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及其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導光膜〔lightguide film,LGF〕卷對卷〔roll-to-roll,R2R〕制造方法及其構造;特別是一種應用于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
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及其構造;更特別是一種利用同步或不同步押出及涂布方式形成微結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及其構造。
背景技術:
美國專利第7862223號的''薄型可撓式導光元件〔Thin and flexible lightguide element〕"發(fā)明專利揭示一種薄型可撓式導光元件技術。該薄型可撓式導光元件包含第一光學層,其由可撓性透光材料〔flexible transparent material〕所 構成;第二光學層,其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之下,具有可改變光行進路徑的調光結構〔 light-adjusting structure );及第三光學層,其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之上,具有可勻化由該第一光學層射出的光線的凹凸結構〔convex-concave structure )。再者,該第二光學層由將第一化學組成物〔composition )以涂布方式〔coating )成形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其中該第一化學組成物包含紫外線硬化樹月旨單體〔ultraviolet curing resin monomer )及光起始劑〔photo initiator )。另夕卜,同樣的,該第三光學層由將第二化學組成物以涂布方式成形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其中該第二化學組成物包含抗靜電劑、紫外線硬化樹脂、有機顆粒及樹脂,該樹脂為選自由熱固性樹脂、熱塑性樹脂及其混合物所組成的群組。在整體架構上,該第一光學層及第二光學層之間具有不同的折射率〔refractiveindices )。該第二光學層與第三光學層是利用卷對卷式〔roll-to-roll )連續(xù)生產技術制備,即該第二光學層及第三光學層在該第一光學層的兩側表面上進行雙面涂布作業(yè)。然而,前述第7862223號專利需要在第一光學層的可撓性透光材料的兩側表面上進行雙面涂布作業(yè),以制備該薄型可撓式導光元件。事實上,前述第7862223號專利的雙面涂布作業(yè)具有增加制程復雜度及提高制造成本的缺點。另外,中國第CN101718887號專利揭不一導光板包含一導光本體,該導光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具有一第一微結構,該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微結構。將熔融的透明高分子材料由保存槽輸出后,經由一個具有預設圖案的滾輪及一個平坦的滾輪滾壓后,先在第一表面滾壓形成第一微結構。位于下方的保存槽再倒立輸出熔融的光固膠材料至位于該導光板下方的第二表面,再經由一個平坦的滾輪及一個具有預設圖案的滾輪滾壓后,再經紫外光照射固化,即可完成導光板本體的制造。然而,當位于下方的保存槽倒立輸出熔融的光固膠材料至位于該導光板下方的第二表面時,該光固膠材料無論在輸出或具有預設圖案的滾輪滾壓皆易受到光固膠材料本身重力的影響,因此其具有不易輸出及成型的缺點。因此,前述第7862223號專利的薄型可撓式導光元件及第CN101718887號專利的導光板必然存在進一步提供簡化制程及降低制造成本的需求。前述專利僅為本發(fā)明技術背景的參考及說明目前技術發(fā)展狀態(tài)而已,其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為了滿足上述需求,其提供一種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及其構造,其利用同步或不同步押出及涂布方式形成微結構于一光學層的兩側表面上,以便達成減少制程步驟、縮短制程時間、簡化整體構造及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及其構造,其利用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微結構于一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再利用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在該第二光學層形成一第二微結構,以達成減少制程步驟、縮短制程時間、簡化整體構造及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包含
提供一第一光學層,該第一光學層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利用機械性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押出微結構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
在該第二光學層上形成一第二微結構。一種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它包含
提供一第一光學層,該第一光學層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利用機械性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押出微結構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及 在該第二光學層上形成一第二微結構。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該第一押出微結構以機械押出方式連續(xù)形成。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在機械押出方式連續(xù)形成該第一押出微結構時,利用一涂布輪將紫外線硬化樹脂或熱固化樹脂涂布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利用一紫外線照射裝置照射該第二光學層,以便形成該第二微結構。在所述輸送輪組進行連續(xù)適當輸送所述第一光學層時,利用涂布方式可選擇將所述第二光學層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另利用涂布方式可選擇將另一光學層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或第一表面上。本發(fā)明的導光膜構造包含
一第一光學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押出微結構,其利用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一第二光學層,其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及 一第二微結構,其形成于該第二光學層上;
其中該第一光學層及第一押出微結構形成一單一光學層。—種導光膜構造,它包含
一第一光學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押出微結構,其利用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一第二光學層,其利用涂布方式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及一第二微結構,其形成于該第二光學層上;
其中該第一光學層及第一押出微結構形成一單一光學層。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該第一押出微結構具有一凹凸結構、一 V形溝槽、一菱形凸脊結構或一飛刀結構。 所述第二光學層以物理氣相沉積技術、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貼合方式或雷射技術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利用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微結構于一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再利用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在該第二光學層形成一第二微結構,可以達成減少制程步驟、縮短制程時間、簡化整體構造及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圖I :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的流程圖。圖2A至圖2C :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系統(tǒng)的加工示意圖。圖3 :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結構示意圖。圖4 :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結構示意圖。圖5 :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號S1 :第一步驟;S2 :第二步驟;S3 :第三步驟;S4 :第四步驟;1 :輸送輪組;100 :圖案成形輪;101 :樹脂供應器;102 :圖案涂布輪;103 :紫外線照射裝置;10 :第一光學層;11 :第一表面;12 :第二表面;20 :第二光學層;A :第一微結構;B :第二微結構;C 微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充分了解本發(fā)明,在下文將例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且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可適合應用于各種光學元件的卷對卷連續(xù)生產制程,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適用范圍。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可適合組裝應用于各種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 )內,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應用范圍。圖I揭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的流程圖,其包含四個主要步驟方塊。請參照圖I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包含第一步驟Si、第二步驟S2、第三步驟S3及第四步驟S4,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步驟順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范圍之下,可適當變更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步驟順序。圖2A及圖2B揭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系統(tǒng)的運轉加工示意圖,其對應于圖I的制程步驟。圖2A及圖2B的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系統(tǒng)用以執(zhí)行圖I的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的制程步驟。請參照圖I、圖2A及圖2B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的第一步驟SI :適當提供一第一光學層10,且該第一光學層10具有一第一表面11及一第二表面12。該第一表面11及第二表面12位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兩側上、下表面。該第一光學層10由可撓性透光材料制成,例如各種塑膠基材,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舉例而言,該可撓性透光材料可選自聚酯樹脂〔polyester resin〕,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PEN );聚丙烯酸酯樹脂〔polyacrylate resin ),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 );聚酸亞胺樹脂〔polyimide resin〕;聚烯烴樹脂〔polyolefin resin〕,例如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聚環(huán)烯烴
樹脂〔polycycloolefin resin );聚碳酸酯樹脂〔polycarbonate resin );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olyurethane resin );三醋酸纖維素〔triacetate cellulose, TAC );或其混合物。請再參照圖I、圖2A及圖2B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以卷對卷方式由一輸送輪組 I〔如圖2A的左側所示〕自一原料模頭〔未標示〕進行連續(xù)適當輸送提供該第一光學層
10。舉例而言,該輸送輪組I可連接至一光學膜制造裝置〔未繪示〕或其它類似裝置。請再參照圖I、圖2A及圖2B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的第二步驟S2 :在該輸送輪組I進行連續(xù)適當輸送該第一光學層10時,利用機械性押出〔mechanical extrusion )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押出〕微結構A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一表面11上。舉例而言,該輸送輪組I具有一圖案成形輪100〔如圖2A的左側所示〕,該圖案成形輪100用以押出該第一微結構A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一表面11上。如此,該第一微結構A以機械押出方式連續(xù)押出形成。請再參照圖I及2B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的第三步驟S3 :在該輸送輪組I進行連續(xù)適當輸送該第一光學層10時,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20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二表面12上。舉例而言,該輸送輪組I具有一樹脂供應器101及一圖案涂布輪102〔如圖2B所示〕,且該樹脂供應器101自上方供應樹脂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二表面12上。請再參照圖I及圖2B所示,該樹脂供應器101用以將紫外線硬化樹脂或熱固化樹脂供應至該第一光學層10,以形成該第二光學層20,而該圖案涂布輪102用以將紫外線硬化〔UV curing )樹脂或熱固化〔thermosetting )樹脂涂布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二表面12上。紫外線硬化樹脂或熱固化樹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相同或不相同于第二折射率。該紫外線硬化樹脂選自苯乙烯、萘乙烯、丙烯酸苯酯、丙烯酸萘酯或其組合?;蛘?,將該第二光學層20以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composition, PVD〕技術、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composition, CVD )技術、貼合方式或雷射技
術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二表面12上。圖2C揭示本發(fā)明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系統(tǒng)的運轉加工示意圖,其對應于圖2B。請參照圖I及圖2C所示,另外,在該輸送輪組I進行連續(xù)適當輸送該第一光學層10時,利用涂布方式可選擇將該第二光學層20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一表面11的第一微結構A上,如同第三步驟S3,于此不予贅述。請再參照圖I、圖2B及圖2C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的第四步驟S4 :在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二表面12或第一表面11上完全形成該第二光學層20后,另在該第二光學層20上形成一第二微結構B或另一微結構C。舉例而言,利用一紫外線照射裝置103照射該第二光學層20,以便形成該第二微結構B,其中該紫外線照射裝置103相對位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下方或上方。圖3揭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3所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包含二光學層及二微結構,每個該光學層用以形成其對應的該微結構。請參照圖2A、圖2B及圖3所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二光學層對應于該第一光學層10及第二光學層20,其中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一表面11為光射入面,而該第二光學層20的第二表面12為光射出面。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二微結構對應于該第一微結構A及第二微結構B,其中該第一微結構A用以聚光,而該第二微結構B用以均勻分布光線。請再參照圖2A、圖2B及圖3所示,該第一微結構A位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一表面11上,且該第二微結構B位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二表面12上,其中該第一光學層10及第一微結構A形成一單一光學層。另外,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該第一微結構A具有一 V形溝槽。圖4揭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結構示意圖,其對應于圖3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請參照圖4所示,相對于第一較佳實施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該第一微結構A具有一凹凸結構〔convex-concave structure〕,且可不規(guī)則延伸于該第一光學層10的第一表面11上。圖5揭示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導光膜構造的結構示意圖,其對應于圖3的第一較佳實施例。請參照圖5所示,相對于第一較佳實施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該第一微結構A具有一菱形凸脊結構或一飛刀結構。前述較佳實施例僅舉例說明本發(fā)明及其技術特征,該實施例的技術仍可適當進行各種實質等效修飾及/或替換方式予以實施;因此,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須視后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提供一第一光學層,該第一光學層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利用機械性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押出微結構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及 在該第二光學層上形成一第二微結構。
2.一種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提供一第一光學層,該第一光學層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利用機械性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押出微結構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及 在該第二光學層上形成一第二微結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押出微結構以機械押出方式連續(xù)形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機械押出方式連續(xù)形成所述第一押出微結構時,利用一涂布輪將紫外線硬化樹脂或熱固化樹脂涂布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利用一紫外線照射裝置照射所述第二光學層,以便形成所述第二微結構。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學層以物理氣相沉積技術、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貼合方式或雷射技術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輸送輪組進行連續(xù)適當輸送所述第一光學層時,利用涂布方式可選擇將所述第二光學層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另利用涂布方式可選擇將另一光學層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或第一表面上。
7.一種導光膜構造,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一第一光學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押出微結構,其利用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一第二光學層,其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及 一第二微結構,其形成于該第二光學層上; 其中該第一光學層及第一押出微結構形成一單一光學層。
8.一種導光膜構造,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一第一光學層,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 一第一押出微結構,其利用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 一第二光學層,其利用涂布方式形成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及 一第二微結構,其形成于該第二光學層上; 其中該第一光學層及第一押出微結構形成一單一光學層。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導光膜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結構具有選自一凹凸結構、一 V形溝槽、一菱形凸脊結構及一飛刀結構組成的組群。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導光膜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學層以物理氣相沉積技術、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貼合方式或雷射技術形成于所述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
全文摘要
一種導光膜卷對卷制造方法包含提供一第一光學層,該第一光學層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利用機械性押出方式一體形成一第一微結構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一表面上;利用自上方涂布方式形成一第二光學層于該第一光學層的第二表面上;在該第二光學層上形成一第二微結構。該導光膜構造由該第一光學層、第二光學層、第一微結構及第二微結構組成。本發(fā)明可以達成減少制程步驟、縮短制程時間、簡化整體構造及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102681082SQ2012100659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18日
發(fā)明者吳政憲, 謝而銘, 賴新益, 邱正豪 申請人:傑誠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