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簧以及透鏡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透鏡驅動裝置,尤其涉及設于保持透鏡組件(透鏡筒)的透鏡架(可動部)的筒狀部的光軸方向兩側,且以將透鏡架相對于殼體(固定部)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支撐并使透鏡架在光軸方向可以位移的板簧(支撐部件、彈簧部件)。
背景技術:
在附帶攝像機的便攜式電話機上搭載有便攜式小型攝像機。在該便攜式小型攝像機上使用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一直以來,提出了各種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這種透鏡驅動裝置所使用的驅動源(驅動方法)有使用音圈馬達(VCM)的VCM 方式、使用形狀記憶合金(Siape MemoryAlloy =SMA)的SMA方式。在任意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都使用以將含有透鏡的可動部(透鏡+透鏡架)相對于固定部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支撐并使可動部在光軸方向(中心軸方向)可以位移的支撐部件(彈性部件)。作為這種支撐部件(彈性部件),一般使用至少一個板簧。以往,作為板簧的材料,使用鈹銅或SUS系鋼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另外,還提出了各種使耐沖擊性提高的板簧。例如,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210055號公報)公開了使耐沖擊性提高的廉價的板簧。板簧包括各自形成為圓環(huán)狀的內周側端部(內環(huán)部)及外周側端部(外環(huán)部); 以及為了連接這些部件之間而沿周向設置的N根臂部。各臂部沿周向延伸。內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內周側連接部從內周側端部向徑向外側突出設置。外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外周側連接部從外周側端部向徑向內側突出設置。臂部的內周側根基部的板寬及外周側根基部的板寬的至少一方比臂部的長度方向中央部的板寬更寬。另外,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7-322540號公報)公開了防止沖擊引起板簧的橋接部(臂部)向基部(根基部)的應力集中,耐沖擊性優(yōu)良的攝像模塊。專利文獻3所公開的板簧具有外環(huán)部;相對于該外環(huán)部位移的內環(huán)部;以及將內環(huán)部相對于外環(huán)部進行支撐的三根橋接部(臂部)。橋接部在形成于外環(huán)部和內環(huán)部之間的環(huán)狀間隙內以沿著外環(huán)部的內周邊緣和內環(huán)部的外周邊緣的方式延伸。橋接部具有防止應力集中機構即狹縫。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9-122360號公報(0027段)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210055號公報(圖3)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7-323540號公報(圖1)對于搭載上述由自動調焦用透鏡驅動裝置驅動的便攜式小型攝像機的便攜式電話機要求提高下述兩種性能(特性)。第一性能(特性)是針對便攜式電話機的使用、保存時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特性)。第二性能(特性)是伴隨著搭載于便攜式電話機上的攝像機的高像素化的動作時的透鏡傾斜度(傾斜)性能(特性)。這些性能(特性)較大地依賴于上述板簧。要想使耐沖擊性能(特性)提高,減小板簧的平面方向的剛性(應變)即可。另一方面,要想使動作時的透鏡傾斜度(傾斜) 性能(特性)提高,加大(板簧+透鏡架)整體的“扭曲剛性”即可。然而,板簧平面方向的剛性和(板簧+透鏡架)整體的“扭曲剛性”具有成反比例的關系。即、板簧的支配的耐沖擊性能(特性)和傾斜度(傾斜)性能(特性)具有成反比例的關系。已知作為板簧材料使用的鈹銅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性能(特性)方面是優(yōu)良的。因此鈹銅作為高性能的彈簧材料而廣泛使用。然而,鈹銅的化合物其毒性很強也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從保護環(huán)境的觀點出發(fā),作為板簧材料,希望使用鈹銅以外的材料(不含鈹)。另一方面,在作為驅動方法采用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使用永久磁鐵作為驅動機構。因此,若使用磁導率大的磁性材料作為板簧材料,則會給透鏡驅動裝置的性能帶來惡劣影響。因此,作為板簧材料優(yōu)選使用磁導率小的材料。通常使用的不銹鋼(SUS)是相對磁導率接近于1的非磁性材料。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使透鏡傾斜度(傾斜)特性(性能)和耐沖擊性能(特性)雙方提高的板簧以及透鏡驅動裝置。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隨著說明的進展將逐漸清楚。根據本發(fā)明,可得到一種板簧22、22A、22B、22C、22D、22E、22F、22G、對、56、58,將配
置在中央部的柱狀可動部14、16、41、48相對于配置在該可動部周圍的筒狀固定部12、28、 20,28,42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上述可動部在中心軸0方向可以位移,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簧由具有500HV以上的維氏硬度的材料構成。在上述本發(fā)明的板簧22、22A、22B、22C、22D、22E、22F、22G、M、56、58 中,上述材料
優(yōu)選由不銹鋼構成。上述板簧22、22A、22B、22C、22D、22E、22F、22G、M例如優(yōu)選包括圓環(huán)狀的內周側端部221341 ;從該內周側端部離開地設置且半徑比上述內周側端部大的外周側端部222 ; 為了連接上述內周側端部和上述外周側端部之間而沿周向設置的N根(N為2以上的整數)臂部223343 ;連接上述內周側端部和上述N根臂部的N個內周側連接部224 ;以及連接上述外周側端部和上述N根臂部的N個外周側連接部。上述板簧22、22A、22B、22C、22D、 22E、22F、22G、M還可以具有形成于上述外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第一狹縫226、226A ; 以及形成于上述內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第二狹縫227、227A、227B。這種情況下,上述第一狹縫還可以具有形成于上述外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圓弧狀的第一延伸狹縫部 226a、2^Aa ;以及形成于上述外周側連接部附近的第一根基狹縫部22m3、2^Ab,上述第二狹縫還可以具有形成于上述內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實際上為圓弧狀的第二延伸狹縫部227a、227Aa、227Ba ;以及形成于上述內周側連接部附近的第二根基狹縫部227b、227Ab、 227Bb0在上述板簧22、22A、22B中,上述第一根基狹縫部226b優(yōu)選具有比上述第一延伸狹縫部226a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從各臂部223的根基部離開地形成且做成用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另外,上述內周側連接部2M還可以具有用于將上述內周側端部221安裝在上述可動部上的開口 2Ma。這種情況下,上述第二根基狹縫部227b優(yōu)選以接近上述開口而且從各臂部223的根基部離開的方式從上述第二延伸狹縫部227a突出地形成。另外, 上述第二根基狹縫部227Ab優(yōu)選以從各臂部223離開的方式從上述第二延伸狹縫部227Aa 突出地形成。上述外周側端部222優(yōu)選具有形成于其角部且用于將該外周側端部安裝在上述固定部上的圓孔22 和形成于該圓孔和上述第一根基狹縫部226b之間的圓弧狀的狹縫 222b。上述第一根基狹縫部226Ab還可以具有比上述第一延伸狹縫部226Aa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做成用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上述第二根基狹縫部227 還可以具有比上述第二延伸狹縫部227Ba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做成用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另外,優(yōu)選在上述板簧22C、22D、22E、22F、22G中,在將上述板簧的板厚設為t、將上述臂部223的寬度尺寸設為w時,臂縱橫尺寸比(w/t)在6. 0 1. 5的范圍。優(yōu)選上述 N在2 4的范圍。優(yōu)選各臂部223至少具有一個狹縫223a。鄰接的臂部223還可以相互重疊地配置。上述內周側端部221還可以具有折皺部221-1。另外,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是采用了使用音圈馬達(VCM)作為驅動源的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作為上述可動部具備透鏡架14和驅動線圈16,該透鏡架具有用于保持透鏡組件的筒狀部140,該驅動線圈以位于上述筒狀部周圍的方式固定在該透鏡架上。作為上述固定部具備磁軛20,該磁軛具有與上述驅動線圈相對的永久磁鐵18。 上述透鏡驅動裝置10具備設置在上述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光軸0方向兩側,且將上述透鏡架14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上述透鏡架在光軸0方向可以位移的一對板簧22、22A、22B、22C、22D、22E、22F、22G、24。上述一對板簧的各個具有安裝在上述透鏡架14 上的上述內周側端部和安裝在上述磁軛上的上述外周側端部。透鏡驅動裝置10通過對上述驅動線圈16通電,從而利用上述永久磁鐵18的磁場和流動于上述驅動線圈16上的電流形成的磁場的相互作用,可對上述可動部14、16在光軸0方向進行位置調整。根據本發(fā)明, 上述一對板簧22、22A、22B、22C、22D、22E、22F、22G、24的各個由上述板簧構成。再有,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A,是采用了使用形狀記憶合金(SMA) 作為驅動源的SMA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作為上述可動部具備透鏡架48,該透鏡架包含保持透鏡筒41的筒狀部482。作為上述固定部具備殼體42,該殼體支撐上述可動部并使其僅在光軸0方向可以移動。上述透鏡驅動裝置IOA具備使上述可動部41、48在上述光軸0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和引導上述可動部41、48使其僅在上述光軸0方向可以移動的引導機構。上述移動機構包含架設在上述透鏡架48和上述殼體42之間的形狀記憶合金部件62。 上述引導機構包含配置在上述透鏡架48和上述殼體42之間的彈性部件56、58,該彈性部件將上述透鏡架48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上述透鏡架僅在上述光軸0方向可以位移。上述彈性部件包括分別配置在上述透鏡架48的筒狀部482的上述光軸0方向的上側及下側的上側板簧56及下側板簧58。根據本發(fā)明,上述上側板簧56及上述下側板簧58 的各個由上述板簧構成。在上述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中,上述上側板簧56例如還可以包括 安裝在上述透鏡架48的上端部的上側環(huán)部562 ;安裝在上述殼體42上的四個上側端部 564 ;以及分別連接上述上側環(huán)部和上述四個上側端部的四個上側臂部566。上述下側板簧58例如還可以由一對下側板簧構成。這種情況下,該一對下側板簧的各個還可以包括 安裝在上述透鏡架48的下端部的下側圓弧部582 ;固定在上述殼體42上的一對下側端部 584 ;以及連接上述下側圓弧部和上述一對下側端部的一對下側臂部584。
此外,上述參照符號是為了容易理解而附加的標記,只不過是一個例子而已,不言而喻,并不限定于此。本發(fā)明的效果如下。在本發(fā)明中,由于板簧由具有500HV以上的維氏硬度的材料構成,因此能夠使透鏡傾斜度(斜度)性能和耐沖擊性能的雙方提高。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板簧的化學成分的圖。圖4是表示具有圖3所示的化學成分的板簧的維氏硬度(HV)相對冷加工率(% ) 特性的特性圖。圖5是表示具有圖3所示的化學成分的板簧的維氏硬度(HV)相對低溫退火溫度 (°C )特性的特性圖。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例的板簧的化學成分的圖。圖7是表示具有圖6所示的化學成分的板簧的維氏硬度(HV)相對冷加工度(% ) 特性的特性圖。圖8是表示具有圖6所示的化學成分的板簧的維氏硬度(HV)相對熱處理溫度 (°C )特性的特性圖。圖9是表示SUS301的維氏硬度和屈服應力(屈服強度)之間關系的圖表。圖10是表示流動于圖2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驅動線圈中的電流(mA)和使用了相對磁導率不同的板簧的場合的行程(Pm)關系的圖表。 圖11是表示基于圖10求出的相對磁導率和VCM特性傾斜度(μ m/mA)關系的圖表。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4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立體圖。圖16是表示圖15所示的板簧的縱橫尺寸比(w/t)和傾斜惡化率(倍)的關系的圖表。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5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俯視圖。圖18是放大表示圖17所示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一部分的部分放大圖。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6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2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7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8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22是從斜前方上方觀察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3是在省略了透鏡筒的狀態(tài)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圖22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立體圖。
圖M是表示在省略了透鏡筒和外上側罩的狀態(tài)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圖22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立體圖。圖25是表示在省略了透鏡筒的狀態(tài)下從斜前方上方觀察圖22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沈是在省略了透鏡筒、外上側罩和內上側罩的狀態(tài)下表示圖22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的主視圖。圖27是從斜前方上方觀察將圖沈所示的SMA組件安裝在電極架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觀是從斜后方上方觀察圖27所示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中10U0A-透鏡驅動裝置,12-驅動器基座,14-透鏡架,140-筒狀部,142-陰螺紋, 16-驅動線圈,18-永久磁鐵,182-永久磁鐵片,20-磁軛,202-外筒部,22、22A、22B、22C、 22D、22E、22F、22G-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1-內周側端部(內環(huán)),221-1-折皺部, 222-外周側端部(外環(huán)),222a-圓孔,222b-圓弧狀狹縫,223-腕部(臂部),223a-狹縫, 224-內周側連接部,22 -開口,225-外周側連接部,226a、2^A_第一狹縫,2^a、226Aa_第一延伸狹縫部,226b,226Ab-第一第根基狹縫部,227、227A、227B_第二狹縫,227a、227Aa、 227Ba-第二延伸狹縫部,227b、227Ab、227 -第二根基狹縫部,24-后側彈簧(下側板簧), Ml-內周側端部(內環(huán)),對3-腕部(臂部),26_限制件,262- 二字形防止旋轉按壓部(防止旋轉部件),28-罩,41-透鏡筒(透鏡組件),42-框體(殼體),44-驅動器基座,442-基座部,444-基座突出部,444a-基座突起,446-前方凹部,448-后方凹部,46-外上側罩, 48-透鏡架,482-筒狀部,484-突出部(卡定突起),486-上側架突出部,486a_上側架突起部,50-彈性部件,52-前方支撐部件(電極架),522-前方基座部,524-前方支撐突出部, 524a-前方支撐突起,526-前方支撐連接部,第一突出部,526b_第二突出部,第三突出部,54-后方支撐部件,542-后方基座部,544-后方支撐突出部,544a-后方支撐突起,546-后方支撐連接部,56-上側板簧(前側板簧),562-上側環(huán)部,562a-上側彈簧孔, 564-上側端部,564a-上側端部孔,566-上側臂部,58-下側板簧(后側彈簧),582-下側圓弧部,584-下側端部,584a-下側端部孔,586-下側臂部,60-內上側罩(限制件),602-內罩主體,604-卡定突出部,604a-貫通孔,606-前方突出部,608-后方突出部,62-形狀記憶合金絲,62a-中間部,64-電極,642-被保持部,642a_圓孔,644-連接部,646-端子,66-形狀記憶合金(SMA)組件,AFL-可動透鏡,t-板簧的板厚,W-臂部的寬度尺寸,L-臂部的長度尺寸,N-臂部的根數,0-光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參照圖1及圖2對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進行說明。圖1是透鏡驅動裝置10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透鏡驅動裝置10的分解立體圖。在這里,如圖1及圖2所示,使用正交坐標系(X、Y、Z)。在圖1及圖2所示的狀態(tài)下,在正交坐標系(x、Y、z)中,X軸表示前后方向(進深方向),Υ軸表示左右方向(寬度方向),ζ軸表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并且,在圖1及圖2所示的例子中,上下方向Z表示透鏡的光軸0方向。但是,在實際使用的狀況中,光軸0方向、S卩、Z軸方向成為前后方向。換言之,Z軸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是采用使用了音圈馬達(VCM)作為驅動源(驅動方法) 的VCM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配備在附帶可自動調焦的攝像機的便攜式電話機上。透鏡驅動裝置10是用于使透鏡組件(筒)(未圖示)在光軸0方向上移動的構件。透鏡驅動裝置10具有配置在Z軸方向(光軸0方向)下側(后側)的驅動器基座12。在該驅動器基座12的下部(后部)雖然未圖示,但搭載有配置在基板上的攝像元件。該攝像元件拍攝由透鏡組件成像的被拍攝體圖像并轉換成電信號。攝像元件由例如CXD(charge coupled device)型圖像傳感器、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圖像傳感器等構成。因此,由透鏡驅動裝置10、基板和攝像元件的組合而構成攝像組件。透鏡驅動裝置10具備具有用于保持透鏡組件(筒)的筒狀部140的透鏡架14 ; 以位于筒狀部140的周圍的方式固定在該透鏡架14上的驅動線圈16 ;具有與該驅動線圈 16相對的永久磁鐵18的磁軛20 ;以及設置在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光軸0方向兩側的一對板簧22、24。一對板簧22、M將透鏡架14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透鏡架14 在光軸0方向可以位移。一對板簧22、24中的一方板簧22稱為上側板簧,另一方的板簧M 稱為下側板簧。另外,如上所述,在實際使用的狀況中,Z軸方向(光軸0方向)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方向(光軸0方向)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因此,上側板簧22也稱為前側彈簧, 下側板簧M也稱為后側彈簧。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以及下側板簧(后側彈簧)M均由后述特殊的不銹鋼的金屬制品構成。并且,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以及下側板簧(后側彈簧)M通過對規(guī)定的薄板的沖壓加工、或者使用了光刻法技術的蝕刻加工來制造。而且,蝕刻加工比沖壓加工更為理想。其理由是在蝕刻加工中不會在板簧上殘留有殘余應力。如圖2所示,磁軛20做成八角筒狀。即、磁軛20具有八角筒形狀的外筒部202和設置在該外筒部202的上端(前端)的八角形的環(huán)狀端部204。因此、驅動線圈16也做成與八角筒狀的磁軛20的形狀相符的八角筒狀。永久磁鐵18由配置在磁軛20的八角筒形狀的外筒部202各側邊的八個矩形的永久磁鐵片182構成。如圖2所示,在磁軛20的外筒部202的內周面上與驅動線圈16隔開間隔地配置有永久磁鐵18。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配置在透鏡架14的光軸0方向上側(前側),下側板簧 (后側彈簧)24配置在透鏡架14的光軸0方向下側(后側)。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和下側板簧(后側彈簧)M做成大致相同的結構。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具有安裝在透鏡架14上的內周側端部221 ;安裝在磁軛20上的外周側端部222 ;以及為了連接內周側端部221和外周側端部222之間而沿著周向設置的N(N為2以上的整數)根臂部(橋接部)223。內周側端部221做成圓環(huán)狀。外周側端部222從內周側端部221離開地設置,并具有比內周側端部221大的半徑。各臂部223 沿著周向延伸。連接內周側端部221和各臂部223之間的內周側連接部2 從內周側端部221向徑向外側突出設置。連接外周側端部222和各臂部223之間的外周側連接部225從外周側端部222向徑向內側突出設置。同樣,下側板簧(后側彈簧) 具有安裝在透鏡架14上的內周側端部Ml ;安裝在磁軛20上的外周側端部(未圖示);以及為了連接內周側端部241和外周側端部之間而沿著周向設置的N根臂部(橋接部)243。內周側端部241做成圓環(huán)狀。外周側端部從內周側端部241離開地設置,并具有比內周側端部241大的半徑。各臂部243沿著周向延伸。 連接內周側端部241和各臂部243之間的內周側連接部244從內周側端部Ml向徑向外側突出設置。連接外周側端部和各臂部243之間的外周側連接部245從外周側端部向徑向內側突出設置。而且,內周側端部也稱為內環(huán)(內環(huán)部),外周側端部也稱為外環(huán)(外環(huán)部)。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的內周側端部221被透鏡架14和限制件沈挾持而固定。 換言之,限制件沈與透鏡架14嵌合以便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的內周側端部221夾持在該限制件沈與透鏡架14之間。另一方面,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的外周側端部222 被夾持在磁軛20和罩觀之間而固定。限制件沈具有如下功能。即、限制件沈具有使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的內周側端部221與透鏡架14無偏差地高精度密合的功能。由此,能夠改善VCM(音圈馬達)特性的偏差。另外,限制件26具有提高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的接合強度的功能。由此使透鏡驅動裝置10的耐沖擊性提高。并且,限制件沈具有防止透鏡驅動裝置10落下沖擊時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變形的功能。由此也使透鏡驅動裝置10的耐沖擊性提高。另外,限制件沈具有決定透鏡驅動裝置10的機械行程的功能。此外,如后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該限制件沈上還附加有防止透鏡架14旋轉的功能。另一方面,下側板簧(后側彈簧)24的外周側端部借助于襯墊30固定在磁軛20 上。換言之,襯墊30和下側板簧(后側彈簧)24的外周側端部被夾持在磁軛20和驅動器基座12之間而固定。下側板簧(后側彈簧)24的內周側端部241被固定透鏡架14的下端 (后端)側。在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的內周壁上切割有陰螺紋142。另一方面,雖然未圖示, 但在透鏡組件(筒)的外周壁上切割有與上述陰螺紋142螺紋結合的陽螺紋。因此,在要將透鏡組件(筒)安裝在透鏡架14上時,通過將透鏡組件(筒)相對于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繞光軸0旋轉并沿光軸0方向進行螺紋結合,從而將透鏡組件(筒)容納在透鏡架 14內,利用粘接劑等相互接合。此時,雖然擔心透鏡架14會一起旋轉,但如后所述,可完全防止透鏡架14旋轉。通過對驅動線圈16通電,從而利用永久磁鐵18的磁場和流動于驅動線圈16中的電流形成的磁場的相互作用,能夠在光軸0方向對透鏡架14(透鏡組件)進行位置調整。在下側板簧(后側彈簧)24和驅動器基座12之間配置有片狀電極32。該片狀電極32用于對驅動線圈16供給電力。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限制件沈具有設置在相對于光軸0僅以180°旋轉的兩個旋轉對稱位置上的兩個二字形狀的防止旋轉按壓部沈2。在將透鏡組件安裝在透鏡架14 的筒狀部140上時,這些二字形狀的防止旋轉按壓部262作為完全防止透鏡架14旋轉的旋轉防止部件發(fā)揮作用。即、透鏡組件向透鏡架14的筒狀部140安裝時,通過將夾具(未圖示)插入并保持在兩個二字形狀的防止旋轉按壓部262上,從而完全防止透鏡架14旋轉。 此時,可確保(保持)限制件16和罩觀之間的間隙。在上述透鏡驅動裝置10中,保持透鏡組件的透鏡架14和驅動線圈16的組合作為配置在中央部的柱狀的可動部(14、16)起作用。而且,驅動器基座12、永久磁鐵18、磁軛20、 以及罩觀的組合作為配置在可動部(14、16)周圍的筒狀固定部(12、18、20、28)起作用。其次,對作為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以及下側板簧(后側彈簧)M使用的材料 (材質)進行說明。在以下,將上側板簧22以及下側板簧M統(tǒng)一簡稱為“板簧”。在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作為板簧(22、24)使用維氏硬度為500HV以上的材料。由此,能夠提供兼具耐沖擊性能和透鏡傾斜度(傾斜)性能的透鏡驅動裝置10。(實施例1)在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中,作為板簧02、對),使用通過冷加工形成的維氏硬度高達500HV以上且穿透率小的高硬度非磁性不銹鋼。作為這種不銹鋼,例如能夠使用日本金屬工業(yè)株式會社制的NTK S-4。其化學成分(質量% )如圖3所示。該高硬度非磁性不銹鋼的相對磁導率大約是1. 002。該原材料的維氏硬度為260HV較低,但通過實施冷加工,如圖4所示,能夠使維氏硬度上升到500HV以上。在圖4中,橫軸表示冷加工率(% ),縱軸表示維氏硬度(HV)。其次,對利用了冷軋的板簧的原材料(薄板)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使用原材料重繞機將原材料大線圈分割成需要量。接著,使用可逆式冷軋機,將原材料軋制到適合于退火工序的厚度(中間軋制)。使用薄板用脫脂裝置,從軋制后的原材料去除軋制油(脫脂洗凈)。使用硬式連續(xù)光亮退火爐,對軋制后原材料的晶體組織進行調整,去除內部應變 (光亮退火)。使用可逆式冷軋機,做出調整后的原材料的最終厚度和形狀,精加工至所定的機械特性(最終軋制)。使用薄板用脫脂裝置,從軋制后的原材料去除軋制油(脫脂洗凈)。使用臥式連續(xù)光亮退火爐,從軋制后的原材料去除軋制應變(TA)。并且,使用薄板條寬度切斷機,將軋制后的原材料切斷成規(guī)定尺寸(切斷)。另外,如圖5所示可知,通過300 500°C的低溫退火,維氏硬度通過軋制狀態(tài)上升 60 70HV。在圖5中,橫軸表示低溫退火溫度(V ),縱軸表示維氏硬度(HV)。在此可知,鈹銅的維氏硬度在380 450HV的范圍。因此,第1實施例的高硬度非磁性不銹鋼的維氏硬度比鈹銅的維氏硬度高。在該技術領域眾所周知維氏硬度越高,屈服應力(屈服強度)就越高。這樣,在第1實施例中,通過使用維氏硬度為500HV以上的高硬度非磁性不銹鋼作為板簧,從而能夠提供兼具耐沖擊性能和透鏡傾斜度(傾斜)性能的透鏡驅動裝置10。(實施例2)在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中,作為板簧使用通過冷加工得到的維氏硬度高達500HV 以上的高硬度不銹鋼(奧氏體系的鉻、鎳鋼)。作為這種不銹鋼,例如能夠使用日本金屬工業(yè)株式會社制的NTK301 (SUS301)。其化學成分(質量% )如圖6所示。該高硬度不銹鋼的相對磁導率大約是1. 50。該原材料的維氏硬度為191HV較低,但是通過實施冷加工,如圖7所示,能夠使維氏硬度上升到500HV以上。在圖7中,橫軸表示冷加工度(% ),縱軸表示維氏硬度(HV)。利用了冷軋的板簧的原材料(薄板)的制造方法與上述第1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另外,如圖8所示可知,通過300 400°C的熱處理,維氏硬度上升30 40HV。在圖8中,橫軸表示熱處理溫度(。C ),縱軸表示維氏硬度(HV)。如上所述可知,鈹銅的維氏硬度在380 450HV的范圍。因此,第2實施例的高硬度不銹鋼的維氏硬度比鈹銅的維氏硬度高。圖9是表示SUS301的維氏硬度和屈服應力(屈服強度)之間的關系的圖表。在圖9中,橫軸表示維氏硬度(HV),縱軸表示屈服強度(N/mm2)。從圖9可知,維氏硬度越高屈服應力(屈服強度)就越高。這樣,在第2實施例中,作為板簧通過使用維氏硬度為500HV以上的高硬度不銹鋼,從而能夠提供兼具耐沖擊性能和透鏡傾斜度(傾斜)性能的透鏡驅動裝置10。圖10是表示在圖2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的驅動線圈16中流動的電流(mA)和使用了相對磁導率不同的板簧02、M)的場合的行程(ym)的關系的圖表。從圖10可知,相比使用了相對磁導率為1.0002的板簧02、24)的情況,使用了相對磁導率為1.5的板簧02、對),其起動電流值增加25mA。而且,使用了相對磁導率為 1. 0002的板簧(22、24)的場合的傾斜度為6. 3,與此相對,使用了相對磁導率為1. 5的板簧 (22,24)的場合的傾斜度為7. 4。即、相對磁導率越高推力就越增加。圖11是表示基于圖10求出的相對磁導率和VCM特性傾斜度(μ m/mA)的關系的圖表。從圖11可知,如果相對磁導率為1. 1以上,則與以往相比可得到足夠高的推力。換言之,在圖2所示的透鏡驅動裝置10中,作為接近攝像元件的下側板簧M,通過使用相對磁導率μ s為1. 1以上的不銹鋼,能夠減少固定側的泄漏磁場,能夠使透鏡驅動裝置10的推力增加。后述變形例1 3是在以上述實施例1或上述實施例2為前提的基礎上,使耐沖擊性能進一步提高的例子。(變形例1)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1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的主要部的俯視圖, 而且,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M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上側板簧22具有形成于外周側端部222和各臂部223之間的第一狹縫226。該第一狹縫2 具有形成于外周側端部222和各臂部223之間的圓弧狀的第一延伸狹縫部 226a ;以及形成于外周側連接部225附近的第一根基狹縫部226b。該第一根基狹縫部226b 具有比第一延伸狹縫部226a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從各臂部223的根基部離開地形成且做成用曲線來包圍的鼓出形狀。另外,上側板簧22具有形成于內周側端部221和各臂部223之間的第二狹縫227。 在內周側連接部2 上形成有用于將內周側端部221安裝在透鏡架14上的開口 22 。第二狹縫227具有形成于內周側端部221和臂部223之間的實際上圓弧狀的第二延伸狹縫部 227a ;以及形成于內周側連接部2M附近的第二根基狹縫部227b。該第二根基狹縫部227b以與上述開口 22 接近而且從各臂部223的根基部離開的方式從第二延伸狹縫部227a突出地形成。這樣,由于在各臂部223的根基形成第一及第二根基狹縫部226b、227b,因此能夠緩和施加給板簧22的各臂部223的根基的應力。由此能夠提高便攜式電話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另外,由于第二根基狹縫部227b與內周側連接部2M的開口 22 接近,因此能夠吸收動作時從內周側端部221向臂部223傳遞的扭曲。(變形例2)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2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A的主要部的俯視圖。 而且,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A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圖示的上側板簧22A如后所述,除了第二狹縫的形狀不同這點以外,實際上具有與圖12所示的上側板簧22同樣的結構。因此,對第二狹縫附注227A的參照符號。為了簡化說明,以下僅對與第1變形例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外周側端部222在其四個角具備用于將該外周側端部222安裝在磁軛22上的四個圓孔22加。另外,外周側端部222具有形成于各圓孔22 和第一狹縫2 的根基狹縫部 226b之間的圓弧狀狹縫222b。內周側連接部2M沒有圖12所示那樣的開口 22如。第二狹縫227A具有形成于內周側端部221和臂部223之間的圓弧狀的第二延伸狹縫部227Ka ;以及形成于內周側連接部224附近的第二根基狹縫部227Ab。該第二根基狹縫部227Ab以從各臂部223的根基部離開的方式從第二延伸狹縫部227Aa突出地形成。這樣,由于在各臂部223的根基形成第一及第二根基狹縫部226b、227Ab,在第一根基狹縫部226b的附近形成圓弧狀狹縫222b,因此能夠緩和施加給板簧22k的各臂部223 的根基的應力。由此能夠提高便攜式電話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變形例3)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3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B的主要部的俯視圖。 而且,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B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圖示的上側板簧22B如后所述,除了第一及第二狹縫的形狀不同這點以外,具有與圖13所示的上側板簧22A同樣的結構。因此,對第一及第二狹縫分別附注226A及227A 的參照符號。為了簡化說明,以下僅對與第2變形例的不同點進行說明。第一狹縫226A具有形成于外周側端部222和各臂部223之間的圓弧狀的第一延伸狹縫部226Aa ;以及形成于外周側連接部225附近的第一根基狹縫部226Ab。該第一根基狹縫部226Ab具有比第一延伸狹縫部226Aa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構成由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第二狹縫227B具有形成于內周側端部221和臂部223之間的圓弧狀的第二延伸狹縫部227Ba ;以及形成于內周側連接部224附近的第二根基狹縫部227Bb。該第二根基狹縫部227 具有比第二延伸狹縫部227Ba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構成由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這樣,由于在各臂部223的根基形成第一及第二根基狹縫部226Ab、227m3,在第一根基狹縫部226Ab的附近形成圓弧狀狹縫222b,因此能夠緩和施加給板簧22B的各臂部 223的根基的應力。由此能夠提高便攜式電話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后述變形例4是在以上述實施例1或上述實施例2為前提的基礎上,使透鏡傾斜度(傾斜)性能進一步提高的例子。(變形例4)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4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4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C的立體圖。而且, 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C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在圖示的上側板簧22C中,其板厚t在0.03mm 0.08mm的范圍內。臂部223的寬度尺寸w在0. 08mm 0. 35mm的范圍內。而且,臂部223的長度尺寸L在6mm 9mm的范圍內。在圖示的上側板簧22C中,臂部223的根數N為4。但是該根數N在2 4的范圍內即可。圖16是表示臂縱橫尺寸比(w/t)和傾斜惡化率之間的關系的圖表。在圖16中, 橫軸表示臂縱橫尺寸比(w/t),縱軸表示傾斜惡化率(倍)。具體地說,在上側板簧22C的板厚t為0. 03mm、臂部223的寬度尺寸w為0. 18mm 時,臂縱橫尺寸比(w/t)等于6. 0。圖16是使該臂縱橫尺寸比(w/t)為6. 0時的傾斜惡化率為1的情況的圖表。從圖16可知,臂縱橫尺寸比(w/t)越小傾斜惡化率越上升(惡化)。具體地說, 臂縱橫尺寸比(w/t)在6.0 1.5的范圍內,傾斜惡化率緩慢上升,但是,若臂縱橫尺寸比 (w/t)不足1. 5,則傾斜惡化率急劇惡化(上升)。因此可知,如果臂縱橫尺寸比(w/t)在6.0 1.5的范圍內,則能夠提高透鏡傾斜度(傾斜)性能。后述變形例5 8是在以上述實施例1或上述實施例2為前提、而且以上述變形例4為前提的基礎上,使耐沖擊性能進一步提高的例子。(變形例5)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5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5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D的俯視圖。圖18 是放大表示圖17所示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D的一部分的部分放大圖。而且,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D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該第5變形例具有與上述專利文獻3所公開的結構同樣的結構。即、在上側板簧 22D中,各臂部223具有一個狹縫223a。該狹縫223a作為防止應力向臂部223的基部集中的應力集中防止機構起作用。由此,能夠提高便攜式電話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變形例6)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6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6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E的一部分的俯視圖。而且,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E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在圖示的上側板簧22E中,各臂部223具有兩個狹縫223a。這些狹縫223a作為防止應力向臂部223的基部集中的應力集中防止機構起作用,由此,能夠提高便攜式電話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變形例7)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7變形例進行說明。圖2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7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F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而且,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F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圖示的上側板簧22F具有八根臂部223。各臂部223做成大致90度的角度的圓弧狀,以與鄰接的臂部223重疊的狀態(tài)配置。通過這種結構,能夠防止應力向臂部223的基部集中。其結果,能夠提高便攜式電話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變形例8)其次,對本發(fā)明的板簧的第8變形例進行說明。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8變形例的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G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而且,由于下側板簧(后側彈簧)也具有與上側板簧(前側彈簧)22G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其說明。在圖示的上側板簧22G中,內周側端部221具有折皺部221-1。通過這種結構,能夠防止向臂部223的基部的應力集中。其結果,能夠提高便攜式電話落下等的耐沖擊性能。另外,在上述變形例8中,在內周側端部221設置折皺部221-1,但也可以在其他部分設置折皺部分。例如,也可以在臂部223上設置折皺部。換言之,臂部223不必是大致圓弧狀形狀,也可以采用各種形狀。參照圖22至圖沈,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IOA進行說明。圖22 是從斜前方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IOA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3是在省略了透鏡筒41的狀態(tài)下從斜前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IOA的立體圖。圖M是在省略了透鏡筒41和外上側罩 46的狀態(tài)下從斜前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IOA的立體圖。圖25是在省略了透鏡筒41的狀態(tài)下從斜前上方觀察透鏡驅動裝置IOA的立體圖。圖沈是在省略了透鏡筒41和外上側罩 46和內上側罩(限制件)60的狀態(tài)下表示透鏡驅動裝置IOA的主視圖。這里,如圖22至圖沈所示,使用正交坐標系(X、Y、Z)。在圖22至圖沈所示的狀態(tài)下,在正交坐標系(X、Y、Ζ)中,X軸方向是前后方向(進深方向),Y軸方向是左右方向 (寬度方向),ζ軸方向是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在圖22至圖沈所示的例子中,上下方向 Z是透鏡的光軸0方向。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前方向也稱為第一側,后方向也稱為第二側。但是,在實際使用的狀況中,光軸0方向、S卩、Z軸方向成為前后方向。換言之,Z軸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IOA是作為驅動源(驅動方法)采用使用了形狀記憶合金 (Shape Memory Alloy =SMA)的SMA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圖示的透鏡驅動裝置IOA具有相對于通過光軸0且由前后方向X以及上下方向Z 規(guī)定(延伸)的平面面對稱的結構。
圖示透鏡驅動裝置IOA例如配備在附帶可自動調焦的攝像機的便攜式電話機上。 透鏡驅動裝置IOA包含透鏡筒(透鏡組件)41,透鏡筒(透鏡組件)41內裝有作為可動透鏡的自動調焦透鏡AFL。透鏡驅動裝置IOA用于使透鏡筒41僅在光軸0方向上移動。如圖22所示,透鏡驅動裝置IOA具備覆蓋透鏡筒41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框體(殼體)42。換言之,在框體(殼體)42內配置有透鏡筒41。框體(殼體)42包含驅動器基座 44和外上側罩46。另一方面,雖然未圖示,但在驅動器基座44的中央部搭載有配置在基板上的攝像元件。該攝像元件拍攝由可動透鏡AFL成像的被拍攝體圖像并轉換成電信號。攝像元件由例如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型圖像傳感器、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圖像傳感器等構成。透鏡驅動裝置10A包含保持上述透鏡筒41的透鏡架48。換言之,透鏡筒41保持、 固定在透鏡架48內。若詳細地說,透鏡架48包含呈大致圓筒狀的筒狀部482。在透鏡架 48的筒狀部482的內周壁上切割有陰螺紋(未圖示)。另一方面,在透鏡筒41的外周壁上切割有與上述陰螺紋螺紋結合的陽螺紋(圖示)。因此,在要將透鏡筒41安裝在透鏡架48 上時,通過使透鏡筒41相對于透鏡架48繞光軸0旋轉并沿光軸0方向進行螺紋結合,從而將透鏡筒41容納在透鏡架48內,并利用粘接劑等相互接合。透鏡架48在殼體42內如后所述,被支撐成僅在光軸0方向可移動。通過透鏡筒 41和透鏡架48的組合構成透鏡可動部(41、48)。在透鏡架48的筒狀部482的外周壁上具有在前后方向X的前方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484。突出部484從筒狀部482的上端朝向下端并沿上下方向Z突出。該突出部 484是用于卡定后述形成為線狀的形狀記憶合金絲62的中間部62a的構件。因此,突出部 484也稱為卡定突起。驅動器基座44具有環(huán)狀的基座部442 ;以及在基座部442的四個角向上下方向 Z的上方稍稍突出的四個基座突出部444。四個基座突出部444分別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四個基座突起444a。在四個基座突出部444中的前方的兩個基座突出部444之間形成有前方凹部446,在后方的兩個基座突出部444之間形成有后方凹部448??蝮w(殼體)42還具有前方支撐部件52和后方支撐部件M。前方支撐部件52安裝在驅動器基座44的前方,后方支撐部件M安裝在驅動器基座44的后方。前方支撐部件 52和后方支撐部件M實際上做成相同形狀。前方支撐部件52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配置成關于通過光軸0且由左右方向Y以及上下方向Z規(guī)定(延伸)的平面面對稱。換言之, 前方支撐部件52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相對于上述平面具有鏡像關系。前方支撐部件52也稱為第一支撐部件,后方支撐部件M也稱為第二支撐部件。將第一及第二支撐部件總地簡稱為支撐部件。另外,由于前方支撐部件52是用于保持后述一對電極64的構件,因此也稱為電極架前方支撐部件(電極架)52具有插入驅動器基座44的前方凹部446的前方基座部522 ;搭載在驅動器基座44的前方的一對基座突出部444上的一對前方支持突出部524 ; 以及連接前方基座部522的兩端部和一對前方支持突出部5M之間的一對前方支撐連接部526。一對前方支持突出部524向上方突出,分別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一對前方支持突起52如。另外,雖然未圖示,但一對前方支持突出部5 在底部具有一對前方支持孔,該一對前方支持孔用于插入從前方的一對基座突出部444突出的一對基座突起4Ma。如后所述, 一對電極64由一對前方支撐連接部5 保持。同樣,后方支撐部件M具有插入驅動器基座44的后方凹部448的后方基座部 542 ;搭載在驅動器基座44的后方的一對基座突出部444上的一對后方支持突出部M4 ;以及連接后方基座部討2的兩端部和一對后方支持突出部544之間的一對后方支持連接部 5460 一對的后方支持突出部討4向上方突出,分別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一對后方支持突起討如。另外,雖然未圖示,但一對后方支持突出部544在其底部具有一對后方支撐孔,該一對后方支撐孔用于插入從后方的一對基座突出部444突出的一對基座突起4Ma。透鏡驅動裝置IOA具備分別設置在透鏡架48的筒狀部482的光軸0方向上側及下側的上側板簧56和一對下側板簧58。上側板簧56和一對下側板簧58配置在透鏡架48 和殼體42之間,并作為彈性部件50發(fā)揮作用,該彈性部件50將透鏡架48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下并在光軸0方向可位移地支撐該透鏡架48。另外,如上所述,在實際使用狀況中,Z軸方向(光軸0方向)的上方向成為前方向,Z軸方向(光軸0方向)的下方向成為后方向。因此,上側板簧56也稱為前側彈簧,一對下側板簧58也稱為后側彈簧。這些上側板簧(前側彈簧)56及一對下側板簧(后側彈簧)58均由上述的第1實施例或第2實施例中所示的特殊的不銹鋼金屬制品構成。并且,上側板簧(前側彈簧)56 及一對下側板簧(后側彈簧)58通過對所定的薄板的沖壓加工、或者使用了光刻法技術的蝕刻加工來制造。而且,蝕刻加工比沖壓加工更為理想。其理由是在蝕刻加工中不會在板簧上殘留有殘余應力。上側板簧56配置在透鏡架48的光軸0方向上側,一對下側板簧58配置在透鏡架 48的光軸0方向下側。上側板簧56具有安裝在透鏡架48上的上側環(huán)部562 ;以及如后所述安裝在殼體 42的四個角上的四個上側端部564。在上側環(huán)部562和四個上側端部564之間設有四個上側臂部566。S卩、四個上側臂部566連接上側環(huán)部562和四個上側端部564。上側板簧56的上側環(huán)部562固定在透鏡架48的筒狀部482上。若詳細地說,透鏡架48具有從筒狀部482的上端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四個上側架突出部486。四個上側架突出部486分別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四個上側架突起部486a。上側板簧56的上側環(huán)部562具有這四個上側架突起部486a分別進行插入的四個上側彈簧孔56加。另一方面,上側板簧56的四個上側端部564固定在前方支撐部件52的一對前方支持突出部524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的一對后方支持突出部544上。若詳細地說,上側板簧56的四個上側端部564分別具有形成于一對前方支持突出部5M上的一對前方支持突起52 以及形成于一對后方支持突出部544上的一對后方支持突起所嵌入的四個上側端部孔56如。殼體42還具有設置在外上側罩46的內部的樹脂制的內上側罩60。利用該內上側罩60,上側板簧56的四個上側端部564被固定。若詳細地說,內上側罩60的構成包括呈環(huán)形狀的內罩主體602 ;在該內罩主體 602的四個角向下方稍微突出的四個卡定突出部604 ;在前側的一對突出部604近旁向下方延伸的一對前方延伸部606 ;以及在后側的一對突出部604近旁向下方延伸的一對后方延伸部608。四個卡定突出部604分別具有前方支撐部件52的一對前方突起52 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的一對后方支持突起討如所插入的四個貫通孔60如。因此,上側板簧56的四個上側端部564在被夾持在內上側罩60的四個卡定突出部604、和前方支撐部件52的一對前方支持突出部524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的一對后方支持突出部544之間的狀態(tài)下被固定。內上側罩60由于具有防止上側板簧56從前方支撐部件52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脫落的功能,因此也稱為限制件。因此,殼體42的構成包括驅動器基座44、外上側罩46、前方支撐部件(電極架)52、后方支撐部件M、以及內上側罩(限制件)60。一對下側板簧58中的一方設置左右方向Y的右側,另一方設置在左右方向Y的左側。一對下側板簧58配置成關于通過光軸0且由前后方向X及上下方向Z規(guī)定的(延伸的)平面面對稱。換言之,一對下側板簧58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相對于上述平面相互具有鏡像關系。右側的下側板簧58具有在右方沿前后方向X以弧狀延伸的下側圓弧部582 ;以及設置在右側的前后方向X的兩個角上的一對下側端部584。在下側圓弧部582和一對下側端部584之間設有一對下側臂部586。S卩、一對下側臂部586連接下側圓弧部582和一對下側端部584。一對下側端部584具有一對下側端部孔58 ,該一對下側端部孔58 用于嵌入驅動器基座44的四個基座突起44 中的設于右方的一對基座突起4Ma。因此,右側的下側板簧58的一對下側端部584被夾持并固定在驅動器基座44的右側的一對基座突出部444、和前方支撐部件52的右側的前方突出部524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的右側的后方突出部544之間。右側的下側板簧58的下側圓弧部582安裝在透鏡架48的筒狀部482的下端部的右側。同樣,左側的下側板簧58具有在左方并沿前后方向X以弧狀延伸的下側圓弧部 582、和設置在左側的前后方向X的兩個角上的一對下側端部584。在下側圓弧部582和一對下側端部584之間設有一對下側臂部586。S卩、一對下側臂部586連接下側圓弧部582和一對下側端部584。一對下側端部584具有一對下側端部孔58 ,該一對下側端部孔58 用于嵌入驅動器基座44的四個基座突起44 中的設于左方的一對基座突起4Ma。因此, 左側的下側板簧58的一對下側端部584被夾持并固定在驅動器基座44的左側的一對基座突出部444、和前方支撐部件52的左側的前方突出部524以及后方支撐部件M的左側的后方突出部544之間。左側的下側板簧58的下側圓弧部582安裝在透鏡架48的筒狀部482 的下端部的左側。由上側板簧56和一對下側板簧58構成的彈性部件50作為將透鏡架48僅在光軸 0方向可移動地引導的引導機構起作用。上側板簧56以及一對下側板簧58的各個如上所述,由在上述第1實施例以及第2實施例中所示的、特殊的不銹鋼構成。通過這種結構,透鏡可動部01、48)相對框體(殼體)42僅在光軸0方向上可以移動。在上述透鏡驅動裝置IOA中,包含保持透鏡筒41的筒狀部482在內的透鏡架48 作為配置在中央部的可動部(41、48)起作用。另外,由驅動器基座44、外上側罩46、前方支撐部件(電極架)52、后方支撐部件M、以及內上側罩(限制件)60構成的殼體42作為配置在可動部Gl、48)的周圍的筒狀固定部起作用。
透鏡驅動裝置IOA具備配置在透鏡架48的筒狀部482的外壁近旁的形成為線狀的形狀記憶合金絲62 ;以及分別與該形狀記憶合金絲62的兩端部電連接的一對電極64。 形狀記憶合金(SMA)絲62和一對電極64的組合稱為形狀記憶合金(SMA)組件66。SMA組件66如后所述,保持在前方支撐部件(電極架)52上。參照圖27以及圖觀對5·組件66向前方支撐部件(電極架)52的安裝狀態(tài)進行說明。圖27是從斜前上方觀察將SMA組件66安裝在電極架52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 28是從斜后上方觀察將SMA組件66安裝在電極架52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一對電極64做成左右對稱的形狀。一對電極64實際上沿上下方向Z延伸。各電極64具有用前方支撐連接部5 保持的大致L字型的被保持部642 ;在該被保持部642的上端部彎曲成斷面二字狀的連接部644 ;以及從被保持部642的內側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帶狀的端子部646。各電極64通過鉚接連接部644與形狀記憶合金絲62的端部電連接。端子部646接受來自未圖示的驅動電路的驅動電流的供給。如圖觀所示,電極64的被保持部642由電極架52的前方支撐連接部526的背面保持。被保持部642具有圓孔64h。如圖觀所示,前方支撐連接部5 具有從其背面向后方突出的圓柱狀的第一突出部5 ^,以便嵌入到被保持部642的圓孔64 中。而且,前方支撐連接部5 具有從其背面向后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526b,以便與被保持部642的底面部卡定。并且,前方支撐連接部5 還具有從其背面向后方突出的大致三角柱狀的第三突出部5^5c,以便與被保持部 642的L字的內側彎曲部配合。此外,電極64的被保持部642的外側面卡定在電極架52的前方支持突出部524的內側壁上。這樣,SMA組件66安裝在前方支撐部件(電極架)52上。此外,形狀記憶合金絲 62的中間部6 與透鏡架48的突出部(卡定突起)484卡定。即、形狀記憶合金絲62架設在透鏡架48和殼體42之間。其次,對透鏡驅動裝置IOA的概略動作進行說明。眾所周知,所謂“形狀記憶合金”是指具有預先給予的變形應變在特定的溫度區(qū)域成為零并恢復到原來形狀的性質的金屬。形狀記憶合金例如由鈦鎳合金構成。另外,圖示的形狀記憶合金絲62是如下類型的金屬絲若通過通電自己發(fā)熱則收縮到預先記憶的收縮長度,若停止通電則通過自然冷卻返回到預先決定的原來長度(松弛狀態(tài)的長度)。上述彈性部件50沿光軸0方向向下方對透鏡架48作用力地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 形狀記憶合金絲62在從驅動電路(未圖示)通過一對電極64而被通電時則進行收縮。其結果,透鏡架48克服彈性部件50的下方向的作用力,沿光軸0方向向上方移動。另一方面,若停止對形狀記憶合金絲62的通電,則形狀記憶合金絲62自然冷卻。 其結果,形狀記憶合金絲62因彈性部件50的下方向的作用力而拉伸。其結果,透鏡架48 沿光軸0方向向下方移動。S卩、形狀記憶合金絲62利用其通電/非通電引起的溫度變化在光軸0方向進行伸縮,作為使透鏡架48在光軸0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而起作用。彈性部件50和SMA組件66的組合作為在光軸0方向上可移動地支撐透鏡可動部 (41,48)并且對透鏡可動部(41、48)進行驅動的透鏡驅動部(50、66)起作用。
如圖M所示,透鏡驅動部(50、66)和透鏡可動部(41、48)相對于光軸0并排配置。 因此,能夠使透鏡驅動裝置IOA低背化。在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IOA中,作為板簧(56、58),使用了維氏硬度為500HV以上的材料。由此,能夠提供兼具耐沖擊性能和透鏡傾斜度(傾斜)性能的透鏡驅動裝置10A。以上對本發(fā)明通過其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的范圍內顯然可以由本領域人員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具有500HV以上的維氏硬度的材料,使用了高硬度不銹鋼,當然并不限定于此。另外,雖然用三根或四根臂部223連接內周側端部221和外周側端部222之間,但一般情況下,也可以應用于用N根(N 為2以上的整數)的臂部連接內周側端部221和外周側端部222之間的板簧。但是,優(yōu)選 N在2 4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板簧,將配置在中央部的柱狀可動部相對于配置在該可動部周圍的筒狀固定部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上述可動部在中心軸方向上可以位移,該板簧的特征在于,上述板簧由具有500HV以上的維氏硬度的材料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 上述材料由不銹鋼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簧具有圓環(huán)狀的內周側端部;從該內周側端部離開地設置且半徑比上述內周側端部大的外周側端部; 為了連接上述內周側端部和上述外周側端部之間而沿周向設置的N根臂部; 連接上述內周側端部和上述N根臂部的N個內周側連接部;以及連接上述外周側端部和上述N根臂部的N個外周側連接部, 其中,N為2以上的整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簧具有形成于上述外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第一狹縫;以及形成于上述內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第二狹縫, 上述第一狹縫具有形成于上述外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圓弧狀的第一延伸狹縫部;以及形成于上述外周側連接部近旁的第一根基狹縫部, 上述第二狹縫具有形成于上述內周側端部和各臂部之間的實際上為圓弧狀的第二延伸狹縫部;以及形成于上述內周側連接部近旁的第二根基狹縫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根基狹縫部具有比上述第一延伸狹縫部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從各臂部的根基部離開地形成并做成用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上述內周側連接部具有用于將上述內周側端部安裝在上述可動部上的開口, 上述第二根基狹縫部以接近上述開口而且從各臂部的根基部離開的方式從上述第二延伸狹縫部突出地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根基狹縫部以從各臂部離開的方式從上述第二延伸狹縫部突出地形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周側端部具有形成于其角部且用于將該外周側端部安裝在上述固定部上的圓孔和形成于該圓孔和上述第一根基狹縫部之間的圓弧狀的狹縫。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根基狹縫部具有比上述第一延伸狹縫部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做成用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上述第二根基狹縫部具有比上述第二延伸狹縫部的狹縫寬度大的寬度,而且做成用曲線包圍的鼓出形狀。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將上述板簧的板厚設為t、將上述臂部的寬度尺寸設為w時,臂縱橫尺寸比(w/t)在 6. 0 1. 5的范圍。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 上述N在2 4的范圍。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各臂部至少具有一個狹縫。
13.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 鄰接的臂部相互重疊地配置。
14.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板簧,其特征在于, 上述內周側端部具有折皺部。
15.一種透鏡驅動裝置,采用了使用音圈馬達作為驅動源的VCM方式,作為上述可動部具備透鏡架和驅動線圈,該透鏡架具有用于保持透鏡組件的筒狀部,該驅動線圈以位于上述筒狀部周圍的方式固定在該透鏡架上,作為上述固定部具備磁軛,該磁軛具有與上述驅動線圈相對的永久磁鐵, 上述透鏡驅動裝置具備設置在上述透鏡架的筒狀部的光軸方向兩側,且將上述透鏡架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上述透鏡架在光軸方向上可以位移的一對板簧,上述一對板簧的各個具有安裝在上述透鏡架上的上述內周側端部和安裝在上述磁軛上的上述外周側端部,通過對上述驅動線圈通電,從而利用上述永久磁鐵的磁場和流動于上述驅動線圈上的電流形成的磁場的相互作用,可對上述可動部在光軸方向進行位置調整,上述透鏡驅動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一對板簧的各個由權利要求3 14任一項所述的板簧構成。
16.一種透鏡驅動裝置,采用了使用形狀記憶合金作為驅動源的SMA方式, 作為上述可動部具備透鏡架,該透鏡架包含保持透鏡筒的筒狀部,作為上述固定部具備殼體,該殼體支撐上述可動部并使上述可動部僅在光軸方向可以移動,上述透鏡驅動裝置具備使上述可動部在上述光軸方向移動的移動機構、和引導上述可動部使其僅在上述光軸方向可以移動的引導機構,上述移動機構包含架設在上述透鏡架和上述殼體之間的形狀記憶合金部件, 上述引導機構包含配置在上述透鏡架和上述殼體之間的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將上述透鏡架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上述透鏡架僅在上述光軸方向可以位移,上述彈性部件包括分別配置在上述透鏡架的筒狀部的上述光軸方向的上側及下側的上側板簧及下側板簧,上述透鏡驅動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上側板簧及上述下側板簧的各個由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簧構成。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上側板簧具有安裝在上述透鏡架的上端部的上側環(huán)部;安裝在上述殼體上的四個上側端部;以及分別連接上述上側環(huán)部和上述四個上側端部的四個上側臂部。
18.根據權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側板簧由一對下側板簧構成,該一對下側板簧的各個具有安裝在上述透鏡架的下端部的下側圓弧部;固定在上述殼體上的一對下側端部;以及連接上述下側圓弧部和上述一對下側端部的一對下側臂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板簧以及透鏡驅動裝置??墒雇哥R傾斜度(斜度)性能和耐沖擊性能的雙方提高。將配置在中央部的柱狀的可動部(14、16)相對于配置在該可動部的周圍的筒狀的固定部(12、18、20、28)在徑向定位的狀態(tài)進行支撐并使可動部在中心軸(O)方向可以位移的板簧(22、24)由具有500HV以上的維氏硬度的材料構成。
文檔編號G02B7/09GK102162896SQ20111004411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22日
發(fā)明者佐藤慶一, 大坂智彥, 植村孝 申請人:三美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