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關于一種鏡頭裝置,特別有關一種配置于電子設備內、可有效縮小此電子設備的厚度的鏡頭裝置。
背景技術:
已知技術中,配置有照相鏡頭的電子設備,通常在其外殼設置有開口,光線透過此開口能夠通過鏡頭內的透鏡而后成像。通常,此開口會以透明板封住,以防止粉塵掉入電子設備內部。但是,為了制程上的方便,已知技術往往只是將該透明板黏合在該外殼的外表面上,若此照相鏡頭配置有可調光圈,則此方式往往很難避免粉塵掉入光圈調整葉片的葉片室中。另外,若能進一步減少照相鏡頭的尺寸和體積,也能縮小配置有此鏡頭的電子設備的厚度,已知配置有照相鏡頭的電子設備的厚度仍存在改善空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已知技術中粉塵可能落入容置光圈調整裝置的葉片室的問題,提供一種鏡頭裝置,避免粉塵落入。
本發(fā)明的要解決的另外一個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鏡頭裝置,以進一步縮小配備有此鏡頭裝置的電子設備的厚度。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鏡頭裝置,設置于電子設備內,該電子設備具有外殼,該外殼曝露出開口,所述鏡頭裝置具有設置在該電子設備的該外殼內的光學系統(tǒng)框架及透鏡系統(tǒng),該透鏡系統(tǒng)安置于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上,所述鏡頭裝置包含:底板,固定于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或由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延伸形成;覆蓋板,與該底板相距一段距離且固定在該底板上;至少一光圈調整葉片,設置于該覆蓋板和該底板之間,用以調整形成于其之間 的光圈;以及透光板,形成容置空間,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該底板和該覆蓋板放置于該透光板形成的該容置空間中,該透光板位于該外殼之內,并且該透光板的一部分位于該外殼曝露的該開口與該底板或該覆蓋板之間。底板,固定于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或由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延伸形成;覆蓋板,與該底板相距一段距離且固定在該底板上;一或多個光圈調整葉片,設置于該覆蓋板和該底板之間,用以調整光圈控制其孔徑大小進而影響光學系統(tǒng)入光量;以及透光板,位于于該外殼之內并位于該外殼暴露的開口與該底板或該覆蓋板之間。
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鏡頭裝置,其設置于電子設備內,該電子設備具有外殼,該外殼曝露出開口,所述鏡頭裝置具有設置在該電子設備的該外殼內的光學系統(tǒng)框架及透鏡系統(tǒng),該透鏡系統(tǒng)安置于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上,所述鏡頭裝置包含:底板,具有第一開口,該底板固定于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或由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延伸形成,該底板形成有凹陷部;覆蓋板,具有第二開口,該覆蓋板與該底板相距一段距離;固定件,其具有底座及從該底座延伸形成的伸長,該固定件的該底座容置于該底板所形成的該凹陷部,該固定件的該伸長部從該底板的該凹陷部穿過而固定在該覆蓋板上;以及至少一光圈調整葉片,設置于該覆蓋板和該底板之間,用以調整形成于其之間的光圈;其中光線依序經由該外殼曝露的該開口、該底板的該第一開口、該光圈和該覆蓋板的該第二開口進入該透鏡系統(tǒng)或依反向順序自該外殼曝露的該開口射出。底板,具有第一開口,該底板固定于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或由該光學系統(tǒng)框架延伸形成;覆蓋板,具有第二開口,該覆蓋板與該底板相距一段距離且透過螺絲鎖附固定在該底板上;以及一或多個光圈調整葉片,設置于該覆蓋板和該底板之間,用以調整光圈控制其孔徑大小進而影響光學系統(tǒng)入光量;其中該外側暴露出開口,光線依序經由該外殼暴露的開口、該該底板的第一開口和該覆蓋板的第二開口進入該透鏡系統(tǒng)。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光圈調整裝置的光圈調整葉片系設置在外殼曝露的開口與透鏡系統(tǒng)最外側的透鏡之間,因此在旁側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容置光圈調整裝置的驅動器或其它組件。再者,透光板的一部分對應外殼曝露的開口而抵靠外殼,透光板固定接著于光學系統(tǒng)框架上,鏡頭裝置中的各個組件配置于透光 板形成的容置空間內,因此能夠進一步防止粉塵落入容置光圈調整裝置的光圈調整葉片的葉片室中,也可避免手指碰觸。另外,可將覆蓋板設置于底板包覆范圍內,方便對塑料材質的光學系統(tǒng)框架進行局部減肉,配置固定件的容置空間,從而縮小鏡頭裝置的厚度。
附圖說明
圖1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鏡頭裝置的示意圖。
圖2顯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鏡頭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本發(fā)明說明書所使用的詞語“實施例”意指用作實例、示例或例證,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此外,本發(fā)明說明書和所附權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冠詞「一」一般地可以被解釋為意指「一個或多個」,除非另外指定或從上下文可以清楚確定單數(shù)形式。并且,在附圖中,結構、功能相似或相同的組件是以相同組件標號來表示。
請參閱圖1,其顯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鏡頭裝置10的示意圖。鏡頭裝置10設置于電子設備內,可應用的電子設備例如手機、智能手機、平板計算機和掌上型游戲機等配備有拍攝鏡頭的設備,亦可為相機、錄像機等本身即具有拍攝鏡頭的設備,也可以是投影機之類的具有光學系統(tǒng)的設備。此電子設備具有殼體或外殼11,電子設備必要的電子組件或支撐電子組件的結構件設置于外殼11內,外殼11是電子設備最外側的殼體,其曝露出開口110,光線可從開口110進入鏡頭裝置10(如相機鏡頭)內部,或由鏡頭裝置10(如投影機)內部自開口110射出。如下,鏡頭裝置10以相機鏡頭為例來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鏡頭裝置10設置有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透鏡系統(tǒng)17和影像記錄器18。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是由塑料制成,其為光學系統(tǒng)中的固定組件,光學系統(tǒng)中的組件可安置、固定在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上。另外,雖然圖1中僅顯 示一片透鏡,但此僅為例示說明而已,可以理解的是透鏡系統(tǒng)17可包含一或多片透鏡。透鏡系統(tǒng)17中的透鏡安置在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上。影像記錄器18,設置于下側板185上,用來記錄影像。具體地,影像記錄器18可接收穿過透鏡系統(tǒng)17的光線,進而在影像平面形成影像。
請繼續(xù)參閱圖1,具拍攝鏡頭的終端裝置10并設置有透光板12、覆蓋板13、底板16以及至少一光圈調整葉片14。透光板12為高透光性的材質,設置于外殼11內側,緊鄰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接著固定于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上。透光板12形成容置空間,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底板16和覆蓋板13放置于透光板12形成的容置空間中。透光板12可全由高透光性材質組成,也可以是,透光板12對應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的部分由高透光性材質組成,而其它部分的材質則被局限。進一步地,透光板12的一部分配置于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和覆蓋板13之間。底板16固定于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或由光學系統(tǒng)框15架延伸形成,底板16亦具有開口160。覆蓋板13為金屬平板,其在中央部分開設有開口130,使光線能夠進入此光學系統(tǒng)中。覆蓋板13與底板16相距一段距離且固定在底板16或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上,可利用鎖付螺絲19將覆蓋板13固定在底板16或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上。光圈調整葉片14為拍攝鏡頭的光圈調整裝置的一部分組件,由光圈調整裝置的驅動器(未圖式)所驅動,光圈的大小即透過調整光圈調整葉片14的位置來達成。光圈調整葉片14設置于覆蓋板13與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延伸形成的或固定于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的底板16之間,用以調整形成于其之間的光圈。由上可知,鏡頭裝置10的封裝架構,自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到下側板185,依序有透光板12的一部分、覆蓋板13、光圈調整葉片14、底板16、透鏡系統(tǒng)17以及影像記錄器18。此外,光線依序經由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透光板12的一部分、覆蓋板13的開口130、光圈調整葉片14所在位置的光圈以及底板16的開口160進入該透鏡系統(tǒng)17,在其它應用(如投影機)中,光線可依反向順序自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射出。
另外,透鏡系統(tǒng)17可包含至少兩片透鏡以及設置在該兩片透鏡之間或該兩片透鏡與成像平面之間的另外一個光圈。舉例來說,光圈調整葉片14所在 位置的光圈為孔徑可調式光圈,而透鏡系統(tǒng)17中的光圈為固定孔徑的光圈,光圈調整葉片14所在位置的光圈的孔徑小于或等于透鏡系統(tǒng)中17的光圈的孔徑。當此光學系統(tǒng)需要較小的光圈孔徑時,此光學系統(tǒng)的光圈由光圈調整葉片14所在位置的光圈來作定義;而當此光學系統(tǒng)需要較大的光圈孔徑時,此光學系統(tǒng)的光圈由透鏡系統(tǒng)中17的光圈來作定義。舉例來說,當需要較小的光圈孔徑時,可將光圈調整葉片14所在位置的光圈的孔徑調小,在光路的演變中,透鏡系統(tǒng)中17的光圈失去作用,處于非作用狀態(tài);而當需要較大的光圈孔徑時,可將光圈調整葉片14所在位置的光圈的孔徑調整到等于透鏡系統(tǒng)中17的光圈的孔徑,此時光學系統(tǒng)的光圈由透鏡系統(tǒng)中17的光圈所定義。這樣的好處是可將孔徑可調式光圈配置于靠近物側的透鏡外側,此處有更多空間可以容置光圈調整裝置,進而可以縮小鏡頭尺寸。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光圈調整裝置的光圈調整葉片14設置在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與透鏡系統(tǒng)17最外側的透鏡之間,因此在旁側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容置光圈調整裝置的驅動器或其它組件。若將光圈調整裝置的光圈調整葉片14設置于任兩透鏡之間,則光圈調整裝置的驅動器或其它組件的配置會受到局限,在配置上也較為繁復、并不方便。再者,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透光板12的一部分對應開口110而抵靠外殼11,透光板12固定接著于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上,鏡頭裝置10中的各個組件配置于透光板12形成的容置空間內,因此能夠進一部防止粉塵落入容置光圈調整裝置的光圈調整葉片的葉片室中,也可避免手指碰觸。
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鏡頭裝置20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中,覆蓋板13設置于底板16包覆范圍內,底板16位于上方,而覆蓋板13改為設置于下方,利用固定件(如螺絲)19將覆蓋板13固定于底板16或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覆蓋板13與底板16間容置光圈調整葉片14。具體來說,底板16形成有凹陷部161;固定件19具有底座191及從底座191延伸形成的伸長部192,固定件19的底座191容置于底板16所形成的凹陷部161,固定件192的伸長部162從底板16的凹陷部161穿過而固定在覆蓋板13上。另外,在鏡頭裝置20的封裝架構中,自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到下側板185,依序 有透光板12的一部分、底板16、光圈調整葉片14、覆蓋板13、透鏡系統(tǒng)17以及影像記錄器18。此外,光線依序經由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透光板12的一部分、底板16的開口160、光圈調整葉片14所在位置的光圈以及覆蓋板13的開口130進入該透鏡系統(tǒng)17,在其它應用(如投影機)中,光線可依反向順序自外殼11曝露的開口110射出。此技術方案的優(yōu)點在于,方便對塑料材質的光學系統(tǒng)框架15進行局部減肉,配置固定件的容置空間,從而縮小鏡頭裝置的厚度。
本發(fā)明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