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光纖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電網(wǎng)建設的飛速發(fā)展以及電力系統(tǒng)設備自動化的不斷提升,光纖電力通訊網(wǎng)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目前,作為光纖通訊傳輸?shù)幕A承載網(wǎng)絡-光纖網(wǎng)絡,其運行維護工作還處在原始的人工模式下,即通常需要人工到現(xiàn)場去跳纖操作來實現(xiàn)不同光纖之間的對接交換,但是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分散、人工倒換操作的繁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日常工作中,這樣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巨大而且費時,因此,如何實現(xiàn)簡單、高效的光纖纖芯對接交換成為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以使光纖網(wǎng)絡系統(tǒng)在進行數(shù)據(jù)交換傳輸時,通過該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實現(xiàn)光纖纖芯的對接交換,進而實現(xiàn)光纖傳輸數(shù)據(jù)的交換,大大減少人工的參與,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包括金屬支撐結構和位于所述支撐結構外表面的包覆結構,其中,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支撐結構上對接孔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一一對應,且在垂直于所述矩陣結構側壁表面方向上,所述支撐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重合;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中空柱狀結構的軸向,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中空柱狀結構的側壁表面內,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可選的,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的多個對接孔均勻分布;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的多個對接孔均勻分布。
可選的,所述支撐結構背離所述包覆結構一側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設置的第一間隔板,所述第一間隔板將所述支撐結構中上的多個對接孔劃分為多個第一對接槽,相鄰所述第一對接槽之間具有一個對接孔。
可選的,所述包覆結構背離所述支撐結構一側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設置的第二間隔板,所述第二間隔板將所述包覆結構中上的多個對接孔劃分為多個第二對接槽,相鄰所述第二對接槽之間具有一個對接孔。
可選的,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制作材料為鋁。
可選的,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由多個子金屬支撐結構拼接而成。
可選的,所述包覆結構為一體結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包括金屬支撐結構和位于所述支撐結構外表面的包覆結構,其中,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用于提高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強度,避免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頂端相較于底端發(fā)生傾斜,所述包覆結構用于對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形狀進行矯正,使其為圓柱形,以便于后續(xù)光纖的對接。而且,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支撐結構上對接孔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一一對應,且在垂直于所述矩陣結構側壁表面方向上,所述支撐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重合,具體操作時,只需預先將用于連接待對接光纖纖芯的尾纖連接于兩個不同的對接孔中,再通過控制攜帶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的鏈接器,將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運送至所述對接孔的位置,并將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插入所述對接孔中,即可完成外部線路光纖纖芯的對接,設計合理,操作簡單,可大大減少人工的參與,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另外,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各對接孔均設置于其側壁上,從而在相同數(shù)量對接孔的前提下,大大縮小了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的水平占用面積。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中支撐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中包覆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現(xiàn)有技術中通常利用人工到現(xiàn)場去跳纖操作來實現(xiàn)不同光纖之間的對接交換,但受地理位置的分散、人工倒換操作的繁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這種人工操作方法費時費力。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包括金屬支撐結構和位于所述支撐結構外表面的包覆結構,其中,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支撐結構上對接孔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一一對應,且在垂直于所述矩陣結構側壁表面方向上,所述支撐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重合;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中空柱狀結構的軸向,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中空柱狀結構的側壁表面內,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中,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用于提高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強度,避免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頂端相較于底端發(fā)生傾斜,所述包覆結構用于對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形狀進行矯正,使其為圓柱形,以便于后續(xù)光纖的對接。
而且,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支撐結構上對接孔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一一對應,且在垂直于所述矩陣結構側壁表面方向上,所述支撐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重合,具體操作時,只需預先將用于連接待對接光纖纖芯的尾纖連接于兩個不同的對接孔中,再通過控制攜帶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的鏈接器,將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運送至所述對接孔的位置,并將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插入所述對接孔中,即可完成外部線路光纖纖芯的對接,設計合理,操作簡單,可大大減少人工的參與,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另外,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各對接孔均設置于其側壁上,從而在相同數(shù)量對接孔的前提下,大大縮小了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的水平占用面積。
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在以下描述中闡述了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能夠以多種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fā)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fā)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制。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如圖1所示,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包括金屬支撐結構1和位于所述支撐結構外表面的包覆結構2,其中,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31,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32,所述支撐結構上對接孔31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32一一對應,且在垂直于所述矩陣結構側壁表面方向上,所述支撐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重合。需要說明的是,在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中空柱狀結構的軸向,位于所述中空柱狀結構側壁表面內的豎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中空柱狀結構的側壁表面內,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即平行于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用于提高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強度,避免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頂端相較于底端發(fā)生傾斜,所述包覆結構用于對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形狀進行矯正,使其為圓柱形,以便于后續(xù)光纖的對接??蛇x的,所述包覆結構的材料為塑料,但本發(fā)明對此并不做限定,具體視情況而定。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的多個對接孔31均勻分布;可選的,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的多個對接孔均勻分布。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所述對接孔的形狀優(yōu)選為圓柱形,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對接孔的形狀還可以為方形或其他形狀,本發(fā)明對此并不做限定,視具體情況而定。
下面以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24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例,對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能夠理解本實施例中對接孔的數(shù)目可以根據(jù)接入的待對接外部光纖數(shù)目進行調整,本發(fā)明對此并不做限定。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包括24個第一對接槽,每個第一對接槽內設置有24個對接孔。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以每個第一對接槽對應一根外部光纖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fā)明對此并不做限定,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每個第一對接槽還可以對應兩根外部光纖,具體視情況而定。
在實際操作中,預先將所述對接孔的一側通過尾纖連接在一起,另一側用于插入固定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一端的鏈接器,其中,一根尾纖連接一對對接孔,即該根尾纖的兩端分別從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一側插入到一對對接孔中。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中各對接孔通過尾纖連接在一起后,所述多個第一對接槽中每個第一對接槽均通過一根尾纖與剩余各第一對接槽相連。
具體工作時,每個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對應一個第一對接槽,當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固定不動時,固定每根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的鏈接器只能限制在該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對應的第一對接槽的延伸方向上移動,并只能插入到該第一對接槽的對接孔中,而不能移動到其他第一對接槽的延伸方向上,即不能插入其他第一對接槽的對接孔中。
在進行任意兩根外部線路光纖之間的信息交換時,首先在分別需要進行對接的兩根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對應的第一對接槽中尋找到一個對接孔,組成一對對接孔,該對對接孔從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的一側通過一根尾纖連接,另一側空閑,并將該對對接孔作為目標對接孔;然后,將用于固定需要對接的兩根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的鏈接器分別移動至各自對應的目標對接孔中,并從空閑的一端插入,使固定在所述兩個鏈接器中的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的端面分別與其插入的目標對接孔中從另一側插入的尾纖的兩端對接,即可完成兩根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的對接。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為了減少尾纖的使用量,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中的多個對接孔還可以通過一對繩路連接器以及將兩個繩路連接器相連的尾纖構成,具體使用時,只需將這一對繩路連接器中的一個繩路連接器移動到待對接的一個對接孔處,與該對接孔對接,再將這一對繩路連接器中的另一個繩路連接器移動到待對接的另一個對接孔處,與另外一個對接孔對接,即可實現(xiàn)待對接兩個對接孔的對接。
由此可見,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在光纖網(wǎng)絡系統(tǒng)在進行數(shù)據(jù)交換傳輸時,可以通過該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中一對一的對接孔實現(xiàn)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的對接,進而實現(xiàn)不同外部線路光纖傳輸數(shù)據(jù)的交換,大大減少人工的參與,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各對接孔均設置于其側壁上,從而在相同數(shù)量對接孔的前提下,大大縮小了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的水平占用面積。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支撐結構1背離所述包覆結構2一側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設置的第一間隔板41,所述第一間隔板41將所述支撐結構1中上的多個對接孔劃分為多個第一對接槽,相鄰所述第一對接槽之間具有一個對接孔31,以便于利用所述第一間隔板對相鄰的第一對接槽進行間隔,從而利用所述第一間隔板避免相鄰外部光纖之間的線路纏繞在一起。
同理,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包覆結構2背離所述支撐結構1一側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二方向平行設置的第二間隔板42,所述第二間隔板42將所述包覆結構中上的多個對接孔32劃分為多個第二對接槽,相鄰所述第二對接槽之間具有一個對接孔32,以利用所述第二間隔板42對相鄰的第二對接槽進行間隔,從而利用第二間隔板固定外部繩路連接器。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制作材料為鋁,但本發(fā)明對此并不做限定,具體視情況而定。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受工藝條件的限制,金屬材料難以一體成型,故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由多個子金屬支撐結構拼接而成,其中,本發(fā)明對所述金屬支撐結構所包括的子金屬支撐結構的數(shù)量并不做限定,只要保證各子金屬支撐結構拼接完成的金屬支撐結構的俯視圖為一閉合圖形即可。
還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金屬支撐結構中所包括的子金屬支撐結構數(shù)量越多,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俯視圖越接近圓形,所述金屬支撐結構中所包括的子金屬支撐結構數(shù)量越少,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制作工藝越簡單,具體視情況而定。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包覆結構為一體結構,即所述包覆結構為一體成型,從而保證所述包覆結構的俯視圖為圓形,以利用所述包覆結構對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俯視圖形狀進行矯正,使得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俯視圖也為圓形,進而使得所述中空柱狀結構的俯視圖為圓形。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中,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用于提高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強度,避免所述對接矩陣結構的頂端相較于底端發(fā)生傾斜,所述包覆結構用于對所述金屬支撐結構的形狀進行矯正,使其為圓柱形,以便于后續(xù)光纖的對接。
而且,所述支撐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包覆結構側壁上具有多個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呈矩陣排列的對接孔,所述支撐結構上對接孔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一一對應,且在垂直于所述矩陣結構側壁表面方向上,所述支撐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與所述包覆結構上的對接孔的投影重合,具體操作時,只需預先將用于連接待對接光纖纖芯的尾纖連接于兩個不同的對接孔中,再通過控制攜帶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的鏈接器,將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運送至所述對接孔的位置,并將待對接外部線路光纖纖芯插入所述對接孔中,即可完成外部線路光纖纖芯的對接,設計合理,操作簡單,可大大減少人工的參與,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另外,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為中空柱狀結構,各對接孔均設置于其側壁上,從而在相同數(shù)量對接孔的前提下,大大縮小了所述光纖纖芯對接矩陣結構的水平占用面積。
本說明書中各個部分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部分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部分的不同之處,各個部分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