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廣視角光學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ー種廣視角光學鏡組,且特別是有關于ー種具有大視角且小型化的廣視角光學鏡組。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光學攝像鏡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應用在手機相機、計算機網(wǎng)絡相機、車用鏡頭、安全影像監(jiān)控及電子娛樂等產(chǎn)業(yè),因此小型化光學攝像鏡頭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攝像鏡頭的感光組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兩種,且由于エ藝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組件的像素面積縮小,小型化光學攝像鏡頭逐漸往高像素發(fā)展。因此,對光學攝像鏡頭成像質量的要求也日益増加。一般應用于汽車、影像監(jiān)控及電子娛樂裝置等方面的攝像鏡頭,因考慮需要單次擷取大范圍區(qū)域的影像特性,其鏡頭所需的視場角較大。常見的大視角攝像鏡頭,多采用前群透鏡為負屈折力、后群透鏡為正屈折力的配置方式,構成所謂的反攝影型(Inverse Telephoto)結構,借此獲得廣視場角的特性,如美國專利第7,446,955號所示,是采用前群負屈折力、后群正屈折力的四片式透鏡結構,雖然如此的透鏡配置形式可獲得較大的視場角,但由于后群僅配置一片透鏡,較難以對系統(tǒng)像差做良好的補正。再者,近年來汽車配備倒車影像裝置的普及,搭載有高分辨率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急需ー種具備有廣視場角與高成像質量,且不至于使鏡頭總長度過長的廣視角光學鏡組。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有廣視場角與高成像質量,且不至于使鏡頭總長度過長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依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其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四片,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料材質,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凸面,且具有至少ー非球面。其中,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 R4,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5. 0 ;-3. 5 < (R3+R4) / (R3-R4) < 0. 0 ;以及0. 0 < CT4/CT1 < 1. 5。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該第一透鏡具有至少ー非球面。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一光圏,該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TL,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1 < SL/TTL < 0. 7。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2. 0。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0. 8。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 V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28 < V1-V2 < 42 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CT4/CT1 < 0. 8。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f/f2 < 0. 8。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2. 5 < (R3+R4) / (R3-R4) < -0. 8。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且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影像感測組件,該影像感測組件設置于該成像面,該影像感測組件有效像素區(qū)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hgH,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2 < f/ImgH < 0. 6。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關系式1. 3 < T12/f < 3. 5。依據(jù)本發(fā)明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上光線通過的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SAG11,而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光線通過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SAG1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SAG11/SAG12| < 0. 25。 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該第四透鏡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另外,依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一廣視角光學鏡組,其具屈折力的透鏡為四片,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像側表面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物側表面為凸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カ且像側表面為凸面,具有至少ー非球面,且為塑料材質。其中,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而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的焦距為 f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7,滿足下列關系式
0. 0 < R2/CT1 < 2. 0 ;0. 0 < f/f2 < 0. 8 ;0. 8 < T12/f < 5. 0 ;以及1. 0 < |R6_R7|/f。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0. 8。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一光圏,該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TL,其滿足下列大系式0. 1 < SL/TTL < 0. 7。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 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f/f2 < 0. 5。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且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影像感測組件,該影像感測組件設置于該成像面,該影像感測組件有效像素區(qū)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hgH,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2 く f/ImgH < 0. 6。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2. 5 < (R3+R4) / (R3-R4) < -0. 8。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CT4/CT1 < 0. 8。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第四透鏡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依據(jù)本發(fā)明另ー實施例,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 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1 < f/f3 < 0. 3。當R2/CT1滿足上述關系式吋,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可有效加強第一透鏡的廣角特性,提供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較大的視角。當(R3+R4)/(R3-R4)滿足上述關系式吋,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與像側表面曲率有利于修正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像差與像散。當CT4/CT1滿足上述關系式吋,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第一透鏡與第四透鏡厚度配置可避免組裝上的困難,或造成鏡頭的體積過大,有助于鏡頭的小型化。當f/f2滿足上述關系式吋,第二透鏡屈折力可配合第一透鏡構成反攝影型 (Inverse Telephoto)結構,以獲得廣視場角的特性。當T12/f滿足上述關系式吋,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間的間距有利于縮短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總長度,進而促進鏡頭的小型化。當I R6-R7 |/f滿足上述關系式吋,可有效調(diào)整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高階像差。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可提供充足的視場角,降低系統(tǒng)敏感度,并具有小型化鏡頭的特性及可獲得良好的成像質量。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優(yōu)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附圖的說明如下圖1是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3是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4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2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5是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3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7是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8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4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9是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5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10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5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11是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6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6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13是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7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14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7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圖15是繪示依照圖1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10的光線入射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第一透鏡:110、210、310、410、510、610、710物側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像側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第二透鏡120、220、320、420、520、620、720物側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像側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第三透鏡130、230、330、430、530、630、730物側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像側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第四透鏡140、240、340、440、540、640、740物側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像側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成像面:150、250、350、450、550、650、75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260、360、460、560、660、760R2 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3 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
R4 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6 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R7 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CTl 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CT4: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Vl 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V2 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f 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f2:第二透鏡的焦距f3 第三透鏡的焦距T12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距離SL: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TTL 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ImgH 影像感測組件有效像素區(qū)域對角線長的一半SAGll 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上光線通過的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SAG12 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光線通過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Fno 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光圈值HFOV 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其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四片,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另設置ー影像感測組件于成像面。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有助于擴大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視場角,且對于入射光線的折射較為緩和,可避免像差過大。借此,有利于在擴大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視場角與修正像差中取得良好的平衡。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所需的部分屈折力,且其物側表面為凸面,可進ー步加強第二透鏡的屈折力。借此,有助于所短光學總長度,促進鏡頭的小型化。當?shù)谌哥R具有正屈折力吋,可分配第二透鏡的屈折力,降低廣視角光學鏡組的敏感度。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凸面。借此,可透過凸面的像側表面修正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高階像差,并進ー步加強其正屈折力,有助于鏡組的小型化。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而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5. 0,借此,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可加強其廣角特性。提供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較大的視角。另外,廣視角光學鏡組可進ー步滿足下列關系式
0. 0 < R2/CT1 < 2. 0。再者,廣視角光學鏡組更可進ー步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0. 8。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3. 5 < (R3+R4) / (R3-R4) < 0. 0,借此,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及像側表面的曲率有利于修正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像差與像散。此外,廣視角光學鏡組可進ー步滿足下列關系式-2. 5 < (R3+R4) / (R3-R4) < -0. 8。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CT4/CT1 < 1. 5,借此,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第一透鏡與第四透鏡厚度配置可避免組裝上的困難,或造成鏡頭的體積過大,有助于鏡頭的小型化。另外,廣視角光學鏡組可進ー步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CT4/CT1 < 0. 8。廣視角光學鏡組另設置一光圏,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TL,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1 < SL/TTL < 0. 7,當SL/TTL小于0. 1吋,入射至影像感測組件上的光線角度過大,易造成感光效果不良與色差過大的缺點。又當SL/TTL大于0.7吋,會使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過於敏感。因此,本廣視角光學鏡組在滿足0. 1 < SL/TTL < 0. 7吋,可取得廣角特性的優(yōu)點且不至于使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總長度過長。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I,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28 < V1-V2 < 42,借此,有助于提升廣視角光學鏡組修正色差的能力。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f/f2 < 0. 8,借此,第二透鏡屈折力可配合第一透鏡構成反攝影型(Inverse Tel印hoto)結構, 以獲得廣視場角的特性。此外,廣視角光學鏡組可進ー步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f/f2 < 0. 5。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且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影像感測組件,影像感測組件設置于成像面,影像感測組件有效像素區(qū)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LiigH,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2 < f/ImgH < 0. 6,借此,有利于確保廣視角光學鏡組具備充足的視場角。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8 < T12/f < 5. 0,
借此,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間距有利于縮短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總長度。此外,廣視角光學鏡組可進ー步滿足下列關系式1. 3 < T12/f < 3. 5。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上光線通過的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SAG11,而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光線通過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 SAG1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SAG11/SAG12| < 0. 25,借此,可控制第一透鏡的透鏡形狀,有利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在擴大視角時,緩和入射光線的折射,避免像差過度増大。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7,而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關系式1. 0 < |R6-R7|f,借此,可調(diào)整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高階像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1 < f/f3 < 0. 3,借此,第三透鏡可有效修正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像差。上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若透鏡表面為凸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為凹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軸處為凹面。其中,各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料,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増加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鏡材質為塑料,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chǎn)成本。此外,可于透鏡的鏡面上設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量,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shù)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發(fā)明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總長度。另外,本發(fā)明光學攝影透鏡組中,可至少設置一光欄以減少雜散光,有助于提升影
像質量。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予以詳細說明。請參照圖1及圖2,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示意圖,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 可知,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光圈 10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以及成像面150。進ー步說明,第一透鏡110的材質為塑料,其具有負屈折力,且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為凸面、像側表面112為凹面,并皆為非球面。第二透鏡120的材質為塑料,其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為凸面、像側表面122為凹面,并皆為非球面。第三透鏡130的材質為塑料,其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三透鏡130的物側表面131及像側表面132皆為凸面,并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140的材質為塑料,其具有正屈折力,且第四透鏡140的物側表面141及像側表面142皆為凸面,并皆為非球面。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于第四透鏡140與成像面150之間,并不影響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X{Y) = (r2/^)/(l + sqrt\^ -(l + /:)x (7/及)2))+ Σ(Αι)χ(Γ )其中X 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于非球面光軸上頂點的切面的相對高度;Y 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距離;k:錐面系數(shù);以及Ai:第i階非球面系數(shù)。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 ^ηο,整體廣視角光學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0V,其數(shù)值分別如下f = 0.81mm;Fno = 2. 40;HFOV = 82. 8 度。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色散系數(shù)為VI,第二透鏡120的色散系數(shù)為V2,其關系為Vl-V2 = 33. 0。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2曲率半徑為R2,第四透鏡140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分別與第一透鏡110于光軸上的厚度CTl的關系為R2/CT1 = 0. 34 ;CT4/CT1 = 0. 43。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于光軸上的距離為 T12,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其關系為T12/f = 1. 54ο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第二透鏡120的物側表面121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122曲率半徑為R4,其關系為
(R3+R4)バR3-R4) =-1. 55。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130的像側表面132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140的物側表面141曲率半徑為R7,其關系為|R6_R7|/f = 6. 74。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 f3,其分別與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f的關系為f/f2 = 0. 281 ;f/f3 = 0. 271ο請配合參照圖15,其繪示依照圖1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10的光線入射示意圖。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第一透鏡110的物側表面111上光線通過的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SAGl 1,而第一透鏡110的像側表面112上光線通過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SAG12,而SAGll與SAG12的關系為|SAG11/SAG12| = 0. 10。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且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影像感測組件,影像感測組件設置于成像面150,影像感測組件有效像素區(qū)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hgH,而f與^gH的關系為f/ImgH = 0. 36。實施例1的廣視角光學鏡組中,光圈100至一成像面150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Iio的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50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TL,其關系為SL/TTL = 0. 37 ο配合參照表一及表ニ,其中表ー為圖1實施例1詳細的結構數(shù)據(jù),表ニ為實施例1 中的非球面數(shù)據(jù)。表一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_12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而表ニ中,k表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系數(shù),Al-AlO則表示各表面第1-10階
非球面系數(shù)。
權利要求
1.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以及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為塑料材質,該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凸面,且具有至少ー非球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 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滿足下列關系式 0. 0 < R2/CT1 < 5. 0 ; -3. 5 < (R3+R4) / (R3-R4) < 0. 0 ;以及 0. 0 < CT4/CT1 < 1. 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具有至少ー非球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一光圏,該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TL,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1 < SL/TTL < 0. 7。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2. 0。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0. 8。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l, 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28 < V1-V2 < 42。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CT4/CT1 < 0. 8。
8.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 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f/f2 < 0. 8。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2. 5 < (R3+R4)/(R3-R4) < -0.8。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 f,且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影像感測組件,該影像感測組件設置于該成像面,該影像感測組件有效像素區(qū)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LiigH,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2 < f/ImgH < 0. 6。
11.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關系式1.3 < T12/f < 3. 5。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上光線通過的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SAG11,而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上光線通過最大范圍位置與光軸頂點的水平面距離為SAG1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SAG11/SAG12 < 0.25。
13.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14.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為凹面;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為凸面; 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為塑料材質,該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為凸面,且具有至少一非球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而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該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6,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 R7,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2. 0 ; 0. 0 < f/f2 < 0. 8 ; 0. 8 < T12/f < 5. 0 ;以及 1.0 < |R6-R7|/f。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R2/CT1 < 0. 8。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一光圏,該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TL,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1 < SL/TTL < 0. 7。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f/f2 < 0. 5。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且該廣視角光學鏡組包含影像感測組件,該影像感測組件設置于該成像面,該影像感測組件有效像素區(qū)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LiigH,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2 < f/ImgH < 0. 6。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 -2. 5 < (R3+R4)/(R3-R4) < -0.8。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0 < CT4/CT1 < 0. 8。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具有至少一反 fi點ο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特征在干,該廣視角光學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其滿足下列關系式-0. 1 < f/f3 < 0. 3。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廣視角光學鏡組,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其像側表面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像側表面為凸面,并具有至少一非球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3、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滿足下列關系式0.0<R2/CT1<5.0;-3.5<(R3+R4)/(R3-R4)<0.0;以及0.0<CT4/CT1<1.5。通過上述廣視角光學鏡組的配置方式,可提供充足的視場角,降低系統(tǒng)敏感度,并具有小型化鏡頭的特性及獲得良好的成像質量。
文檔編號G02B13/18GK102566009SQ201110062198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湯相岐, 蔡宗翰, 黃歆璇 申請人: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