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及其切換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技術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占用更小之活動空 間的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及其切換機構。
背景技術:
攝影鏡頭在使用的過程中,通常在日間和夜間需要使用功能不同的兩組濾光片。 在白天使用的濾光片應當是能夠去除肉眼無法見到的光線之能量,使如紫外線、紅外線等, 使攝影鏡頭獲得較適當?shù)墓饩€及影像;但在夜間使用的濾光片則不應當具有隔離不可見光 的功能,反而需要增加光線的穿透性。基于此,業(yè)內通常在攝影鏡頭內同時設置有兩個不同 規(guī)格的濾光片,并配以濾光片切換機構,這樣可依情形而隨意切換兩濾光片,滿足不同環(huán)境 攝影之需要。然而,現(xiàn)有之濾光片切換機構雖可提供其基本的濾光片切換功能,確實具有進步 性,但是在實際使用時卻發(fā)現(xiàn)其自身結構和使用性能上仍未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工作效 能,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體積較龐大,不能適用于小型攝像頭中使用。具體而言, 現(xiàn)有之濾光片結構中,業(yè)內存在有一慣性設計思路是將兩濾光片并排分布于同一層,然后 分別通過滑動或轉動的方式來變動兩濾光片的位置,這樣一來,兩濾光片所需要的活動空 間體積至少是三個濾光片的大小,產(chǎn)品無法進一步縮小空間體積,嚴重阻礙攝像鏡頭小型 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及其切換機構,其兩濾光 片可左右互換位置而使濾光片所需要的活動空間僅是兩個濾光片的大小,進而大大縮小了 產(chǎn)品體積。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一種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將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分別分布于前后錯 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亦分別分布于左右錯開的兩個位置;進行切換 時,使該第一濾光片與第二濾光片左右互換位置。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濾光片與第二濾光片系采用旋轉搖擺的方式實現(xiàn)左 右互換。一種實現(xiàn)前述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的切換機構,包括有第一濾光片、第二濾 光片和切換驅動裝置,所述第一濾光片安裝于第一擺架上,該第一擺架具有一可繞其旋轉 擺動的第一轉軸,自該第一轉軸向兩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該第一濾 光片位于該第二擺臂上隨第二擺臂同步擺動;第二濾光片安裝于第二擺架上,該第二擺架 具有一可繞其旋轉擺動的第二轉軸,自該第二轉軸至少向一側延伸有一第三擺臂,該第二 濾光片位于該第三擺臂上隨第三擺臂同步擺動;并且,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分別分 布于前后錯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亦分別分布于左右錯開的兩個位置;當切換驅動裝置啟動進行切換時,該切換驅動裝置同時作用于前述第一擺臂和第三擺 臂上,帶動第一擺架和第二擺架同時繞其轉軸彼此反向旋轉擺動,使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 光片彼此交換位置。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切換驅動裝置包括有線圈、磁鐵和撥塊,該磁鐵固裝于撥 塊上與撥塊同步轉動,同時該撥塊的轉軸線與前述第二轉軸平行正對,該線圈設置于磁鐵 的側旁,當線圈通入不同相電壓時,線圈形成的不同方向磁場與磁鐵的磁場相互作用,帶動 磁鐵分別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以及,于撥塊上設置有一撥桿,該撥桿位于相對于撥塊之 轉軸線偏心的位置上,該撥桿穿插入前述第一擺架的第一擺臂和第二擺架的第三擺臂中樞 接。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進一步包括有鏡頭座,該鏡頭座內具有一容置腔室,鏡頭座上 設置有連通該容置腔室與外界的鏡頭透孔,該鏡頭透孔與前述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其 中之一正對;前述切換驅動裝置安裝于鏡頭座外表面上,前述第一擺架和第二擺架設置于 前述容置腔室中。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擺架系可轉動地套裝于容置腔室內壁面上的第一凸 柱上,該第一凸柱的軸線作為前述第一擺架可繞其旋轉擺動的第一轉軸;所述第二擺架系 可轉動地套裝于容置腔室內壁面上的第二凸柱上,該第二凸柱的軸線作為第二擺架可繞其 旋轉擺動的第二轉軸。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鏡頭座由鏡頭座上蓋和鏡頭座底蓋對接組裝而成,于鏡 頭座上蓋和鏡頭座底蓋之間圍合形成前述容置腔室。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 可知一、占用之活動空間更小,由于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切換的過程是位置互 換的方式實現(xiàn),如此,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活動的空間僅僅在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 片兩個位置之間,即僅需要兩個濾光片的活動空間即可,相較于傳統(tǒng)之需要三個濾光片位 置的濾光片切換機構而言,大大縮小了產(chǎn)品體積,因此尤其可適用于較小和迷你型相機配 裝使用。二、切換過程更為穩(wěn)定順暢,其采用旋轉搖擺的方式來實現(xiàn)第一濾光片與第二濾 光片之間的互換,因此切換過程中的阻力更小,有利于保證濾光片切換的順暢進行,并具有 更長之使用壽命。三、切換之控制更為穩(wěn)定可靠,其系采用線圈與磁鐵配合之結構來進行切換的驅 動,這樣更利于切換過程的方向控制,保證切換控制的穩(wěn)定性。為更清楚地闡述本發(fā)明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 實施例來對本發(fā) 明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圖;圖2是本發(fā)明之實施例的一工作狀態(tài)示圖;圖3是本發(fā)明之實施例的另一工作狀態(tài)示圖。附圖標識說明
10、鏡頭座14、第一凸柱101、容置腔室15、第二凸柱11、鏡頭座上蓋20、切換驅動裝置
12、鏡頭座底蓋21、線圈13、鏡頭透孔22、磁鐵23、撥塊40、第二擺架231、撥桿41、第三擺臂30、第一擺架 50、第一濾光片31、第一擺臂 60、第二濾光片32、第二擺臂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其顯示出了本發(fā)明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鏡頭 座10、切換驅動裝置20、第一擺架30、第二擺架40、第一濾光片50和第二濾光片60。其中,為方便產(chǎn)品的成型和生產(chǎn)組裝,該鏡頭座10系由鏡頭座上蓋11和鏡頭座底 蓋12對接組裝而成,于鏡頭座上蓋11和鏡頭座底蓋12之間圍合形成一容置腔室101,以 及,于鏡頭座上蓋11上設置有鏡頭透孔13。前述切換驅動裝置20安裝于鏡頭座上,位于容 置腔室101外;前述第一擺架30和第二擺架40設置于容置腔室101中。該第一擺架30系可轉動地套裝于容置腔室101內壁面上的第一凸柱14上,該第 一凸柱14的軸線作為第一擺架30可繞其旋轉擺動的第一轉軸。并該第一擺架30自該第 一轉軸30向兩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第一擺臂31和第二擺臂32,該第一濾光片50安裝于第 一擺架30的第二擺臂32上,且第一濾光片50的透光方向與鏡頭透孔13的軸向平行。該第二擺架40系可轉動地套裝于容置腔室101內壁面上的第二凸柱15上,該第 二凸柱15的軸線作為第二擺架40可繞其旋轉擺動的第二轉軸。并該第二擺架40自該第 二轉軸15向一個方向延伸有第三擺臂41,該第二濾光片60安裝于該第二擺架40的第三擺 臂41上,且第二濾光片60的透光方向與鏡頭透孔13的軸向平行。
以及,該第二擺臂32和第三擺臂41分別分布于前后錯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二擺臂 32和第三擺臂41分別分布于左右錯開的兩個位置。使得,該第一濾光片50和第二濾光片 60分別分布于前后錯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一濾光片50和第二濾光片60亦分別分布于左右 錯開的兩個位置。該切換驅動裝置20包括有線圈21、磁鐵22和撥塊23,該磁鐵22固裝于撥塊23 上與撥塊23同步轉動,同時該撥塊23的轉軸線與前述第二轉軸15平行正對,該線圈21設 置于磁鐵22的側旁,當線圈21通入不同相電壓時,線圈21形成的不同方向磁場與磁鐵22 的磁場相互作用,帶動磁鐵22分別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以及,于撥塊23上設置有一撥桿231,該撥桿231位于相對于撥塊23之轉軸線偏 心的位置上,該撥桿231伸入前述容置腔室中,并穿插入前述第一擺架30的第一擺臂31和 第二擺架40的第三擺臂41中樞接,當撥桿231隨撥塊23的轉動而繞撥塊23的軸線擺動 時,該撥桿231作用于第一擺臂31上驅使第一擺架30向一方向擺動,同時撥桿231作用于 第三擺臂41上驅使第三擺臂41向另一方向擺動。接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如下
如圖2所示,在一個工作狀態(tài)中,該第一擺架30的第二擺臂32位于左側位置,而 第二擺架40之第三擺臂41位于相對的右側位置。假設此時該第三擺臂41中的第二濾光 片60所在的位置系正對著鏡頭透孔13的位置,即濾光片可進行濾光的實際工作位置。那 么,相對的,該第一濾光片50所在的位置即為一等待位置。當使用完第二濾光片60而欲切換使用該第一濾光片50時,用戶可啟動該切換驅 動裝置20,于線圈21中通入另一相電壓,利用磁場作用促使磁鐵22順時針轉動,與磁鐵22 同步同軸轉動的撥塊23亦會順時針轉動。在撥塊23轉動的過程中,撥塊23上的撥桿231便向左側擺動,藉而作用于第三擺 臂41上帶動第三擺臂41向左側擺動而使第二濾光片60擺移至左側的等待位置,同時該撥 桿231作用于第一擺臂31上帶動第二擺臂32向右側擺動,使第一濾光片50隨之擺移至右 側的工作位置(如圖3所示)。如此可使第一濾光片50與第二濾光片60左右互換位置,而 實現(xiàn)濾光片的切換。當使用完第一濾光片50而欲切換使用該第二濾光片60時,用戶需要再次啟動該 切換驅動裝置20,并于線圈21中通入反相電壓,使磁鐵22和撥塊23逆時針轉動,而經(jīng)過與 前述工作過程相反的復位過程即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方面前述實施例中的切換驅動裝置僅是本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出的一種較佳實施方案而已,其不僅僅局限于前述實施例所述的線圈加磁鐵的驅動方式, 其還可以采用電機驅動、氣缸驅動或液壓驅動等各種習知驅動結構,而同樣可實現(xiàn)對本發(fā) 明申請之濾光片切換的驅動功能。另一方面,前述實施例中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位置 互換的方式亦不僅僅局限于利用第一擺架和第二擺架的旋轉擺動來實現(xiàn),其同樣是本發(fā)明 申請為方便人們理解本發(fā)明而提出的一較佳實施方式而已,相對的,人們還可采用滑動互 換或其它的互換結構方式來實現(xiàn),不以之為限。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設計重點在于,主要系通過將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分 別分布于前后錯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亦分別分布于左右錯開的兩個 位置,當切換驅動裝置啟動進行切換時,該第一濾光片與第二濾光片可以左右互換位置。如 此,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活動的空間僅僅在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兩個位置之間, 即僅需要兩個濾光片的活動空間即可,相較于傳統(tǒng)之濾光片切換機構而言,大大縮小了產(chǎn) 品體積,因此尤其適用于較小和迷你型相機配裝使用。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 故凡是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 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分別分布于前后錯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亦分別分布于左右錯開的兩個位置;進行切換時,使該第一濾光片與第二濾光片左右互換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濾光片與 第二濾光片系采用旋轉搖擺的方式實現(xiàn)左右互換。
3.一種實現(xiàn)如權利要求2所述之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的切換機構,包括有第一濾 光片、第二濾光片和切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濾光片安裝于第一擺架上,該第一擺架具有一可繞其旋轉擺動的第一轉軸, 自該第一轉軸向兩相反方向分別延伸有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該第一濾光片位于該第二擺 臂上隨第二擺臂同步擺動;第二濾光片安裝于第二擺架上,該第二擺架具有一可繞其旋轉擺動的第二轉軸,自該 第二轉軸至少向一側延伸有一第三擺臂,該第二濾光片位于該第三擺臂上隨第三擺臂同步 擺動;并且,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分別分布于前后錯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一濾光片和 第二濾光片亦分別分布于左右錯開的兩個位置;當切換驅動裝置啟動進行切換時,該切換 驅動裝置同時作用于前述第一擺臂和第三擺臂上,帶動第一擺架和第二擺架同時繞其轉軸 彼此反向旋轉擺動,使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彼此交換位置。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換驅動裝置 包括有線圈、磁鐵和撥塊,該磁鐵固裝于撥塊上與撥塊同步轉動,同時該撥塊的轉軸線與前 述第二轉軸平行正對,該線圈設置于磁鐵的側旁,當線圈通入不同相電壓時,線圈形成的不 同方向磁場與磁鐵的磁場相互作用,帶動磁鐵分別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以及,于撥塊上設 置有一撥桿,該撥桿位于相對于撥塊之轉軸線偏心的位置上,該撥桿穿插入前述第一擺架 的第一擺臂和第二擺架的第三擺臂中樞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機構,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有鏡頭 座,該鏡頭座內具有一容置腔室,鏡頭座上設置有連通該容置腔室與外界的鏡頭透孔,該鏡 頭透孔與前述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其中之一正對;前述切換驅動裝置安裝于鏡頭座外 表面上,前述第一擺架和第二擺架設置于前述容置腔室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擺架系可 轉動地套裝于容置腔室內壁面上的第一凸柱上,該第一凸柱的軸線作為前述第一擺架可繞 其旋轉擺動的第一轉軸;所述第二擺架系可轉動地套裝于容置腔室內壁面上的第二凸柱 上,該第二凸柱的軸線作為第二擺架可繞其旋轉擺動的第二轉軸。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座由鏡頭 座上蓋和鏡頭座底蓋對接組裝而成,于鏡頭座上蓋和鏡頭座底蓋之間圍合形成前述容置腔 室。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技術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占用更小之活動空間的攝影鏡頭濾光片切換方法及其切換機構。其將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分別分布于前后錯開的兩層,同時該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亦分別分布于左右錯開的兩個位置;進行切換時,使該第一濾光片與第二濾光片左右互換位置。如此,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活動的空間僅僅在第一濾光片和第二濾光片兩個位置之間,即僅需要兩個濾光片的活動空間即可,相較于傳統(tǒng)之需要三個濾光片位置的濾光片切換機構而言,大大縮小了產(chǎn)品體積,因此尤其可適用于較小和迷你型相機配裝使用。
文檔編號G03B17/14GK101833225SQ20101017177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6日
發(fā)明者杜明輝, 楊曉東, 范立斌, 袁仁坤, 雷歐, 馬平 申請人:東莞市南星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