一光纖在不同方向上行進(否則將導致信號之間的干涉)。
這種配對設置對組織光學永久連接的兩個收發(fā)器裝置而言非常簡單,但是在實踐中,通常通過龐大的光纖、連接器、及接插板網絡來連接收發(fā)器。例如,一種通用光學系統(tǒng)包括在一端的多個收發(fā)器、連接至收發(fā)器并連接至安裝在接插板上的雙工適配器的接插線對、經由陣列適配器連接至雙工適配器(其連接多光纖帶狀線纜(通常為每帶12根光纖))的扇形散開單元(fan-out unit)、經由第二陣列適配器連接至帶狀線纜的相對端的第二扇形散開單元、以及經由接插線對通過另一雙工適配器連接至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相應收發(fā)器。因此很明顯,能夠布置在各種不同裝置中的單個光纖及收發(fā)器之間的線纜的路徑以確保單個收發(fā)器按需連接是重要的。
為確保線纜組件與信號極性的互配性,已建立了界定光纖、線纜、適配器、及連接器的設置標準。例如,適用于陣列連接器的一種上述標準(TIA-604-5B)涉及MPO光纖連接器的互配性。另一種具有由TR-42.8委員會著述的提議附錄的標準TIA 568-B.3涉及通過利用陣列連接器及適配器的(包括MPO的)系統(tǒng)來維持光纖的極性。上述提議附錄討論了建立從一個收發(fā)器的發(fā)射側至另一收發(fā)器的接收側的光通道的四種不同方法。一種稱為“方法A”的方法旨在“連接多個雙工光學收發(fā)器端口或旨在連接兩個平行光學收發(fā)器端口,......”。利用方法A建立的系統(tǒng)使用A型帶狀線纜、A型適配器、A型轉換器以及568B.3接插線。
方法A的光通道特征之一在于陣列適配器為“鍵向上對鍵向上(keyup to key up)”或“對準鍵(aligned-key)”型適配器。該術語指位于線纜的終端主體上的小突起(或“鍵”)的方位,使得用戶可將線纜連接以使線纜相對于適配器正確地取向(未正確取向的線纜會對準錯誤光纖,這將妨礙對光信號的正確傳輸)。對于陣列連接器,對準鍵適配器不如標準“鍵向上對鍵向下(key up to key down)”或“相對鍵(opposed-key)”適配器那樣傳統(tǒng),但是在TIA-604-5B中界定為“鍵選擇k=2(key option k=2)”的可接受的替換。為了在制造期間輔助提供線纜終端,一些陣列連接器(例如,包括MPO的)在各個終端組件的主體部分上具有“主體標記(body mark)”(任何視覺標示,通常為白色涂料標記)以表示應該如何取向線纜用于連接。傳統(tǒng)上,陣列連接器的主體標記位于(作為標記為“光纖1”的光纖)線纜的相同側,并在鍵向上突起的情況下當面對光纖的暴露端觀察時主體標記將位于主體部分的左側。
在方法A中“對準鍵”連接存在的其中一個困難是相接合的光纖之間的實際接觸角。很多線纜以套管端接,該套管暴露線纜的光纖的端部以與另一線纜光學互連的。一旦線纜的光纖被插入并結合至套管,則拋光線纜的暴露端以改善結合線纜之間的信號傳輸。既可垂直于光纖軸線進行上述拋光(公知為“平”拋光),這通常在多模應用中采用,也可相對于光纖的軸線以微小傾斜角度進行上述拋光(公知為“傾斜”拋光(“angle”polishing)),這通常在單模應用中采用。因其可降低在傳輸期間發(fā)生光無意地從光纖的端部反射的風險,故通常優(yōu)選對單模應用采用傾斜拋光。但是,對套管進行傾斜拋光要求相接合的套管相對地成一定角度,既要求相接合的套管其中一者的斜面必須略微面向上,而另一套管的斜面必須略微面向下,以為了光傳輸而使得這些面正確地鄰接。通常陣列連接器的每個套管都會包括套管標記(通常還可為一些諸如涂料標記或模壓記號的視覺標示),該套管標記在結合及拋光之前向端接線纜的用戶表示如何在套管中取向光纖帶。通常,套管標記位于線纜的與上述光纖1相同的側,并處于線纜的與連接器主體標記相同的側。這種布置指示安裝者拋光接觸表面,使得在暴露光纖面向右的情況下當從具有套管標記的套管側面(其)觀察套管時,套管的下邊緣在拋光處理期間被磨去。在該常規(guī)端接處理中,連接器主體上的鍵面向上。
因為上述關聯于方法A的要求,在依然具有(a)與適配器相接合的現有“對準鍵”及(b)用于線纜套管的傾斜拋光表面的同時,通過常規(guī)部件不可能完成該方法A的連接布置(事實上,由TIA TR-42.8提出的TIA568-B.3的附錄闡明了“用在連接方法A中的全部連接器都必須被平拋光;傾斜拋光連接器不能通過鍵向上對鍵向上來連接”)。因此,期望一種光學系統(tǒng)能滿足方法A的連接要求且符合其他這些結構要求,以確保單模性能及極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在能夠使得數據通信系統(tǒng)符合由TIA TR 42.8所著述的TIA568-B.3附錄的關于陣列連接極性要求的同時,同時還提供傾斜拋光端接的改善性能。作為第一方面,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涉及光纖帶狀線纜。該線纜包括形成為帶的多根大體平行光纖,所述帶在縱向方向上延伸并包括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及在所述帶的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每一個處附裝的端接組件。每個所述端接組件都包括主體及套管,所述主體在其上表面具有鍵,所述套管具有暴露所述光纖的端部的拋光接觸表面。所述接觸表面形成相對于垂直于由所述光纖界定的軸線的平面的斜角;或者(a)各個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上,或者(b)各個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下。該設置提供了對光纖的對準鍵或“鍵向上對鍵向上”接合,同時還允許光纖被傾斜拋光。
作為第二方面,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涉及數據通信系統(tǒng),包括第一收發(fā)器及第二收發(fā)器;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第二扇形散開單元;與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連接的第一適配器及第二適配器;以及帶狀干線線纜。每個扇形散開單元都包括多根光纖。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光學地經由第一光纖對與所述第一收發(fā)器相連接,而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光學地經由第二光纖對與所述第二收發(fā)器相連接。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中的每一個還包括具有拋光接觸表面的套管,所述接觸表面暴露所述多根光纖的端部,所述接觸表面相對于垂直于所述光纖的軸線的平面成斜角。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端接主體的每一個都包括從其上表面向上突起的鍵。所述帶狀干線線纜包括形成為帶的多根大體平行光纖,所述帶在縱向方向上延伸并包括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在所述帶的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每一個處附裝的端接組件,每個所述端接組件都包括主體及套管,所述主體在其上表面具有鍵,而所述套管具有暴露所述光纖的端部的拋光接觸表面。所述接觸表面形成相對于垂直于由所述光纖界定的軸線的平面的斜角。所述干線線纜的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連接至所述第一適配器,而所述干線線纜的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連接至所述第二適配器。或者(a)所述帶狀干線線纜的各個套管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上,或者(b)所述帶狀干線線纜的各個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下。
圖1A是本發(fā)明的帶狀線纜的實施例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1B是圖1A的帶狀線纜的側視圖。
圖2是可用于圖1A的帶狀線纜的陣列適配器的立體透視圖。
圖3A是用于圖1A的帶狀線纜的扇形散開單元的實施例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3B是圖3A的扇形散開單元的側視圖。
圖4A是采用圖1A的帶狀線纜的數據傳輸系統(tǒng)的示意性俯視圖。
圖4B是圖1A的帶狀線纜的末端與圖3A的扇形散開單元之間的連接的部分側視圖。
圖5是采用圖1A的帶狀線纜的數據傳輸系統(tǒng)的替代性示意性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將在以下更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其中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可以不同形式實施并不應解釋為限制于這里所列出的實施例。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在于使內容揭示的更徹底完整,并可向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充分地揭示本發(fā)明。在附圖中,通篇類似的標號表示類似的元件,而為了清楚起見,會對線、層及區(qū)域的厚度進行夸大。
應該理解的是,當元件被描述為處于另一元件之“上”時,其可直接置于另一元件上或也可在中間間隔有其他元件。相反,當元件被描述“直接”處于另一元件之“上”時,其間沒有其他元件介入。應該理解的是,當元件被描述“連接”或“附裝”至另一元件時,其可直接連接或附裝至其他元件或也可在中間間隔有其他元件。相反,當元件被描述“直接連接”或“直接附裝”至另一元件時,其間沒有其他元件介入。在這里,用語“及/或”包括相關列出項目的一個或更多的任意及全部結合。
現參考附圖,在圖1A及圖1B中示出了總體由10表示的光纖帶狀線纜。線纜10包括帶12以及在帶12的兩端的端接組件15,15’。以下將詳細描述這些部件。
再參考圖1A及圖1B,帶12包括12根光纖14,每根光纖都具有芯及保護覆層。光纖14以平行方式布置以形成帶12。為清楚起見,通常將帶的光纖單獨稱為光纖1,光纖2等等;在示出的帶12中,光纖1最靠近圖1A的頂邊緣,光纖2位于下方鄰接光纖1,以此類推,而光纖12是圖1A中最下方的光纖。相關于光纖14的其他約規(guī)包括顏色等等在TIA/EIA-598,“Optical Fiber Cable Color Coding”中闡明。
典型光纖的結構及組成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是熟知的,在這里將不進行詳細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光纖是單模光纖。示例性光纖包括商品名為TeraSPEEDTM的光纖,可從得克薩斯州,理查森市的SYSTIMAXSolutions公司購得。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了解也可采用不同結構的帶。例如,可應用具有不同數量光纖(通常為6根及8根光纖帶)的帶。
接著參考圖1A及圖1B,端接組件15包括附裝至帶12的套管22、附裝至套管22的主體18、以及附裝至主體18的護套16。護套16、主體18以及套管22的結構及互連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是熟知的,在這里不需要對其進行詳細描述。
再次參考圖1A及圖1B,套管22包括接觸表面28,接觸表面28將光纖14暴露成在接合部件中的相接合的光纖。接觸表面28略微面向上,相對于平面FS成一定角度,該平面FS與處于角度α的光纖14的軸線垂直。通常角度α處于約5度至15度之間,例如,在用于MPO連接器的TIA-604-5B中特定角度為8度。
依然參考圖1A及圖1B,主體18包括處于其頂表面之上的對準鍵26。主體18還可包括主體標記20(與在圖1A中示意性示出的MPO連接器類似),主體標記20向操作者表明主體18與套管20的正確取向以便于裝配。在示出的實施例中,主體標記20處于等分表面BS(其垂直地等分主體18及套管22)的與上述光纖1相同的側之上。主體標記20可以是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認為適于表明對端接組件15的正確取向的視覺標示(諸如涂料標記)。
依然參考圖1A及圖1B,示出的套管22包括可選的套管標記24(如同MPO連接器),其在接觸表面28拋光期間使操作者確定對光纖14及套管22的正確取向。套管標記24位于套管22上,位于等分表面BS的相對于主體標記20一側的一側上,即,位于與光纖12相同的側上。操作者會將光纖14插入套管22,使得光纖12位于套管22的與套管標記24相同的側上(這不同于現有光纖的插入)。而且,套管標記24的該位置表明操作者對光纖14的端部進行傾斜拋光將形成接觸表面28,使其傾斜或略微面向上。
再參考圖1A及圖1B,端接組件15’包括與端接組件15結構相似的護套16’、主體18’及套管22’。具體而言,鍵26’向上突起,并且當光纖14在套管22’處端接時,傾斜接觸表面28’略微面向上并與垂直于光纖14(其在套管22’終結)的軸線的平面形成角度α’。端接組件15’及端接組件15之間的差異包括(a)主體標記20’布置在帶12的對應于光纖12的一側,及(b)套管標記 24’(如果由MPO連接器包含)布置在帶12的對應于光纖1的一側。這些布置使得主體標記18,18’位于帶12的相對側上(即,在等分平面BS及鍵26,26’的相對側上),并使得套管標記24,24’也位于帶12的相對側上,使得位于線纜10的各個端部上的套管及主體標記位于其各個端接組件15,15’的相對側上。
現參考圖2,其中示出了總體由30表示的MPO適配器。適配器30包括穿過其的開口31。鍵槽32也延伸通過適配器30而鄰近開口31,且確定鍵槽32的大小并對其進行配置以接收來自線纜10的各個鍵26,26’以及來自諸如扇形散開單元的其他部件的接合鍵。鎖34略微延伸進入開口以接合并固定相應端接組件15,15’。適用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示意性MPO適配器及其他陣列適配器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熟知的,在這里將不對其結構及材料進行詳細描述。在TIA-604-5B中描述了示意性MPO陣列適配器30,其中對準鍵示例被描述為“鍵選擇k=2”。
現參考圖3A及圖3B,總體表示為36的扇形散開單元包括帶部38,該帶部38包括光纖39、傳輸件54、端接組件37、以及單光纖連接器56a-561。帶部38在端接組件37與傳輸件54之間延伸;從傳輸件54起始,光纖39在端接在各個單一光纖連接器56a-561內之前分開或成對“扇形散開”。成對的光纖39遵循規(guī)定在由TIA TR-42.8至TIA568-B.3所提出的附錄中、并被確定為方法A的協(xié)定,例如光纖1與12成對,光纖2與11成對,以此類推直至光纖6與7成對。在授權于Del Grosso等人的美國專利號6,785,600中也描述了成對設置,在這里通過引用其整體將其內容結合于本說明書中。
除了帶部38、套管46、傾斜拋光、以及主體42被常規(guī)端接外,如同上述,端接組件37包括結合線纜10的護套40、主體42、以及套管46;如在示意性MPO連接器中,(a)主體標記44及套管標記48位于帶部38的相同側上,并位于光纖1的相同側上,且(b)盡管鍵50從套管46向上突起,但套管46的傾斜接觸表面52略微面向下。如下所述,接觸表面52的這種取向使得扇形散開單元36的端接組件37與線纜10的端接組件15接合。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理解包括帶部38、傳輸件54、端接組件37、以及單一光纖連接器56a-561的扇形散開單元36的構造。示例性扇形散開單元可從得克薩斯州,理查森市的SYSTIMAXSolutions公司商購獲得。
圖4A示出了采用線纜10、兩個陣列適配器30、以及上述類型的兩個相同的扇形散開單元36的數據傳輸系統(tǒng)60。系統(tǒng)60還包括數個位于系統(tǒng)60的遠端部處的收發(fā)器66,66’(為了清楚起見僅示出兩個收發(fā)器)。收發(fā)器66,66’可以是任意數量的在光纖網絡上發(fā)送并接收光學數據的裝置,包括計算機、電話、服務器、以及路由器。每個收發(fā)器66,66’都與對應成對的現有TIA/EIA-568-B.3兼容接插線64,64’相連接。接插線64,64’依次與兩個雙工適配器62,62’的一者中的端口相連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其構造及功能。每個扇形散開單元36的單一光纖連接器56a-561都插入如上所述并示于圖4A及圖4B中的成對的各個雙工適配器62,62’中。在其相對端部,相同的第二扇形散開組件36經由陣列適配器30中一者被連接至線纜10的各個端接組件15,15’。
如圖4A及圖4B所示,扇形散開單元36與線纜10的端接組件15,15’之間的連接是“鍵向上對鍵向上”,這符合由TIA TR-42.8所提出的TIA 568-B.3附錄的要求,并被確定為方法A。但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構造,略微面向上的端接組件15,15’的接觸表面28,28’可與略微面向下的扇形散開單元36的接觸表面52配合。這些傾斜表面的配合提供了通常優(yōu)于非傾斜(即,平)接觸表面對光學數據的傳輸方式,并通過對線纜10的端接主體18,18’以及扇形散開單元36的端接主體42的“鍵向上對鍵向上”取向而實現上述方式(見圖4B)。需要注意,端接組件15,15’中的任一者都可與扇形散開單元36中的任一者相連接,并依然可操作。
通過在成對連接收發(fā)器66,66’之間布置的傳輸通路,可以驗證系統(tǒng)60的確為光學信號提供了正確連接?,F參考圖4A,從收發(fā)器66的傳輸部Tx開始的光學信號將行進通過標有“光纖12”的接插線64到達雙工適配器62。然后該信號進行通過信號光纖連接器56b進入扇形散開組件36的光纖12,其將該信號傳遞至陣列適配器30。在該位置,信號通過端接組件15傳輸至線纜10的與扇形散開組件36的光纖12對準的光纖1。信號通過線纜10在光纖1中傳輸至端接組件15’,通過第二陣列適配器30,并進入第二扇形散開單元36,在這里信號傳輸至其光纖1。然后,該信號在第二扇形散開單元36的光纖1中傳輸,通過單一光纖連接器56a、雙工適配器62’、接插線對64’的光纖1,并進入收發(fā)器66’的接收部Rx。由此,信號正確地從收發(fā)器66的發(fā)射部傳輸至收發(fā)器66’的接收部。
依然參考圖4A,可從收發(fā)器66’的發(fā)射部Tx至收發(fā)器66’的接收部Rx形成并行傳輸通路。具體而言,信號從收發(fā)器66’的發(fā)射部Tx行進,通過接插線對64’的光纖12,通過雙工適配器62’進入第二扇形散開單元36的光纖12,通過第二陣列適配器30進入線纜10的光纖12,通過第一陣列適配器30并進入第一扇形散開單元36的光纖1,并通過雙工適配器62進入接插線對64的光纖1以傳輸進入收發(fā)器66的接收部Rx。因此,可看到信號適當地從收發(fā)器66’的發(fā)射部Tx傳輸至收發(fā)器66的接收部Rx。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理解,線纜10可這樣構造即在鍵26依然向上突起時可將帶12取向成使接觸表面28略微面向下,而非使套管22,22’的接觸表面28略微面向上。這種改變可采用具有鍵及接觸表面的扇形散開單元36,該接觸表面在鍵50向上延伸時略微面向上。
圖5示出了可采用本發(fā)明的線纜的總體由100表示的另一種系統(tǒng)。系統(tǒng)100包括構造類似于上述線纜10的帶狀干線線纜110?!皩舒I”陣列適配器120,120’連接至線纜110的各個端部。于是,帶狀接插線130,130’連接至陣列適配器120,120’,并接著可連接至陣列收發(fā)器。帶狀干線線纜110的端接組件115,115’的結構與上述線纜10的結構相同,而陣列接插線130的端接組件135與上述扇形散開單元36的端接組件50的結構相同。這樣,通過傾斜拋光光纖,線纜110與接插線130,130’所希望的“鍵向上對鍵向上”連接被采用。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其他數據通信系統(tǒng)也可采用本發(fā)明的具有對準鍵適配器的帶狀干線線纜。示例性替代系統(tǒng)包括加固的陣列連接器至單一光纖扇形散開件,來代替圖4A中示出的扇形散開單元36及36’、雙工適配器62及62’、以及雙工接插線64及64’。
上述為本發(fā)明的說明而不應被解釋為其限制。盡管已描述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容易理解可對示例性實施例有多種修改而實質上并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新穎的教導及優(yōu)點。因此,所有這些修改都意圖包含在由權利要求界定的本發(fā)明的范圍內。本發(fā)明由所附權利要求界定,權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光纖帶狀線纜,包括形成為帶的多根大體平行光纖,所述帶在縱向方向上延伸并包括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在所述帶的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每一個處附裝的端接組件,每個所述端接組件都包括主體及套管,所述主體在其上表面上具有鍵,所述套管具有暴露所述光纖的端部的拋光接觸表面,其中所述接觸表面形成相對于垂直于由所述光纖界定的軸線的平面的斜角,以及其中,或者(a)各個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上,或者(b)各個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套管的所述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光纖包括偶數根光纖。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中最靠外的光纖表示為光纖1而相對的最靠外的光纖表示為光纖n,且其中以端接鍵向上來觀察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接觸表面時,光纖1位于左側,且其中以所述端接鍵向上來觀察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接觸表面時,光纖n位于左側。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為單模光纖。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線線纜的所述套管的所述接觸表面與垂直于所述光纖軸線的所述平面之間的所述斜角在約5度至15度之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角為約8度。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帶的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包括位于所述鍵的相對橫向兩側上的第一主體標記及第一套管標記,而位于所述帶的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包括位于所述鍵的相對橫向兩側上的第二主體標記及第二套管標記,且其中所述第一主體標記及所述第二主體標記位于所述鍵的相對橫向兩側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纖帶狀線纜,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鍵向上突起來面對所述接觸表面觀察時,所述第一主體標記及所述第二主體標記中的每一個都布置在所述主體的左側,而所述第一套管標記及所述第二套管標記中的每一個都布置在所述主體的右側。
10.一種數據通信系統(tǒng),包括第一收發(fā)器及第二收發(fā)器;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第二扇形散開單元,其每個都包括多根光纖,其中,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經由第一光纖對與所述第一收發(fā)器光學地連接,而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經由第二光纖對與所述第二收發(fā)器光學地連接,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中的每一個還包括具有拋光接觸表面的套管,所述拋光接觸表面暴露所述多根光纖的端部,所述接觸表面相對于垂直于所述光纖的軸線的平面成斜角,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端接主體的每一個都包括從其上表面向上突起的鍵;第一適配器及第二適配器,其分別與所述第一和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所述套管相連接;以及帶狀干線線纜,其包括形成為帶的多根大體平行光纖,所述帶在縱向方向上延伸并包括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在所述帶的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每一個處附裝的端接組件,每個所述端接組件都包括主體及套管,所述主體在其上表面具有鍵,所述套管具有暴露所述光纖的端部的拋光接觸表面,其中所述接觸表面形成相對于垂直于由所述光纖界定的軸線的平面的斜角;其中所述干線線纜的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連接至所述第一適配器,而所述干線線纜的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連接至所述第二適配器,以及其中,或者(a)所述帶狀干線線纜的各個套管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上,或者(b)所述帶狀干線線纜的各個接觸表面都略微面向下。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扇形散開單元的所述光纖都分離成對,且其中所述光纖在外側依此配對。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扇形散開單元都包括偶數根光纖,且所述干線線纜包括相同偶數根光纖。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每個所述帶的最靠外的光纖表示為光纖1,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每個所述帶的另一最靠外的光纖表示為光纖n,且所述帶狀干線線纜的最靠外的光纖表示為光纖1及n,且其中所述干線線纜的光纖1光學地與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的光纖n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光纖1相連接,且其中所述干線線纜的光纖n光學地與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的光纖1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的光纖n相連接。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線線纜的所述光纖為單模光纖。
15.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適配器及所述第二適配器為對準鍵陣列適配器。
16.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發(fā)器及所述第二收發(fā)器分別經由雙工對準鍵適配器與所述第一扇形散開單元及所述第二扇形散開單元相連接。
17.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線線纜的套管的所述接觸表面與垂直于所述光纖軸線的所述平面之間的所述斜角在約5度與15度之間。
18.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角為約8度。
19.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帶的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包括位于所述鍵的相對橫向兩側上的第一主體標記及第一套管標記,而位于所述帶的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端接組件包括位于所述鍵的相對橫向兩側上的第二主體標記及第二套管標記,且其中所述第一主體標記及所述第二主體標記位于所述鍵的相對橫向兩側上。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數據通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鍵向上突起來面對所述接觸表面觀察時,所述第一主體標記及所述第二主體標記中的每一個都布置在所述主體的左側,而所述第一套管標記及所述第二套管標記中的每一個都布置在所述主體的右側。
全文摘要
一種光纖帶(12)線纜,包括形成為帶的多根大體平行光纖(14),所述帶在縱向方向上延伸并包括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及在所述帶的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每一個處附裝的端接組件(15,15’)。每個所述端接組件(15,15’)都包括主體(18,18’)及套管(22,22’),所述主體在其上表面上具有鍵(26,26’)。所述套管具有暴露所述光纖的端部的拋光接觸表面(28,28’);所述接觸表面(28,28’)形成相對于垂直于由所述光纖界定的軸線的平面的斜角。位于所述帶(12)的所述第一及第二端部處的所述端接組件(15,15’)或者都略微面向上,或者都略微面向下。
文檔編號G02B6/44GK1973229SQ200580018164
公開日2007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6月4日
發(fā)明者J·C·利文斯頓 申請人:科姆斯科普技術道具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