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照射光學系統(tǒng)以及包括其的三維圖像獲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照射光學系統(tǒng)以及包括其的三維(3D)圖像獲取裝置,更具體地,涉及其中照射場與視場一致從而獲得更精確的深度信息的光學系統(tǒng)以及包括該光學系統(tǒng)的3D 圖像獲取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3D顯示裝置的最近的進展以及對其增大的需求,其中深度能夠被感知的3D 內容的重要性變得突出。因而,對能夠使用戶自行創(chuàng)建3D內容的3D圖像獲取裝置諸如3D 照相機的研究正在增加。3D照相機需要具有這樣的功能,即利用該功能,通過一個照相操作,深度信息與普通2D彩色圖像信息一起被獲取。表示3D照相機與目標的表面之間的距離的深度信息可以使用利用兩個照相機的立體視覺法獲取,或者使用利用結構光和照相機的三角測量法獲取。然而,根據(jù)這些方法, 照相機到目標的距離越大,所獲得的深度信息變得越不精確,且這些方法高度依賴于目標的表面狀態(tài)。因此,通過這些方法難以獲取精確的深度信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已經(jīng)引入了飛行時間(TOF)技術。TOF技術測量照射光被照射到目標上之后從其反射離開至用于接收該照射光的光接收單元的行進時間。TOF技術涉及通過利用包括發(fā)光二極管(LED)或激光二極管(LD)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照射具有特定波長 (例如,具有850nm波長的近紅外線)的光到目標上、在光從目標反射離開之后用光接收單元接收光以及通過例如用已知增益波長的調制器調制所接收的光來提取深度信息的一系列處理。已有用于該一系列處理的各種TOF技術。在利用從照射光學系統(tǒng)投射之后從目標反射離開的光來測量距離時,入射在3D 照相機上的反射光的量越大,所獲得的深度信息變得越精確。這是因為在利用3D照相機提取深度信息的信號處理中,信噪比與入射光的量成比例,信噪比越大,則所獲得的深度信息變得越精確。然而,通常,3D照相機中的視場并不與其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照射場相匹配,因此相當數(shù)量的照射光不能用于提取深度信息。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有效的光學系統(tǒng)以向3D照相機提供盡可能多的反射光。為了 3D照相機獲得更精確的深度信息,可以使用具有短波長的相干光源,諸如激光二極管(LD)或發(fā)光二極管(LED)。然而,當相干光源用于發(fā)射光到目標上時,來自相干光源的斑點噪聲會惡化圖像質量。為了消除這樣的斑點噪聲,可以使用諸如磨砂玻璃的散射器。然而,由于散射器導致的光散射或吸收,深度信息的獲得可能不那么精確。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在三維(3D)圖像獲取裝置中能夠獲得更精確的深度信息的照射系統(tǒng)。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能夠有效抑制斑點噪聲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包括該光學系統(tǒng)的3D圖像獲取裝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面,3D圖像獲取裝置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包括光源;束成形元件,用于使從光源發(fā)射的光均勻地均勻化并改變光的截面形狀;以及透鏡裝置,用于將從束成形元件的出光面發(fā)射的光聚焦在目標上。在照射光學系統(tǒng)中,從束成形元件的出光面發(fā)射的光的束截面形狀可以與束成形元件的截面形狀相同,并與3D圖像獲取裝置的視場一致。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可以包括匹配透鏡,該匹配透鏡設置在光源與束成形元件之間并用于將從光源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面。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面和出光面可以每個在其上具有抗反射涂層。束成形元件的周邊表面可以在其上具有反射涂層,入射在光入射面上的光可以通過全反射穿過束成形元件朝向出光面行進。束成形元件可以包括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積分棒。積分棒可以具有矩形截面。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可以包括將從光源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束成形元件中的光波導。光波導的第一端可以附接到光源,光波導的第二端可以附接到束成形元件的側部。光波導可以設置為相對于束成形元件的側部傾斜使得引導到束成形元件中的光能夠朝向束成形元件的出光面行進。多個光源可以經(jīng)由多個光波導設置在束成形元件的側部上。束成形元件可以具有矩形截面,至少一個光源和至少一個光波導可以設置在束成形元件的四側的每個上。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可以包括多個匹配透鏡和多個光源,其中多個匹配透鏡可以分別設置在多個光源與束成形元件之間,并可以將從多個光源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面。多個光源中的至少一個和多個匹配透鏡中的至少一個可以每個具有朝向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面傾斜的光軸。束成形元件可以具有其中與光入射面相比出光面相對較小的漸縮形狀。在照射光學系統(tǒng)中,多個束成形元件可以對應于多個光源設置,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可以包括多個匹配透鏡,該多個匹配透鏡分別設置在多個光源與多個束成形元件之間并將從多個光源發(fā)射的光分別引導到多個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面。多個束成形元件可以在高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至少一個上彼此靠近地設置。在這點上,所有束成形元件一起的寬度高度比可以等于3D圖像獲取裝置的視場的寬高比。透鏡裝置可以包括變焦透鏡。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一種3D圖像獲取裝置包括物鏡,用于聚焦目標的圖像; 圖像處理單元,用于處理被物鏡聚焦的圖像以產(chǎn)生圖像信號;如上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照射目標以獲取關于目標的深度信息;以及控制單元,用于控制物鏡、圖像處理單元和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操作。
從以下結合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這些和/或其他的方面將變得明顯并更易于理解,在附圖中
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范性實施例的三維(3D)圖像獲取裝置的結構的概念圖;圖2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范性實施例的圖1中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的示意性概念圖;圖3是圖2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束成形元件沿線A-A’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圖;圖4是用于描述照射效率根據(jù)從圖2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發(fā)射的照射光的截面形狀而增加的視圖;圖5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的示意性概念圖;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圖,示出圖5的一個光源和一個光波導設置在束成形元件的每側;圖7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的示意性概念圖;圖8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的示意性概念圖;圖9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范性實施例的圖8中示出的束成形元件陣列的布置的示意性截面圖;圖10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束成形元件陣列的布置的示意性截面圖;以及圖1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的示意性概念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xiàn)在詳細參照照射系統(tǒng)和包括其的三維(3D)圖像獲取裝置的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在附圖中,附圖中相似的附圖標記指代相似的元件,每個部件的尺寸可以為了清晰而被夸大。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范性實施例的三維(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結構的概念圖。參照圖1,3D圖像獲取裝置100可以包括物鏡110,用于聚焦目標200的圖像;圖像處理單元120,用于處理被物鏡110聚焦的圖像以產(chǎn)生圖像信號;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用于照射目標200以獲得關于目標200的深度信息;以及控制單元140,用于控制物鏡110、圖像處理單元120和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的操作。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可以輻射照射光例如紅外線到目標200上。從目標200反射離開的紅外照射光通過物鏡110聚焦在圖像處理單元120 上。同時,從目標200反射離開的外部可見光可以聚焦在圖像處理單元120上。圖像處理單元120可以通過使用已知的飛行時間(TOF)技術調制紅外照射光來產(chǎn)生用于計算關于目標200的深度信息的深度圖像信號。圖像處理單元120還可以通過使用可見光來產(chǎn)生通常的RGB圖像信號??刂茊卧?40可以使用所產(chǎn)生的深度圖像信號和RGB圖像信號來計算關于目標200的深度信息從而為用戶產(chǎn)生圖像。如上所述,由于獲取關于目標200的深度信息依賴于從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發(fā)射的照射光,所以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在獲取更精確的深度信息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圖2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范性實施例的允許獲得更精確深度信息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的結構的概念圖。參照圖2,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可以包括光源131 ;束成形元件133,用于均勻地均勻化從光源131發(fā)射的光并將光束的截面形狀改變成預定形狀;匹配透鏡132,設置在光源 131與束成形元件133之間并用于將從光源131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束成形元件133的光入射面133i ;以及透鏡裝置134,用于將從束成形元件133的出光面13 發(fā)射的光聚焦在目標 200 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用戶的安全,光源131可以包括發(fā)射具有約850nm的不可見近紅外波長的光的發(fā)光二極管(LED)或激光二極管(LD)。然而,這僅是示范性的,可以使用具有任何合適波長的光以及各種光源。根據(jù)從控制單元140接收的控制信號,光源131可以發(fā)射具有特定波形的光,例如正弦波、斜波或方波。從光源131發(fā)射的光經(jīng)由匹配透鏡132被引導到束成形元件133的光入射面 133i。束成形元件133可以是由透明材料例如玻璃或透光塑料制成的積分棒(integrator rod)。束成形元件133的光入射面133i和出光面13 可以每個在其上具有抗反射涂層以減小由于反射引起的光損失。束成形元件133的周邊表面可以在其上具有高反射涂層135。 高反射涂層135可以是通過在束成形元件133的周邊表面上沉積高反射率金屬諸如金(Au) 或銀(Ag)而形成的金屬反射鏡。在另一實施例中,高反射涂層135可以是具有多層結構的電介質反射鏡,其被設計為相對于從光源131發(fā)射的近紅外光具有約99%或更高的反射率。因而,入射在光入射面133i上的光在束成形元件133中行進的同時經(jīng)受全內反射,并通過出光面13 從束成形元件133發(fā)射。從出光面127e發(fā)射的光可以具有與束成形元件133相同的矩形截面。束成形元件133的截面形狀可以與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的截面形狀基本相同。圖3是束成形元件133沿圖2中的線A-A’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圖。參照圖3,束成形元件133可以具有矩形截面。例如,如果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具有像一般照相機一樣的4 3的寬高比,則束成形元件133可以具有等于視場的寬高比的寬度高度比(w/h),也就是4 3。因而,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的照射場可以與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一致。圖4是用于描述當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的照射場與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一致時所帶來的優(yōu)點的視圖。在圖4中,圓形A表示具有圓形截面的一般照射系統(tǒng)的照射場, 矩形B表示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如上所述,由于3D圖像獲取裝置100具有寬高比(aspect ratio)為4 3的矩形視場,所以相當一部分的照射光沒有被使用。也就是, 由于包圍矩形B的圓形A不與視場匹配,所以照射光的不與視場對應的部分不能用于提取深度信息。因此,如果照射光被會聚以僅落在矩形B(視場)內使得照射場與視場一致,則可以改善光效率,使得能夠獲取更精確的深度信息而沒有增加光源131的功率消耗。例如,如果圓形A具有直徑d,則圓形A的面積為(π/4) -Cl20矩形B(其內接于圓形A中,具有4 3的寬高比)可以具有(12/25) 的面積。因此,如果照射光被會聚以落在矩形B內,則光效率可以提高至1. 64倍,這根據(jù)(圓形A的面積/矩形B的面積)來獲得,其等于25 π /48。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由于束成形元件133具有與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相同的截面形狀,所以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的照射場可以與3D圖像獲取裝置 100的視場一致。因此,光效率可以提高約60%或更大,并且可以獲得更精確的深度信息。在束成形元件133中經(jīng)受不斷的全反射時,沿不同路徑行進的光束被混合在一起,在光束的整個截面上光強度均勻化。因此,光強度可以在照射場內的任意點處基本相同。此外,可以減少或抑制在使用相干光時產(chǎn)生的斑點噪聲而沒有光損失,還允許獲得更精確的深度信息。返回參照圖2,從束成形元件133發(fā)射的光經(jīng)由透鏡裝置134聚焦在目標200上。 如上所述,聚焦在目標200上的光可以被會聚以落在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內。為此, 束成形元件133的截面形狀和通過透鏡裝置134的聚焦兩者都是重要的。也就是,透鏡裝置134可以被設計為具有適合于將光投射在與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一致的區(qū)域內的放大倍數(shù)。盡管為了示出的方便在圖2中示出為一個透鏡,但是透鏡裝置134可以例如是包括多個透鏡的可變放大率變焦透鏡。如果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物鏡110是變焦透鏡,則透鏡裝置134和物鏡110的變焦放大率可以被同步地控制。在一個實施例中,控制單元140可以同時控制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物鏡110和照射光學系統(tǒng)130的透鏡裝置134 以具有相同的變焦放大率。照射光的強度越大,所獲得的深度信息變得越精確。在這點上,照射光學系統(tǒng)可以包括多個光源。圖5是示意性概念圖,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包括多個光源 131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230的結構。參照圖5,照射光學系統(tǒng)230可以包括束成形元件133,用于均勻地均勻化光并將光的截面形狀改變成預定的形狀;多個光源131,沿束成形元件133 的多側設置;多個光波導136,用于將從多個光源131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束成形元件133中; 以及透鏡裝置134,用于將從束成形元件133的出光面13 發(fā)射的光聚焦在目標200上。 為了將從光源131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束成形元件133中,光波導136的第一端都分別附接到光源131,其第二端附接到束成形元件133的側部。光波導136可以設置為關于束成形元件 133的側部傾斜,使得引導到束成形元件133中的光朝向束成形元件133的出光面13 行進。在圖5中,示出多個光源131和多個光波導136設置在束成形元件133的上側和下側。然而,光源131和光波導136可以設置在束成形元件133的每側。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示范性實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圖,示出光源131和光波導136設置在束成形元件133的每一側。參照圖6,光源131和光波導136可以分別設置在具有矩形截面的束成形元件133的四個側表面上。盡管在圖5的實施例中多個光源131和多個光波導136設置在束成形元件 133的每側上,但是僅一個光源131和一個光波導136可以設置在束成形元件133的每側上。圖7是示意性概念圖,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330的結構。參照圖7,照射光學系統(tǒng)330可以包括多個光源131 ;束成形元件133,用于均勻地均勻化從多個光源131發(fā)射的光;多個匹配透鏡132,用于將從多個光源131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束成形元件133的光入射面133i ;以及透鏡裝置134,用于將從束成形元件133的出光面 13 發(fā)射的光聚焦在目標200上。也就是,在圖7的實施例中,多個光源131的陣列和多個匹配透鏡132的陣列與束成形元件133的光入射面133i相對地設置。如圖7所示,光源 131的遠離陣列中心的一些和匹配透鏡132的遠離陣列中心的一些可以具有朝向束成形元件133的光入射面133i略微傾斜的光軸使得光被引導到束成形元件133的光入射面133i。 然而,當束成形元件133的截面面積足夠大或者光源131和匹配透鏡132足夠小時,所有的光源131和匹配透鏡132可以設置為具有平行的光軸。
圖8是示意性概念圖,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430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照射光學系統(tǒng)430可以包括多個束成形元件133a、13;3b和133c,確保多個光源131a、131b和131c以及多個匹配透鏡132a、132b和132c可以具有平行的光軸。 特別地,參照圖8,照射光學系統(tǒng)430可以包括分別彼此對應的多個光源131a、131b和131c 的陣列、多個匹配透鏡132a、132b和132c的陣列以及多個束成形元件133a、133b和133c 的陣列。例如,從第一光源131a發(fā)射的光可以經(jīng)由第一匹配透鏡13 入射在第一束成形元件133a上。從第二光源131b發(fā)射的光可以經(jīng)由第二匹配透鏡132b入射在第二束成形元件133b上,從第三光源131c發(fā)射的光可以經(jīng)由第三匹配透鏡132c入射在第三束成形元件133c上。因而,多個光源131a-131c的光軸可以平行于匹配透鏡13h_132c的光軸。當使用本實施例的多個束成形元件133a_133c時,束成形元件133a_133c的陣列的截面形狀可以與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基本相同。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示范性實施例的多個束成形元件133a-133c沿圖8的線B-B’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圖。當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具有4 3的寬高比時,如圖9所示的束成形元件133a-133c的陣列的寬度高度比(w/h)可以為4 3。圖9的示范性實施例示出三個束成形元件133a-133c在高度方向上彼此依次堆疊。在另一實施例中,多個束成形元件可以設置在高度方向和寬度方向兩者上,如圖10所示。圖10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示意性截面圖,示出四個束成形元件133a-133d以的陣列設置在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在本實施例中,四個光源131和四個匹配透鏡132可以對應于束成形元件133a-133d設置。在圖10的實施例中, 束成形元件133a-133d的陣列的截面形狀可以與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的截面形狀基本相同。例如,當3D圖像獲取裝置100的視場具有4 3的寬高比時,如圖10所示的束成形元件133a-133d的2x2陣列的寬度高度比(w/h)可以為4 3。圖1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示范性實施例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530的結構的示意性概念圖。如圖11的實施例中,圖11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530包括設置為具有平行光軸的多個光源131和多個匹配透鏡132。然而,與圖10的實施例不同,圖11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530僅包括一個束成形元件233。在本實施例中,束成形元件233的光入射面233i大于束成形元件233的出光面23 ,其中光入射面233i足夠大以面對所有的多個光源131和匹配透鏡 132。例如,束成形元件233可以具有從光入射面233i到出光面23 漸縮的形狀。該結構確保從束成形元件233的出光面23 發(fā)射的光具有相對小的截面,因此允許相對小的孔徑形成在透鏡裝置134中。因此,透鏡裝置M可以以降低的成本制造。到目前為止為了幫助理解本發(fā)明,參照附圖描述了照射光學系統(tǒng)以及包括該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3D圖像獲取裝置的示范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這里描述的示范性實施例應當在描述意義上來理解,而不是為了限制的目的。對每個實施例內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應當通常被認為可用于其他實施例中的其他相似特征或方面。本申請要求于2010年12月14日在韓國知識產(chǎn)權局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 No. 10-2010-0127866的權益,其公開內容通過引用結合于此。
權利要求
1.一種三維圖像獲取裝置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該照射光學系統(tǒng)包括 光源;束成形元件,用于使從所述光源發(fā)射的光均勻地均勻化并改變光的截面形狀;以及透鏡裝置,用于將從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出光面發(fā)射的光聚焦在目標上, 其中從所述束成形元件的所述出光面發(fā)射的光的束截面形狀與所述束成形元件的截面形狀相同,并與所述三維圖像獲取裝置的視場一致。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包括匹配透鏡,所述匹配透鏡設置在所述光源與所述束成形元件之間并用于將從所述光源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束成形元件的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出光面每個在其上具有抗反射涂層。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周邊表面在其上具有反射涂層,入射在所述光入射面上的光通過全反射穿過所述束成形元件朝向所述出光面行進。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束成形元件包括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積分棒。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積分棒具有矩形截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包括將從所述光源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所述束成形元件中的光波導,其中所述光波導的第一端附接到所述光源,所述光波導的第二端附接到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側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光波導設置為相對于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側部傾斜從而使得引導到所述束成形元件中的光朝向所述束成形元件的所述出光面行進。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多個光源經(jīng)由多個光波導設置在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側部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束成形元件具有矩形截面,至少一個光源和至少一個光波導設置在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四側的每個上。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包括多個匹配透鏡和多個光源,其中所述多個匹配透鏡分別設置在所述多個光源與所述束成形元件之間并將從所述多個光源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所述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面。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多個光源中的至少一個和所述多個匹配透鏡中的至少一個每個具有朝向所述束成形元件的所述光入射面傾斜的光軸。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束成形元件具有其中與所述光入射面相比所述出光面相對較小的漸縮形狀。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多個束成形元件設置為對應于多個光源, 所述照射光學系統(tǒng)還包括多個匹配透鏡,該多個匹配透鏡分別設置在所述多個光源與所述多個束成形元件之間并將從所述多個光源發(fā)射的光分別引導到所述多個束成形元件的光入射面。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多個束成形元件在高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至少一個上彼此靠近地設置。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有束成形元件一起的寬度高度比等于所述三維圖像獲取裝置的視場的寬高比。
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其中所述透鏡裝置包括變焦透鏡。
18.—種三維圖像獲取裝置,包括 物鏡,用于聚焦目標的圖像;圖像處理單元,用于處理被所述物鏡聚焦的圖像以產(chǎn)生圖像信號; 如權利要求1至17任一項所述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用于照射所述目標以獲取關于所述目標的深度信息;以及控制單元,用于控制所述物鏡、所述圖像處理單元和所述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操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三維圖像獲取裝置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以及包括該照射光學系統(tǒng)的三維(3D)圖像獲取裝置。3D圖像獲取裝置的照射光學系統(tǒng)可以包括具有預定截面形狀的束成形元件,以具有與3D圖像獲取裝置的視場一致的照射場。束成形元件可以根據(jù)其截面形狀來調節(jié)照射光的形狀。因此,照射光可以被會聚以落在3D圖像獲取裝置的視場內,增大反射離開目標的光量并允許獲得關于目標更精確的深度信息。束成形元件可以均勻地均勻化照射光而不引起光散射或吸收,因此有效抑制了斑點噪聲。
文檔編號G02B27/22GK102566047SQ201110416458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4日
發(fā)明者A.施蘭科夫, O.羅茲科夫, 樸勇和, 柳長雨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