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定影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尤其涉及定影墨像的定影裝置。
背景技術(shù):
電子照相方式圖像形成裝置的定影裝置中,作為定影后從定影部件分離記錄材的分離手段,有采用分離爪和空氣分離手段的。作為該分離手段的一例,實開昭63-140571號公報中提案,用由分離爪構(gòu)成的第1分離手段從定影部件分離記錄材,同時設(shè)輔助第1分離手段分離的第2分離手段。作為第2分離手段,采用空氣分離手段。分離爪所作的分離中,存在定影部件被分離爪劃傷等問題。即使如實開昭 63-140571號公報所述并用空氣分離,也難以解消分離爪對定影部件的劃傷。對此,發(fā)明者就有關(guān)對定影部件吹空氣、使記錄材從定影部件分離的空氣分離手段進行了探討。用空氣分離手段的分離,在印刷紙、復(fù)印紙等有通常紙張以上厚度的記錄材時,分離良好進行,但在紙張定量60g/m2以下的薄紙時,發(fā)生下述問題。用空氣分離手段從定影部件分離記錄材時,分離薄紙等剛性低的記錄材時,必需提高吹到定影部件的空氣的風(fēng)壓。但是,由于高的風(fēng)壓,從定影部件分離后的記錄材被推到定影部件對面的加壓部件側(cè),容易貼到加壓部件上。在加壓部件側(cè)設(shè)分離爪,由此能夠避免貼向加壓部件。這樣,由空氣分離手段從定影部件分離記錄材,且由分離爪從加壓部件分離記錄材,由此,確切地從定影部件和加壓部件雙方分離薄紙,能夠在定影裝置內(nèi)順利地進行搬送。但是發(fā)現(xiàn),在加壓部件側(cè)設(shè)分離爪時,分離爪在記錄材上形成筋狀凹凸,致使復(fù)印、印刷物質(zhì)量降低。筋狀凹凸還對與圖像形成裝置連接的后處理裝置內(nèi)的記錄材搬送產(chǎn)生不良影響。參照圖1說明筋狀凹凸。圖1中,白色部分表示峰PA部分,斜線所示的PB表示谷部分。PA所示的峰部分是記錄材P穿過分離爪77的部分,PB所示的谷部分是記錄材P 穿過分離爪77與分離爪77之間的部分。記錄材被空氣推動,越過分離爪77的位置。因此,在多個分離爪77間形成的間隙中,記錄材P被推到低于分離爪77的位置。結(jié)果,在分離爪77位置與分離爪77之間的間隙位置之間出現(xiàn)高低差,記錄材P上形成圖1所示的筋狀凹凸。如此出現(xiàn)的記錄材P的筋狀凹凸,導(dǎo)致圖像形成后印刷物的質(zhì)量降低。另外,圖像形成裝置上連接后處理裝置時,有圖1所示筋狀凹凸的記錄材P在后處理裝置內(nèi)的搬送不能順利進行,容易引起堵塞等搬送不良。
發(fā)明內(nèi)容
用來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在確切地從定影部件、加壓部件分離記錄材的同時,防止記錄材上出現(xiàn)筋狀凹凸。上述目的通過下述發(fā)明達成。1. 一種定影裝置,備有定影部件,加熱并在記錄材上定影墨像;加壓部件,形成使記錄材接觸所述定影部件的定影夾部;第1空氣分離手段,將空氣吹到所述定影部件,從所述定影部件分離記錄材;分離爪,從所述加壓部件分離記錄材;其中,所述分離爪的先端,是在所述加壓部件表面移動方向的、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吹到所述定影部件的空氣碰到所述加壓部件從而在所述加壓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風(fēng)壓的頂點的下游,接觸所述加壓部件。2.上述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吹到所述定影部件的空氣的方向與所述定影夾部的入口端點與出口端點的連線之間的夾角,小于在所述定影部件上的風(fēng)壓分布頂點的所述定影部件表面的切線與所述定影夾部的入口端點與出口端點的連線之間的夾角。3.上述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具有將空氣吹到所述定影部件的第2空氣分離手段。4.上述3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在記錄材全部穿過所述定影夾部期間吹空氣,所述第2空氣分離手段在記錄材先端穿過所述定影夾部期間吹空氣。5.上述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在垂直于記錄材搬送方向的搬送寬幅方向上, 并列配置多個所述分離爪。6.上述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具有遍及整個搬送寬幅方向的噴氣口。7.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備有在記錄材上形成墨像的圖像形成部和上述1中記載的
定影裝置。
圖1記錄材上出現(xiàn)的筋狀凹凸。
圖2本發(fā)明實施方式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示意圖。
圖3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定影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噴嘴76B、定影夾部N、分離爪77的位置關(guān)系示意圖
圖5加壓輥72表面的風(fēng)壓分布示意圖。
圖6空氣吹出方向的說明圖。
圖7本發(fā)明實施方式2定影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8空氣分離裝置76、78運轉(zhuǎn)時機示意圖。
圖9(a)、(b)分離爪77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該實施方式。[圖像形成裝置]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本實施方式圖像形成裝置上部備有自動原稿傳送裝置1和圖像讀取裝置2,中間部備有圖像形成部3和定影裝置7,下部備有記錄材收納部4。自動原稿傳送裝置1 一張張送出并向原稿的圖像讀取位置搬送原稿,排紙圖像讀取完畢的原稿。圖像讀取裝置2讀取由自動原稿傳送裝置1搬送的原稿或被載置在原稿載置臺21上的原稿,輸出圖像信號。圖像形成部3根據(jù)從圖像讀取裝置2輸出的圖像信號編制的圖像數(shù)據(jù)以及從外部接到的圖像數(shù)據(jù),在記錄材上形成圖像。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部3采用電子照相工序進行圖像形成。圖像形成部3備有具有光導(dǎo)電性感光層的、作為載置墨像的像載置體的鼓狀感光體31 ;使感光體31均勻帶電的帶電器32 ;作為根據(jù)圖像數(shù)據(jù)曝光感光體31的曝光裝置的激光寫入系統(tǒng)33 ;顯像感光體31上的潛像形成墨像的顯像器34 ;將感光體31上載置的墨像轉(zhuǎn)印到記錄材P的轉(zhuǎn)印器35 ;從感光體31分離被轉(zhuǎn)印了墨像的記錄材P的分離器 36 ;除去轉(zhuǎn)印后感光體31上的殘留墨粉的清潔裝置37。帶電器32、激光寫入系統(tǒng)33、顯像器34、轉(zhuǎn)印器35、分離器36以及清潔裝置37被配置在感光體31的周圍。感光體31由沒有圖示的驅(qū)動裝置驅(qū)動,在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通過帶電器32的均勻帶電和激光寫入系統(tǒng)33的曝光,感光體31上形成潛像。形成的潛像由顯像器34顯像,形成墨像。形成的墨像由轉(zhuǎn)印器35轉(zhuǎn)印到記錄材P上。被轉(zhuǎn)印了墨像的記錄材P由分離器 36從感光體31分離,向定影裝置7搬送。在定影裝置7中經(jīng)加熱加壓作用,墨像被定影在記錄材P上。另外,墨像轉(zhuǎn)印到記錄材P上之后的感光體31進一步繼續(xù)旋轉(zhuǎn),感光體31上殘留的墨粉由清潔裝置37除去,得以清潔。記錄材收納部4以疊層狀態(tài)收納多張記錄材P。記錄材收納部4備有第1記錄材收納部4A、第2記錄材收納部4B、第3記錄材收納部4C。收納在記錄材收納部4中的記錄材P由第1 第3記錄材收納部4A 4C中附設(shè)的送出部51A 51C以及包括多個中間搬送輥的供紙部5搬送,供給到定位輥56。定位輥 56同步于圖像形成部3的圖像形成,向轉(zhuǎn)印器35形成的轉(zhuǎn)印位置搬送記錄材P。被轉(zhuǎn)印墨像之后的記錄材P穿過定影裝置7,經(jīng)定影處理。排紙/再供紙裝置6是搬送部,將由供紙部5搬送、經(jīng)定影裝置7定影處理后的記錄材排到圖像形成裝置外面。穿過定影裝置7的記錄材P由排紙/再供紙裝置6的排紙輥63排到排紙盤64,兩面圖像形成時,第1面形成了圖像并穿過定影裝置7的記錄材P被搬送到再供紙部66,從再供紙部66供給到定位輥56。從定位輥56供給到轉(zhuǎn)印位置的記錄材P的第2面上被轉(zhuǎn)印墨像,經(jīng)定影處理后被排出到排紙盤64。[定影裝置(實施方式1)]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1的定影裝置7備有作為定影部件的定影帶71 ;作為加壓部件的下加壓輥72 ;加熱輥73 ;加熱器74 ;上加壓輥75。定影帶71由無端傳動帶構(gòu)成,該傳動帶是在PI (聚亞胺)等耐熱性薄膜基體上形成硅膠等彈性層,進一步在其上形成PFA (聚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TFE (聚四氟乙烯)等氟樹脂脫模性表面層。下加壓輥72和上加壓輥75由輥構(gòu)成,這些輥是在金屬管基體上形成硅膠彈性層,在彈性層上形成PFA、PTFE等氟樹脂脫模性表面層。下加壓輥72形成使記錄材接觸定影帶71的定影夾部NP。加熱輥73由高熱傳導(dǎo)性輥構(gòu)成,該輥是在金屬管基體上形成PFA、PTFE等氟樹脂脫模性表面層。加熱器74由鹵燈構(gòu)成。下加壓輥72由沒有圖示的驅(qū)動源驅(qū)動,按箭頭所示旋轉(zhuǎn), 定影帶71和加熱輥73以及上加壓輥75由下加壓輥72驅(qū)動,按箭頭所示運轉(zhuǎn)。上加壓輥 75由沒有圖示的彈簧推靠在下加壓輥72上,形成NP所示的定影夾部。定影輥71由經(jīng)加熱器74加熱的加熱輥73加熱,加熱墨像T將其定影在記錄材P 上。記錄材P如箭頭Wl所示穿過定影夾部NP,連續(xù)接受定影處理。定影裝置7進一步備有作為第1空氣分離手段的空氣分離裝置76和分離爪77。 空氣分離裝置76備有由多翼風(fēng)扇構(gòu)成的送風(fēng)源76A、噴出空氣的噴嘴76B、連結(jié)送風(fēng)源76A 和噴嘴76B的通道76C。分離爪77有多個,被配置在垂直于記錄材搬送方向的搬送寬幅方向上。另外,噴嘴76B具有遍及整個搬送寬幅方向的噴氣口。走出定影帶71和下加壓輥72形成的定影夾部NP之后的記錄材P,受噴嘴76B的噴出空氣而從定影帶71分離。因為記錄材P上面一面、即載置墨像的面與定影帶71有粘性,所以有粘在定影帶71上的傾向,但通過噴嘴76B噴出的空氣而從定影帶71分離。被空氣分離后的記錄材P被推到下加壓輥72上。分離爪77從下加壓輥72分離被空氣推動的記錄材P。根據(jù)記錄材P的性質(zhì)和裝置的條件,被空氣推動的記錄材P有貼在下加壓輥72 上的傾向,但是,即使是這種情況時,也通過分離爪77確切地分離記錄材P。這樣,通過空氣分離裝置76和分離爪77兩者的分離作用,走出定影夾部NP后的記錄材P被確切地從定影帶71和下加壓輥72分離,從定影裝置排出。上述分離、即由空氣和分離爪77所作的分離,在記錄材P是例如紙張定量60g/m2 以下的薄紙時尤其有效。厚紙的情況時,記錄材P的剛性高,所以記錄材P從定影帶7良好地分離,而且也不會貼到下加壓輥72上。而薄紙的情況時,記錄材P的剛性低,所以容易貼在定影帶71上。因此,為了從定影帶71分離薄紙的記錄材P,必須提高空氣的風(fēng)壓。提高空氣風(fēng)壓時,記錄材P將會貼到下加壓輥72上。用分離爪分離有貼在下加壓輥72上傾向的記錄材P,由此,即使記錄材P是薄紙的情況時,也進行確切的分離。但是,由空氣和分離爪所作的分離如上所述,在記錄材P上形成筋狀凹凸。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為了解消圖1中所示的筋狀凹凸,對從噴嘴76B噴出后的空氣的流動和噴嘴76B附近的風(fēng)壓進行了解析。參照附圖1、4、5,說明該解析和作為解析結(jié)果所得到的對策。圖1中所示的筋狀凹凸,其形成機理如下。由于空氣分離裝置76噴出的空氣而從定影帶71分離的記錄材P,被碰到定影帶 71而方向轉(zhuǎn)換的空氣推到下加壓輥72上。下加壓輥72上,如圖1所示,多個分離爪77被持有間隙地并列配置在搬送寬幅方向上。記錄材P被分離爪77從下加壓輥72分離后,穿過分離爪77的上方。在穿過分離爪77上方時,記錄材P在分離爪77之間的間隙中,被推到低于分離爪77高度的位置。結(jié)果,在分離爪77的位置和分離爪77之間的間隙位置之間, 記錄材P上出現(xiàn)圖1所示的鋒PA和谷PB。圖4是噴嘴76B、定影夾部N、分離爪77的位置關(guān)系示意圖。圖5是下加壓輥72 表面上的風(fēng)壓分布示意圖。
從噴嘴76B噴射的空氣的風(fēng)壓,在定影帶71上的第1吹到點Ql為最高,該第1吹到點Ql是穿過噴嘴76B噴射開口中心的第1直線Ll與定影帶71的相交點。也就是說,第 1吹到點Ql是從噴嘴76B吹到定影帶71上的空氣風(fēng)壓為最高的點。記錄材P在第1吹到點Ql從定影帶71分離。第1吹到點Ql的位置,是通過定影夾部NP附近的構(gòu)造和墨像的定影度設(shè)定的。對第1吹到點Ql位置的設(shè)定作詳細說明。要使第1吹到點Ql靠近定影夾部NP的話,必須把噴嘴76B的先端配置在靠近定影夾部NP的位置上,構(gòu)造上存在極限。另外,第1吹到點Ql的位置離開定影夾部NP太遠的話,記錄材P接觸定影帶71 的時間長,記錄材P被付與大量的熱量。這樣,有時成為產(chǎn)生定影過多等圖像質(zhì)量降低的原因。因此,第1吹到點Ql必須設(shè)定在適當(dāng)?shù)奈恢?。?吹到點Ql因定影裝置的結(jié)構(gòu)等各種因素而變化,但作為一例,在離開定影夾部NP下游側(cè)端點NPE距離25mm以下的位置上,設(shè)定第1吹到點Q1,由此,能夠得到良好的圖像,并且確認到了記錄材P確切分離。將空氣吹到定影帶71上的第1吹到點Ql時,空氣碰到定影帶71之后轉(zhuǎn)換方向, 吹到對面下加壓輥72上的第2吹到點Q2上。也就是說,吹向下加壓輥72的風(fēng),是由噴嘴 76B吹到定影帶71上的風(fēng)引起的。第2吹到點Q2是從定影帶71轉(zhuǎn)換方向吹到下加壓輥72上的空氣的風(fēng)壓的頂點。第2吹到點Q2、定影夾部NP、定影帶71及下加壓輥72的位置關(guān)系說明如下。第2吹到點Q2是下述第2直線L2與下加壓輥72表面的相交點,該第2直線L2 是與定影帶71繞在的上加壓輥75軸心Rl和下加壓輥72軸心R2的連線平行,且穿過第1 吹到點Ql的直線。圖示例中,作為定影部件的定影帶71繞在上加壓輥75上,加壓部件是下加壓輥72。也就是說,圖示例中,定影部件、加壓部件都是表面呈圓筒形狀的部件。但是, 定影部件、加壓部件也可以都采用非圓筒狀形狀的部件。定影部件、加壓部件采用非圓筒狀部件時,定影部件表面在定影夾部NP的下游端部所形成的圓弧的曲率圓的中心被定義為軸心R1,加壓部件的表面在定影夾部NP的下游端部所形成的圓弧的曲率圓的中心被定義為軸心R2。圖5表示下加壓輥72表面上的風(fēng)壓分布。如圖5所示,下加壓輥72上的風(fēng)壓分布,是在第2直線L2與下加壓輥72相交的第2吹到點Q2持有峰值的分布。將分離爪77的先端77B、即分離爪77接觸下加壓輥72的位置,配置在下加壓輥 72表面移動方向W3的第2吹到點Q2的下游,這樣,分離爪77先端的風(fēng)壓低于峰值。
通過使分離爪77先端的風(fēng)壓低于峰值,將記錄材P推到分離爪77的作用力變?nèi)酢?結(jié)果,不出現(xiàn)圖1所示的筋狀凹凸。由此防止出現(xiàn)筋狀凹凸。上述說明意味著下述事實。實現(xiàn)了以從定影帶71確切分離記錄材P所必須的風(fēng)壓,從空氣分離裝置76噴出空氣,同時,通過所吹空氣的風(fēng)壓解消在記錄材上形成筋狀凹凸。接下去,對空氣分離中的優(yōu)選條件作說明。對定影帶71的空氣的吹出方向,優(yōu)選圖6中W4所示的方向。方向W4是以小于夾角Θ1的夾角Θ2與定影夾部NP方向L4相交的直線方向,其中,θ 1是定影帶71在第1吹到點Ql的切線L3與定影夾部NP方向L4的夾角。表示夾部 NP方向的方向L4,是連接夾部NP的入口端點和出口端點的直線。通過如此設(shè)定空氣的噴出方向W4,確切地進行記錄材P從定影帶71的分離。如果方向W4與切線L3 —致、空氣從切線L3方向吹到定影帶上的話,則從定影帶 71分離記錄材的力被限定在第1吹到點Ql附近極其狹窄的范圍,空氣的分離作用弱。另外,如果方向W4在夾部NP方向的下加壓輥72 —側(cè)的話,則記錄材P被空氣推到定影帶71 上,不從定影帶71分離??諝夥蛛x裝置76被配置成不妨礙記錄材搬送。如圖3所示,送風(fēng)源76Α被配置在夾部NP延長線的上方,連結(jié)送風(fēng)源76Α和配置在夾部NP附近的噴嘴76Β的通道76C被傾斜配置,在噴嘴一側(cè)低。圖7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2的定影裝置。對與圖3相同的部件標(biāo)同樣的符號,省略其說明。圖7的定影裝置7中,除了作為第1空氣分離手段的空氣分離裝置76之外,還備有作為第2空氣分離手段的空氣分離裝置78??諝夥蛛x裝置78由壓氣機構(gòu)成,將高于空氣分離裝置76的高壓空氣,噴到定影帶71??諝夥蛛x裝置76、78的運轉(zhuǎn)如下??諝夥蛛x裝置76在記錄材P穿過的整個過程中都運轉(zhuǎn),將空氣吹到定影帶71。而空氣分離裝置78僅在記錄材P先端穿過夾部NP時運轉(zhuǎn),將空氣吹到定影帶71。圖8是空氣分離裝置76、78的運轉(zhuǎn)時順示意圖??諝夥蛛x裝置76是在圖像形成開始時起動,將ν 1所示的風(fēng)壓空氣吹到定影帶 71,繼續(xù)起動直至圖像形成結(jié)束時,然后停止。而空氣分離裝置78是在記錄材PI、Ρ2…先端穿過之時機Tl、Τ2、Τ3…起動,將高于風(fēng)壓vl的高風(fēng)壓ν2空氣吹到定影帶71。這種空氣分離更確保分離。通過這種并用空氣分離裝置78噴出高壓空氣的分離,記錄材P確切地從定影帶71 分離,分離位置變動導(dǎo)致的圖像質(zhì)量降低得到抑制。通過并用空氣分離裝置76和空氣分離裝置78,可以降低空氣分離裝置76的空氣風(fēng)壓。這樣抑制記錄材上形成筋狀凹凸。其結(jié)果增大分離爪77的形狀設(shè)計自由度。參照圖9作說明。圖9是分離爪77的示意圖,圖9(a)是分離爪77的正面圖,圖 9(b)是圖9(a)中箭頭方向的分離爪77視圖。通過在空氣分離裝置76上附加采用空氣分離裝置78,可以降低空氣分離裝置76的空氣風(fēng)壓。通過降低風(fēng)壓,這樣,即使加厚圖9所示的分離爪77厚度TH或減小先端寬幅WD,也不會形成筋狀凹凸。加厚厚度TH從而增強分離爪77強度,減小分離爪77先端寬幅WD使分離爪77小型化。[實施例][實施例1]裝置結(jié)構(gòu)圖3所示的定影裝置,具體具有下述結(jié)構(gòu)。加熱輥73 外徑φ 90mm,PTFE 涂層(內(nèi)藏加熱器1200WX2,750WX2, 500W)上加壓輥75 外徑φ 90_,厚度17mm的硅膠(10° JISA),表面層PTFE涂層下加壓輥72 外徑φ 90mm,厚度2mm的硅膠(10° JISA),表面層30 μ m厚的PFA套
8管(內(nèi)藏加熱器700W)定影帶71 外徑φ 168mm, 70 μ m厚聚亞胺基體,厚度200 μ m的硅膠(15° JISA), 表面層30 μ m厚的PFA套管定影荷重2000N 傳動帶張力250N定影帶控制溫度160 200°C下加壓輥控制溫度80 120°C速度500mm/s分離爪77 基材PI,表面層PFA涂裝。先端形狀R 0. 05以下,先端寬幅WD 12mm個數(shù)7爪先端位置在離定影夾部NP出口 12mm處設(shè)置爪先端(比第2空氣吹到點Q2要遠離定影夾部NP的出口)分離輔助風(fēng)扇φ IOOmm多翼風(fēng)扇X 5額定輸入38. 9W,最大靜壓12801 通道開口60mmX2mmX5最大吐出風(fēng)量1. 6ImVmin空氣吹到位置(第1吹到點Ql及第2吹到點Q2)離定影夾部NP出口 IOmm的下游定影夾部NP方向與對定影帶71的空氣吹出方向的夾角θ 2:11°說明以IOOppm (每分鐘100張)對Α4紙進行圖像形成動作的情況。在轉(zhuǎn)印前紙張被從供紙送出的同時,對分離輔助風(fēng)扇通電,通過通道進行用來輔助分離的送風(fēng)。在定影夾部NP出口附近,從第1吹到點Ql向第2吹到點Q2,形成約30m/s 的空氣流。從厚紙到薄紙,定影裝置內(nèi)進行良好的記錄材搬送,并且進行良好的定影。定影處理后的記錄材上無筋狀凹凸。并且,在離定影夾部NP出口 IOmm的范圍內(nèi)配置第1吹到點Ql及第2吹到點Q2, 通過在這些吹到點分離記錄材,能夠進行良好的定影。[實施例2]采用了圖7所示的定影裝置、即備有空氣分離裝置76和空氣分離裝置78的定影裝置7??諝夥蛛x裝置78的噴嘴φ ImmX 65 (5mm間距)壓氣機0.75kff 0. 8MPa 0. 00125m3/s(往復(fù)/無供油式)蓄壓箱容量0.05m3直動型電磁閥容量0.001m7s (IOOkPa) X 2應(yīng)答速度 20ms空氣吐出時間約50ms (A4橫IOOppm每張穿過時間600ms)其他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進行了圖象形成和定影。結(jié)果,定影良好進行,同時定影處理后的記錄材上無筋狀凹凸。[比較例]
除了分離爪77的配置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使分離爪77的先端在比第2吹到點Q2靠近定影夾部NP、即離定影夾部NP出口 8mm的位置上接觸下加壓輥72,進行了定影。比較例中,定影處理后的記錄材上出現(xiàn)筋狀凹凸。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由空氣分離手段從定影部件分離記錄材。因此,能夠不碰傷定影部件表面地分離記錄材。另外,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使分離爪的先端接觸在比空氣分離手段吹到定影部件上的空氣方向轉(zhuǎn)換吹到加壓部件上從而在加壓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風(fēng)壓分布的頂點還要下游的加壓部件上。通過這種分離爪的配置,能夠防止在記錄材上形成筋狀凹凸。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備有定影部件,加熱并在記錄材上定影墨像;加壓部件,形成使記錄材接觸所述定影部件的定影夾部;第1空氣分離手段,將空氣吹到所述定影部件,從所述定影部件分離記錄材;分離爪,從所述加壓部件分離記錄材;其中,所述分離爪的先端,是在所述加壓部件表面移動方向的、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吹到所述定影部件的空氣碰到所述加壓部件從而在所述加壓部件表面上形成的風(fēng)壓分布的頂點的下游,接觸所述加壓部件。
2.如權(quán)利要求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吹到所述定影部件的空氣的方向與所述定影夾部的入口端點與出口端點的連線之間的夾角,小于在所述定影部件上的風(fēng)壓分布頂點的所述定影部件表面的切線與所述定影夾部的入口端點與出口端點的連線之間的夾角。
3.如權(quán)利要求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具有將空氣吹到所述定影部件的第2空氣分離手段。
4.如權(quán)利要求3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在記錄材全部穿過所述定影夾部期間吹空氣,所述第2空氣分離手段在記錄材先端穿過所述定影夾部期間吹空氣。
5.如權(quán)利要求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在垂直于記錄材搬送方向的搬送寬幅方向上,并列配置多個所述分離爪。
6.如權(quán)利要求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1空氣分離手段具有遍及整個搬送寬幅方向的噴氣口。
7.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備有在記錄材上形成墨像的圖像形成部和權(quán)利要求1中記載的定影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定影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定影裝置使分離爪先端,在加壓部件移動方向的、空氣分離手段吹到定影部件而方向轉(zhuǎn)換碰到加壓部件的空氣在加壓部件表面形成的風(fēng)壓分布的頂點的下游,接觸加壓部件。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2193459SQ201110070369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3月19日
發(fā)明者奧野仁樹, 山本浩二, 村上正典, 船曳宏史 申請人:柯尼卡美能達商用科技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