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醫(yī)用觀察鏡。
背景技術:
目前的手持醫(yī)用放大鏡,要么放大倍數偏低,要么像質控制有限,邊緣部分成像不清晰,不能實現全視場清晰放大成像,這樣對于一些比較小或者隱蔽的部位就很難觀察到,進而對于位于這些部位的疾病很難發(fā)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實現在提高醫(yī)用放大鏡的放大倍數的同時提高成像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醫(yī)用觀察鏡,包括鏡頭支持結構、位于鏡頭支持結構的鏡筒中的鏡頭組以及插入到鏡頭支持結構中的環(huán)槽中且通過旋轉可實現伸入或者伸出的物距微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組包括沿觀察方向依次設置的彎月透鏡、雙凸透鏡以及雙膠合透鏡。
進一步,所述彎月透鏡為由冕玻璃制成的負透鏡,所述雙凸透鏡為由火石玻璃支撐的正透鏡。
進一步,所述醫(yī)用觀察鏡還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設置在物距微調結構的內部且朝著觀察方向照射。
進一步,沿觀察方向,在所述光源的前方設置有偏振片。
進一步,所述光源為可見光光源,所述偏振片為可見光偏振片。
進一步,所述光源為紫外線光源,所述偏振片為紫外偏振片。
進一步,所述光源由環(huán)形陣列的LED燈組成,所述偏振片為環(huán)形結構。
進一步,所述物距微調結構被設置為能夠調節(jié)所述透鏡組在所述鏡頭支持結構中的相對位置,進而調節(jié)所述透鏡組到所要觀察部位的距離。
與現有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觀察鏡采用了負透鏡、正透鏡以及雙膠合透鏡的透鏡組合,同時采用了環(huán)保級的冕玻璃和火石玻璃,利用冕玻璃和火石玻璃的不同色散特性優(yōu)化色差,利用正負透鏡的光焦度實現色散、場曲的優(yōu)化和控制,既有效地控制了軸像差和色差,又有效地控制了軸外的像散、場曲等像差,同時也有效地控制了畸變,進而實現了對全視場像差的控制,改善了對稱雙膠合結構邊緣像質差的問題,使可觀測視野更加清晰。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鏡頭組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所述醫(yī)用觀察鏡包括鏡頭支持結構1、位于鏡頭支持結構1的鏡筒11中的鏡頭組2以及插入到鏡頭支持結構1中的環(huán)槽12中且通過旋轉可實現伸入或者伸出的物距微調結構5。
所述醫(yī)用觀察鏡還包括光源3,所述光源3設置在物距微調結構5的內部且朝著觀察方向(觀察方向為在實際使用時,醫(yī)護人員從觀察口看向患者部位的方向)照射。所述光源可以為可見光光源,也可以為紫外線光源。所述光源3用以為鏡頭組2提供照明。
沿觀察方向,在所述光源2的前方設置有偏振片4用以對光源2發(fā)出的光進行過濾,進而能夠實現偏振光和均勻光可選擇地照明。針對不同的光源2需要采用不同的偏振片4,如果光源2為可見光光源,偏振片4則為可見光偏振片,如果光源2為紫外線光源,偏振片4則為紫外線偏振片。
所述光源2為環(huán)形陣列LED光源,所述環(huán)形的光源2可以套設在鏡筒11上,也可以貼合在物距微調結構5的內壁上。為了配合光源2的環(huán)形結構,偏振片4也設置為環(huán)形結構
所述鏡頭支持結構1上設置有觀察口,醫(yī)護人員通過觀察口能夠觀察到患者的患病部位。并且,在鏡頭支持結構1上還設置有手柄以方便醫(yī)護人員握持。
所述鏡頭組2包括由彎月透鏡6、雙凸透鏡7以及雙膠合透鏡8,并且所述彎月透鏡6、雙凸透鏡7以及雙膠合透鏡8沿觀察方向依次設置。
所述彎月透鏡6為負透鏡,采用環(huán)保級的冕玻璃制成。所述雙凸透鏡7為正透鏡,采用環(huán)保級的火石玻璃制成。
所述物距調節(jié)結構5與鏡頭組2連接,通過手動旋轉,能夠調節(jié)透鏡組2在鏡頭支持結構1中的相對位置進而能夠調節(jié)透鏡組2到所要觀察部位的距離即物距,物距的調節(jié)深度為一定距離,可選的為0-20mm。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