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裝置和旋轉筒狀部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插入裝置具有:基礎部件,其由單一部件一體形成;前端側環(huán)部件,其使所述基礎部件的所述前端側圓周面與旋轉筒狀部件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以及基端側環(huán)部件,其使所述基礎部件的所述基端側圓周面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所述插入裝置具有:移動范圍限制部,其在所述前端側環(huán)部件和所述基端側環(huán)部件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以及軸中心位置限制部,其在所述旋轉筒狀部件與所述長度軸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軸中心的位置。
【專利說明】插入裝置和旋轉筒狀部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具有沿著長度軸延伸設置的插入部和能夠相對于插入部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的旋轉筒狀部件的插入裝置、以及設置在該插入裝置上的旋轉筒狀部件。
【背景技術】
[0002]在專利文獻1的某一例中,公開了如下的插入裝置:在沿著長度軸延伸設置的插入部上安裝有能夠相對于插入部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的旋轉筒狀部件。在該插入裝置中,在插入部的內部,作為線狀部件的驅動軸沿著長度軸延伸設置。驅動軸的前端與驅動單元連接。驅動單元具有與驅動軸連結的第1齒輪和與第1齒輪嚙合的第2齒輪。通過經(jīng)由驅動軸傳遞驅動力,第1齒輪和第2齒輪分別以齒輪軸為中心旋轉,對驅動單元進行驅動。在旋轉筒狀部件上設有與第2齒輪嚙合的內周齒輪部。通過對驅動單元進行驅動,旋轉筒狀部件相對于插入部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
[0003]并且,插入部具有基端側基礎部件和與基端側基礎部件的前端方向側連結的前端側基礎部件。通過基端側基礎部件和前端側基礎部件,規(guī)定配置驅動單元的驅動單元配置空洞。驅動單元配置空洞在開口部相對于插入部的外部開口。在基端側基礎部件的外周部上設有作為基端側環(huán)部件的基端側密封環(huán)?;藗让芊猸h(huán)與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開口部相比位于基端方向側。并且,在前端側基礎部件的外周部上設有作為前端側環(huán)部件的前端側密封環(huán)。前端側密封環(huán)與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開口部相比位于前端方向側。通過基端側密封環(huán)使基端側基礎部件的外周部與旋轉筒狀部件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并且,通過前端側密封環(huán)使前端側基礎部件的外周部與旋轉筒狀部件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因此,通過基端側密封環(huán)和前端側密封環(huán),防止液體從插入部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防止驅動單元由于液體而損傷等。
[0004]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12/002981號說明書
【發(fā)明內容】
[0007]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8]在所述專利文獻1的所述一例的插入裝置中,在前端側基礎部件的外周部上設有前端側密封環(huán),在作為與前端側基礎部件不同的部件的基端側基礎部件的外周部上設有基端側密封環(huán)。即,配置有前端側密封環(huán)的基礎部件與配置有基端側密封環(huán)的基礎部件不同。因此,通過對旋轉筒狀部件作用外力,前端側密封環(huán)的軸中心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的軸中心有時相互偏移。該情況下,旋轉筒狀部件的軸中心不與插入部的軸中心即長度軸同軸,旋轉筒狀部件相對于插入部的旋轉性能降低。
[0009]并且,由于旋轉筒狀部件的軸中心不與長度軸同軸,所以有時無法通過前端側密封環(huán)確保旋轉筒狀部件與前端側基礎部件之間的液密。同樣,由于旋轉筒狀部件的軸中心不與長度軸同軸,所以有時無法通過基端側密封環(huán)確保旋轉筒狀部件與基端側基礎部件之間的液密?;谇岸藗让芊猸h(huán)的液密和基于基端側密封環(huán)的液密中的至少一方不能確保,由此,液體從插入部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
[0010]本發(fā)明是著眼于所述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插入裝置和旋轉筒狀部件:確保旋轉筒狀部件相對于插入部的旋轉性能,有效防止液體從插入部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
[0011]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2]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某個方式的插入裝置具有:插入部,其以長度軸為軸中心沿著所述長度軸延伸設置;旋轉筒狀部件,其以貫穿插入有所述插入部的狀態(tài)安裝在所述插入部上,能夠相對于所述插入部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線狀部件,其在所述插入部的內部沿著所述長度軸延伸設置;驅動單元,其與所述線狀部件連接,通過經(jīng)由所述線狀部件被傳遞驅動力而被驅動,由于該驅動單元被驅動,使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相對于所述插入部旋轉;基礎部件,其是所述插入部的一部分,由單一部件一體形成,該基礎部件具有空洞規(guī)定部、前端側圓周面、基端側圓周面,所述空洞規(guī)定部規(guī)定配置所述驅動單元并在開口部相對于所述插入部的外部開口的驅動單元配置空洞,所述前端側圓周面設置在比所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所述開口部靠前端方向側,在所述基礎部件的外周部以所述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所述基端側圓周面設置在比所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所述開口部靠基端方向側,在所述基礎部件的所述外周部以所述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前端側環(huán)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前端側圓周面上,使所述前端側圓周面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基端側環(huán)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基端側圓周面上,使所述基端側圓周面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移動范圍限制部,其在所述前端側環(huán)部件和所述基端側環(huán)部件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以及軸中心位置限制部,其在所述旋轉筒狀部件與所述長度軸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軸中心的位置。
[0013]發(fā)明效果
[0014]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如下的插入裝置和旋轉筒狀部件:確保旋轉筒狀部件相對于插入部的旋轉性能,有效防止液體從插入部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內窺鏡裝置的概略圖。
[0016]圖2是示出第1實施方式的內窺鏡裝置的操作部的與圖1相反側的側面的概略圖。
[0017]圖3八是概略地示出第1實施方式的插入部的第2中繼連接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18]圖38是按照每個部件進行分解而概略地示出第1實施方式的插入部的第2中繼連接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0019]圖4是圖3六的17-17線剖視圖。
[0020]圖5是圖3八的V;線剖視圖。
[0021]圖6是圖3八的乂1;1線剖視圖。
[0022]圖7是圖34的乂11;11線剖視圖。[0023]圖8是概略地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驅動單元和框架部件的立體圖。
[0024]圖9是在驅動軸未與驅動單元連接的狀態(tài)下概略地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插入部的第2中繼連接部的剖視圖。
[0025]圖10是概略地示出第I變形例的插入部的第2中繼連接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26]圖11是概略地示出第2變形例的插入部的第2中繼連接部的結構的剖視圖。
[0027]圖12是圖11的12-12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第I實施方式)
[0029]參照圖1?圖9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插入裝置即內窺鏡裝置I的圖。如圖1所示,內窺鏡裝置I具有沿著長度軸C延伸設置的插入部(內窺鏡插入部)2、以及設置在比插入部2靠基端方向側的操作部(內窺鏡操作部)3。插入部2將長度軸C作為軸中心,在內窺鏡裝置I的使用時被插入體腔內。在操作部3上連接有通用纜線5的一端。通用纜線5的另一端與周邊單元(peripheral unit) 10連接。周邊單元10具有圖像處理部11、光源部12、驅動控制部13、驅動操作輸入部15、顯示部16。另外,設與長度軸C平行的方向的一方為前端方向(圖1的箭頭Cl的方向),設前端方向的相反方向為基端方向(圖1的箭頭C2的方向)。
[0030]插入部2具有設置在最前端方向側的前端硬性部21、設置在比前端硬性部21靠基端方向側的彎曲部(bending section)22、設置在比彎曲部22靠基端方向側的第I蛇管部(first flexible tube section) 23、設置在比第I蛇管部23靠基端方向側的第2蛇管部25。彎曲部22與第I蛇管部23之間通過第I中繼連接部26連接。并且,第I蛇管部23與第2蛇管部25之間通過第2中繼連接部27連接。
[0031]在插入部2的外周方向側設有管部件30。在管部件30中貫穿插入有插入部2。管部件30在第I中繼連接部26與第2中繼連接部27之間沿著長度軸C延伸設置。并且,管部件30能夠相對于插入部2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管部件30具有管主體部31以及在管主體部31的外周部沿著長度軸C呈螺旋狀延伸設置的翅片32。
[0032]圖2是示出操作部3的與圖1相反側的側面的圖。如圖2所示,在操作部3的外表面設有彎曲操作旋鈕33,該彎曲操作旋鈕33是輸入彎曲部22的彎曲操作的彎曲操作輸入部。圖3A和圖3B是示出第2中繼連接部27的結構的圖。并且,圖4是圖3A的IV-1V線剖視圖,圖5是圖3A的V-V線剖視圖,圖6是圖3A的V1-VI線剖視圖,圖7是圖3A的VI1-VII線剖視圖。如圖4?圖7所示,在插入部2的內部,彎曲線35A、35B沿著長度軸C延伸設置。在操作部3的內部,彎曲線35A、35B的基端連接在彎曲操作旋鈕33上。彎曲線35A、35B的前端與彎曲部22的前端部連接。通過彎曲操作旋鈕33的彎曲操作,彎曲線35A或彎曲線35B被牽引,彎曲部22彎曲。
[0033]各個彎曲線35A、35B貫穿插入到對應的線圈36A、36B中。線圈36A、36B的基端固定在操作部3的內周部。并且,線圈36A、36B的前端與第I中繼連接部26的內周部連接。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有2條彎曲線35A、35B,彎曲部22能夠在2個方向上彎曲,但是,例如也可以設有4條彎曲線,彎曲部22能夠在4個方向上彎曲。
[0034]如圖3A?圖7所示,在插入部2的內部,攝像纜線41、光導42和處置器械通道管43沿著長度軸(:延伸設置。如圖1所示,在前端硬性部21 (插入部2的前端部)的內部設有對被攝體進行攝像的攝像元件45。攝像纜線41的前端與攝像元件45連接。攝像纜線41穿過插入部2的內部、操作部3的內部和通用纜線5的內部而延伸設置,基端與周邊單元10的圖像處理部11連接。通過圖像處理部11進行處理后的被攝體圖像顯示在顯示部16中。并且,光導42穿過插入部2的內部、操作部3的內部和通用纜線5的內部而延伸設置,基端與周邊單元10的光源部12連接。從光源部12射出的光由光導42引導,從插入部2的前端部(前端硬性部21)照射到被攝體。
[0035]如圖2所示,在操作部3的外表面設有供鉗子等處置器械插入的處置器械插入部
46。處置器械通道管43穿過插入部2的內部和操作部3的內部,基端與處置器械插入部46連接。從處置器械插入部46插入的處置器械穿過處置器械通道管43的內部,從前端硬性部21的開口部(未圖示)朝向前端方向突出。然后,在處置器械從前端硬性部21的開口部突出的狀態(tài)下,利用處置器械進行處置。
[0036]如圖3八所示,在第1蛇管部23上設有金屬制的第1螺旋管(第1波紋管)51。在第1螺旋管51的外周方向側包覆有金屬制的第1蛇管部網(wǎng)狀管(第1蛇管部編帶)52。在第1蛇管部網(wǎng)狀管52的外周方向側包覆有樹脂制的第1蛇管部外皮53。第1螺旋管51的基端部和第1蛇管部網(wǎng)狀管52的基端部與中繼部件55嵌合。第2中繼連接部27具有金屬性的基礎部件57。中繼部件55經(jīng)由環(huán)部件59與基礎部件57嵌合。并且,中繼部件55經(jīng)由螺釘58安裝在基礎部件57上。如上所述,連結第1蛇管部23與第2中繼連接部27之間。
[0037]在第2蛇管部25上設有金屬制的第2螺旋管(第2波紋管)61在第2螺旋管61的外周方向側包覆有金屬制的第2蛇管部網(wǎng)狀管(21的蛇管部編帶)62。在第2蛇管部網(wǎng)狀管62的外周方向側包覆有樹脂制的第2蛇管部外皮63。第2螺旋管61的前端部和第2蛇管部網(wǎng)狀管62的前端部與基礎部件57嵌合。如上所述,連結第2蛇管部25與第2中繼連接部27之間。
[0038]在插入部2的第2中繼連接部27上以貫穿插入有插入部2的狀態(tài)安裝有旋轉筒狀部件65。旋轉筒狀部件65相對于插入部2能夠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管部件30的基端部以緊密貼合狀態(tài)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外周部接觸。由此,管部件30固定在旋轉筒狀部件65上,管部件30能夠與旋轉筒狀部件65 —體地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另外,管部件30的前端部以相對于插入部2能夠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移動的狀態(tài)與第1中繼連接部26的外周部接觸。
[0039]基礎部件57由單一部件一體形成。由于基礎部件57是插入部2的一部分,所以,長度軸成為軸中心。并且,在第2中繼連接部27上配置有驅動單元70,通過對該驅動單元70進行驅動,使旋轉筒狀部件65相對于插入部2旋轉。驅動單元70配置在由基礎部件57的空洞規(guī)定部67規(guī)定的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中。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在開口部69相對于插入部2的外部開口。
[0040]如圖3八所示,驅動單元70具有第1齒輪71和設置在第1齒輪71的外周方向上的第2齒輪72。第1齒輪71與第2齒輪72嚙合。第1齒輪71的齒輪軸以由第1軸部件73規(guī)定。第2齒輪72的齒輪軸似由第2軸部件75規(guī)定。
[0041]并且,在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中配置有安裝了驅動單元70的大致I字狀的框架部件76。圖8是示出驅動單元70和框架部件76的結構的圖。如圖3八、圖38和圖8所示,驅動單元70配置在框架部件76的內部。在框架部件76上,沿著第1齒輪71的齒輪軸形成有孔狀部771778。并且,在第1齒輪71上,沿著齒輪軸以形成有孔狀部78。通過使第1軸部件73貫穿插入到孔狀部77八、778、78中,第1齒輪71安裝在框架部件76上。第1齒輪71和第1軸部件73能夠相對于框架部件76而以齒輪軸以為中心一體旋轉。
[0042]在框架部件76上,以第2齒輪72的齒輪軸⑵為中心形成有孔狀部81八、818。并且,在第2齒輪72上,沿著齒輪軸似形成有孔狀部82。通過使第2軸部件75貫穿插入孔狀部82中并插入孔狀部81八、818中,第2齒輪72安裝在框架部件76上。第2齒輪72和第2軸部件75能夠相對于框架部件76而以齒輪軸62為中心一體旋轉。
[0043]并且,在基礎部件57上形成有卡合槽85。在卡合槽85中固定有環(huán)部件83八。并且,在比框架部件76靠基端方向側設有環(huán)部件838。通過使第1軸部件73貫穿插入到環(huán)部件838中并與環(huán)部件83八卡合,將驅動單元70 (第1齒輪71)安裝在基礎部件57上。并且,通過在第1軸部件73貫穿插入到孔狀部77八、778、78中的狀態(tài)下使第1軸部件73與環(huán)部件834卡合,框架部件76固定在基礎部件57上。
[0044]如圖3八所示,在基礎部件57的空洞規(guī)定部67上經(jīng)由環(huán)部件87和螺釘88固定有金屬制的連接管86。在連接管86上連接有部件通道管89的前端。部件通道管89在插入部2的第2蛇管部25的內部沿著長度軸延伸設置。在連接管86和部件通道管89的內部形成有部件通道91。部件通道91的前端與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連通。
[0045]如圖1所示,在操作部3的外表面設有部件插入部92。部件通道管89穿過第2蛇管部25的內部、操作部3的內部,基端與部件插入部92連接。因此,部件通道91從部件插入部92穿過部件通道管89的內部而延伸設置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
[0046]并且,在部件插入部92上安裝有作為驅動部件的馬達93。在馬達93上連接有馬達纜線95的一端。馬達纜線95的另一端與周邊單元10的驅動控制部13連接。
[0047]如圖1和圖3八所示,馬達93與驅動單元70之間經(jīng)由作為線狀部件的驅動軸96連接。驅動軸96沿著部件通道91延伸設置。即,驅動軸96在插入部2的第2蛇管部25的內部沿著長度軸延伸設置。在驅動軸96的前端部連結有第1軸部件73。
[0048]通過驅動操作輸入部15的操作來驅動馬達93,由此,驅動軸96以齒輪軸以為中心旋轉。然后,第1齒輪71以齒輪軸以為中心旋轉,第2齒輪72以齒輪軸似為中心旋轉。即,來自馬達93的驅動力經(jīng)由驅動軸96傳遞到驅動單元70,由此,對驅動單元70進行驅動。
[0049]如圖3八和圖6所示,在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設有與第2齒輪72嚙合的內周齒輪部98。內周齒輪部98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設置在旋轉筒狀部件65的整周范圍內。因此,通過使第2齒輪72以齒輪軸⑵為中心旋轉,旋轉筒狀部件65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即,內周齒輪部98成為驅動力承受部,其與驅動單元70連接,因驅動單元70被驅動,內周齒輪部98被傳遞使旋轉筒狀部件65旋轉的旋轉驅動力。第2齒輪72和內周齒輪部98在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的開口部69相互嚙合。
[0050]如圖3八和圖4所示,在基礎部件57的外周部,在比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的開口部69靠前端方向側設有前端側圓周面101。前端側圓周面101以長度軸0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并且,如圖3八和圖7所示,在比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的開口部69靠基端方向側設有基端側圓周面102?;藗葓A周面102以長度軸0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
[0051]在前端側圓周面101上設有作為前端側環(huán)部件的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通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前端側圓周面101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并且,在基端側圓周面102上設有作為基端側環(huán)部件的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通過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基端側圓周面102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因此,通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防止液體從插入部2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這里,由于前端側圓周面101的中心為長度軸0,所以,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長度軸0同軸配置。同樣,由于基端側圓周面102的中心為長度軸0,所以,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長度軸0同軸配置。
[0052]旋轉筒狀部件65具有朝向內周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06。突起部106與旋轉筒狀部件65形成為一體。突起部106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位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之間。而且,在突起部106上設有內周齒輪部98。因此,突起部106從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的開口部69插入框架部件76的內部。
[0053]并且,在框架部件76上設有能夠供旋轉筒狀部件65的突起部106抵接的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由于框架部件76固定在基礎部件57上,所以,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以固定在基礎部件57上的狀態(tài)設置。通過使突起部106與前端側抵接部108抵接,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朝向前端方向移動。并且,通過使突起部106與基端側抵接部109抵接,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朝向基端方向移動。即,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成為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的移動范圍限制部。通過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0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
[0054]如圖3八和圖5所示,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之間設有支承部件111八、1118。支承部件111八位于比突起部106靠前端方向側,支承部件1118位于比突起部106靠基端方向側。并且,支承部件111八、1118沿著繞長度軸的方向在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的開口部69以外的部位延伸設置。支承部件111八、1118與長度軸同軸設置,在徑向上,在基礎部件57與旋轉筒狀部件65之間支承旋轉筒狀部件65。
[0055]在穿過支承部件111八的與長度軸0垂直的截面中,從長度軸0到支承部件111八的內周部的第1徑向尺寸01與從長度軸到基礎部件57的外周部的第2徑向尺寸02 —致。并且,在穿過支承部件111八的與長度軸垂直的截面中,從長度軸到支承部件111八的外周部的第3徑向尺寸03與從長度軸到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的第4徑向尺寸04一致。在穿過支承部件1118的與長度軸垂直的截面中,也與穿過支承部件111八的與長度軸垂直的截面相同。因此,通過支承部件111八、1118,在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〇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軸中心的位置。即,支承部件111八、1118成為軸中心位置限制部,在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軸中心的位置。由此,即使在旋轉筒狀部件65上作用外力,也保持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同軸。
[0056]如圖3八所示,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的前端方向側設有能夠供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抵接的環(huán)抵接部112。并且,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的基端方向側設有能夠供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抵接的環(huán)抵接部113。環(huán)抵接部112形成在中繼部件55上,環(huán)抵接部113形成在框架部件76和支承部件111八上。因此,環(huán)抵接部112、113以固定在基礎部件57上的狀態(tài)設置。通過使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環(huán)抵接部112抵接,限制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朝向前端方向移動。并且,通過使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環(huán)抵接部113抵接,限制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朝向基端方向移動。即,環(huán)抵接部112、113成為限制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移動的前端側移動限制部。
[0057]在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的前端方向側設有能夠供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抵接的環(huán)抵接部115。并且,在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的基端方向側設有能夠供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抵接的環(huán)抵接部116。環(huán)抵接部115形成在框架部件76和支承部件111纟上,環(huán)抵接部116形成在基礎部件57上。因此,環(huán)抵接部115、116以與基礎部件57 —體或固定在基礎部件57上的狀態(tài)設置。通過使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環(huán)抵接部115抵接,限制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朝向前端方向移動。并且,通過使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環(huán)抵接部116抵接,限制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朝向基端方向移動。即,環(huán)抵接部115、116成為限制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在與長度軸0平行的方向上移動的基端側移動限制部。
[0058]接著,對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裝置1的作用進行說明。在安裝有旋轉筒狀部件65和管部件30的狀態(tài)下將插入部2插入體內,在使旋轉筒狀部件65和管部件30相對于插入部2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時,通過驅動操作輸入部15的操作對馬達93進行驅動。由此,驅動軸96以齒輪軸以為中心旋轉。然后,來自馬達93的驅動力經(jīng)由驅動軸96傳遞到驅動單元70,對驅動單元70進行驅動。通過對驅動單元70進行驅動,對內周齒輪部98傳遞旋轉驅動力,旋轉筒狀部件65和管部件30相對于插入部2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一體地旋轉。
[0059]此時,通過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由此,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并且,通過支承部件111八、1118,在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0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軸中心的位置。由此,即使在旋轉筒狀部件65上作用外力,也保持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同軸。通過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并且保持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同軸,確保旋轉筒狀部件65相對于插入部2的旋轉性能。
[0060]并且,作為前端側環(huán)部件的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設置在基礎部件57的前端側圓周面101上,作為基端側環(huán)部件的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設置在基礎部件57的基端側圓周面102上。即,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設置在由單一部件一體形成的基礎部件57的外周部上。而且,前端側圓周面101以長度軸0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基端側圓周面102以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并且,如上所述,通過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而且,通過支承部件111八、1118,在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軸中心的位置。因此,即使作用外力,通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也能夠可靠地確保前端側圓周面101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同樣,即使作用外力,通過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也能夠可靠地確?;藗葓A周面102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因此,有效防止液體從插入部2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
[0061]并且,在內窺鏡裝置1中,通過環(huán)抵接部112、113,限制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移動。而且,通過環(huán)抵接部115、116,限制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移動。通過限制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的移動,能夠更加可靠地確保前端側圓周面101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同樣,通過限制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的移動,能夠更加可靠地確?;藗葓A周面102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因此,更加有效防止液體從插入部2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
[0062]圖9是示出驅動軸96未與驅動單元70連接的狀態(tài)下的第2中繼連接部27的結構的圖。如圖9所示,在驅動軸96未與驅動單元70連接的狀態(tài)下,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旋轉筒狀部件65和支承部件111八、1118分別配置在基礎部件57上的對應位置。此時,按照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支承部件1118、旋轉筒狀部件65、支承部件111八、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的順序,從前端方向側將它們設置在基礎部件57上的對應位置。這里,在驅動軸96未與驅動單元70連接的狀態(tài)下,與驅動軸96連接了驅動單元70的狀態(tài)(參照圖3八)相比,驅動單元70和框架部件76位于內周方向側。因此,在驅動軸96未與驅動單元70連接的狀態(tài)下,旋轉筒狀部件65不與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抵接,不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因此,在將旋轉筒狀部件65設置在對應位置后,也能夠容易地將支承部件111八和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分別設置在基礎部件57上的對應位置。
[0063]然后,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旋轉筒狀部件65和支承部件111八、1118分別設置在基礎部件57上的對應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驅動軸96的前端與驅動單元70連接。由此,驅動單元70和框架部件76向外周方向移動,旋轉筒狀部件65能夠與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抵接。因此,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0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通過在將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配置在基礎部件57的前端側圓周面101(對應位置)上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移動范圍,能夠通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可靠地確保前端側圓周面101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同樣,通過在將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配置在基礎部件57的基端側圓周面102 (對應位置)上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移動范圍,能夠通過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可靠地確?;藗葓A周面102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容易在插入部2上安裝旋轉筒狀部件65。
[0064]因此,在所述結構的插入裝置即內窺鏡裝置1中,發(fā)揮以下效果。即,在內窺鏡裝置1中,作為前端側環(huán)部件的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設置在基礎部件57的前端側圓周面101上,作為基端側環(huán)部件的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設置在基礎部件57的基端側圓周面102上。即,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設置在由單一部件一體形成的基礎部件57的外周部上。而且,前端側圓周面101以長度軸0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基端側圓周面102以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并且,通過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而且,通過支承部件111八、1118,在旋轉筒狀部件65與長度軸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軸中心的位置。通過采用這種結構,能夠確保旋轉筒狀部件65相對于插入部2的旋轉性能。并且,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即使作用外力,通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也能夠可靠地確保前端側圓周面101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同樣,即使作用外力,通過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也能夠可靠地確?;藗葓A周面102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之間的液密。因此,能夠有效防止液體從插入部2的外部流入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
[0065](變形例)[0066]另外,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突起部106上設有內周齒輪部98,突起部106與旋轉筒狀部件65 —體設置,但是不限于此。并且,在第1實施方式中,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設置在安裝有驅動單元70的框架部件76上,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為第1變形例,如圖10所示,也可以在固定于旋轉筒狀部件65的銷部件121上形成突起部106。在本變形例中,突起部106也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之間朝向內周方向突出。
[0067]并且,在本變形例中,在基礎部件57的外周部設有槽狀部122。槽狀部122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位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之間,位于比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的開口部69靠基端方向側。而且,在槽狀部122上設有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即,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與基礎部件57 —體形成。在本變形例中,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通過使突起部106與前端側抵接部108抵接,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朝向前端方向移動。并且,通過使突起部106與基端側抵接部109抵接,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朝向基端方向移動。因此,在本變形例中,通過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
[0068]如上所述,根據(jù)第1變形例,突起部106以與旋轉筒狀部件65 —體或固定在旋轉筒狀部件65上的狀態(tài)設置即可。而且,突起部106以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前端側環(huán)部件)103與基端側密封環(huán)(基端側環(huán)部件)105之間朝向內周方向突出的狀態(tài)形成即可。并且,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以與基礎部件57 —體或固定在基礎部件57上的狀態(tài)設置即可。而且,通過使突起部106與前端側抵接部108抵接,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朝向前端方向移動即可。同樣,通過使突起部106與基端側抵接部109抵接,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朝向基端方向移動即可。通過采用這種結構,通過前端側抵接部108和基端側抵接部109,在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和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與旋轉筒狀部件65的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在與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
[0069]并且,在第1實施方式中,設有2個支承部件111八、1118,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作為第2變形例,如圖11和圖12所示,也可以僅設有一個支承部件111。在本變形例中,在與長度軸(6:平行的方向上,支承部件111的位置和突起部106的位置一致。因此,在與長度軸
平行的方向上,支承部件111位于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與基端側密封環(huán)105之間。并且,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支承部件111沿著繞長度軸的方向在驅動單元配置空洞68的開口部69以外的部位延伸設置。在本變形例中,支承部件111也與長度軸同軸設置,在徑向上在基礎部件57與旋轉筒狀部件65之間支承旋轉筒狀部件65。
[0070]并且,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在穿過支承部件111的與長度軸0垂直的截面中,從長度軸到支承部件111的內周部的第1徑向尺寸01與從長度軸到基礎部件57的外周1:采用這種結構,通過支承部件(111 ;111八、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軸中心的位:形成在中繼部件55上,環(huán)抵接部113形成比。同樣,環(huán)抵接部115形成在框架部件76形件57上,但是不限于此。即,以與基礎部在端側移動限制部(112、113 )和基端側移動艮制部(112.113)限制前端側密封環(huán)103在:基端側移動限制部(115.116)限制基端側丁。
3窺鏡裝置1,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作為部上安裝旋轉筒狀部件65。即,只要是具有江,插入部例如只要是被插入到體內的插入
牛一體形成的基礎部件57即可?;A部件丨圓周面102即可,所述空洞規(guī)定部67規(guī)定軸(6: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旋轉筒狀部件65的軸中心的位置。
[0075]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當然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插入裝置,其中,該插入裝置具有: 插入部,其以長度軸為軸中心沿著所述長度軸延伸設置; 旋轉筒狀部件,其以貫穿插入有所述插入部的狀態(tài)安裝在所述插入部上,能夠相對于所述插入部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 線狀部件,其在所述插入部的內部沿著所述長度軸延伸設置; 驅動單元,其與所述線狀部件連接,通過經(jīng)由所述線狀部件被傳遞驅動力而被驅動,由于該驅動單元被驅動,使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相對于所述插入部旋轉; 基礎部件,其是所述插入部的一部分,由單一部件一體形成,該基礎部件具有空洞規(guī)定部、前端側圓周面、基端側圓周面,所述空洞規(guī)定部規(guī)定配置所述驅動單元并在開口部相對于所述插入部的外部開口的驅動單元配置空洞,所述前端側圓周面設置在比所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所述開口部靠前端方向側,在所述基礎部件的外周部以所述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所述基端側圓周面設置在比所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所述開口部靠基端方向偵牝在所述基礎部件的所述外周部以所述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 前端側環(huán)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前端側圓周面上,使所述前端側圓周面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 基端側環(huán)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基端側圓周面上,使所述基端側圓周面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 移動范圍限制部,其在所述前端側環(huán)部件和所述基端側環(huán)部件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以及 軸中心位置限制部,其在所述旋轉筒狀部件與所述長度軸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軸中心的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移動范圍限制部具有: 突起部,其以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一體或固定在所述旋轉筒狀部件上的狀態(tài)設置,以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所述方向的所述前端側環(huán)部件與所述基端側環(huán)部件之間朝向內周方向突出的狀態(tài)形成; 前端側抵接部,其以與所述基礎部件一體或固定在所述基礎部件上的狀態(tài)設置,通過與所述突起部抵接,限制 所述旋轉筒狀部件朝向所述前端方向的移動;以及 基端側抵接部,其以與所述基礎部件一體或固定在所述基礎部件上的狀態(tài)設置,通過與所述突起部抵接,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朝向所述基端方向的移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具有驅動力承受部,該驅動力承受部與所述驅動單元連接,由于所述驅動單元被驅動,該驅動力承受部被傳遞使所述旋轉筒狀部件旋轉的旋轉驅動力。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插入裝置還具有安裝有所述驅動單元的框架部件,該框架部件以固定在所述基礎部件上的狀態(tài)設置在所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中, 所述驅動單元具有齒輪,該齒輪由于所述驅動單元被驅動而以齒輪軸為中心旋轉, 所述驅動力承受部具有與所述齒輪嚙合的內周齒輪部,所述前端側抵接部和所述基端側抵接部設置在所述框架部件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軸中心位置限制部具有支承部件,該支承部件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所述方向的所述前端側環(huán)部件與所述基端側環(huán)部件之間與所述長度軸同軸設置,在徑向上在所述基礎部件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之間支承所述旋轉筒狀部件,在穿過所述支承部件的與所述長度軸垂直的截面中,從所述長度軸到所述支承部件的內周部的第1徑向尺寸與從所述長度軸到所述基礎部件的所述外周部的第2徑向尺寸一致,并且,從所述長度軸到所述支承部件的外周部的第3徑向尺寸與從所述長度軸到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的第4徑向尺寸一致。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插入裝置還具有: 前端側移動限制部,其以與所述基礎部件一體或固定在所述基礎部件上的狀態(tài)設置,限制所述前端側環(huán)部件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所述方向上的移動;以及 基端側移動限制部,其以與所述基礎部件一體或固定在所述基礎部件上的狀態(tài)設置,限制所述基端側環(huán)部件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所述方向上的移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插入部是內窺鏡插入部, 所述內窺鏡插入部在前端部具有對被攝體進行攝像的攝像元件。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插入裝置還具有管部件,該管部件以貫穿插入有所述插入部的狀態(tài)安裝在所述旋轉筒狀部件上,能夠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一體地相對于所述插入部在所述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 所述管部件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呈螺旋狀延伸設置的翅片。
9.一種旋轉筒狀部件,該旋轉筒狀部件在插入裝置中以貫穿插入有插入部的狀態(tài)安裝在所述插入部上,能夠相對于所述插入部在繞長度軸的方向上旋轉,并且,由于驅動單元被驅動,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相對于所述插入部旋轉,該插入裝置具有以長度軸為軸中心沿著所述長度軸延伸設置的所述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的內部沿著所述長度軸延伸設置的線狀部件、以及連接所述線狀部件并通過經(jīng)由所述線狀部件傳遞驅動力而被驅動的所述驅動單元,其中, 所述旋轉筒狀部件安裝在設有基礎部件的所述插入部上,該基礎部件由單一部件一體形成,具有空洞規(guī)定部、前端側圓周面、基端側圓周面,所述空洞規(guī)定部規(guī)定配置所述驅動單元并在開口部相對于所述插入部的外部開口的驅動單元配置空洞,所述前端側圓周面設置在比所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所述開口部靠前端方向側,在所述基礎部件的外周部以所述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所述基端側圓周面設置在比所述驅動單元配置空洞的所述開口部靠基端方向側,在所述基礎部件的所述外周部以所述長度軸為中心形成為圓周面狀, 通過設置在所述前端側圓周面上的前端側環(huán)部件,使所述前端側圓周面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 通過設置在所述基端側圓周面上的基端側環(huán)部件,使所述基端側圓周面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之間保持液密, 在所述前端側環(huán)部件和所述基端側環(huán)部件與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所述內周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在與所述長度軸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動范圍, 在所述旋轉筒狀部件與所述長度軸同軸的狀態(tài)下,限制所述旋轉筒狀部件的軸中心的位置。
【文檔編號】G02B23/24GK103841878SQ201380003336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內藤公彥 申請人:奧林巴斯醫(yī)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