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投影機及波長轉換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15404閱讀:305來源:國知局
投影機及波長轉換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投影機,尤其是有關于一種具有波長轉換裝置的投影機。



背景技術:

在目前的激光投影裝置中,其原理是借由激光二極管良好的發(fā)光效率來激發(fā)熒光粉而產(chǎn)生投影機所需用的純色光源。一般是將熒光粉涂布于基板上來構成熒光粉輪(phosphor wheel),再借由激光光源所發(fā)出的激光光束激發(fā)基板上的熒光粉以產(chǎn)生不同顏色的光。此外,激光也可經(jīng)由基板上的鏤空開槽而直接通過熒光粉輪。熒光粉輪通過驅動馬達的驅動而進行旋轉,以使涂布在基板上代表不同顏色區(qū)域的熒光粉對應激光光源所發(fā)出的激光光束,進而產(chǎn)生對應的色光。

由于熒光粉輪被驅動馬達驅動后,旋轉的轉速相當高,倘若在無法確保熒光粉輪動平衡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噪音,進而影響產(chǎn)品的品質(zhì),甚至造成熒光粉輪的損壞。此外,熒光粉輪常因組裝強度不足,因而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之中發(fā)生脫離的情況,因此,如何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改善,實為本領域相關人員所關注的焦點。

“背景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nèi)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道的已知技術。在“背景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nèi)容,不代表該內(nèi)容或者本發(fā)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發(fā)明申請前已被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曉或認知。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投影機,其波長轉換裝置具有配重結構,用以確保波長轉換裝置在高速旋轉下的動平衡,并借由配重結構來提高元件在組裝時的接著面積,以提高結構的可靠性。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系統(tǒng)具有波長轉換裝置,波長轉換裝置具有配重結構,用以確保波長轉換裝置在高速旋轉下的動平衡,并借由配重結構來提高元件在組裝時的接著面積以提高結構的可靠性。

為達上述之一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投影機包括照明系統(tǒng)、光閥以及鏡頭。照明系統(tǒng)包括光源裝置以及波長轉換裝置。光源裝置用于提供第一光束。波長轉換裝置配置于第一光束的傳遞路徑上。波長轉換裝置包括波長轉換元件、透光元件以及配重結構。波長轉換元件具有基板、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以及貫穿開槽。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配置于基板,且用于將部分的第一光束轉換成第二光束。透光元件配置于貫穿開槽而構成與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鄰接的光穿透區(qū)。其余部分的第一光束用于通過光穿透區(qū),且第二光束與其余部分的第一光束構成照明光束。配重結構連接于基板,且具有與透光元件接合的第一接合面。光閥位于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用于將照明光束轉換成影像光束。鏡頭位于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用于將影像光束轉換成投影光束。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波長轉換裝置包括波長轉換元件、透光元件以及配重結構。波長轉換元件具有基板、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以及貫穿開槽。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配置于基板。透光元件配置于貫穿開槽而構成與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鄰接的光穿透區(qū)。配重結構連接于基板,且具有第一接合面,配重結構的第一接合面與透光元件接合。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投影機的波長轉換裝置具有配重結構,配重結構連接于波長轉換元件的基板,且配重結構具有與透光元件接合的第一接合面。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配重結構除了可以確保波長轉換裝置在高速旋轉下的動平衡外,更進一步提供了透光元件與波長轉換元件之間額外的接著面積,使得透光元件能夠更牢靠地組裝于波長轉換元件上。因此,波長轉換裝置在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可確保透光元件不會自波長轉換元件的貫穿開槽脫離,進而提升投影機整體結構的可靠性。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優(yōu)選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投影機的功能方塊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俯視示意圖。

圖4為圖2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仰視示意圖。

圖5A與圖5B為本實施例的配重結構的配置位置示意圖。

圖6A與圖6B為本實施例的配重結構的另一配置位置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8為圖7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俯視示意圖。

圖9為圖7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仰視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3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13B為沿圖13A的EE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nèi)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xiàn)。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投影機的功能方塊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俯視示意圖。圖4為圖2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仰視示意圖。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投影機1包括照明系統(tǒng)10、光閥11以及鏡頭12。在本實施例中,照明系統(tǒng)10包括光源裝置101、波長轉換裝置102以及合光裝置103。在本實施例中,光閥11可以是數(shù)位微型反射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硅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LCoS)或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

承上述,請繼續(xù)參照圖1至圖4,本實施例的光源裝置101用于提供第一光束L1。波長轉換裝置102配置于第一光束L1的傳遞路徑上。波長轉換裝置102包括波長轉換元件1021、透光元件1022以及配重結構1023。波長轉換元件1021具有基板1024、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容后詳述)以及貫穿開槽1025。在本實施例中,基板1024例如是呈圓盤狀的金屬基板,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板1024也可以是透光基板,但本發(fā)明并不以上述為限。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配置于基板1024,且至少一波長轉換區(qū)用于將部分的第一光束L1轉換成第二光束L2。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元件1021具有波長轉換區(qū)W1以及波長轉換區(qū)W2,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舉例來說,波長轉換區(qū)W1與波長轉換區(qū)W2可分別涂布不同顏色的熒光粉,可用以將部分第一光束L1分別轉換為不同波長的色光(第二光束L2)。然而,關于波長轉換區(qū)W1和波長轉換區(qū)W2的描述,僅為舉例說明,本發(fā)明并不限制波長轉換區(qū)的個數(shù)與光束轉換方式。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022配置于貫穿開槽1025而構成與波長轉換區(qū)W1、W2鄰接的光穿透區(qū),其余部分的第一光束L1’用于通過光穿透區(qū)。在本實施例中,由波長轉換區(qū)W1和波長轉換區(qū)W2轉換而來的第二光束L2與通過光穿透區(qū)的第一光束L1’,例如通過合光裝置103而構成照明光束L3。光閥11位于照明光束L3的傳遞路徑上,且用于將照明光束L3轉換成影像光束L4。鏡頭12位于影像光束L4的傳遞路徑上,且用于將影像光束L4轉換成投影光束L5。

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022的材質(zhì)例如是玻璃,在其他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022的材質(zhì)也可以是塑膠,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配重結構1023連接于基板1024,且配重結構1023具有第一接合面CS1,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與透光元件1022接合。

以下再針對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的詳細構造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2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的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基板1024具有第一表面S1與相對第一表面S1的第二表面S2以及鄰接貫穿開槽1025的內(nèi)壁表面S3。在本實施例中,波長轉換區(qū)W1、W2位于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上。在本實施例中,配重結構1023配置并連接于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面向貫穿開槽1025,且內(nèi)壁表面S3位于第一表面S1與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之間。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022抵靠于內(nèi)壁表面S3。具體而言,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的兩端例如分別與內(nèi)壁表面S3與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的交界處連接,使得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與內(nèi)壁表面S3可構成階梯結構。在這樣的階梯結構設計下,可增加透光元件1022與基板1024彼此接合的接合面積。也就是說,透光元件1022除了可與內(nèi)壁表面S3接合之外,也還與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接合,進而使得透光元件1022能夠穩(wěn)固地與基板1024接合。

在本實施例中,配重結構1023例如是經(jīng)由在基板1024上沖壓出貫穿開槽1025時保留基板1024的部分區(qū)域所形成的結構,也就是說,配重結構1023與基板1024例如是一體成形的結構,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在其它的實施例中,在配重結構1023與基板1024兩者尚未接合之前,配重結構1023例如是分離于基板1024的獨立構件,在通過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接合于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之后,可使得第一接合面CS1與內(nèi)壁表面S3構成階梯結構。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還包括第一膠層1026、環(huán)狀體1027以及第二膠層1028。在本實施例中,通過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與貫穿開槽1025的內(nèi)壁表面S3所構成的階梯結構,透光元件1022面對環(huán)狀體1027的表面與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可共平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膠層1026位于配重結構1023與透光元件1022之間,透光元件1022借由第一膠層1026粘合于配重結構1023上。具體而言,第一膠體1026例如是涂布于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上。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第一膠層1026的涂布區(qū)域面積可大致與第一接合面CS1的面積相等,以使透光元件1022與配重結構1023兩者能穩(wěn)固地彼此粘合,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實施例中,環(huán)狀體1027配置于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上,環(huán)狀體1027覆蓋部分的透光元件1022,且透光元件1022位于配重結構1023與環(huán)狀體1027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環(huán)狀體1027的材質(zhì)例如是金屬,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膠層1028配置于環(huán)狀體1027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之間以及配置于環(huán)狀體1027與透光元件1022之間,環(huán)狀體1027借由第二膠層1028粘合于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基板1024與透光元件1022。具體而言,第二膠層1028例如是涂布于環(huán)狀體1027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以及透光元件1022接合的接合面CS3上。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第二膠層1028的涂布區(qū)域面積可大致與接合面CS3的面積相等,以使環(huán)狀體1027能穩(wěn)固地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以及透光元件1022粘合,但本發(fā)明仍不限于此。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還包括驅動馬達1029以及第三膠層1030。在本實施例中,驅動馬達1029具有轉軸A與第二接合面CS2。在本實施例中,驅動馬達1029的第二接合面CS2接合于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且波長轉換元件102與環(huán)狀體1027用于以轉軸A為軸心進行旋轉。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膠層1030配置于驅動馬達1029的第二接合面CS2與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之間,驅動馬達1029借由第三膠層1030粘合波長轉換元件1021上。具體而言,第三膠層1030例如是涂布于驅動馬達1029的第二接合面CS2上。也就是說,第三膠層1030的涂布區(qū)域面積可大致與第二接合面CS2的面積相等,以使驅動馬達1029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兩者能穩(wěn)固地彼此粘合,但本發(fā)明仍不限于此。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內(nèi)壁表面S3包括面向彼此的第一內(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且第一內(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之間具有夾角θ。如圖2與圖5A所示,當?shù)谝粌?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之間的夾角θ為第一角度θ1時,配重結構1023連接于貫穿開槽1025的第一位置P1,也就是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內(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的第一位置P1上。如圖2與圖5B所示,當?shù)谝粌?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之間的夾角θ為第二角度θ2時,配重結構1023連接于貫穿開槽1025的第二位置P2,也就是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內(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的第二位置P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θ1小于第二角度θ2,且第一位置P1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之間的距離D1小于第二位置P2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之間的距離D2。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shù)谝粌?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之間的夾角θ角度越大時,則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離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越遠;當?shù)谝粌?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之間的夾角θ角度越小時,則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離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越近。由上述可知,本實施例可通過調(diào)整配重結構1023的位置及/或第一內(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之間的夾角θ來實現(xiàn)所欲達到的配重效果。

此外,本實施例的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還可因應配重結構1023的密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圖2與圖6A所示,當配重結構1023的密度為第一密度值時,配重結構1023連接于貫穿開槽1025的第三位置P3上,也就是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內(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的第三位置P3上。如圖2與圖6B所示,當配重結構1023的密度為第二密度值時,配重結構1023連接于貫穿開槽1025的第四位置P4上,也就是配重結構1023的第一接合面CS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第一內(nèi)壁表面S3’與第二內(nèi)壁表面S3”的第四位置P4上。在本實施例中,當?shù)谝幻芏戎荡笥诘诙芏戎禃r,第三位置P3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之間的距離D3小于第四位置P4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之間的距離D4。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配重結構1023的密度越大時,則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距離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越近;當配重結構1023的密度越小時,則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距離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中心點C越遠。由上述可知,本實施例可通過調(diào)整配重結構1023的位置及/或密度來實現(xiàn)所欲達到的配重效果。

然而,圖5A至圖6B所示的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僅為本發(fā)明的其中四個實施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可視實際的情況的需求而有所不同,配重結構1023的配置位置主要以不遮蔽第一光束L1的傳遞路徑為原則,以讓第一光束L1通過貫穿開槽1025。

圖7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8為圖7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俯視示意圖。圖9為圖7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組裝后的仰視示意圖。如圖7至圖9所示,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a大致與圖2至圖4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102類似,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a的配重結構1023a配置且連接于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配重結構1023a的第一接合面CS1a面向貫穿開槽1025,且內(nèi)壁表面S3位于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與配重結構1023a的第一接合面CS1a之間。配重結構1023a的第一接合面CS1a的兩端例如分別與內(nèi)壁表面S3與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的交界處連接,使得配重結構1023a的第一接合面CS1a與內(nèi)壁表面S3可構成階梯結構。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元件1022抵靠于內(nèi)壁表面S3,且透光元件1022位于驅動馬達1029與配重結構1023a之間。在本實施例中,通過配重結構1023a的第一接合面CS1a與貫穿開槽1025的內(nèi)壁表面S3所構成的階梯結構,透光元件1022面對驅動馬達1029的表面與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可共平面。

然而,上述配重結構的第一接合面與貫穿開槽的內(nèi)壁表面構成階梯結構僅為舉例說明,本發(fā)明并非以此為限制,以下舉例說明兩種非階梯結構的實施方式。圖10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b大致與圖2至圖4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102類似,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b的配重結構1023b具有第一接合面CS1b以及與第一接合面CS1b相對的第三表面S4。在本實施例中,配重結構1023b的第一接合面CS1b與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共平面,配重結構1023b的第三表面S4與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共平面。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配重結構1023b位于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貫穿開槽1025中,且配重結構1023b的第一接合面CS1b面向環(huán)狀體1027(即配重結構1023b的第三表面S4面向驅動馬達1029)。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透光元件1022與配重結構1023b的第一接合面CS1b接合后,透光元件1022的位置會位于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以及配重結構1023b的上方,也就是透光元件1022位于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與環(huán)狀體1027之間且位于配重結構1023b與環(huán)狀體1027之間。

圖11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c大致與圖10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102b類似,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c的配重結構1023c具有第一接合面CS1b以及與第一接合面CS1b相對的第三表面S4c。在本實施例中,配重結構1023c的第一接合面CS1b與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共平面,配重結構1023c的第三表面S4c與基板1024的第一表面S1共平面。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配重結構1023c位于波長轉換元件1021的貫穿開槽1025中,且配重結構1023c的第一接合面CS1b面向驅動馬達1029(即配重結構1023c的第三表面S4c面向環(huán)狀體1027)。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透光元件1022與配重結構1023c的第一接合面CS1b接合后,透光元件1022的位置位于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以及配重結構1023c的下方,也就是透光元件1022位于驅動馬達1029的第二接合面CS2與基板1024的第二表面S2之間且位于配重結構1023c與驅動馬達1029的第二接合面CS2之間。

圖12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d大致與圖2至圖4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102類似,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d還包括配置于環(huán)狀體1027d的配重物質(zhì)W,且環(huán)狀體1027d具有本體B與第一溝槽結構G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溝槽結構G1為環(huán)設于本體B的環(huán)形溝槽并位于透光元件1022與波長轉換元件的基板1024的上方,且第一溝槽結構G1例如位于配重物質(zhì)W與透光元件102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配重物質(zhì)W可用來與配重結構1023搭配使用,以達成更加精密的配重效果,確保波長轉換裝置102d在高速旋轉下的動平衡。在本實施例中,配重物質(zhì)W的材質(zhì)例如是膠材,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在本實施例中,當波長轉換區(qū)W1、W2受到光束(例如激光光束)的照射產(chǎn)生熱能時,通過環(huán)設在環(huán)狀體1027d的第一溝槽結構G1能夠減少波長轉換區(qū)W1、W2所產(chǎn)生的熱能傳遞至配重物質(zhì)W,有效防止配重物質(zhì)W因受熱所產(chǎn)生的劣化現(xiàn)象。

圖13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13B為沿圖13A的EE線段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3A與圖13B所示,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e大致與圖2至圖4所示的波長轉換裝置102類似,不同點在于,本實施例的波長轉換裝置102e的波長轉換元件1021e具有第二溝槽結構G2,且第二溝槽結構G2配置于基板102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溝槽結構G2位于環(huán)狀體1027與波長轉換區(qū)W1、W2之間,并位于配重結構1023與波長轉換區(qū)W1、W2之間。本實施例的第二溝槽結構G2的功效主要在于,可減少波長轉換區(qū)W1、波長轉換區(qū)W2所產(chǎn)生的熱能傳遞至透光元件1022與配重結構1023之間的膠合區(qū)域(第一膠層)、環(huán)狀體1027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e之間的膠合區(qū)域(第二膠層)以及驅動馬達1029與波長轉換元件1021e之間的膠合區(qū)域(第三膠層),進而可有效防止膠合區(qū)域因受熱所產(chǎn)生的劣化現(xiàn)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實施例中,波長轉換裝置還可以同時具有如圖12所示的第一溝槽結構G1以及如圖13A、圖13B所示的第二溝槽結構G2。如此,可有效提升散熱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投影機的波長轉換裝置具有配重結構,配重結構連接于波長轉換元件的基板,且配重結構具有與透光元件接合的第一接合面。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配重結構除了可以確保波長轉換裝置在高速旋轉下的動平衡外,更進一步提供了透光元件與波長轉換元件之間額外的接著面積,使得透光元件能夠更牢靠地組裝于波長轉換元件上。因此,波長轉換裝置在高速旋轉的情況下,可確保透光元件不會自波長轉換元件的貫穿開槽脫離,進而提升投影機整體結構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所有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改,都仍屬本發(fā)明專利覆蓋的范圍內(nèi)。另外本發(fā)明的任一實施例或權利要求不須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優(yōu)點或特點。此外,摘要和發(fā)明名稱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檢索之用,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此外,本說明書或權利要求書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qū)別不同實施例或范圍,而并非用來限制元件數(shù)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圖標記說明

1:投影機

10:照明系統(tǒng)

11:光閥

12:鏡頭

101:光源裝置

102、102a、102b、102c、102d、102e:波長轉換裝置

103:合光裝置

1021:波長轉換元件

1022:透光元件

1023、1023a、1023b、1023c:配重結構

1024:基板

1025:貫穿開槽

1026:第一膠層

1027、1027d:環(huán)狀體

1028:第二膠層

1029:驅動馬達

1030:第三膠層

CS1、CS1a、CS1b:第一接合面

CS2:第二接合面

CS3:接合面

W1、W2:波長轉換區(qū)

L1、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L3:照明裝束

L4:影像光束

L5:投影光束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內(nèi)壁表面

S3’:第一內(nèi)壁表面

S3”:第二內(nèi)壁表面

S4、S4c:第三表面

A:轉軸

θ:夾角

θ1:第一角度

θ2:第二角度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

P4:第四位置

D1、D2、D3、D4:距離

C:中心點

W:配重物質(zhì)

B:本體

G1:第一溝槽結構

G2:第二溝槽結構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芷江| 万载县| 襄樊市| 西乌| 叶城县| 开远市| 阿拉尔市| 蚌埠市| 旬阳县| 贡山| 长阳| 昭觉县| 姚安县| 东光县| 潼南县| 砀山县| 共和县| 普定县| 拉孜县| 饶平县| 金秀| 西峡县| 司法| 龙江县| 广平县| 灵寿县| 天镇县| 勐海县| 子洲县| 汉源县| 洛川县| 齐河县| 调兵山市| 阳城县| 鹤壁市| 阿合奇县| 肇东市| 泌阳县| 陆河县| 红原县|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