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光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針對背光模塊當中的導光板結構改良,旨在提 供一不致于形成明、暗帶區(qū)的導光板結構,可更有效地分配光 源的光線。
背景技術:
按, 一般應用在信息裝置的液晶顯示器,可以依照實際設計的需
求,而選擇利用直下式或者是側光式的背光模塊架構;如圖1所示,即 為一般側光式背光模塊的結構,主要由點光源ll、導光板12、擴散板 13及棱鏡組合14組成,該導光板12包括一入光面121、 一與該入光面121 相交的底面122,以及一與該底面122相對的出光面123,該點光源ll則 設置于對應該入光面121的一側, >接收點光源11發(fā)出的光線,其底面 122將該導入的光線反射、散射,形成沿各方向均勻分散的散射光線, 該出光面123將該均勻分散的光線導出導光板12,導向液晶顯示面板, 以達到液晶顯示面板顯示的效果。
該底面122對光線的反射、散射通過網(wǎng)點射出,請同時參閱圖2所 示,該導光板12的底面122分部有復數(shù)均勻排布的網(wǎng)點124,其入光面 121導入的光線進行反射、散射。惟,因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線自導光板12 的入光面121進入,故各點光源ll間隔部位因為無光線產生,而在液晶 模塊上形成明、暗帶區(qū)的現(xiàn)象。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即在提供一種能夠消除 各點光源之間的昏暗帶區(qū),有效解決習用液晶模塊明顯呈現(xiàn)明、暗帶 區(qū)的課題。
本實用新型的導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 一與該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與該底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底面"&有復#:第一光學4數(shù)結 構,而復數(shù)點光源設置于對應該入光面的一側,該導光板的出光面靠 近兩兩點光源的間隔處設有一光學折射區(qū)域,該光學折射區(qū)域由入光 面朝遠離點光源而面積漸小,且該光學折射區(qū)上設有復數(shù)第二光學微 結構,藉由該光學折射區(qū)域的各第二光學微結構,藉以消除各點光源 之間的昏暗帶區(qū),有效解決各點光源的間隔處明顯呈現(xiàn)明、暗帶區(qū)的 課題。
而本實用新型的導光板結構相較于習有具有下列優(yōu)點
1、 可減少導光板底面各第一光學微結構設計的困難。
2、 降低點光源設置的數(shù)量,可減少生產成本。
3、 大幅減少點光源排列組裝的變異。
圖1為習用液晶顯示器的背光,莫塊組成架構圖; 圖2為習用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第 一 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三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立體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第四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立體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五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立體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導光板應用于背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圖號i兌明
背光才莫塊l 點光源ll 導光板12 入光面121
底面122 出光面123
網(wǎng)點124 擴散板13 棱鏡組合14 導光板20 入光面21 底面22出光面23 光學折射區(qū)域25
第一光學微結構24 第二光學微結構251
突出部252 光源31
凹入部253 光學膜片32 反射片34
顯示面板3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導光板及使用該導光板的背光模塊,其導光板20的結 構如圖3及圖4所示,其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21、 一與該入光面21相交 的底面22,以及一與該底面22相對的出光面23,該底面22設有復數(shù)第 一光學微結構24,如圖所示的實施例中,該第一光學微結構24可以為 網(wǎng)點,而一個或以上的點光源3 li殳置于對應該入光面21的 一側。
其重點在于該導光板20的出光面23靠近兩兩點光源31的間隔處 設有一光學折射區(qū)域25,且該光學折射區(qū)域25由入光面21朝遠離點光 源31而面積漸小,且該光學折射區(qū)域25的長度小于導光板20的四分之 一,且該光學折射區(qū)25上設有復數(shù)第二光學微結構251,其特征在于, 該光學折射區(qū)域25可以如圖所示的實施例中形成半橢圓形,該光學折 射區(qū)域亦可以為三角形,或如圖5的第二實施例所示為不規(guī)則形。
而各第二光學微結構25l可以為突出于出光面23表面的網(wǎng)點,如圖 3所示,亦可以為凹入于出光面表面的網(wǎng)點,或者可以為突出于出光面 23表面的溝槽,如圖6的第三實施例所示,或者可以為凹入于出光面表 面的溝槽;利用該光學折射區(qū)域25中各第二光學微結構251的作用,可 消除各點光源之間的昏暗帶區(qū),有效解決各點光源的間隔處明顯呈現(xiàn) 明、暗帶區(qū)的課題。
另外,如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該光學折射區(qū)域25 進一步設有突出于出光面23表面的突出部252,而第二光學微結構251 則設于該突出部252上,而該第二光學微結構251突出于突出部252表面 的網(wǎng)點(當然亦可以為溝槽或者可以為凹入于突出部表面的網(wǎng)點或溝 槽);而該光學折射區(qū)域25亦可進一步設有凹入于出光面23表面的凹入部253,如圖8所示的第四實施例,而第二光學^:結構251則"&于該凹入 部253上,該第二光學微結構251凹入于凹入部253表面的網(wǎng)點(當然亦可 以為溝槽或者可以為突出于凹入部表面的網(wǎng)點或溝槽)。
整體組裝實施時,該導光板20上方設有復數(shù)光學膜片32以及一個 或以上的顯示面板33,如圖9所示,而該導光板20上方則設有一反射片 34,該導光板底面22設有復數(shù)第一光學微結構24,并藉由該導光板的 出光面23設置的復數(shù)第二光學微結構251而形成的光學折射區(qū)域25,來 消除各點光源3l之間的昏暗帶區(qū)。
而本實用新型的導光板結構相較于習有具有下列優(yōu)點
1、 可減少導光板底面各第一光學微結構設計的困難。
2、 降低點光源設置的數(shù)量,可減少生產成本。
3、 大幅減少點光源排列組裝的變異。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背光模塊另 一較佳可行的導光板結構, 于是依法提呈新型專利的申請;然而,以上的實施說明及圖式所示, 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并非以此局限本實用新型,是以,舉凡與 本實用新型的構造、裝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應屬本實用新型 的創(chuàng)設目的及申請專利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導光板,其導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與該底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底面設有復數(shù)第一光學微結構,而復數(shù)點光源設置于對應該入光面的一側;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靠近兩兩點光源的間隔處設有一光學折射區(qū)域,該光學折射區(qū)域由入光面朝遠離點光源而面積漸小,且該光學折射區(qū)上設有復數(shù)第二光學微結構。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 光學微結構為突出于出光面表面的網(wǎng)點,或者為凹入于出光 面表面的網(wǎng)點。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 光學微結構為突出于出光面表面的溝槽,或者為凹入于出光 面表面的溝槽。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光學 折射區(qū)域形成三角形或弧形。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光學 折射區(qū)域的長度小于導光板的四分之一。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光學 折射區(qū)域進一步設有突出于出光面表面的突出部,而第二光 學微結構則設于該突出部上。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 光學微結構為突出或凹入于出光面表面的網(wǎng)點,或者為突出 或凹入于出光面表面的溝槽。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光學 折射區(qū)域進一步設有凹入于出光面表面的凹入部,而第二光 學微結構則設于該凹入部上。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 光學微結構為突出或凹入于出光面表面的網(wǎng)點,或者為突出 或凹入于出光面表面的溝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導光板至少包括有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交的底面,以及一與該底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底面設有復數(shù)第一光學微結構,而復數(shù)點光源設置于對應該入光面的一側,該導光板的出光面靠近兩兩點光源的間隔處設有一光學折射區(qū)域,該光學折射區(qū)域由入光面朝遠離點光源而面積漸小,且該光學折射區(qū)上設有復數(shù)第二光學微結構,藉由該光學折射區(qū)域的各第二光學微結構,藉以消除各點光源之間的昏暗帶區(qū),有效解決各點光源的間隔處明顯呈現(xiàn)明、暗帶區(qū)的課題。
文檔編號G02B6/00GK201269932SQ200820134709
公開日2009年7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8日
發(fā)明者張慶輝, 王昭平 申請人:臺灣奈普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