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芯光纖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通訊的物理連接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雙芯光纖連接器。
背景技術:
互聯(lián)網和無線技術正在顯著的增強信息的互聯(lián)能力,這些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呈指數(shù)級增長,需要支持數(shù)億用戶產生的流量,數(shù)十億計的數(shù)字數(shù)據在全球范圍內傳輸,通過交換機、長途光纖、城域網以及其他多種接入技術實現(xiàn)。光纖和光纖之間的連接,以及光纖與設備的連接都是通過連接器來實現(xiàn)的,隨著信息互聯(lián)爆炸式的增長,光纖連接的密度也要求不斷的提高,即在單位體積內要實現(xiàn)更多路的光纖連接。由于光纖的直徑很小,即使在加上保護層后,直徑仍然很小,在截面積相對較小的光纜中可以放入數(shù)百條光纖,但在連接器端,這些光纖會使占用空間增加20 50倍,甚至更高。為了能夠實現(xiàn)更高密封光纖連接,也有一些雙芯光纖連接器出現(xiàn),但是,現(xiàn)有的雙芯光纖連接器通常是采用兩個單芯光纖連接器組成雙芯光纖連接器。例如在單芯連接器外部增加一個連接部件,將兩個單芯連接器連在一起構成一個雙芯連接器,比如SC\LC型雙聯(lián)機構;或者將兩個單芯連接器的殼體一體成型,構成雙聯(lián)的結構,比如MU型雙聯(lián)結構。上述兩種結構的雙芯連接器具有以下缺點1、產品零件多,組裝工序較多;2、產品體積較大, 由于只是將現(xiàn)有的單芯并聯(lián)在一起,所以體積并未有明顯減小,當光纖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此種方式已無法勝任;3、光纖的芳綸層的固定仍然是單獨固定,現(xiàn)有的芳綸固定技術是用鋁管將芳綸層在連接器的金屬尾柄上,但是,連接密度增加時,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固定芳綸。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上述缺陷, 提供一種雙芯光纖連接器,該連接器零件少,組裝方便,還可以解決芳綸固定問題,提高光纖的連接密度。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雙芯光纖連接器,包括前殼和后殼,所述前殼和后殼可拆卸連接,所述前殼內收容有一對插芯組件,所述后殼的尾端具有與所述后殼一體成型的尾管,所述尾管具有供一對光纖進入的進纖孔,所述尾管上套有芳綸固定套,所述光纖的芳綸層固定在所述尾管上。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尾管上設有外螺紋,所述芳綸固定套具有與所述外螺紋適配的內螺紋,所述芳綸固定套與所述尾管螺紋連接,所述芳綸層由所述芳綸固定套壓在所述尾管上。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尾管上套有芳綸套管,所述芳綸套管帶有外螺紋,所述尾管的外壁上設有沿尾管軸向方向延伸的條形凸起,所述芳綸套管具有與所述條形凸起配合的條形缺口,所述芳綸套管的內壁設有扣部,所述尾管的外壁設有與所述扣部配合的扣位,所述芳綸固定套設有與所述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所述芳綸層由所述芳綸套管壓在所述尾管上。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尾管上卡套有一芳綸卡箍,所述芳綸卡箍為圓筒形,所述芳綸卡箍的外壁上開有與芳綸卡箍軸向平行的條形開口,所述尾管的外周設有與所述芳綸卡箍適配的環(huán)槽,所述光纖的芳綸層壓由所述芳綸卡箍壓在所述尾管上,所述芳綸固定套套在所述芳綸卡箍的外部。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后殼內具有一對平行的供所述一對光纖通過的通道,每條所述通道與所述尾管相通。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一對通道為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一對通槽,所述通槽之間設有楔形的擋部,所述擋部的尖端正對所述尾管。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前殼內具有兩個平行的腔體,每個腔體收容一個插芯組件,每個所述插芯組件包括陶瓷插芯、尾座以及彈簧,所述腔體的前端開有供所述陶瓷插芯的頭部伸出的通孔。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前殼的前端具有兩相對的突出部, 所述陶瓷插芯的頭部位于所述兩突出部之間。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后殼體的前端具有用于對所述彈簧的尾端進行限位的臺階,所述前殼體上設有與所述倒扣適配的扣位。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所述芳綸固定套的尾端套接有尾護套。實施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將一對插芯組件整合在同一殼體內,光纖的芳綸層一起固定在尾管和芳綸固定套之間,可以有效的減小連接器的尺寸,大大提高光纖的連接密度。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前殼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前殼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后殼的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后殼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第二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9是圖8中A部放大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11是圖10中B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xiàn)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30]如圖1至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一個第一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該雙芯光纖連接器包括前殼1和后殼2,前殼1和后殼2可拆卸連接。參看圖4和圖 5,前殼1內具有兩個相互平行的腔體11、12,一對插芯組件3分別收容在腔體11、12內,每個插芯組件3包括陶瓷插芯31、尾座32和彈簧33,陶瓷插芯31的尾端插接在尾座32中, 腔體11、12的前端分別開有供陶瓷插芯31的頭部伸出的通孔111、121,陶瓷插芯31的頭部由通孔111、121伸出,為了保護陶瓷插芯31,在前殼1的前端設有兩個相對的突出部101、 102,陶瓷插芯31的頭部位于兩個突出部101、102之間,這樣可以避免陶瓷插芯31的頭部受到損傷。參看圖6和圖7,在本實施例中,前殼1和后殼2扣合,具體是在后殼2上設有倒扣 201,在前殼1上設有與倒扣201配合的扣位103,在本實施例中,前殼1的后端套在后殼2 的前端,扣位103為設在前殼1的側壁上的方形孔。后殼2的后端具有與后殼2 —體成型的尾管21,尾管21具有一個供一對光纖41、42進入的進纖孔212,光纖41、42由尾管21的進纖孔212進入到后殼2,并延伸至前殼1內,光纖41、42的前端剝區(qū)套層形成插入陶瓷插芯31的裸纖段411、421。為了方便固定光纖41、42的芳綸層(未示出),尾管21上套有芳綸固定套5,在本實施例中,尾管21上設有外螺紋211,芳綸固定套5則相應的設有與外螺紋211適配的內螺紋,芳綸固定套5與尾管21螺紋連接,將光纖41、42的芳綸層一起由芳綸固定套管5壓在尾管21上,也即固定在內螺紋和外螺紋211之間。由于尾管21采用和后殼體一體成型的結構,而且光纖41、42由同一進纖孔212進入,相對于現(xiàn)有的采用兩個金屬管作為尾管的結構,一方面減少了零件,使連接器的機構更為簡單,另一方面,尾管21采用單一進纖孔212的結構有助于減小尾管的尺寸,減小連接器的體積。需要理解的是,尾管21也可以采用金屬管,芳綸固定套5采用金屬套管,利用壓接的方式將芳綸層固定在芳綸固定套5和尾管21之間。由于采用將一對光纖41、42的芳綸層一起固定的方式,可以減小芳綸固定結構的尺寸,使得光纖連接器的體積能夠縮小,光纖連接密封得以提高。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光纖連接器的組裝,后殼2內具有一對平行的供光纖41、 42通過的通道22、23,通道22、23分別于尾管21相通,在本實施例中,通道22、23為通槽,這樣可以保證光纖連接器在插入到適配器中時,尤其是陶瓷插芯31被向后壓縮時,光纖41、 42有足夠的微彎的變形空間。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光纖41、42穿過通道22、23,通道 22,23之間具有楔形的擋板M,楔形的擋板M的尖端241正對尾管21,這樣可以對由尾管 21進入的光纖41、42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方便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組裝。在本實施例中,后殼2的前端設有一臺階25,該臺階25可以對彈簧33的后端起到限位的作用,方便連接器的組裝。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護光纖41、42,在芳綸固定套5套接有尾護套6,可以對光纖 41、42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光纖41、42在連接器的尾端由于彎曲半徑過小而損傷到光纖。如圖8和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第二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光纖連接器的后殼2的尾管21上套有芳綸套管7,芳綸套管7大致呈圓筒形,尾管21的外壁上設有沿尾管軸向方向延伸的條形凸起213,芳綸套管7具有與條形凸起213配合的條形缺口 702,條形缺口 702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相應的條形凸起213的數(shù)目與條形缺口 702的數(shù)目相同,芳綸套管7的內壁還設有扣部,扣部的個數(shù)可以是一個或多個,尾管21的外壁設則有與扣部配合的扣位214。組裝時,先將芳綸層覆在尾管21外部,然后套上芳綸套管7,尾管21的條形凸起213卡在條形缺口 702中,這樣可以對芳綸套管7起到周向限位的作用,防止芳綸套管7周向轉動,芳綸套管7內部的扣部扣在扣位214中,將芳綸套管7固定在尾管21上。芳綸套管7的外壁上帶有外螺紋701,芳綸固定套5設有與外螺紋701配合的內螺紋,芳綸固定套5擰緊在芳綸套管7上時,對芳綸套管7有一定的擠壓作用,使芳綸套管7將芳綸層壓緊在芳綸套管7與尾管21之間。本實施例的光纖連接器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結構相同,不再贅述。由于在本實施例中,芳綸層是由芳綸套管7由芳綸套管7壓在尾管21上,芳綸固定套5在轉動時不會牽扯到芳綸層,可以防止由于牽扯芳綸層而造成的不良影響。如圖10和圖1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第三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光纖連接器的后殼2的尾管21上卡套有一芳綸卡箍8,芳綸卡箍8為圓筒形,芳綸卡箍 8的外壁上開有與芳綸卡箍8軸向平行的條形開口 801,芳綸卡箍優(yōu)選具有彈性的金屬材料制成,尾管21的外周設有與芳綸卡箍8適配的環(huán)槽215.裝配時,先將芳綸層覆在環(huán)槽215 外部,然后將芳綸卡箍8卡套在環(huán)槽215上,這樣芳綸層便被芳綸卡箍8壓緊在尾管21上, 芳綸固定套5套在芳綸卡箍8的外部。為了便于芳綸固定套5與尾管21的連接,尾管21 上帶有一段外螺紋211,芳綸固定套5具有與外螺紋211配合的內螺紋,芳綸固定套5與尾管21通過螺紋連接在一起。由于芳綸層被芳綸卡箍8壓在芳綸卡箍8和尾管21之間,芳綸固定套5在旋轉的時候,不會牽扯到芳綸層。本實施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結構相同,不再贅述。在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將一對插芯組件整合在同一殼體內,光纖的芳綸層一起固定在尾管和芳綸固定套之間,可以有效的減小連接器的尺寸,大大提高光纖的連接密度。相對于現(xiàn)有的雙芯連接器,采用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光纖連接密度是SC型連接器的四倍,是MU、LC型連接器的2倍。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零件的個數(shù),簡化了組裝的流程。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殼和后殼,所述前殼和后殼可拆卸連接, 所述前殼內收容有一對插芯組件,所述后殼的尾端具有與所述后殼一體成型的尾管,所述尾管具有供一對光纖進入的進纖孔,所述尾管上套有芳綸固定套,所述光纖的芳綸層固定在所述尾管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上設有外螺紋,所述芳綸固定套具有與所述外螺紋適配的內螺紋,所述芳綸固定套與所述尾管螺紋連接,所述芳綸層由所述芳綸固定套壓在所述尾管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上套有芳綸套管,所述芳綸套管帶有外螺紋,所述尾管的外壁上設有沿尾管軸向方向延伸的條形凸起,所述芳綸套管具有與所述條形凸起配合的條形缺口,所述芳綸套管的內壁設有扣部,所述尾管的外壁設有與所述扣部配合的扣位,所述芳綸固定套設有與所述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所述芳綸層由所述芳綸套管壓在所述尾管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上卡套有一芳綸卡箍,所述芳綸卡箍為圓筒形,所述芳綸卡箍的外壁上開有與芳綸卡箍軸向平行的條形開口, 所述尾管的外周設有與所述芳綸卡箍適配的環(huán)槽,所述光纖的芳綸層壓由所述芳綸卡箍壓在所述尾管上,所述芳綸固定套套在所述芳綸卡箍的外部。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殼內具有一對平行的供所述一對光纖通過的通道,每條所述通道與所述尾管相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對通道為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一對通槽,所述通槽之間設有楔形的擋部,所述擋部的尖端正對所述尾管。
7.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殼內具有兩個平行的腔體,每個腔體收容一個插芯組件,每個所述插芯組件包括陶瓷插芯、尾座以及彈簧,所述腔體的前端開有供所述陶瓷插芯的頭部伸出的通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殼的前端具有兩相對的突出部,所述陶瓷插芯的頭部位于所述兩突出部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殼體的前端具有用于對所述彈簧的尾端進行限位的臺階。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芯光纖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殼體上設有倒扣,所述前殼體上設有與所述倒扣適配的扣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芯光纖連接器,包括前殼和后殼,所述前殼和后殼可拆卸連接,所述前殼內收容有一對插芯組件,所述后殼的尾端具有與所述后殼一體成型的尾管,所述尾管具有供一對光纖進入的進纖孔,所述尾管上套有芳綸固定套,所述光纖的芳綸層固定在所述尾管上。在本實用新型的雙芯光纖連接器中,將一對插芯組件整合在同一殼體內,光纖的芳綸層一起固定在尾管和芳綸固定套之間,可以有效的減小連接器的尺寸,大大提高光纖的連接密度。
文檔編號G02B6/38GK202049261SQ20112015343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13日
發(fā)明者楊國, 王七月 申請人:深圳日海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