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及顯示模塊組裝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顯示模塊的組裝方法及組裝設備,尤指一種運用影像辨識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及整合式顯示模塊組裝設備。
背景技術:
—般液晶顯不模塊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背光模塊,另一是面板模塊。一般的背光模塊的組裝制程與面板模塊的組裝制程為分開兩種不同組裝制程方式。背光模塊的組裝制程多采人工組裝為主,亦有采設備自動組裝者,但背光模塊與面板模塊的組裝則大部分以人工組裝為主。因個別作業(yè)員本身作業(yè)特性的差異,以人工組裝的液晶顯示模塊的組裝質量不一,產品變異較大。又,作業(yè)員于長時間工作后,注意力分散與疲勞還加惡化產品變異,嚴重影響產品良率。另外,作業(yè)員所需作業(yè)空間相對較大,作業(yè)空間內的無塵度控制不易,對產品良率亦造成影響。
發(fā)明內容
鑒于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利用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判斷出該背光模塊的輪廓,進而精確地將一面板組裝至該背光模塊上。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背光模塊,其中該背光模塊具有一銜接空間;斜向投影復數個平行線于該背光模塊上;擷取關于該背光模塊的該銜接空間及該平行線的一影像;于該影像中,判斷該平行線于該銜接空間的邊緣處形成斷差的位置;提供一面板;以及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因此,該組裝方法利用平行線投影至該背光模塊上會產生斷差影像,以判斷出該銜接空間的幾何信息,進而精確地將該面板組裝至該背光模塊上,例如利用機械手臂,有助于自動化組裝。本發(fā)明的另一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一背光模塊,其中該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固定該導光板的一結構框架及貼附于該結構框架上的一雙面膠帶,該結構框架及該導光板共同形成一銜接空間;擷取關于該背光模塊的該雙面膠帶的一影像;于該影像中,判斷該雙面膠帶的位置;提供一面板;以及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且使該雙面膠帶黏貼該面板。因此,該組裝方法利用深色雙面膠帶產生影像辨識的效果,以判斷出該銜接空間的幾何信息,進而精確地將該面板組裝至該背光模塊上,亦有助于自動化組裝。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模塊組裝站,利用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并具有整合式組裝環(huán)境,可精確地且干凈地將面板與背光模塊組裝。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站包含一隔離室、一旋轉載臺及一面板組裝機構。該隔離室具有一第一窗口及一第二窗口。該旋轉載臺可旋轉地設置于該隔離室內并具有復數個加工位置,該復數個加工位置包含一啟始位置及一面板組裝位置,其中一背光模塊可經由該第一窗口進入該隔離室以能于該啟始位置放置于該旋轉載臺上,一面板可經由該第二窗口進入該隔離室以能于該面板組裝位置組裝至承載于該旋轉載臺上的該背光模塊上。該面板組裝機構包含一影像擷取裝置、一機械手臂、一投影裝置及與該影像擷取裝置及該機械手臂電連接的一控制模塊,該投影裝置用以斜向投影復數個平行線于該背光模塊上,該背光模塊具有一銜接空間,該控制模塊利用該影像擷取裝置擷取根據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該擷取的影像包含該背光模塊的該銜接空間及該平行線的影像,該控制模塊判斷該影像中該平行線于該銜接空間的邊緣處形成斷差的位置,并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控制該機械手臂的動作以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因此,該組裝站利用旋轉作業(yè)動線以縮小組裝站所需空間,且利用影像辨識以獲得該背光模塊的輪廓信息,有助于該機械手臂精確對位,以將該面板組裝置該背光模塊上,可實現自動化組裝。此外,于實作上,該隔離室可為一無塵室,亦有助于效控制組裝環(huán)境的無塵度。
相較于先前技術,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利用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判斷出該背光模塊的輪廓,可精確地將一面板組裝至該背光模塊上,有效減少或消除人工操作產生過大的產品變異的問題,亦有助于自動化裝組。另外,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站利用單一的隔離室搭配旋轉作業(yè)動線,可縮小所需作業(yè)空間,并有助于控制該隔離室的無塵度,有效抑制先前技術中因作業(yè)空間的無塵度控制不易而對產品良率造成的影響。
關于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fā)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圖1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用于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一背光模塊及一面板的示意圖。
圖3為根據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的示意圖。
圖4為根據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該背光模塊、一光源裝置及一影像擷取裝置的側視配置圖。
圖5為根據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6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7為一機械手臂吸附該面板的示意圖。`
圖8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9為圖8所示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的示意圖。
圖10為根據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11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12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13為根據本實施例的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的示意圖。
圖14為根據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15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
圖16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站的俯視配置示意圖。
圖17為圖15中該顯示模塊組裝站的一面板組裝機構的功能方塊圖。
圖18為該面板組裝至背光模塊后的剖面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背光模塊3面板6機械手臂7顯示模塊組裝站22導光板24結構框架26銜接空間26a邊緣26b中心位置28平行線30雙面膠帶40、41、42影像50光源裝置52影像擷取裝置62吸盤72隔離室74旋轉載臺74a啟始位直74b 第一貼膜位置74c第二貼膜位置74d 第三貼膜位置74e貼帶位置74f 面板組裝位置74g結束位置76面板組裝機構78a、78b、78c貼膜機構 80貼帶機構222下擴散片224 下棱鏡片226上棱鏡片282斷差502透鏡722 第一窗口724第二窗口726 第三窗口728除塵裝置740 旋轉方向762控制模塊764 投影裝置S100-S240、S340-S440、S500-S620實施步驟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及圖2,圖1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圖2為用于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一背光模塊2及一面板3的示意圖,其中為便于說明,背光模塊2的細部結構及面板3周邊的連接線路均未繪示于圖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主要利用光學影像解析出背光模塊2相關輪廓信息,以將面板3精確地組裝至背光模塊2上,其實施細節(jié)詳如后述。于本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首先提供一背光模塊2,如步驟SlOO所示。背光模塊2包含一導光板22及固定導光板22的一結構框架24,結構框架24及導光板22共同形成一銜接空間26,此銜接空間26即用于容置面板3。補充說明的是,于實作上,導光板22上會貼附有多層光學膜,為便于說明,于此不特別標示,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斜向投影復數個平行線28于背光模塊2上,如步驟S120所示;并擷取關于背光模塊2的銜接空間26及平行線28的一影像40,如步驟S140。影像40如圖3所示,其中為便于說明,各構件及其結構特征于影像40中的影像仍以相同元件符號標示。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于影像40中,判斷平行線28于銜接空間26的邊緣26a處形成斷差282的位置(以虛線圈示于圖3中),如步驟S160。補充說明的是,于實作上,為使平行線28于影像中易于辨識,平行線28與結構框架24的輪廓不平行,尤其是結構框架24的內緣(亦即銜接空間26的邊緣26a),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此外,前述斜向投影系指光線投影于背光模塊2上時呈傾斜狀態(tài),但不以光源方向傾斜設置為限。例如,因為一般光源呈輻射照射光線,所以即使光源方向垂直于背光模塊2,照射至背光模塊2的光線大部分仍非垂直于背光模塊2,足使于影像40中,平行線28于結構框架24的內緣處產生斷差282,以供應續(xù)影像解析使用。另外,平行線28的間隔不以相同為限。請并參閱圖4,其為背光模塊2、一光源裝置50及一影像擷取裝置52的側視配置圖。于本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使用傾斜設置的光源裝置50,故于影像40中的平行線28的斷差均呈向同偏移,但本發(fā)明仍不以此為限。于本實施例中,平行線28的產生可于光源裝置50前端設置印刷有平行線條的透鏡502 (或玻璃)實作,此平行線條于背光模塊2上的投影即前述平行線28,其中平行線28的間隔與透鏡上的平行線條相關,故平行線28的間隔可藉由透鏡上的平行線條的間隔來控制,此為本技術領域熟知技藝者所能輕易完成者,于此不另贅述。此外,于實作上,平行線28使用較粗的線實作,可增加平行線28的影像辨識度。另外,于本實施例中,影像擷取裝置52,例如但不限于一電荷耦合裝置(chargecoupled device, (XD)設置于背光模塊2正上方,方便擷取關于背光模塊2的對稱影像,有助于簡化影像解析,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再補充說明的是,投影于背光模塊2上的平行線28的顏色以便能于影像40中識別出平行線28為宜,于一般情形,結構框架24的顏色通常為深色(例如黑色),此時平行線28的顏色以淺色(例如白色)為宜;但本發(fā)明仍不以此為限。又,使用的光源亦不以可見光為限。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提供面板3,如步驟S180所示;并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即斷差282的位置)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如步驟S200所示。請并參閱圖5,其為根據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于此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200還包含先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決定銜接空間26的輪廓(亦即銜接空間26的邊緣26a,或謂結構框架24的內緣),如步驟S210所示。于本實施例中,因為平行線28均未平行于結構框架24的輪廓(結構框架24的內緣),故結構框架24的四邊內緣均有斷差282發(fā)生。因此,于實作上,可將部分或所有發(fā)生斷差282的地方相連,即可形成結構框架24的內緣。若平行線28與結構框架24的內緣平行時,于實作上,可同時于兩個方向投影平行線,使得結構框架24的內緣均有斷差影像發(fā)生;此時仍可藉由連接斷差處以決定出銜接空間26的輪廓。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再根據該決定的輪廓,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如步驟S220所示。例如利用銜接空間26的輪廓(或是結構框架24的內緣)與面板3的相對幾何關系,基于某一參考點(例如銜接空間26的中心或角落、面板3的中心或角落),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請并參閱圖6,其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其中,于此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200還包含先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決定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以十字標記于圖3中),如步驟S230所示。于本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可先找出銜接空間26的輪廓(如前述說明),再決定出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 (亦即銜接空間26的輪廓的中心位置),或是直接將平均所有發(fā)生斷差282處的坐標以得出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 ;但本發(fā)明均不以此為限。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即可根據該決定的中心位置26b,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如步驟S240所示。例如基于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與面板3的中心位置的相對關系,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補充說明的是,于前述各實施例中,面板3的組裝可透過一機械手臂6實作,如圖7所示。機械手臂6前端設置有一吸盤62,以真空吸附的方式吸附面板3,以達到抓取、移動面板3并放置面板3于銜接空間26中的操作,此為本技術領域熟習技藝者所能輕易完成者,于此不另贅述。另外,于實際產品中,面板3通常亦借助雙面膠帶固定。如圖2所示,背光模塊2亦包含一雙面膠帶30 (以虛線影線指示出其所占區(qū)域),貼附于結構框架24上,因此當面板3組裝于銜接空間26中時,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雙面膠帶30除具有固定面板3的功能外,雙面膠帶30的位置亦有助于前述各實施例中對銜接空間26相關幾何尺寸的判斷。請參閱圖8,其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圖8所示的流程圖與圖1所示的流程圖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擷取影像、解析影像及根據解析結果組裝面板3。其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于擷取影像41時,影像41亦包含關于雙面膠帶30的影像,如步驟S340所示;影像41的示意圖如圖9所示,相較于圖3所示的影像40,影像41還包含雙面膠帶30的影像(以虛線影線表示于圖中),另外,為便于說明,影像41同樣使用相同元件符號標示。于解析影像41時,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于影像41中,判斷平行線28于銜接空間26的邊緣處形成斷差282的位置及雙面膠帶30的位置,如步驟S360 ;以及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根據斷差282的位置及雙面膠帶30的位置,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如步驟S400。同樣地,于步驟S400中,于實作上,面板3可基于銜接空間26的輪廓或中心位置而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請并參閱圖10,其為根據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于此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400還包含先根據斷差282位置及雙面膠帶30的位置,決定銜接空間26的輪廓(亦即銜接空間26的邊緣26a,或謂結構框架24的內緣),如步驟S410所示。此處關于平行線28影像的解析如前述,不再復述。另外,由于雙面膠帶30具有相當寬度,有利于影像辨識,利用雙面膠帶30的影像亦可決定出銜接空間26的輪廓(亦即銜接空間26的邊緣26a)。于實作上,可平均兩種解析結果(即經由平行線28及雙面膠帶30),以得出最后的銜接空間26的輪廓,作為此步驟決定的輪廓,或是以基于雙面膠帶30所得的銜接空間26的輪廓作為修正信息,以修正基于平行線28所得的銜接空間26的輪廓,以得到此步驟決定的輪廓。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再根據該決定的輪廓,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如步驟S420所示。其實施細節(jié)可參閱前述關于步驟S220的說明,不另贅述。請并參閱圖11,其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其中,于此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400還包含先根據斷差282位置及雙面膠帶30的位置,決定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 (亦即銜接空間26的輪廓的中心位置且以十字標記于圖9中),如步驟S430所示。此處關于平行線28影像的解析如前述,不再復述。另外,基于雙面膠帶30的影像,亦可找出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同樣地,于實作上,可平均兩種解析結果(即經由平行線28及雙面膠帶30),以得出最后的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作為此步驟決定的中心位置26b,或是以基于雙面膠帶30所得的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作為修正信息,以修正基于平行線28所得的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以得到此步驟決定的中心位置26b。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再根據該決定的中心位置26b,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如步驟S440所示。其實施細節(jié)可參閱前述關于步驟S240的說明,不另贅述。補充說明的是,雙面膠帶30顏色的選用亦可考量與平行線28顏色選用時相同的考量,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因為雙面膠帶30具有相當寬度,所以雙面膠帶30的顏色原則上僅需異于相鄰構件的顏色即可。另外,于實作上,可使用深色(例如黑色)的雙面膠帶30,以兼具吸光效果,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如前述各實施例的說明,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利用關于背光模塊2的影像40、41,判斷出背光模塊2的輪廓,即可精確地將面板3組裝至背光模塊2上。此外,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利用投影平行線28至背光模塊2上,并主要以平行線28的影像為解析對象,以簡化對影像40、41的解析,進而能有效率地將面板3組裝至背光模塊2上,有效減少或消除人工操作產生過大的產品變異的問題,亦有助于自動化裝組。另外,雙面膠帶30通常僅位于導光板22四周,其影像亦單純,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進一步解析雙面膠帶30的影像(如影像41包含雙面膠帶30的影像),以進一步提升對銜接空間26判斷的精確度,亦即提升面板3組裝至背光模塊2上的精確度。另外,如前述實施例的說明,于實作上,亦得僅以雙面膠帶30的影像作為判斷銜接空間26相關幾何尺寸的基礎,進而據以將面板3組裝至背光模塊2上。請參閱第2、12及13圖,圖12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流程圖,圖13為根據本實施例的關于背光模塊2的影像42的示意圖。圖12所示的流程圖與圖1所示的流程圖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的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以使用雙面膠帶30的影像作為判斷銜接空間26的基礎,因此于圖13中,影像42包含雙面膠帶30的影像(以虛線影線表示于圖中),但已不包含平行線28的影像。于本實施例中,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首先提供背光模塊2,如步驟S500所示;其中關于背光模塊2 (包含雙面膠帶30)的說明,可參閱前文,不再復述。接著,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擷取關于背光模塊2的雙面膠帶30的影像42,如步驟S520所示;于影像42中,判斷雙面膠帶30的位置,如步驟S540所示;提供面板3,如步驟S560所示;以及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如步驟S580所示。關于雙面膠帶30的影像的解析,可參閱前文,不再復述。原則上,于實作上,基于雙面膠帶30的位置,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亦可決定出銜接空間26的輪廓(亦即銜接空間26的邊緣26a)或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 (亦以十字標記于圖13中),并據以將面板3組裝置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以銜接空間26的輪廓為組裝基礎而言,可參閱圖14所示的流程圖。于此流程圖中,如步驟S590所示,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580還包含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即于影像42中,雙面膠帶30的位置),決定銜接空間26的輪廓;以及如步驟S600所示,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580還包含根據該決定的輪廓(即銜接空間26的輪廓),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其實施細節(jié)可參閱前述關于步驟S220的說明,不另贅述。另外,以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為組裝基礎而言,可參閱圖15所示的流程圖。于此流程圖中,如步驟S610所示,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580還包含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即于影像42中,雙面膠帶30的位置),決定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 ;以及如步驟S620所示,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的步驟S580還包含根據該決定的中心位置26b (即銜接空間26的中心位置26b),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其實施細節(jié)可參閱前述關于步驟S240的說明,不另贅述。補充說明的是,于實作上,利用坐標平均的算法中,可取雙面膠帶30影像邊緣數處的坐標值平均之,但本發(fā)明仍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6及圖17,圖16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一顯示模塊組裝站7的俯視配置示意圖,圖17為顯示模塊組裝站7的一面板組裝機構76的功能方塊圖。關于背光模塊2的結構及其與面板3的組裝方法的相關說明,亦請參閱前述各實施例的相關說明,不再贅述。于本實施例中,顯示模塊組裝站7包含一隔離室72、一旋轉載臺74及該面板組裝機構76。隔離室72具有一第一窗口 722、一第二窗口 724及一第三窗口 726。旋轉載臺74可旋轉地設置于隔離室72內并具有復數個加工位置(以虛線圓圈表示于圖16中),其旋轉方向740以帶箭頭實線表示于圖16中。此復數個加工位置包含一啟始位置74a、一第一貼膜位置74b、一第二貼膜位置74c、一第三貼膜位置74d、一貼帶位置74e、一面板組裝位置74f及一結束位置74g。面板組裝機構76包含影像擷取裝置52、機械手臂6、一控制模塊762及一投影裝置764 (如前述的具有透鏡502的光源裝置50),控制模塊762與影像擷取裝置52、機械手臂6及投影裝置764電連接,其功能方塊圖如圖17所示??刂颇K762利用影像擷取裝置52擷取根據關于背光模塊2的影像40、41、42,并根據該擷取的影像40、41、42,控制機械手臂6抓取面板3并組裝至背光模塊2上。于實作上,控制模塊762可為整合至顯示模塊組裝站7的控制系統(tǒng)中,又,光源裝置50亦可與控制模塊762電連接,以控制平行線28于背光模塊2上的投影。于該顯示模塊組裝站7的實際運作中,背光模塊2的半成品可經由第一窗口 722進入隔離室72以能于啟始位置74a放置于旋轉載臺74上;于實作上,可利用機械手臂、人工或輸送帶等方式送入。接著,控制模塊762控制旋轉載臺74自啟始位置74a依序旋轉自各個加工位置,并對承載于旋轉載臺74上的背光模塊2進行相對應的制程,最后旋轉至結束位置74g,此時,面板3已組裝至背光模塊2上,其剖面示意圖如圖18所示,其中為清楚顯示其堆層的結構,故未繪示剖面線。進一步來說,當控制模塊762控制旋轉載臺74自啟始位置74a旋轉至第一貼膜位置74b時,控制模塊762即可控制一貼膜機構78a,于導光板22上貼附一下擴散片222。貼膜機構78a的貼膜機制可采用現有貼膜技術,此為本技術領域熟知技藝者所能輕易完成者,于此不另贅述。接著,控制模塊762控制旋轉載臺74自第一貼膜位置74b旋轉至第二貼膜位置74c,控制模塊762可控制一貼膜機構78b,于導光板22的下擴散片222上貼附一下棱鏡片224。再接著,控制模塊762控制旋轉載臺74自第二貼膜位置74c旋轉至第三貼膜位置74d,控制模塊762可控制一貼膜機構78c,于導光板22的下棱鏡片224上貼附一上棱鏡片226。又接著,控制模塊762控制旋轉載臺74自第三貼膜位置74d旋轉至貼帶位置74e,控制模塊762可控制一貼帶機構80,于結構框架24上貼附雙面膠帶30。貼帶機構80可可采用現有貼帶技術,或參酌前述貼膜機構78a的貼膜機制實施,此亦可為本技術領域熟知技藝者所易完成者,于此不另贅述。之后,控制模塊762控制旋轉載臺74自貼帶位置74e旋轉至面板組裝位置74f。面板3經由第二窗口 724進入隔離室72 ;于實作上,可利用機械手臂、人工或輸送帶等方式送入。控制模塊762接著控制該投影裝置斜向投影復數個平行線28于背光模塊2上,并判斷影像40中平行線28于該銜接空間的邊緣處形成斷差的位置,并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控制機械手臂6的動作以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于另一實施例中,控制模塊762亦可同時判斷影像41中平行線28的斷差位置及雙面膠帶30的位置而據此控制機械手臂6的動作以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同樣地,在主要以雙面膠帶30的影像位置來判斷銜接空間26的相關幾何尺寸信息時(平行線28此時已無需投影于背光模塊2上),控制模塊762將判斷影像42中雙面膠帶30的位置而據此控制機械手臂6的動作以將面板3組裝至銜接空間26中且使雙面膠帶30黏貼面板3。之后,控制模塊762控制旋轉載臺74自面板組裝位置74f旋轉至結束位置74g。面板3及背光模塊2的組合品即可經由第三窗口 726運送出隔離室72 ;于實作上,可利用機械手臂、人工或輸送帶等方式送出隔離室72,以進行其他組裝制程,例如組裝外殼、包裝等。
補充說明的是,于本實施例中,旋轉載臺74以單一旋轉臂實作,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于實作上,旋轉載臺74亦得以一旋轉盤實作,此時,該旋轉盤上可定義對應前述復數個加工位置的承載位置,藉此,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站于同一時間可同時處理多個背光模塊2的加工程序。此外,于本實施例中,前述復數個加工位置系于旋轉方向740上依序排列,使得背光模塊2于顯示模塊組裝站7僅于單一方向旋轉行進,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另夕卜,于本實施例中,隔離室72系一無塵室,并配置有一除塵裝置728,可使隔離室72保持在一定的無塵環(huán)境下,使得面板3及背光模塊2的組合品內含微粒數可較先前技術中以人工組裝的方式來得低。
如前述說明,本發(fā)明的顯示模塊組裝站采加工環(huán)境整合設并利用旋轉作業(yè)動線以縮小組裝站所需空間,且利用影像辨識以獲得該背光模塊的輪廓信息,有助于該機械手臂精確對位,實現自動化組裝。另外,再補充說明的是,顯示模塊組裝站7同時負擔面板3與背光模塊2的組裝作業(yè)、導光板22的貼膜作業(yè)及雙面膠帶30的貼帶作業(yè),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于實作上,送入隔離室的背光模塊2亦可已先貼妥光學膜片222、224、226及雙面膠帶30。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驟: (a)提供一背光模塊,其中該背光模塊具有一銜接空間; (b)斜向投影復數個平行線于該背光模塊上; (C)擷取關于該背光模塊的該銜接空間及該平行線的一影像; (d)于該影像中,判斷該平行線于該銜接空間的邊緣處形成斷差的位置; (e)提供一面板;以及 (f)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f)還包含下列步驟實施: 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決定該銜接空間的輪廓;以及 根據該決定的輪廓,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f)還包含下列步驟實施: 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決定該銜接空間的中心位置;以及 根據該決定的中心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 銜接空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步驟(b)中,該平行線非平行于該銜接空間的邊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不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及固定該導光板的一結構框架,該結構框架及該導光板共同形成該銜接空間,于步驟(d)中,該斷差形成于該結構框架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塊包含一雙面膠帶,貼附于該結構框架上,于步驟(C)中,該影像亦包含關于該雙面膠帶的影像,步驟(d)還包含于該影像中,判斷該雙面膠帶的位置,以及步驟(f)包含根據該斷差的位置及該雙面膠帶的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且使該雙面膠帶黏貼該面板。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f)還包含下列步驟實施: 根據該斷差的位置及該雙面膠帶的位置,決定該銜接空間的輪廓;以及 根據該決定的輪廓,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f)還包含下列步驟實施: 根據該斷差的位置及該雙面膠帶的位置,決定該銜接空間的中心位置;以及 根據該決定的中心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
9.一種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驟: (a)提供一背光模塊,其中該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固定該導光板的一結構框架及貼附于該結構框架上的一雙面膠帶,該結構框架及該導光板共同形成一銜接空間; (b)擷取關于該背光模塊的該雙面膠帶的一影像; (C)于該影像中,判斷該雙面膠帶的位置; (d)提供一面板;以及 (e)根據該判斷的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且使該雙面膠帶黏貼該面板。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e)還包含下列步驟實施: 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決定該銜接空間的輪廓;以及 根據該決定的輪廓,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
11.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e)還包含下列步驟實施: 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決定該銜接空間的中心位置;以及 根據該決定的中心位置,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
12.—種顯示模塊組裝站,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隔離室,具有一第一窗口及一第二窗口 ; 一旋轉載臺,可旋轉地設置于該隔離室內并具有復數個加工位置,該復數個加工位置包含一啟始位置及一面板組裝位置,其中一背光模塊可經由該第一窗口進入該隔離室以能于該啟始位置放置于該旋轉載臺上,一面板可經由該第二窗口進入該隔離室以能于該面板組裝位置組裝至承載于該旋轉載臺上的該背光模塊上;以及 一面板組裝機構,包含一影像擷取裝置、一機械手臂、一投影裝置及與該影像擷取裝置及該機械手臂電連接的一控制模塊,該投影裝置用以斜向投影復數個平行線于該背光模塊上,該背光模塊具有一銜接空間,該控制模塊利用該影像擷取裝置擷取根據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該擷取的影像包含該背光模塊的該銜接空間及該平行線的影像,該控制模塊判斷該影像中該平行線于該銜接空間的邊緣處形成斷差的位置,并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控制該機械手臂的動作以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不模塊組裝站,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固定該導光板的一結構框架及貼附于該結構框架上的一雙面膠帶,該結構框架及該導光板共同形成該銜接空間,該影像亦包含關于該雙面膠帶的影像,該控制模塊判斷該影像中該雙面膠帶的位置,該控制模塊根據該斷差的位置及該雙面膠帶的位置控制該機械手臂的動作以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且使該雙面膠帶黏貼該面板。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站,其中該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固定該導光板的一結構框架及貼附于該結構框架上的一雙面膠帶,該結構框架及該導光板共同形成一銜接空間,該擷取的影像包含該背光模塊的該雙面膠帶的影像,該控制模塊判斷該影像中該雙面膠帶的位置,該控制模塊根據該判斷的位置控制該機械手臂的動作以將該面板組裝至該銜接空間且使該雙面膠帶黏貼該面板。
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顯示模塊組裝站,其特征在于,該復數個加工位置包含一第一貼膜位置、一第二貼膜位置、一第三貼膜位置及一貼帶位置,該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及固定該導光板的一結構框架,于該旋轉載臺停于該第一貼膜位置、該第二貼膜位置及該第三貼膜位置時,于該導光板上依序貼附一擴散片、一下棱鏡片及一上棱鏡片,于該旋轉載臺停于該貼帶位置時,于該結構框架上貼附一雙面膠帶,當該面板組裝至該背光模塊上時,該雙面膠帶黏貼該面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及顯示模塊組裝站。該顯示模塊組裝方法包含提供一背光模塊、擷取關于該背光模塊的影像、以及根據該影像將一面板組裝置至該背光模塊。該影像可包含投影至該背光模塊上的平行線或貼附于該背光模塊上的深色雙面膠帶,藉由解析該影像以決定出該背光模塊的輪廓,以能精確地將該面板組裝至該背光模塊上。該顯示模塊組裝站包含一隔離室、一旋轉載臺及一面板組裝機構。該面板組裝機構包含一影像擷取裝置及一機械手臂。根據該組裝方法,該影像擷取裝置擷取前述影像,該機械手臂抓取該面板并組裝至該背光模塊上。
文檔編號G02F1/13GK103149711SQ201310045959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5日
發(fā)明者余祥文, 林金勇 申請人:華映視訊(吳江)有限公司, 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