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 一 種背光模組和釆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顯示器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發(fā)光,因此,為達到 顯示效果,須給液晶顯示器面板提供 一 面光源裝置,例如背光 模組,以實現顯示功能。
請參閱圖1,是一種現有技術背光模組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該背光模組1包括一框架11、 一導光板14、多個光源15和一 光學膜片組17。該導光板14包括一入光面144和一與該入光面 相鄰的出光面145。該多個光源15鄰近該入光面144設置,其 所發(fā)出的光線通過該入光面144進入該導光板14,并轉換為一 面光源自該出光面145出射。該光學膜片組1 7通常包括擴散片 和棱鏡片等光學膜片,其按 一 預定的順序依次層疊設置在該導 光板14的出光面145 —側,對射出該導光板14的光線進行擴 散和聚光等作用,以使光線達到 一 定均勻度和亮度后射出該背 光模組1。該框架11收容并固定該導光板14、該多個光源15 和該光學膜片組17。
然而,因為各光學膜片通常均為矩形的膜片,其外觀較為 相似,當人工操作組裝該背光模組1時,容易混淆各光學膜片, 導致錯裝光學膜片、各光學膜片放置順序與預定順序不 一 致或 光學膜片正反面倒置等情形,并且當光學膜片數量較多時,更 容易產生少裝或多裝光學膜片的情形。上述各情形均 一 定程度 影響背光模組1的出光均勻度和亮度,使該背光模組1無法達
3到預定的出光均勻度和亮度,降低該背光模組1的出光品質。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背光模組組裝識別度不高的問題,有必 要提供一種組裝識別度較高的背光模組。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液晶顯示裝置組裝識別度不高的問題, 有必要提供 一 種組裝識別度較高的液晶顯示裝置。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框架和至少兩光學元件。該框架 包括 一 側壁,該側壁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收容槽。該兩光學 元件收容在該框架內,其分別包括至少 一 凸耳,且該兩光學元 件的凸耳分別對應收容在該兩收容槽內。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 一 液晶面板和鄰近該液曰 曰曰面板
的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 一 框架和至少兩光學元件該
框架包—側壁,該側壁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收容槽該兩
光學元件收容在該框架內,其分別包括至少一凸耳,且該兩光
學元件的凸耳分別對應收容在該兩收容槽內。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兩光學元件和 一 框架。該至少 兩光學元件分別包括 一 用于相互區(qū)別的第 一 標志。該框架收容 該兩光學元件,其包括相互間隔并分別對應該第 一 標志的第二 標志,以表明該至少兩光學元件放置在該框架內的預定方式。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液晶面板和相鄰該液晶面4反
的一背光模組。 該背光模組包括至少兩光學元件和一框架。該
至少兩光學元件分別包括 一 用于相互區(qū)別的第 一 標志。 該框架
收容該兩光學元件其包括相互間隔并分別對應該第一才示志的
第二標志,以表明該至少兩光學元件放置在該框架內的預定方式。
本發(fā)明的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通過 間隔設置在該框架的至少兩收容槽分別對應收容至少兩光學元 件的凸耳,從而表明該至少兩光學元件分別組裝至該框架的預 定方式,操作人員可依據光學元件的凸耳與收容槽是否對應以判斷其組裝是否正確,提高該背光模組的組裝識別度,確保以 預定的正確組裝方式將該至少兩光學元件組裝至該框架,避免 該背光模組中光學元件的組裝錯誤,從而保證其出光均勻度和 亮度,提高該背光模組和該液晶顯示裝置的出光品質。
圖l是一種現有技術背光模組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背光模組的框架的俯視圖。 圖4是圖3所示框架沿IV-IV線的剖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二實施方式的框架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閱圖2,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分 解示意圖。該液晶顯示裝置2包括 一 背光模組20和相鄰該背光 模組20的液晶面板29。該背光模組20包括一框架21、 一導光 板23、多個光源25、 一擴散片27和一棱鏡片28。該框架21是 一膠框,其界定一收容空間(未標示)。該導光板23、該擴散片 27、該棱鏡片28和該液晶面板29自下而上依次層疊收容在該 收容空間。該多個光源25鄰近該導光板23設置,其均為發(fā)光 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該框架21包括 一 底板210、 一第 一 側壁211、 一相對該第 一側壁211的第二側壁2 1 3和 一 連接該第 一 側壁211與該第二側 壁2 13的第三側壁21 5 。該第 一 側壁211 、該第二側壁21 3和該 第三側壁215均自該底板2 1 0 —側向同 一 方向垂直延伸。該框 架21在相對該第三側壁215的 一側設置分別對應該多個光源2 5 的多個光源收容槽218。
請參閱圖3和圖4 ,圖3是圖2所示背光模組20的框架2 1 的俯視圖,圖4是圖3所示框架2 1沿IV-IV線的剖視圖。該第一側壁211、該第二側壁21 3和該第三側壁215均為 一 橫截面為 臺階狀的條形結構。該第 一側壁211包括一第 一 臺階表面201、 一第二臺階表面202、 一第一連接面203和一第二連接面204。 該第 一 臺階表面201和該第二臺階表面202分別平行于該底板 210。該第一連接面203垂直連接該第一臺階表面201和該第二 臺階表面202。該第二連接面204垂直連接該第二臺階表面202 和該底板210。該第 一側壁211自與該第三側壁215相連的 一端 依次間隔設置一第一收容槽212、 一第二收容槽214和一第三收 容槽216。該第二側壁2 13在遠離該第三側壁2 1 5處設置 一 公共 收容槽219。
定義平行該底板210的平面為水平面。該第一收容槽212、 該第二收容槽214、該第三收容槽216和該公共收容槽219分別 為自該第二臺階表面202朝該底板2 10凹陷的 一 切槽,其水平 截面形狀均為相同的矩形,且其到該第 一 側壁211水平中垂線 的垂直距離互不相等。該第一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和 該第三收容槽216的底部(未標示)到該底板210的距離依次遞 減,即該第一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和該第三收容槽 216垂直水平面的深度依次遞減。該公共收容槽219和該第 一 收 容槽212垂直水平面的深度相等。
該導光板23是一板狀光學元件,其包括一矩形導光本體(未 標示)和位于該導光本體相對兩側的第 一 凸耳238與第二凸耳 239。該導光本體對應該框架21的底板210, 其包括一入光面 230、 一出光面232、 一底面234和兩相對的側面236。該入光 面230相鄰該光源收容槽218。該出光面232鄰近該入光面23 0。 該底面234相對該出光面232。該兩側面236位于該出光面232 與該底面234之間。該第 一 凸耳238和該第二凸耳239分別自 該兩側面 23 6向遠離該導光本體 一 側水平延伸,其分別對應該 第一收容槽212和該公共收容槽219,且其形狀分別與該第一收 容槽212和該/>共收容槽219的水平截面形狀相對應。該第一 凸耳23 8和該第二凸耳239的厚度均等于該第一收容槽212與該第二收容槽214垂直深度的差值。
該擴散片27是一膜片狀的光學元件,其包括一對應該導光 本體的擴散本體270和自該擴散本體270兩相對側邊向遠離該 擴散本體270 —側水平延伸的 一 第三凸耳278與第四凸耳279。 該第三凸耳278對應該第二收容槽214,其形狀與該第二收容槽 214的水平截面形狀相對應。該第四凸耳279對應該公共收容槽 219,其形狀與該公共收容槽219的水平截面形狀相對應。該第 三凸耳278和該第四凸耳279的厚度均等于該第二收容槽214 與該第三收容槽216垂直深度的差值。
該棱鏡片28是一膜片狀的光學元件,其包括一對應該導光 本體的聚光本體280和自該聚光本體280兩相對側邊向遠離該 聚光本體280 —側水平延伸的 一 第五凸耳288與第六凸耳289。 該第五凸耳288對應該第三收容槽216,其形狀與該第三收容槽 216的水平截面形狀相對應。該第六凸耳289對應該公共收容槽 219,其形狀與該公共收容槽219的水平截面形狀相對應。該第 五凸耳288和該第六凸耳289垂直水平面的厚度均等于該第三 收容槽216的垂直深度。
當組裝該背光模組20時,首先將該導光板23組裝至該框 架21,使該導光板23的導光本體對應該底板2 1 0并收容在該框 架21的收容空間,該第一凸耳238和該第二凸耳239分別對應 收容在該第 一 收容槽212和該公共收容槽219內,從而該導光 板23的出光面232與該第二收容槽214的底部平齊。再將該擴 散片27組裝至該框架21的收容空間,使該擴散本體270層疊 在該出光面232,該第三凸耳278收容在該第二收容槽214內, 該第四凸耳279層疊在該第二凸耳239并收容在該公共收容槽 219內,從而該擴散片27的表面與該第三收容槽216底部平齊。 最后,將該棱鏡片28組裝至該框架21的收容空間,使該聚光 本體280層疊在該擴散本體270,該第五凸耳288收容在該第三 收容槽216內,該第六凸耳289層疊在該第四凸耳279并收容 在該公共收容槽21 9內,從而該棱鏡片28的表面與該第二臺階表面202平齊。
因為該導光板23的第一凸耳238、該擴散片27的第三凸耳 278和該棱鏡片28的第五凸耳288分別與該第 一收容槽212、
該第二收容槽214和該第三收容槽216--對應,操作人員可
依據該第一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和該第三收容槽216 是否全部被該第 一 凸耳23 8、該第三凸耳278和該第五凸耳288 填充,來判斷該導光板23 、該擴散片27和該棱鏡片28等光學 元件是否全部組裝至該框架21,從而可避免少裝光學元件,且 因該背光模組20正確完成組裝后,該棱鏡片28應該與該第二 臺階表面202平齊,若誤將多余的光學元件組裝至該背光模組 20,則最頂層光學元件超出該第二臺階表面202,從而提示操作 人員其操作有誤,避免多裝光學元件。
另外,因為該第一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該第三 收容槽2 16和該公共收容槽2 19至該第 一 側壁211水平中垂線 的距離互不相等,該公共收容槽219與該第 一收容槽212、該第 二收容槽214和該第三收容槽216的連線既不是平行于該水平 中垂線,也沒有穿過該底板210對角線的中點,因此該多個收 容槽(未標示)并非以該第 一 側壁2 11和該第二側壁2 1 3間的平行 中線為對稱軸的軸對稱結構,也不是以該底板210對角線中點 為中心的中心對稱結構,因此該第 一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 214、該第三收容槽216和該公共收容槽219呈非對稱結構分布 在該底板210四周。因此,當操作人員誤將光學元件如該擴散 片27進行倒置或翻轉時,該擴散片27的第三凸耳278和第四 凸耳279均無法與該第一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該第 三收容槽2 1 6和該公共收容槽219中任意的兩個對位匹配,從 而提示操作人員其操作有誤,直到其操作正確為止。該導光板 23和該棱鏡片28的組裝與前述擴散片27的情形類似。
并且,因為該第 一 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和該第三 收容槽216的深度依次遞減,該第 一 收容槽212與該公共收容 槽11 7的深度相等,即使操作人員混淆該導光板23 、該擴散片27及該棱鏡片28等光學元件的組裝順序,而誤將需要較后組裝 的光學元件正確對位而首先裝入該框架21 ,例如該棱鏡片28 , 因該第五凸耳288和該第六凸耳289分別對應收容在垂直深度 不同的第三收容槽216和公共收容槽219內,導致該棱鏡片28 相對該底板210傾斜而不平整,從而提示操作人員其組裝有誤, 直到其操作正確為止。該擴散片27的組裝與前述棱鏡片28的 情形類似。
完成該背光模組20的組裝后,將該液晶面板29層疊在該 框架21的第二臺階表面202 ,并使該液晶面板29的側邊(未標 示)與該框架21的第 一連接表面203相抵觸。
本發(fā)明的背光模組20和液晶顯示裝置2,其通過間隔設置 在該第 一側壁21的該第 一 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和該 第三收容槽216分別對應收容該導光板23的第 一 凸耳23 8、該 擴散片27的第三凸耳278和該棱鏡片28的第五凸耳288,可提 示操作人員將需要組裝的光學元件全部組裝至該背光模組20, 提高該背光模組20的組裝識別度;且因為該第一收容槽212、 該第二收容槽214、該第三收容槽216和設置在該第二側壁213 的公共收容槽219并非對稱分布在該框架21,可避免將該導光 板23、該擴散片27和該棱鏡片28裝反,進一步提高該背光模 組20的組裝識別度;又因為該第 一 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 214和該第三收容槽216的垂直深度依次遞減,可避免該導光板 23、該擴散片27和該棱鏡片28以非預定的組裝順序組裝至該 框架21 ,再 一 步提高該背光模組20的組裝識別度,以保證該導 光板23、該擴散片27和該棱鏡片28依預定的方式組裝至該框 架21內,從而保證其出光均勻度和亮度,提高該背光模組20 和該液晶顯示裝置2的出光品質。
請參閱圖5,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裝置第二實施方式框架的俯 視圖。該液晶顯示裝置3與前述液晶顯示裝置2大致相同,其 主要區(qū)別在于該液晶顯示裝置3的框架31的第 一 收容槽312、 第二收容槽314和第三收容槽316的水平截面形狀分別為半圓形、三角形和梯形。該第一收容槽312、該第二收容槽314和該第三收容槽316的水平截面形狀也可以分別為尺寸大小相異的矩形。該第 一收容槽312和該第三收容槽316到該框架31的第一側壁水平中垂線的距離也可以相等。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述,例如該背光^f莫組20也可以進一步包括一反射片,其設置在該底板210和該導光板23之間,或者該底板210的內表面涂覆一反射層;該第一側壁21可在該第二臺階表面202對應該第一收容槽212、該第二收容槽214和該第三收容槽216的位置依次標示紅色、綠色和藍色標志或依次標示數字"1"、 "2,,和"3,,等,以對應表明該導光板23、該擴散片27和該棱鏡片28組裝至該框架21的先后順序;該背光模組20也可以根據需要增加擴散片和棱鏡片的數量,并且相應增加可相互區(qū)別的凸耳和對應凸耳的收容槽。
權利要求
1.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框架和至少兩光學元件,該框架包括一側壁,該兩光學元件收容在該框架內,其特征在于該側壁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收容槽,該兩光學元件分別包括至少一凸耳,且該兩光學元件的凸耳分別對應收容在該兩收容槽內。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進一 步包括一底板,該側壁自該底板垂直延伸。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兩收容槽 至該側壁的平行底板的中垂線的距離相異。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兩收容槽 沿垂直該底板方向的深度相異。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兩光學元 件的凸耳依其至該底板的距離依次增大的順序而依次收容在深度 遞減的收容槽內。
6. —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 背光模組和一鄰近該背光模 組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組是權利要求1至5中任 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組。
7. —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兩光學元件和一框架,該框架 收容該兩光學元件,該兩光學元件分別包括一用于相互區(qū)別的第 一標志,其特征在于該框架包括相互間隔并分別對應該第一標 志的第二標志,以表明該兩光學元件放置在該框架內的預定方式。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標志 為自該兩光學元件側邊分別延伸的兩凸耳,該第二標志為設置在 該框架并分別對應收容該兩凸耳的兩收容槽。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兩收容槽 的形狀相異。
10. —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背光模組和一鄰近該背光模 組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組是權利要求7至9中任 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組。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該背光模組包括一框架和至少兩光學元件。該框架包括一側壁,該側壁包括間隔設置的至少兩收容槽。該兩光學元件收容在該框架內,其分別包括至少一凸耳,且該兩光學元件的凸耳分別對應收容在該兩收容槽內。本發(fā)明的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組裝識別度比較高。
文檔編號G02F1/13GK101458419SQ200710124989
公開日2009年6月1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12日
發(fā)明者李寧江 申請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創(chuàng)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