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罩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種相位移光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半導體技術日新月異,動態(tài)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的技術節(jié)點(Technical node)持續(xù)向下微縮至38納米,其關鍵尺寸(Critical Dimension)也隨著元件縮小而愈來愈接近曝光機臺的光學物理極限。因此,如何在現(xiàn)行曝光機臺與光罩的條件下,得到最大的光刻處理裕度(Process window)將成為未來重要的一門課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高透射率的相位移光罩及其制造方法,其可保留次解析輔助圖案(SRAFs)的功能,且在經(jīng)過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次解析輔助圖案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相位移光罩包括:基板、相位移層以及遮蔽層。相位移層位于所述基板上。相位移層的圖案包括主圖案以及次解析輔助圖案。次解析輔助圖案配置于所述主圖案的周圍。所述相位移層具有透射率,所述透射率大于6%。遮蔽層至少覆蓋所述相位移層的所述次解析輔助圖案。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次解析輔助圖案的線寬介于10nm至30nm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相位移層的所述透射率介于18%至30%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相位移層具有相位移,所述相位移為180度。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相位移層的材料包括MoSi、TaSi、WSi、 CrSi、NiSi、CoSi、ZrSi、NbSi、TiSi或其組合。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相位移光罩的制造方法,其步驟如下。于基板上形成相位移層。所述相位移層的圖案包括主圖案與次解析輔助圖案。所述次解析輔助圖案配置于所述主圖案的周圍。于所述相位移層上形成遮蔽層。于所述基板上形成掩膜層,所述掩膜層至少覆蓋所述次解析輔助圖案上的所述遮蔽層。進行蝕刻處理,移除部分所述遮蔽層,以暴露未被所述掩膜層覆蓋的所述相位移層的表面。移除所述掩膜層。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相位移層具有透射率,所述透射率大于6%。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相位移層的所述透射率介于18%至30%之間。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掩膜層的材料包括光刻膠、抗反射層或其組合。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次解析輔助圖案在經(jīng)過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不會成像于半導體襯底上。
基于上述,本發(fā)明的遮蔽層至少覆蓋相位移層的次解析輔助圖案上,使得本發(fā)明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的透射率趨近于0,且相位移趨近于0度。如此一來,本發(fā)明不僅能保留次解析輔助圖案的功能(即增加光刻處理裕度),而且在經(jīng)過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次解析輔助圖案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A至圖1F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相位移光罩的制造流程剖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相位移光罩;
100:基板;
102:相位移層;
102a:主圖案(圖案化的相位移層);
102b:次解析輔助圖案(圖案化的相位移層);
104、104a、104b、104c:遮蔽層;
106:光刻膠層;
108、108a、108b:掩膜層;
d: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A至圖1F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相位移光罩的制造流程剖面示意圖。
請參照圖1A,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相位移光罩10的制造方法,其步驟如下。于基板100上依序形成相位移層102以及遮蔽層104。基板100可例如是透明基板,透明基板的材料可例如是石英玻璃、聚合物或其他合適的透明材料。在本實施例中,相位移光罩10的圖案比例為欲轉移圖案的4倍,因此,以下相位移光罩10的距離、圖案以及尺寸皆為欲轉移圖案的距離、圖案以及尺寸的4倍。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相位移光罩10的距離、圖案以及尺寸也可放大1倍、5倍或10倍不等。
相位移層102具有透射率以及相位移。相位移層102的透射率大于6%,且所述相位移為180度。換言之,假設基板100為透明的,入射光穿透基板100時是完全透射并且不會產(chǎn)生任何相位移。因此,入射光穿透本實施例的相位移層102時,可透射大于6%的入射光且提供180度的相位移。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透射率可介于18%至30%之間。相位移層102的材料可例如是MoSi、TaSi、WSi、CrSi、NiSi、CoSi、ZrSi、NbSi、TiSi或其組合,其形成方法可以利用電子射線(EB)蒸鍍法、激光蒸鍍法、原子層成膜(ALD)法、離子輔助濺鍍法等來形成。在一實施例中,相位移層102的厚度可例如是40nm至100nm。
遮蔽層104的材料可例如是鉻(Chrome,Cr)或鉻化合物(以下也稱為鉻系材料)等,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遮蔽層104的形成方法可以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或物理氣相沉積法等來形成。在一實施例中,遮蔽層104的厚度可例如是2nm至100nm。
然后,于遮蔽層104上形成圖案化的光刻膠層106。圖案化的光刻膠層106可定義出后續(xù)處理所形成的相位移層102圖案。相位移層102的圖案包 括主圖案102a以及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如圖1C所示)。
請參照圖1B,以圖案化的光刻膠層106當作掩膜,進行蝕刻處理,移除部分相位移層102與部分遮蔽層104,以暴露基板100的表面。所述蝕刻處理可例如是干式蝕刻處理或是濕式蝕刻處理。在一實施例中,當遮蔽層104的材料為鉻系材料時,可使用硝酸鈰銨及過氯酸的水溶液來進行蝕刻處理。
接著,請參照圖1C,移除圖案化的光刻膠層106,以于基板100上形成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a、102b以及圖案化的遮蔽層104a、104b。在本實施例中,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a可視為主圖案(以下稱為主圖案102a),而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b可視為次解析輔助圖案(以下稱為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配置于主圖案102a的周圍。所謂次解析輔助圖案是指關鍵尺寸極小的圖案,在經(jīng)過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不會成像于半導體襯底上。在本實施例中,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的線寬可介于10nm至30nm之間。主圖案102a的線寬可例如是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的線寬的3倍至20倍。如圖1C所示,遮蔽層104a覆蓋在主圖案102a上;而遮蔽層104b覆蓋在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上。雖然圖1C中僅示出一個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配置于主圖案102a之間,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相位移光罩也可具有多個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分別配置于主圖案102a的周圍。
請參照圖1C與圖1D,于基板100上形成掩膜層108。掩膜層108至少覆蓋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詳細地說,掩膜層108a覆蓋遮蔽層104b的頂面、側面、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的側面以及部分基板100的表面;而掩膜層108b覆蓋部分遮蔽層104a的頂面。如此一來,掩膜層108a便可保護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上的遮蔽層104b,以防止后續(xù)蝕刻處理移除遮蔽層104b。在本實施例中,掩膜層的材料可例如是光刻膠、抗反射層或其組合。掩膜層108a的側壁至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的側壁之間的距離d可介于15nm至35nm之間。
請參照圖1E與圖1F,以掩膜層108當作掩膜,進行蝕刻處理,移除部分遮蔽層104a,以暴露部分主圖案102a的表面。所述蝕刻處理可例如是干式蝕刻處理或是濕式蝕刻處理。在一實施例中,當遮蔽層104a的材料為鉻系材料時,可使用硝酸鈰銨及過氯酸的水溶液來進行蝕刻處理。接著,移除掩膜層108,以形成本實施例的相位移光罩10。
請參照圖1F,本實施例的相位移光罩10包括:基板100、圖案化的相位 移層102a(即主圖案102a)、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b(即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以及遮蔽層104b、104c。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a、102b位于基板100上。由于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a的透射率大于6%,且其相位移為180度,因此,本實施例的相位移光罩10的光學功能較佳(如下表1所示)。遮蔽層104c覆蓋部分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a(以下稱為主圖案102a),而遮蔽層104b至少覆蓋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b(以下稱為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配置于主圖案102c的周圍,其可增加光刻處理裕度(如下表2所示)。另外,由于本實施例的不透光的遮蔽層104b至少覆蓋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其使得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的透射率趨近于0,且相位移趨近于0度。所以,入射光便無法穿透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且不會產(chǎn)生任何相位移。因此,在經(jīng)過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次解析輔助圖案102b并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如下表2、表3所示)。
〈光學模擬實驗〉
為了證明本發(fā)明的可實現(xiàn)性,下文將舉實例以更具體地描述本發(fā)明。雖然描述了以下模擬實驗,但是在不逾越本發(fā)明范疇的情況下,可適當改變所采用的材料、比率、處理細節(jié)以及處理流程等等。因此,不應根據(jù)下文所述的模擬實驗對本發(fā)明做出限制性的解釋。
請參照表1,相較于現(xiàn)行6%透射率相位移光罩(attenuated Phase Shift Mask,attPSM),20%透射率相位移光罩在對比度(Contrast)、光罩誤差因子(MEEF)以及聚焦深度(DOF)(也可視為處理裕度)的表現(xiàn)較佳。同理可證,由于本實施例的圖案化的相位移層102a的透射率大于6%,所以,其對比度、光罩誤差因子以及聚焦深度也比現(xiàn)行6%透射率相位移光罩為佳。
表1
實例1
在實例1中,是在其光罩的次解析輔助圖案(SRAFs)上覆蓋遮蔽層,使得實例1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的透射率趨近于0,且相位移趨近于0度。接著,再以實例1的光罩進行模擬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
比較例1
在比較例1中,其光罩的次解析輔助圖案上未覆蓋遮蔽層,使得比較例1上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的透射率約為20%,且相位移約為180度。接著,再以比較例1的光罩進行模擬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
比較例2
比較例2的光罩上則是不具有次解析輔助圖案。接著,再以比較例2的光罩進行模擬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
由表2可知,在經(jīng)過模擬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比較例1的次解析輔助圖案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而實例1的次解析輔助圖案則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雖然比較例2沒有次解析輔助圖案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的問題,但比較例2的聚焦深度小于實例1的聚焦深度。換言之,比較例2的處理裕度小于實例1的處理裕度。
表2
實例2
在實例2中,是在其光罩的次解析輔助圖案上覆蓋遮蔽層,使得實例2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的透射率趨近于0,且相位移趨近于0度,且實例2的次 解析輔助圖案的線寬為20nm。接著,再以實例2的光罩分別進行最佳焦點以及離焦(Defocus)0.06μm的模擬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
比較例3
在比較例3中,其光罩的次解析輔助圖案上未覆蓋遮蔽層,使得比較例3上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的透射率約為20%,且相位移約為180度,且比較例3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的線寬為16nm。接著,再以比較例3的光罩分別進行最佳焦點以及離焦0.06μm的模擬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
由表3可知,在經(jīng)過最佳焦點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實例2以及比較例3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皆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但在經(jīng)過離焦0.06μm(即接近實際曝光處理)的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比較例3的次解析輔助圖案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而實例2的次解析輔助圖案仍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
表3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遮蔽層至少覆蓋相位移層的次解析輔助圖案上,使得本發(fā)明的次解析輔助圖案的透射率趨近于0,且相位移趨近于0度。如此一來,本發(fā)明不僅能保留次解析輔助圖案的功能(即增加光刻處理裕度),而且在經(jīng)過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后,次解析輔助圖案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另外,即便在離焦狀態(tài)(即接近實際曝光處理)下進行曝光處理與顯影處理,本發(fā)明的次解析輔助圖案仍不會成像在半導體襯底上。此外,由于本發(fā)明的相位移層的透射率大于6%,因此,相較于現(xiàn)行6%透射率相位移光罩,本實施例的相位移光罩的對比度、光罩誤差因子以及聚焦深度較佳。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 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