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纜連接器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線纜連接器組件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傳輸光學信號的線纜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通用串行總線(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為一種標準的輸入/輸出接口,已被廣泛應用于眾多電子設備的設計中。世界著名的計算機和通信公司聯(lián)合成立了 USB 協(xié)會(USB-I F),初步設立USB接口規(guī)范。USB可以用來連接外圍設備如鼠標、鍵盤、電子記事本、游戲手柄、控制桿、掃描儀、數(shù)碼相機、打印機、外部存儲設備、網(wǎng)絡內(nèi)存等等。對于許多諸如掃描儀和數(shù)碼相機等裝置來說,USB已經(jīng)成為了標準的連接方式。從2006年起使用的USB2. 0版本是在2000年4月發(fā)表并在2001年末被USB協(xié)會所采用的。在此之前,常用的是USB0. 9、USB1. 0、USB1. 1版本,某些按其它的標準來設計的元件同樣也符合上面所提到的標準,(即習知的兼容性)。USB支持3種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1)主要用在人機接口裝置(如鍵盤、鼠標及控制桿)中的低達1.5兆比特每秒的低速模式傳輸速率。(2)高達12兆比特每秒的全速模式傳輸速率,在USB 2. 0標準之前,該速率為最快的傳輸速率,并且許多裝置的傳輸速率都低于該傳輸速率,全速模式傳輸速率將USB帶寬以先到先傳的原則區(qū)分開,幾個等時裝置占用完帶寬的情況也很常見,所有的USB轉(zhuǎn)發(fā)器都支持全速模式傳輸速率。(3)高達480兆比特每秒(60兆字節(jié)每秒)的高速模式傳輸速率,雖然高速裝置一般都指的為USB 2.0,并且公告速度可以高達480兆比特每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USB 2.0裝置都是高速的。高速USB 裝置的傳輸速率通常只有理論值(60兆字節(jié)每秒)的一半,其中大多數(shù)的高速USB裝置的在更低的傳輸速率(通常為3兆字節(jié)每秒,有時也可達到10-20兆字節(jié)每秒)下工作。對一些裝置來說20兆字節(jié)每秒的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是足夠的,但并不適合所有的裝置。然而,在音頻或視頻信號的傳輸中,傳輸速度往往高達幾百兆字節(jié),甚至是IGB or 2GB(1G= 1024 兆比特),所以上述所提到傳輸速率是不能滿足要求的。因此,需要提出更快的連續(xù)帶寬界面以達到上述要求。例如PCI-E(傳輸速率可達2.5G每秒)及SATA接口(傳輸速率可達 1. 5G至3. OG每秒)的傳輸速率以明顯超過USB2. 0接口。從電子學角度來看,上述非USB連接器的高速傳輸速率需要被應用于更廣泛的環(huán)境下。然而,這些非USB連接器標準卻沒有USB連接器標準那樣應用廣泛,許多便攜式裝置上都安裝了 USB連接器而不是非USB連接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非USB連接器比現(xiàn)有的USB連接器包含有更多的信號針腳并且體積較大。例如當PCI-E接口被用于提供如此高的傳輸速率的話,26個針腳和更寬的卡式結構就限制了快存卡的使用。而SATA接口則需使用兩個連接器一個用于信號傳輸?shù)?針腳連接器和另外一個用于電源傳輸?shù)?5針腳連接器。由于這些缺點,SATA接口更多的使用于內(nèi)部存儲而不是外部設備上?,F(xiàn)有的USB連接器尺寸小但傳輸速率低,而其他的非USB連接器(例如PCI-E接口和SATA接口)傳輸速率高但尺寸較大。上述兩種連接器都不能滿足現(xiàn)代高速、小型電氣裝置和外圍設備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種尺寸小、傳輸速率高的電連接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裝置中都在使用光纖來傳輸信號,因此可以設計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既可以傳輸電學信號亦可以傳輸光學信號,此種線纜連接器組件與電學信號和光學信號均相兼容。這些線纜連接器組件中包括有絕緣本體、組裝于絕緣本體中的導電端子及若干組裝于絕緣本體中的透鏡,且所述線纜連接器組件還包括有與導電端子相連接的芯線及與透鏡相連接的光纖。
然而,在現(xiàn)有線纜連接器組件中,組裝于絕緣本體中的光纖不能夠移動,使得光纖常常會因為不能夠準確對接而產(chǎn)生誤差。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傳輸光學信號的線纜連接器組件,該線纜連接器組件中的光學模組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設有安裝部的絕緣本體、設置于安裝部中的且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的光學模組及與光學模組相連接的光纖,所述線纜連接器組件還包括有與光學模組一體成型的兩個彈性件,所述彈性件自光學模組向后延伸而成且設置于絕緣本體上。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設有安裝部的絕緣本體、設置于所述安裝部中的且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的光學模組,與光學模組相連接的若干光纖,自所述光學模組向后延伸形成有兩個間隔設置的彈性件。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又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設有電學對接端和光學對接端的絕緣本體及設置于所述光學對接端中的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的光學模組,所述光學模組包括有設置于其中的透鏡及自光學模組向后延伸形成的彈性件,所述彈性件間隔設置于所述光學模組的中心線的兩側,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在線纜連接器組件中的光學模組上一體成型有一彈性件,通過彈性件的前后運動進而帶動整個光學模組沿前后方向運動。
圖1是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立體組裝圖。圖2是圖1所示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第一實施例的部分立體組裝圖。圖3是圖2的俯視圖。圖4是圖2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圖4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圖6是圖1所示線纜連接器組件的第二實施例的部分立體組裝圖。圖7是圖6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10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縱長型的絕緣本體2、設置于絕緣本體2中的第一端子3、第二端子4及光學模組5、與光學模組5相連接的若干光纖6。線纜連接器組件100還包括有金屬殼體8及兩個與光學模組 5 一體成型的彈性件9,彈性件9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設置于光學模組5的相對兩側。絕緣本體2包括基部21及自基部2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部22,自基部21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有一凹陷部211,自舌部2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一安裝部221,安裝部 221的前端形成有一擋塊2212,自安裝部221的后端的中間部位形成有兩個間隔設置的L 形的凸臺2210及設置于凸臺2210之間的光纖通道2211。自安裝部221上位于L形凸臺 2210的兩側且靠近舌部22側表面的位置分別形成有兩個間隔設置的安裝通道2214,光纖通道2211設置于安裝通道2214及凸臺2210之間,自舌部22的后端設有一位于光纖通道 2211后方的凹部224?;?1的后端上表面上凹陷形成有若干端子收容槽212,基部21上還設有兩個位于端子收容槽212前方的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光纖收容槽213,光纖收容槽 213設置于光纖通道2211的后方且與光纖通道2211相通,且光纖收容槽213寬于光纖通道 2211,該光纖收容槽213穿過凹部224后與光纖通道2211及安裝部221相通。第一端子3共包括有四個且沿橫向方向排成一排,每一第一端子3均包括有扁平的固持部32、自固持部32向上且向前延伸形成的對接部34及自固持部32向后延伸形成的尾部36,其中固持部32設置于凹陷部221的下表面上,對接部34設置于舌部22的前端較低的區(qū)域,尾部36設置于端子收容槽212中。第二端子4共包括有五個且沿橫向方向排成一排,其中每一第二端子4包括扁平的固持部42、自固持部42向前延伸形成的彎曲狀的對接部44及自固持部42向后延伸形成的尾部46。本實用新型線纜連接器組件100還包括有設置于第二端子4外圍的絕緣件20,絕緣件20上形成有五個貫穿隔板前后表面的且用來收容第二端子4的固持部42的收容部 202,其中第二端子4的對接部44設置于絕緣件20的前表面之外,尾部46設置于絕緣件20 的后表面之后。隔板204組裝于絕緣件20中,且該絕緣件20上設置有若干插入到收容部 202中的以將第二端子4固定于絕緣件20中的凸肋2042。絕緣件20組裝于基部21的凹陷部211中且設置于第一端子3的固持部32下方,且使得第二端子4的對接部44設置于第一端子3的對接部34的后方且設置于舌部22的下表面上,第二端子4的尾部46設置于基部21后端的下表面上且低于第一端子3的尾部36。光學模組5安裝于安裝部221中,第一端子3的對接部34、第二端子4的對接部 44和光學模組5沿上下方向間隔設置于絕緣本體2中,且光學模組5包括固持件52及四個并列設置于固持件52中的透鏡51。此外,彈性件9呈蛇狀且包括有按壓至安裝部221后端的自由端91,該彈性件9與固持件52 —體成型,兩個彈性件9沿橫向方向延伸且其間隔有一段距離以提供一平衡的推力進而避免光學模組5傾斜。光學模組5設置于安裝部221中且彈性件9分別設置于安裝通道2214中,此時,彈性件9的自由端91按壓至凸臺2210,擋塊2212可以避免整個光學模組5滑出安裝部221。光纖6共包括有4個且分成兩組,光纖6組裝至安裝部221的后端,且穿過光纖收容槽213、光纖通道2211后 分別與透鏡51相連接至一起。金屬殼體8包括第一遮蔽殼體81和第二遮蔽殼體82,第一遮蔽殼體81組裝于第二遮蔽殼體82的后端且包覆于絕緣本體2和光學模組5,蓋合部7安裝于凹部224中。線纜連接器組件100還包括有線纜,該線纜中包括有用來傳輸光學信號的光纖6和用來傳輸電學信號的芯線(未圖示),芯線電性連接于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線纜握持件811包覆于線纜的外圍以提高其結合力。 請參照圖6至圖7并結合圖1至圖5所示,其揭示了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線纜連接器組件,此線纜連接器組件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線纜連接器組件100結構相似,第二實施例中的線纜連接器組件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線纜連接器組件100之間的區(qū)別僅在于彈性件9、9’的結構不同,第二實施例線纜連接器組件中的彈性件9’與光學模組5—體成型且互相向內(nèi)偏轉(zhuǎn)。光學模組5設置于安裝部221中,同時使得彈性件9’分別設置于安裝部221中, 彈性件9’的自由端91’按壓至凸臺2210上,擋塊2212可以避免光學模組5從安裝部221 中滑出。第二實施例線纜連接器組件中的其它元件及相互之間的連接關系與第一實施例線纜連接器組件中的相同,這里就不再詳細描述。
權利要求1.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設有安裝部的絕緣本體、設置于安裝部中的且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的光學模組及與光學模組相連接的光纖,其特征在于所述線纜連接器組件還包括有與光學模組一體成型的兩個彈性件,所述彈性件自光學模組向后延伸而成且設置于絕緣本體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安裝部的后端設置兩個間隔設置的安裝通道,所述兩個彈性件分別設置于所述安裝通道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呈蛇狀且其包括有按壓至安裝部后端的自由端。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安裝通道之間設置有一光纖通道,自所述絕緣本體上設置有一位于所述光纖通道后方的且與光纖通道相通的光纖收容槽,所述光纖收容槽寬于光纖通道。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線纜連接器組件還包括有設置于絕緣本體中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包括有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對接部設置于第二端子的對接部的前方。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對接部、第二端子的對接部和光學模組沿上下方向間隔設置于所述絕緣本體中。
7.—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設有安裝部的絕緣本體、設置于所述安裝部中的且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的光學模組,與光學模組相連接的若干光纖,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光學模組向后延伸形成有兩個間隔設置的彈性件。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安裝部的后端設置有兩個呈L形的凸臺及形成于兩個凸臺之間的光纖通道,所述彈性件分別按壓至所述凸臺。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線纜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模組包括有固持件及若干并列的設置于所述固持件中的透鏡,所述光纖分別連接至所述透鏡。
10.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設有電學對接端和光學對接端的絕緣本體及設置于所述光學對接端中的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的光學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模組包括有設置于其中的透鏡及自光學模組向后延伸形成的彈性件,所述彈性件間隔設置于所述光學模組的中心線的兩側。
專利摘要一種線纜連接器組件,其包括設有安裝部的絕緣本體、設置于安裝部中的且可沿前后方向運動的光學模組及與光學模組相連接的光纖,所述線纜連接器組件還包括有與光學模組一體成型的兩個彈性件,所述彈性件自光學模組向后延伸而成且設置于絕緣本體上。
文檔編號G02B6/38GK202003054SQ20112003584
公開日2011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8日
發(fā)明者霍華德·W·安德魯斯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