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86041閱讀:15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配置有可相對于裝置本體改變其位置的可動部件的成像裝置。
背景技術
成像裝置設有操作單元和指示單元,該操作單元配置有允許用戶操作裝置的按鈕、觸摸板等,該指示單元指示裝置的狀態(tài)等。近年來,要求確保在運輸和保管期間此操作單元和指示單元的操作性和可視性以及可依據(jù)用戶的使用情況來調整操作性和可見性,同時維持裝置的整個本體的尺寸。由此,日本專利申請文獻特開No. 2007-163812論述了這樣一種構造,其中,操作單元和指示單元設在可動部件上,該可動部件被保持為可通過角度和高度的變更來改變其相對于裝置本體的位置。 另外,為更換成像用盒和處理裝置內發(fā)生的卡紙,成像裝置設有可相對于裝置本體開閉以當相對于裝置本體打開時顯露裝置內部的開閉部件。日本實用新型申請文獻實開昭No. 59-167269論述了這樣一種構造,其中,用戶可打開此開閉部件至預定位置且該開閉部件被保持在此位置,使得開閉部件可相對于裝置本體改變其位置?,F(xiàn)在將說明用于如上所述傳統(tǒng)可動部件的保持構造。圖IOA至IOC是表示保持構造的示意剖視圖。由裝置本體可轉動支持的可轉動臂件51與可動部件一體連接。臂件51設有多個接合槽51b。在裝置本體側,設有可與接合槽51b嵌合的接合銷52、推壓該接合銷52的壓縮彈簧53、以及作為該壓縮彈簧53的座的彈簧保持器54。箭頭C指示壓縮彈簧53的伸縮方向。臂件51被轉動以使接合銷52與多個接合槽51b之一嵌合,且利用壓縮彈簧53沿嵌合方向推壓,由此臂件51和可動部件保持在預定位置。在操作單元設于可動部件上的情況下,當用戶從操作單元的前面向后側壓下操作單元以操作該操作單元時,可動部件需要被緊緊地保持以不允許該可動部件由于下壓力而向后側移動。在這點上,可增大壓縮彈簧53的彈力以及增大可動部件的移動阻力,從而增強用于保持可動部件的保持力。然而,當從后側向前側移動可動部件時,也需要克服此阻力(保持力)移動可動部件,以致需要不必要的大操作力,這會損害裝置的使用性能。另外,可動部件的自重影響的方式在可動部件逆著重力開始移動的情況與可動部件沿著重力開始移動的情況之間不同,使得若阻力(保持力)被調整為適應可動部件朝向一個方向的移動,則裝置的使用性能會受到損害。這樣,在相對于可動部件移動的阻力(保持力)固定不變而與保持部件的移動方向無關的保持構造中,裝置的使用性能受到損害。然而,傳統(tǒng)的可動部件保持構造留下了改善操作性的空間。因此,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具有使用性能得以改善的可動部件保持構造的成像裝置。

發(fā)明內容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一種成像裝置包括可動部件,配置有用于操作成像裝置的操作單元,其中,通過改變可動部件相對于裝置本體的位置,可動部件能夠處于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以及保持單元,被構造用以保持可動部件,其中,操作單元被壓下以操作成像裝置的方向是當可動部件的位置從第一狀態(tài)變更為第二狀態(tài)時可動部件被壓下的方向,以及保持單元保持可動部件,使得可動部件從第一狀態(tài)變更為第二狀態(tài)所需的力大于可動部件從第二狀態(tài)變更為第一狀態(tài)所需的力。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一種成像裝置包括開閉部件,能相對于裝置本體移動且能夠露出裝置的本體內部,其中,開閉部件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以及保持單元,被構造用以保持開閉部件,其中,當開閉部件從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第三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時,開閉部件至少豎直向下移動,且當開閉部件從第三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動時,開閉部件至少豎直向上移動,以及保持單元保持開閉部件,使得開閉部件開始從第三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所需的力大于開閉部件開始從第三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動所 需的力。由以下參照附圖對示范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將變得明顯。


包含在說明書中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表示本發(fā)明的示范實施例、特征和方面,且與以下說明一起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圖IA是可動部件處于平放狀態(tài)的成像裝置的透視圖,以及圖IB是可動部件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成像裝置的透視圖。圖2A是可動部件處于平放狀態(tài)的操作單元周圍部分的透視圖,以及圖2B是可動部件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操作單元周圍部分的透視圖。圖3是可動部件處于被保持狀態(tài)的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圖4A是當可動部件朝向倒下方向轉動時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以及圖4B是當可動部件朝向立起方向轉動時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圖5A是表示在保持可動部件位置的狀態(tài)下施加給接合銷的力的剖視圖,以及圖5B是表示當可動部件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時施加給接合銷的力的剖視圖。圖6是表示移動可動部件時的可動部件測量數(shù)據(jù)的圖表。圖7是可動部件處于被保持狀態(tài)的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圖8A是當可動部件朝向倒下方向轉動時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以及圖SB是當可動部件朝向立起方向轉動時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圖9A是表示在保持可動部件位置的狀態(tài)下施加給接合銷的力的剖視圖,以及圖9B是表示當可動部件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時施加給接合銷的力的剖視圖。圖IOA是傳統(tǒng)構造中可動部件處于被保持狀態(tài)的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圖IOB是傳統(tǒng)構造中當可動部件朝向倒下方向轉動時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以及圖IOC是傳統(tǒng)構造中當可動部件朝向立起方向轉動時可動部件周圍部分的剖視圖。
圖11是成像裝置的外觀圖。圖12是表示阻尼機構3100的示意圖。圖13A是阻尼機構3100的詳細圖,圖13B是阻尼機構3100的詳細圖,圖13C是阻尼機構3100的詳細圖,以及圖13D是阻尼機構3100的詳細圖。圖14是表示阻尼機構3200的示意圖。圖15A是阻尼機構3200的詳細圖,以及圖15B是阻尼機構3200的詳細圖。圖16是表示阻尼機構3300的示意圖。圖17A是阻尼機構3300的詳細圖,圖17B是阻尼機構3300的詳細圖,以及圖17C是阻尼機構3300的詳細圖。 圖18是表示阻尼機構3300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各示范實施例、特征和方面。首先,將參照圖IA和IB說明依據(jù)一種示范實施例的成像裝置。圖IA和IB是成像裝置的透視圖。圖IA表示可動部件K處于平放狀態(tài),以及圖IB表示可動部件K處于立起狀態(tài)。下面將說明可動部件K。依據(jù)本示范實施例的成像裝置100是電子照相成像裝置。成像裝置100的本體內設有感光鼓(未表不)、作為作用于感光鼓的處理單兀的充電器、掃描儀單兀、顯影設備、轉印輥、清潔器和定影設備。當要在作為記錄材料的片材上形成圖像時,在轉動感光鼓的同時,利用充電器給該感光鼓的表面充電,并在該感光鼓的帶電面上執(zhí)行曝光以形成潛像。利用顯影設備把此潛像可視化為調色劑圖像,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形成此調色劑圖像。接著,感光鼓表面上的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已被傳送至轉印棍與感光鼓之間的轉印壓合部的片材上。然后,片材被傳送至定影設備,并在定影壓合部處受熱和受壓。由此,在片材上形成定影圖像。殘留于感光鼓的表面上而沒有在轉印壓合部處轉印到片材上的調色劑利用清潔器從感光鼓的表面上除去。形成有定影圖像的片材從上方排出到堆疊面21上并堆疊于其上。按照這種方式在片材的表面上形成圖像并把該片材排出到堆疊面21上將被限定為成像操作。成像裝置100的上表面上設有由臂件11支持的觸摸板10。觸摸板10起到指示單元的功能,還起到使用戶能夠通過觸摸此觸摸板來操作或控制裝置的操作單元的功能。當用戶觸摸(壓下)此觸摸板10時,信號從該觸摸板10輸出。此信號被傳輸給設在成像裝置內的控制單元(未表示)以控制成像操作。基于此信號來控制成像裝置100的操作例如成像操作。在依據(jù)本示范實施例的成像裝置中,配置有觸摸板10和臂件11的可動部件K被保持在成像裝置100上以允許改變其角度、高度(位置)等,從而能夠遵照用戶的使用情況自由地改變該觸摸板10的操作性和可見性。接著,將說明用于此可動部件K的保持機構。圖2A是可動部件K處于平放狀態(tài)(第二狀態(tài))的該可動部件K的周圍部分的透視圖,以及圖2B是可動部件K處于立起狀態(tài)(第一狀態(tài))的該可動部件K的周圍部分的透視圖。為了簡明,圖2A和2B中,裝置的外部被局部地剖開表示以顯露裝置的內部。可動部件K以可繞轉動中心(轉軸)llc轉動的方式由裝置100的本體支持。扇形盤狀部Ila —體形成在臂件11上。多個接合槽部(凹部)IIb沿盤狀部Ila的圓周方向(繞臂件11的轉軸Ilc的圓周方向)并列設置??蓜硬考﨣由觸摸板10、臂件11以及與該臂件11形成一體的部分形成。裝置100的成像本體側設有可與臂件11的槽部Ilb接合的接合銷(凸部)12、朝向轉軸Ilc推壓該接合銷12的壓縮彈簧13、以及保持該接合銷12和壓縮彈簧13的彈簧保持器14。由于壓縮彈簧13的回復力,接合銷12被推壓向轉軸Ilc以與槽部Ilb接合。在接合銷12與槽部Ilb之一接合的狀態(tài)下,臂件11保持此位置,且可動部件K也經由臂件11保持預定位置。這樣,接合銷12、壓縮彈簧13和彈簧保持器14就起到臂件11和可動部件K的保持部H的功能。 接著,將說明由接合銷12和接合槽部Ilb形成的用于可動部件K的保持機構。通過給可動部件K或臂件11施加預定的負載以改變多個槽部Ilb中接合銷12所要進入的那個槽部Ilb來執(zhí)行可動部件K的位置變更。這將在下面詳細說明。圖3是在可動部件K保持預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從垂直于轉軸Ilc的方向看的可動部件K用保持機構的剖視圖。圖4A是當可動部件K正從預定位置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 ;第一方向)轉動時從垂直于轉軸Ilc的方向看的可動部件K用保持機構的剖視圖,以及圖4B是當可動部件K正從預定位置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 ;第二方向)轉動時從垂直于轉軸Ilc的方向看的可動部件K用保持機構的剖視圖。如圖3所示,接合銷12被壓縮彈簧13朝方向C推壓,且在接觸限制面SI和限制面S2的同時與接合槽部Ilb嵌合。由于壓縮彈簧13的作用,接合銷12與限制面SI和S2接觸且其移動受限,借此該接合銷12保持其與接合槽部Ilb嵌合的狀態(tài)。接合銷12在垂直于方向C的方向上的移動受設于裝置100的本體內的引導件(未表示)限制,因而其僅能朝方向C和與方向C相反的方向移動。然而,接合銷12與引導件(未表示)之間在垂直于方向C的方向上存在一定的游隙,使得該接合銷12能夠平滑地朝方向C移動而不被絆住。采用以上構造,當臂件11朝方向A移動時,接合銷12克服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朝向與方向C相反的方向移動越過限制面SI,結果獲得如圖4A所示與接合槽部Ilb嵌合(接合)被解除的狀態(tài)。類似的,當臂件11朝方向B移動時,接合銷12克服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朝向與方向C相反的方向移動越過限制面S2,結果獲得如圖4B所示與接合槽部Ilb嵌合(接合)被解除的狀態(tài)。當臂件11朝方向A移動時,限制面SI相對于方向A'傾斜a(° )( a彡90° ),該方向A'為接合銷12試圖相對于接合槽部Ilb移動的方向。當臂件11朝方向B移動時,限制面S2相對于方向B'傾斜P (° ) <90° ),該方向B'為接合銷12試圖相對于接合槽部Ilb移動的方向。圖5A是表示被施加給與接合槽部Ilb嵌合的接合銷12的力的示圖。如此示圖所示,假定在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的作用下從接合銷12施加給臂件的接合槽部Ilb的力為Fs,則此力Fs的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可表示為Fsl=Fssina和Fs2=Fscos a。從臂件的接合槽部Ilb施加給接合銷12的反作用力可表示為Fpl=Fssina和 Fp2=Fscosa 。圖5B是表示當朝可動部件K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時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的示圖。假定當朝可動部件K倒下的方向(方向A)轉動時,力FA被施加給接合銷12,則力FA的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可分別表示為Fl=FAcos a和F2=FAsin a。接合銷12在兩個位置-即朝可動部件K倒下的方向(方向A)與限制面SI接觸的位置和朝可動部件K立起的方向(方向B)與限制面S2接觸的位置-與接合槽部Ilb接觸,且當從限制面SI和S2傳遞的反作用力彼此相等時,接合銷12保持其位置。也就是說,在此狀態(tài)下,可動部件K的位置被保持。由此,當臂件被轉動以倒下可動部件K (朝方向A)時,施加一力Fl=FAc0S a,此力 大于從臂件的槽部Ilb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的切向分力即Fpl=Fssina。結果,接合銷12如圖4A所示越過槽部Ilb的限制面SI。因而,可改變接合銷12所進入的槽部lib。也就是說,為改變接合銷12所進入的槽部Ilb以及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需要以下條件Fl=FAcos a > Fpl=Fssin a由上式,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所需的力可表示如下FA > Fstan a (a 彡 90° ) ... (I)也就是說,若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Fs恒定,則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I的角度a越大,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所需的力越大,因為除非給可動部件K施加大負載,否則不能改變該可動部件K的位置。換句話說,限制面SI的角度a越大,當可動部件K朝方向A移動以改變其位置時保持部H對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越大。類似的,假定當可動部件K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轉動時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為FB,則在可動部件K的轉動方向能夠改變?yōu)榱⑵鸱较?方向B)之前需要朝與上述相反的方向施加以下力FB > Fstan ^ @ 彡 90° )…(2)此時,用戶施加大于Fstan P的力FB,由此如圖4B所示,接合銷12從臂件11的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2越起。因而,可改變接合銷12所進入的槽部lib。與可動部件朝方向A移動的情況一樣,若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Fs恒定,則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2的角度P越小,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而需要施加給該可動部件K的力越小。換句話說,限制面S2的角度P越小,當朝方向B移動可動部件以改變其位置時保持部H對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越小,且為改變該可動部件K的位置所需的力越小。本示范實施例中,設有大屏幕觸摸板10的可動部件K安裝在裝置100的本體上部上。由于觸摸板10為大屏幕的,所以可動部件K具有相當大的重量,從而需要大保持力來緊緊地保持該可動部件K。另外,當用戶觸摸此觸摸板10以控制成像裝置100時,壓力從前側向后側(即,朝可動部件K倒下的方向)作用于可動部件K。由此,當用戶觸摸此觸摸板10以控制成像裝置100時,需要用大到足以阻止可動部件K的位置變動的保持力來保持該可動部件K。考慮到此,可增大壓縮彈簧的推壓力以增大可動部件K的保持力。若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增大,則接合銷12施加給臂件的接合槽部Ilb的力Fs也增大,導致當轉動可動部件K和臂件11以移動至下一接合槽部Ilb所需的力也增大。由此,當移動可動部件K以立起該可動部件K時,需要克服此保持力以移動可動部件,這意味著需要不必要的大操作力。結果,裝置的使用性能受到損害。然而,對于圖IOA所示的傳統(tǒng)可動部件的構造,接合槽部51b的限制面SI和S2的角度相同(a = ¢)而與操作方向(轉動方向)無關,且用戶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安裝角度所需的操作力也相同而與操作方向(轉動方向)無關,也就是說,F(xiàn)stan a = FstanP。由上式(I)和(2),F(xiàn)A = FB,從而當立起可動部件時也需要相同的操作力。由此,若為保持大屏幕和大重量的可動部件K以阻止其移動而增大壓縮彈簧13的 推壓力,則立起時所需的操作力也變得不必要的大。結果,裝置的使用性能受到損害??紤]到此,本發(fā)明中,用于調節(jié)可動部件K的位置的操作力依據(jù)該可動部件的轉動方向而不同。也就是說,本示范實施例中,當移動可動部件K時,限制面SI和S2與接合銷12試圖相對于接合槽部Ilb移動的方向之間的角度a和P被設定為不同的角度。更具體的,這樣設定以使得a > P。由于此設定,當朝向倒下方向轉動可動部件K和臂件11時所需的操作力FA大于當朝向立起方向轉動它們時所需的操作力FB。換句話說,當通過可動部件K從預定位置朝方向A的移動來改變該可動部件K的位置時保持部H施加給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大于當通過可動部件K朝方向B的移動來改變該可動部件K的位置時保持部H施加給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當使用上述公式考慮此關系時,以下關系成立Fstana > Fstan ^也就是說,由式(I)和(2),F(xiàn)A > FB,這意味著可依據(jù)可動部件K的轉動方向來改變操作力。本示范實施例中,設有七個接合槽部I Ib。在這七個接合槽部I Ib中的每個內,限制面SI的角度a都被設定為50至60°,且限制面S2的角度P都被設定為35至40°。當?shù)瓜驴蓜硬考﨣時接合銷12越過的限制面SI的角度a被設定為大于當立起可動部件K時接合銷12越過的限制面S2的角度3。結果,當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可動部件K時,可提供足夠的保持力,且當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轉動可動部件K時,操作力不會變得不必要的大。圖6是表示在壓縮彈簧13的彈簧壓力為16N的情況下當可動部件K的安裝角度改變時操作力的測量結果的圖表。圖表的橫軸指示可動部件K的安裝角度,也就是說,可動部件K的觸摸板10相對于裝置100的本體上表面傾斜的角度。當安裝角度為0°時,可動部件K相對于裝置100的本體平放(即,觸摸板10的表面水平)??v軸指示當可動部件K的位置改變時的操作力。本示范實施例中,可動部件K的安裝角度被設定為0°、15°、30°、45°、60°、75°和90°七個角度,且此圖表顯示各安裝角度和各操作方向的操作力。由圖表可見,當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可動部件K時的操作力的值比當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轉動可動部件K時的操作力的值大近似2N。結果,當要操作觸摸板10時,可緊緊地保持可動部件K以不允許其倒下,且當要立起可動部件K時,可平穩(wěn)地改變其角度。另外,本示范實施例中,朝同一方向轉動可動部件時的操作力固定不變而與安裝角度無關。這可通過把各安裝角度下的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I和S2的角度a和@設定為不同值以使得操作力不會由于可動部件K的自重而隨著安裝角度的變化發(fā)生波動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可動部件K在該可動部件K的可動范圍(0至90°的安裝角度范圍)內越朝向倒下方向移動,可動部件K的自重對該可動部件的影響越大。因此,這樣設定以使得安裝角度越接近水平方向,當可動部件K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時接合銷越過的限制面SI的角度a越大。
另一方面,可動部件K在該可動部件K的可動范圍內越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移動,可動部件K的位置受其自重的影響越小。因此,這樣設定以使得安裝角度越接近豎直方向,當可動部件朝向立起方向轉動時接合銷越過的限制面S2的角度0越大。本示范實施例中,可動部件K的安裝角度與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I和S2的角度a和0之間的關系被如下設定0° =35°15。 a = 60°、@ = 35°30° : a = 60°、@ = 35°45。 a = 60°、3 = 37. 5。60° a = 57. 5°、3 = 40°75° : a = 55°、3 = 40°90° : a = 50°、3 = 90°這樣,考慮到可動部件K的自重來設定限制面SI和S2的角度a和0,從而可如圖6所示使朝同一轉動方向進行位置變更時所需的操作力保持處于固定不變的水平。當可動部件K的安裝角度為90°時把角度0設定為90°的理由是考慮到操作板的可見性而阻止可動部件K轉動超過90°。也就是說,保持功能不是利用相對于接合銷12的移動方向的傾斜面實現(xiàn)而是利用垂直面實現(xiàn),另外,接合銷12相對于接合槽部Ilb的侵入量增大。由此,阻止接合銷12從接合槽部Ilb越過該面,也就是說,阻止其進一步轉動。如上所述,本示范實施例中,使用于限制接合銷12相對于接合槽部Ilb移動的限制面SI和S2的角度a和0彼此不同,由此當通過從預定位置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移動可動部件K來改變該可動部件的位置時保持部H施加給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大于當通過從預定位置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移動可動部件K來改變該可動部件的位置時保持部H施加給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也就是說,本示范實施例中,通過使限制面SI和S2的角度彼此不同,保持可動部件K的保持力依據(jù)該可動部件K的移動方向而不同,從而可在可動部件K的穩(wěn)定保持與安裝角度(位置)的平穩(wěn)變更之間實現(xiàn)協(xié)調,由此改善可動部件K的使用性能,即,使裝置的使用性能令人滿意。接著,將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示范實施例。省略說明與依據(jù)第一示范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相類似的部分,將僅說明不同的部分?,F(xiàn)在將說明依據(jù)第二示范實施例的可動部件K用保持機構。圖7是可動部件K處于被保持狀態(tài)的該可動部件K的周圍部分的剖視圖。圖8A是當可動部件正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時該可動部件K的周圍部分的剖視圖,以及圖SB是當可動部件正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轉動時該可動部件K的周圍部分的剖視圖。圖9A是表示在保持可動部件K位置的同時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的剖視圖,以及圖9B是表示當可動部件正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時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的剖視圖。本示范實施例中,接合槽部Ilb為相對于接合銷12的進入方向對稱的半圓形構造,且形成有用于限制與接合槽部嵌合的接合銷12的移動的限制面SI和S2。
另外,接合銷12設有保持與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I和S2接觸的兩接觸面S3和S4。在接合銷12與接合槽部Ilb嵌合的狀態(tài)下,接觸面S3與限制面SI接觸且接觸面S4與限制面S2接觸。當可動部件K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移動時,接觸面S3相對于方向A'傾斜Y(° ) ( Y <90° ),該方向A'為接合銷12相對于接合槽部Ilb移動的方向。當可動部件K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移動時,接觸面S4相對于方向B'傾斜5 (° ) (S <90° ),該方向B'為接合銷12相對于接合槽部Ilb移動的方向。也就是說,角度Y和S是以轉動方向為基準確定的角度。另外,接合銷12的相位固定不變,使得其不會繞以接合銷12的進入方向為基準確定的轉軸轉動。也就是說,與接合槽部Ilb接合的兩接觸面S3和S4始終相同,此面不會在可動部件K的操作時改變。圖9A表示在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的作用下從接合銷12施加給接合槽部Ilb的力Fs,且此力Fs的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可分別表示為Fsl=Fssin Y和Fs2=Fscos 5。另夕卜,從臂件的接合槽部Ilb施加給接合銷12的反作用力可分別表示為Fpl=Fssin y和Fp2=Fscos6 。圖9B表示當用戶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可動部件K時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FA,且此力的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表示為Fl=FAcos y和F2=FAsin 6。接合銷12在兩個位置與接合槽部Ilb嵌合。即朝可動部件K倒下方向(方向A)的接觸面S3和朝可動部件K立起方向(方向B)的接觸面S4。當分別傳遞給接觸面S3和S4的反作用力彼此相等時,接合銷12保持其位置。也就是說,在此狀態(tài)下,可動部件K和臂件11的位置被保持。當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轉動可動部件K時,可動部件K和/或臂件11受壓,施加力Fl=FAcos y ,此力大于從接合槽部Ilb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的接合銷12的切向分力,即Fpl=Fssiny。結果,接合銷12如圖8A所示從接合槽部Ilb中越起。結果,接合銷12可與另一接合槽部Ilb嵌合。為由此改變接合銷12所進入的接合槽部11b,也就是說,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需要以下條件Fl=FAcos Y > Fpl=Fssin Y由上式,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所需的力可表示如下FA > Fstan Y …(3)
也就是說,若壓縮彈簧13的推壓力Fs恒定,接合銷12的接觸面S3的角度、越大,則可動部件K的保持力越大且為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所需的力越大。類似的,假定當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轉動可動部件K時施加給接合銷12的力為FB,則在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改變可動部件K的位置時需要朝向與上述相反方向的以下力FB > Fstan 5 …(4) 此時,如圖8B所示,接合銷12從接合槽部Ilb中越起。結果,可使接合銷12與另一接合槽部Ilb接合。這樣,本示范實施例中,當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移動可動部件K時越過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I的接合銷12的接觸面S3的角度Y被設定為不同于當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移動可動部件K時越過接合槽部Ilb的限制面S2的接合銷12的接觸面S4的角度S,由此可依據(jù)可動部件K的轉動方向改變操作力。也就是說,接觸面S3的角度Y被設定為大于接觸面S4的角度5,由此當朝向倒下方向轉動可動部件K和臂件11時所需的操作力FA大于當朝向立起方向轉動它們時所需的力FB。以上關系利用公式表示為Y > S,從而以下關系成立Fstan y > Fstan 6也就是說,由式(3)和(4),滿足FA > FB,從而可依據(jù)可動部件K的轉動方向來改變操作力。由此,通過適當?shù)卦O定接合銷12的兩斜面角度,當在操作板上執(zhí)行操作時可緊緊地保持該操作板以及當立起操作板時可平穩(wěn)地改變該操作板的角度。這樣,在本示范實施例中,使接觸面S3和S4的角度Y和5彼此不同,由此當通過從預定位置朝向倒下方向(方向A)移動可動部件K來改變該可動部件的位置時保持部H施加給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大于當通過從預定位置朝向立起方向(方向B)移動可動部件K來改變該可動部件的位置時保持部H施加給該可動部件K的阻力。也就是說,通過使接觸面S3和S4的角度Y和8彼此不同,保持可動部件K的保持力依據(jù)該可動部件K的移動方向而不同。于是,同第一示范實施例一樣,可在可動部件K的穩(wěn)定保持與其安裝角度(位置)的平穩(wěn)變更之間實現(xiàn)協(xié)調,由此改善可動部件K的使用性能且使裝置的使用性能更令人滿
o盡管在以上兩示范實施例中,可動部件K配置有兼作為指示單元和操作單元的觸摸板10,但可動部件K也可以單獨地或者組合地配置有作為指示單元的顯示器和作為允許用戶操作裝置的操作單元的按鈕和開關。另外,可動部件K可配置有用于附接外部存儲器例如存儲卡的附接單元。另外,盡管在以上兩示范實施例(第一示范實施例和第二示范實施例)中,可動部件K配置有觸摸板10,但可動部件K也可以是能夠相對于裝置100的本體開閉且被構造用以露出成像裝置100的內部以允許更換成像用盒和處理卡紙的開閉部件。另外,在以上兩示范實施例(第一示范實施例和第二示范實施例)中,多個接合槽部(凹部)llb在與臂件11形成一體的扇形盤狀部Ila中周向并列設置,且裝置100本體側上的接合銷(凸部)12選擇性地與之嵌合。
然而,本發(fā)明也可應用于這樣一種構造,其中,扇形盤狀部Ila設在裝置100本體偵牝多個接合槽部Ilb沿該盤狀部Ila的圓周方向并列設置,臂件11設有接合銷12、壓縮彈簧13和彈簧保持器14,且該接合銷選擇性地與接合槽部Ilb接合。另外,盡管在以上兩示范實施例(第一示范實施例和第二示范實施例)中,可動部件K經由臂件11繞轉軸Ilc轉動來改變其位置,但可動部件K的移動不限于此轉動。也就是說,本發(fā)明可應用于任何其它構造,只要可動部件K相對于裝置本體的位置可經由該可動部件K朝第一方向的移動和朝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移動來變更即可。接著,將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三示范實施例。 圖11是依據(jù)本示范實施例的成像裝置本體31 (以下稱為本體31)的外觀圖。成像裝置本體31的內部構造與第一示范實施例相同,因而省略對其的說明。在本體31的外部的一部分處設有作為開閉部件的蓋件313,此蓋件313允許露出本體31的內部,以便執(zhí)行處理盒的裝卸操作和諸如卡紙?zhí)幚硪活惖木S護操作。蓋件繞轉軸314轉動且可相對于本體31開閉,當其處于其相對于本體31打開的第一位置時露出本體31的內部以及當其處于相對于本體31關閉的第二位置時封閉本體31。當打開蓋件313時,使該蓋件313克服其自重移動,且當關閉蓋件313時,沿著該蓋件313的自重方向移動蓋件313??紤]到此,提供用于阻止蓋件313在動量作用下關閉的阻尼機構3100 (參見圖12)。另外,由于此阻尼機構3100,可保持開閉部件處于其相對于本體31打開的第一位置與其相對于本體31關閉的第二位置之間的任意第三位置。圖12是阻尼機構3100的透視圖。阻尼機構3100具有給蓋件313加壓且可在由轉軸318支持的同時繞該轉軸318轉動的加壓部件315、給該加壓部件315施加壓力的彈簧316、以及接收部件317,接收部件被構造用以把蓋件313保持在接收部件317與加壓部件315之間。在彈簧316的作用下,加壓部件315保持與蓋件313接觸并把該蓋件313壓向接收部件317。由于此構造,蓋件313與加壓部件315之間的摩擦力和蓋件313與接收部件317之間的摩擦力構成阻止該蓋件313移動的負載(阻力或保持力),從而防止該蓋件313在動量作用下移動。另外,由于摩擦力導致的此負載,可保持蓋件313處于任意第三位置。由于蓋件313被保持在加壓部件315與接收部件317之間的構造,可減輕該蓋件313的扭曲和卡嗒聲。另外,被保持在加壓部件315與接收部件317之間且與兩者接觸的受壓部313a —體形成在蓋件313上。受壓部313a按照這樣一種方式形成,使得自轉軸314起測量的半徑(距離)從rl至r2逐漸增大(r2>rl )。由此,受壓部313a的保持與加壓部件315接觸的部分相對于轉軸314的距離隨著蓋件313關閉而逐漸增大。通過此構造,隨著蓋件313關閉,作為繞轉軸314的轉矩作用于蓋件313的加壓部件315與蓋件313之間的摩擦力逐漸增大。由此,蓋件313的打開角度越小,阻尼機構3100的保持效果越強。
圖13A至13D是表示從加壓部件315的轉軸318方向看阻尼機構3100的示圖。如圖13A所示,加壓部件315具有轉動支點(轉軸)318,允許加壓部件315移動的方向之一是該加壓部件315被壓靠蓋件313的受壓部313a的方向(方向P)。允許加壓部件315移動的另一方向是該加壓部件315移離蓋件313的受壓部313a的方向(方向Q)。受壓部313a的保持與加壓部件315接觸的表面313b和受壓部313a的保持與接收部件317接觸的表面313c平行于該受壓部313a的移動方向,且兩表面垂直于蓋件313的轉軸314。由于彈簧316的彈簧力Fb的作用,加壓部件315被壓向方向P。結果,加壓部件315利用沿面313b和313c的法線方向(即,沿轉軸314方向)的力Fbl給受壓部313a施壓。由此,當試圖朝關閉方向(圖中看的方向XI)移動蓋件313時,與力Fbl成比例地施加摩擦力R。
圖13B表示當蓋件313試圖朝關閉方向(方向XI)移動時加壓部件315從受壓部313a接收的力。此時,作為摩擦力R的反作用力的摩擦力Fm朝方向Xl施加給加壓部件315。此摩擦力Fm可分為切向分力Fml和轉軸方向分力Fm2,且如圖13C所示,產生一力Fml I,其是沿蓋件313的面13b和13c的法線方向的分力。轉軸方向分力Fm2可由于轉軸318的反作用而被抵消。結果,朝向面13b和13c的法線方向施加給受壓部313a的力為Fbl+Fmll,這意味著摩擦力R增大。這樣,當蓋件313朝方向Xl移動時,由于受壓部313a與加壓部件315之間的摩擦力產生把該加壓部件315壓靠蓋件313的力Fml I,使得由該加壓部件315導致的壓力增大。結果最終,試圖阻礙蓋件313移動的摩擦力R增大。這樣,當朝向關閉方向(方向XI)移動蓋件時,阻尼機構3100處于所謂的可互鎖狀態(tài),蓋件313的保持力變得較大。另一方面,如圖13D所示,當蓋件313朝打開方向(圖13D所示的方向X2)移動時,加壓部件315由于從受壓部313a接收的摩擦力Fm的切向分力Fml而受到使其移離蓋件313的力。結果,受壓部313a被壓向面13b和13c的法線方向的壓力減小,最終,試圖阻礙蓋件313移動的摩擦力減小。這樣,當蓋件朝打開方向(方向X2)移動時,阻尼機構3100處于所謂的可解除狀態(tài)。因此,保持蓋件313的保持力變得較小。阻尼機構3100處于上述可互鎖狀態(tài)或可解除狀態(tài)是因為當關閉蓋件313時,相對于在加壓部件315和受壓部313a保持彼此接觸的位置受壓部313a移動的方向,加壓部件315的轉軸318位于該受壓部313a的下游側。盡管在本示范實施例中,受壓部313a被形成為相對于轉軸314的半徑(距離)從rl至r2逐漸增大(r2>rl),但該受壓部313a的半徑也可始終固定不變。選擇性的,可采用這樣一種構造,其中,半徑在受壓部的一部分中逐漸變化,而其余部分的半徑固定不變。本示范實施例中,蓋件313的轉軸314和加壓部件315的轉軸318處于垂直或扭轉(twisted)關系。這樣,本示范實施例中,作為蓋件313的保持力且阻礙蓋件移動的摩擦力在該蓋件313關閉的情況下和其打開的情況下不同。更具體的,當處于預定位置(第三位置)的蓋件313克服重力移動時(即,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上移動時)的摩擦力(保持力)小于當蓋件沿著重力移動時(即,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下移動時)的摩擦力(保持力)。換句話說,當處于預定位置(第三位置)的蓋件313克服重力移動時(即,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上移動時)蓋件開始移動所需的力小于當蓋件沿著重力移動時(即,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下移動時)蓋件開始移動所需的力。結果,可改進在克服重力移動蓋件313時的操作性。另外,盡管在上述本示范實施例中,可相對于本體31移動的可動部件是蓋件313,但本示范實施例的阻尼機構3100的應用不限于蓋件313的保持部。也就是說,本示范實施例也可應用于保持操作單元的部分,該操作單元如第一示范實施例所示設有使用戶能夠控制成像操作的按鈕、觸摸板、顯示器等。
此情況下,這樣執(zhí)行操作,以使得當沿著用戶壓下操作單元的按鈕的方向移動操作單元時摩擦力(保持力)增大,以及當朝向相反方向移動操作單元時摩擦力(保持力)減小。接著,將說明第四示范實施例。成像裝置整體的構造和蓋件313的構造與第三示范實施例相同,因而省略對它們的說明。另外,關于其它部分,與第三示范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并將省略對它們的說明。圖14是阻尼機構3200的透視圖。本示范實施例的特征在于加壓部件315的將與受壓部313a接觸的部分依據(jù)蓋件313的移動方向而不同。也就是說,加壓部件配置有將在關閉蓋件313時與受壓部313a接觸的第一加壓部(第一接觸部)315a以及將在打開蓋件313時與受壓部313a接觸的第二加壓部(第二接觸部)315b。另外,形成第二加壓部315b的材料相對于受壓部313a的摩擦系數(shù)小于形成第一加壓部315a的材料相對于受壓部313a的摩擦系數(shù)。同第三示范實施例一樣,這樣形成受壓部313a以使得相對于轉軸314的距離從rl至r2逐漸增大,即,蓋件313的打開角度越小,阻尼機構3200的保持效果越強。接著,將說明阻尼機構3200。圖15A和15B是表示從加壓部件315的轉軸318方向看阻尼機構3200的示圖。加壓部件315可繞轉軸318轉動,且該轉軸318自身可沿方向Z(蓋件313的轉軸314的方向)移動。加壓部件315被彈簧316壓向方向Z。圖15A表示當蓋件313朝關閉方向(圖中看的方向XI)操作時加壓部件315的位置,且受:壓部313a與第一加壓部315a接觸。另一方面,如圖15B所示,當蓋件313朝開蓋方向(圖中看的方向X2)移動時,加壓部件315改變其位置,且其第二加壓部315b與受壓部313a接觸。而且,形成第二加壓部315b的材料相對于受壓部313a的摩擦系數(shù)小于形成第一加壓部315a的材料相對于受壓部313a的摩擦系數(shù)。結果,由摩擦力導致的負載在蓋件313朝打開方向操作的情況下小于在蓋件313朝關閉方向操作的情況。本示范實施例中,蓋件313的轉軸314和加壓部件315的轉軸318處于垂直或扭
轉關系。
這樣,同第三示范實施例一樣,本示范實施例中,作為蓋件313的保持力且阻礙蓋件移動的摩擦力在該蓋件313關閉的情況下和蓋件打開的情況下不同。更具體的,當處于預定位置(第三位置)的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上移動時的摩擦力(保持力)小于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下移動時的摩擦力(保持力)。換句話說,當處于預定位置(第三位置)的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上移動時該蓋件313開始移動所需的力小于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下移動時該蓋件313開始移動所需的力。結果,可改進在克服重力移動蓋件313時的操作性。另外,盡管在上述本示范實施例中,可相對于本體31移動的可動部件是蓋件313, 但本示范實施例的阻尼機構3200的應用不限于蓋件313的保持部。也就是說,本示范實施例也可應用于保持操作單元的部分,該操作單元如第一示范實施例所述設有使用戶能夠控制成像操作的按鈕、觸摸板、顯示器等。此情況下,摩擦力(保持力)可被設定為當沿著用戶壓下操作單元的按鈕的方向移動操作單元時增大,以及摩擦力(保持力)可被設定為當朝向相反方向移動操作單元時減小。另外,本示范實施例中,通過使第一加壓部315a和第二加壓部315b采用不同的材料,可容易地執(zhí)行摩擦力的調整以及適當?shù)卦O定保持力。接著,將說明第五示范實施例。成像裝置整體的構造和蓋件313的構造與第三示范實施例相同,因而省略對它們的說明。另外,關于其它部分,與第三示范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并將省略對它們的說明。圖16是表示阻尼機構3300的示意圖。本示范實施例的特征在于加壓部件315給蓋件313的受壓部313a加壓的方向是與該蓋件313的轉軸314相垂直的方向。也就是說,本示范實施例中,蓋件313的轉軸314和加壓部件315的轉軸318基本彼此平行,在蓋件313被保持于加壓部件和轉軸314之間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加壓。同第三示范實施例一樣,本示范實施例中,按照這樣一種方式形成受壓部313a以使得相對于蓋件313的轉軸314的距離從rl至r2逐漸增大,且蓋件313的打開角度越小,阻尼機構3300的保持效果越強。另外,本示范實施例中,加壓部件315朝向與蓋件313的轉軸314相垂直的方向給受壓部313a加壓,以致隨著蓋件313正被關閉,彈簧316的壓力增大,從而導致負載增大。由此,蓋件313的打開角度越小,阻尼機構330的保持效果越強。圖17A詳細表示加壓部件315的保持構造。加壓部件315具有轉矩支點318,且被允許朝兩個方向移動。一個是加壓部件315給蓋件313加壓的方向(方向I),另一是加壓部件移離蓋件313的方向(方向J)。圖17B表示當蓋件313朝關閉方向(圖中的方向T)移動時施加給加壓部件315的力。同第三示范實施例一樣,作用于加壓部件315的摩擦力M試圖移動該加壓部件315以把該加壓部件315壓靠蓋件313,從而導致壓力增大。由此,阻尼機構處于所謂的可互鎖狀態(tài)。圖17C表示在蓋件313朝打開方向(圖中的方向U)移動時施加給加壓部件315的力。作用于加壓部件315的摩擦力試圖把該加壓部件315移離蓋件313,且壓力減小,從而導致所謂的可解除狀態(tài)。由此,當蓋件313克服重力移動時由摩擦力導致的負載小于當蓋件沿著重力移動時的由摩擦力導致的負載。因此,可改進在克服重力操作蓋件313時的操作性。阻尼機構處于上述可互鎖狀態(tài)或可解除狀態(tài)是因為當蓋件313關閉時,相對于受壓部313a在加壓部件315保持與受壓部313a接觸位置處的移動方向,加壓部件315的轉軸318位于該受壓部313a的下游側上。另外,如圖18所示,還可在蓋件313的受壓部313a上設置斜面313b。由于此構造,在緊鄰蓋件313完全關閉之前,施加該加壓部件315的壓力F以關閉蓋件313,借此蓋件313能夠被拉入且可靠地關閉。另外,還可防止蓋件313在其關閉時抵接裝置本體31和從該裝置本體31彈起。

這樣,同第三示范實施例一樣,本示范實施例中,作為蓋件313的保持力且阻礙蓋件移動的摩擦力在該蓋件313關閉的情況下和蓋件打開的情況下不同。更具體的,當處于預定位置(第三位置)的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上移動時的摩擦力(保持力)小于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下移動時的摩擦力(保持力)。換句話說,當處于預定位置(第三位置)的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上移動時該蓋件313開始移動所需的力小于當蓋件313由于此移動而至少豎直向下移動時該蓋件313開始移動所需的力。結果,可改進在克服重力移動蓋件313時的操作性。另外,盡管在上述本示范實施例中,可相對于本體31移動的可動部件是蓋件313,但本示范實施例的阻尼機構3300的應用不限于蓋件313的保持部。也就是說,本示范實施例也可應用于保持操作單元的部分,該操作單元如第一示范實施例所示設有使用戶能夠控制成像操作的按鈕、觸摸板、顯示器等。此情況下,摩擦力(保持力)被設定為當沿著用戶壓下操作單元的按鈕等的方向移動操作單元時增大,以及摩擦力(保持力)被設定為當朝向相反方向移動操作單元時減小。另外,盡管上述示范實施例應用于執(zhí)行單色成像的成像裝置,但也可應用于執(zhí)行多色成像的成像裝置。另外,不僅是電子照相成像裝置,此示范實施例也可應用于任何其它類型的成像裝置例如噴墨式成像裝置,只要其在片材上成像。盡管已參照示范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應理解的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的示范實施例。以下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應與最寬解釋一致以涵蓋所有的變更、等同結構和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成像裝置,包括 可動部件,包括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裝置的操作單元,其中,通過改變所述可動部件相對于裝置本體的位置,所述可動部件能夠處于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以及 保持單元,被構造用以保持所述可動部件, 其中,所述操作單元被壓下以操作所述成像裝置的方向是當所述可動部件的位置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變更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可動部件被壓下的方向,以及 所述保持單元保持所述可動部件,使得所述可動部件的位置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變更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所需的力大于所述可動部件的位置從所述第二狀態(tài)變更為所述第一狀態(tài)所需的力。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動部件和所述保持單元中的一個設有多個并列設置的凹部,所述可動部件和所述保持單元中的另一個設有能與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其中,在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一嵌合的狀態(tài)下,所述可動部件保持預定位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凹部中形成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被構造用于限制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間的嵌合解除以保持所述凸部, 其中,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嵌合的狀態(tài)起移動,且所述凸部相對于所述凹部移動,由此所述凸部越過限制面以解除與所述凹部的嵌合,從而變得能夠與另一凹部嵌合,以及 假定所述限制面中,當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凸部越過的限制面是第一限制面,當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第二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一狀態(tài)時所述凸部越過的限制面是第二限制面,且所述第一限制面和所述第二限制面相對于所述凸部相對所述凹部的移動方向的角度分別為a和P ( a,P彡90° ),則所述角度a和P滿足a >3,使得所述凸部越過所述第一限制面比越過所述第二限制面難。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部中形成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被構造用于限制所述凹部與所述凸部之間的嵌合解除且保持所述凸部,在所述凸部上形成有被構造用以與所述限制面接觸的接觸面, 其中,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嵌合的狀態(tài)起移動,且所述凸部相對于所述凹部移動,由此所述接觸面越過所述限制面以解除與所述凹部的嵌合,從而使所述凸部能夠與另一凹部嵌合,以及 假定所述接觸面中,當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與所述限制面接觸且越過所述限制面的所述接觸面是第一接觸面,當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第二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一狀態(tài)時與所述限制面接觸且越過所述限制面的接觸面是第二接觸面,且所述第一接觸面和所述第二接觸面相對于所述凸部相對所述凹部的移動方向的各自角度為Y和S ( Y,S < 90° ),則所述角度Y和S滿足Y > S,使得所述凸部越過所述第一限制面比越過所述第二限制面難。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移動所述可動部件以使得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位置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可動部件的移動方向變成平行于豎直向下方向,以及 當移動所述可動部件以使得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位置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隨著所述可動部件變得更靠近所述第二狀態(tài),所述保持單元保持所述可動部件以使得為改變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位置所需的力增大。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移動所述可動部件以使得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位置從所述第二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一狀態(tài)時,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移動方向變成平行于水平方向,以及 當移動所述可動部件以使得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位置從所述第二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一狀態(tài)時,隨著所述可動部件變得更靠近所述第一狀態(tài),所述保持單元保持所述可動部件以使得為改變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位置所需的力增大。
7.一種成像裝置,包括 開閉部件,能相對于所述裝置的本體移動且能夠露出所述裝置的所述本體內部,其中,所述開閉部件能夠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以及 保持單元,被構造用以保持所述開閉部件, 其中,當所述開閉部件從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的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時,所述開閉部件至少豎直向下移動,且當所述開閉部件從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時,所述開閉部件至少豎直向上移動,以及 所述保持單元保持所述開閉部件,使得所述開閉部件開始從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所需的力大于所述開閉部件開始從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所需的力。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單元設有加壓部件,所述加壓部件被構造成通過與所述開閉部件接觸來給所述開閉部件施加摩擦力以阻礙所述開閉部件移動。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壓部件能繞軸轉動,以及 相對于當所述開閉部件從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時在所述加壓部件和所述開閉部件的接觸位置處所述開閉部件的移動方向,所述加壓部件的所述軸在所述接觸位置的下游側。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件通過繞所述開閉部件的軸轉動而相對于所述裝置的所述本體移動,所述開閉部件的所述軸和所述加壓部件的所述軸處于垂直或扭轉關系。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件通過繞所述開閉部件的軸轉動而相對于所述裝置的所述本體移動,所述開閉部件的所述軸和所述加壓部件的所述軸彼此基本平行。
12.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壓部件配置有被構造用以當從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動所述開閉部件時與所述開閉部件接觸的第一接觸部,以及被構造用以當從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所述開閉部件時與所述開閉部件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以及 所述開閉部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小于所述開閉部件與所述第二接觸部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
1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閉部件通過繞所述開閉部件的軸轉動而相對于所述裝置的所述本體移動,且隨著所述開閉部件從所述第一位置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加壓部件和所述開閉部件的接觸位置移離所述開閉部件的所述軸。
14.一種成像裝置,包括 可動部件,包括用于操作所述成像裝置的操作單元,其中,通過改變所述可動部件相對于所述裝置的本體的位置,所述可動部件能夠處于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以及保持單元,被構造用以保持所述可動部件, 其中,所述可動部件和所述保持單元中的一個設有多個并列設置的凹部,所述可動部件和所述保持單元中的另一個設有能夠與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各所述凹部具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被構造用于限制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之間的嵌合解除且保持所述凸部, 所述可動部件在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嵌合的狀態(tài)下保持預定位置,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嵌合的狀態(tài)起移動,且所述凸部相對于所述凹部移動,由此所述凸部越過限制面以解除與所述凹部的嵌合,從而變得能夠與另一所述凹部嵌合, 所述操作單元被壓下以操作所述成像裝置的方向是當所述可動部件的所述位置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變更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可動部件被壓下的方向,以及 假定所述限制面中,當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第一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凸部越過的所述限制面是第一限制面,當所述可動部件從所述第二狀態(tài)成為所述第一狀態(tài)時所述凸部越過的所述限制面是第二限制面,且所述第一限制面和所述第二限制面相對于所述凸部相對所述凹部的移動方向的角度分別為a和0 (a, ^ ^90° ),則所述角度a和3滿足a > 3,使得所述凸部越過所述第一限制面比越過所述第二限制面難。
全文摘要
一種成像裝置,包括可動部件,配置有用于操作成像裝置的操作單元,其中,通過改變可動部件相對于裝置本體的位置,可動部件能夠處于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以及保持單元,被構造用以保持可動部件,其中,操作單元被壓下以操作成像裝置的方向是當可動部件的位置從第一狀態(tài)變更為第二狀態(tài)時可動部件被壓下的方向,以及保持單元保持可動部件,使得可動部件從第一狀態(tài)變更為第二狀態(tài)的位置所需的力大于可動部件從第二狀態(tài)變更為第一狀態(tài)的位置所需的力。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2809907SQ20121016920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橋本佳典, 兵頭泰輔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商河县| 长治县| 舞阳县| 依兰县| 许昌县| 蓬莱市| 张家口市| 漾濞| 泉州市| 南岸区| 两当县| 扎赉特旗| 叶城县| 盐山县| 澳门| 江永县| 海城市| 昌邑市| 略阳县| 社旗县| 南平市| 甘泉县| 随州市| 中宁县| 民权县| 团风县| 邯郸市| 商河县| 安阳县| 随州市| 利辛县| 洛宁县| 阜新市| 墨江| 松阳县| 乃东县| 神池县| 正安县| 都匀市| 息烽县|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