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光通信領域中,具體涉及一種新式光纜吹干器。
背景技術:
隨著光纖入戶的覆蓋規(guī)模推廣和網絡帶寬擴展,運營商對光纖光纜的需求快速增長,隨著光纜制造行業(yè)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人力成本過高,需要提高生產線速度來提高產量。
光纖二次套塑的生產過程中,生產設備速度可滿足提速要求,但松套管因所受的阻力使套管表面產生額外張力,生產速度越高,作用在松套管表面的張力越大,使得松套管余長難以保證。
因此,現(xiàn)有的光纜吹干裝置存在松套管所受的阻力增大從而表面產生額外張力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xiàn)有的光纜吹干裝置存在松套管所受的阻力增大從而表面產生額外張力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新式光纜吹干器,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吹干體和下吹干體,且扣合面處形成用于供松套管穿過的圓柱形通道,所述上吹干體的兩端分別設有兩相對設置的第一吹氣管道,所述下吹干體的兩端分別設有兩相對設置的第二吹氣管道,所述下吹干體的中部設有與生產線的水箱接通的下出水管道,
壓縮空氣分別從所述第一吹氣管道和所述第二吹氣管道吹向所述松套管,且所述松套管兩側的壓縮空氣產生的作用力相互抵消,所述送管套表面的水分被吹下,并經所述下出水管道排出。
在上述方案中,每個所述第一吹氣管道均包括連通的第一進氣管道和第一出氣管道,兩所述第一出氣管道相對傾斜設置且接通所述圓柱形通道。
在上述方案中,每個所述第二吹氣管道均包括連通的第二進氣管道和第二出氣管道,兩所述第二出氣管道相對傾斜設置且接通所述圓柱形通道。
在上述方案中,兩所述第一出氣管道分別與兩所述第二出氣管道相對于所述松套管對稱設置。
在上述方案中,兩所述第一出氣管道之間以及兩所述第二出氣管道之間的夾角為90~150°。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吹干體和所述下吹干體之間通過鉸鏈連接。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吹干體的中部還設有上出水管道,所述上出水管道內設有密封的堵頭。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出水管道和下出水管道朝向所述圓柱形通道的一側均設有內寬外窄的錐形引流階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進氣管道和所述第二進氣管道的直徑分別大于所述第一出氣管道和所述第二出氣管道的直徑。
本發(fā)明,上吹干體和下吹干體上均設有吹氣管道,使得松套管兩側的壓縮空氣相互抵消,可減小壓縮空氣作用在松套管上的阻力,從而降低套管張力,松套管表面的水分被吹下后,經出水管道排至水箱,避免水珠被吹到空氣中飛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壓縮空氣對松套管作用力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fā)明做出詳細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新式光纜吹干器,包括相互扣合的上吹干體10和下吹干體20,且上吹干體10和下吹干體20的扣合面處形成用于供松套管30穿過的圓柱形通道40,直徑約為3-15mm,上吹干體10和下吹干體20之間通過鉸鏈14連接,便于安裝和拆卸。
上吹干體10的兩端分別設有兩相對設置的第一吹氣管道11,每個所述第一吹氣管道11均包括連通的第一進氣管道111和第一出氣管道112,兩第一出氣管道112相對傾斜設置且接通圓柱形通道40。壓縮空氣從第一進氣管道111泵入,通過第一出氣管道112傳送進入圓柱形通道40內,對松管套30進行吹干。由于兩第一出氣管道112相對傾斜設置,因此吹出的氣體在松管套30的同一側作用于松套管30上的橫向作用力互相抵消,可減小壓縮空氣作用在松套管30橫向上的阻力,從而降低套管張力。
下吹干體20的兩端分別設有兩相對設置的第二吹氣管道21,每個第二吹氣管道21均包括連通的第二進氣管道211和第二出氣管道212,兩第二出氣管道212相對傾斜設置且接通圓柱形通道40。壓縮空氣從第二進氣管道211泵入,通過第二出氣管道212傳送進入圓柱形通道40內,對松管套30進行吹干。由于兩第二出氣管道212相對傾斜設置,因此吹出的氣體在松管套30的同一側作用于松套管30上的橫向作用力互相抵消,可減小壓縮空氣作用在松套管30橫向上的阻力,從而降低套管張力。
優(yōu)選的,兩第一出氣管道11分別與兩第二出氣管道21相對于松套管30對稱設置。這樣在吹向松套管30的時候,分別從第一出氣管道11和第二出氣管道21出來的壓縮空氣在松管套30的縱向的作用力可相互抵消,可減小壓縮空氣作用在松套管30縱向上的阻力,從而降低套管張力。
結合圖3,兩第一出氣管道11之間以及兩第二出氣管道21之間的夾角為90~150°。增大壓縮空氣的吹力范圍,提高工作效率。
下吹干體20的中部設有與生產線的水箱接通的出水管道22,在吹干松管套的過程中,會有水滴被吹落,吹下的水通過該出水管道22排放至水箱,避免水滴飛濺。
上吹干體10的中部還設有上出水管道12,上出水管道12內設有密封的堵頭13,在使用時,通過堵頭13將上出水管道12堵死,水流只能從下出水管道22流出到水箱。在其他時刻,例如每一次重新安裝該光纜吹干器時,也可以將上吹干體10和下吹干體20的位置倒置過來,此時,由于上出水管道12朝下,因此只需將堵頭13拆掉,安裝在朝上的下出水管道12上即可,因此,由于上吹干體10和下吹干體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在安裝時不需區(qū)分正反面,方便安裝。
為了方便水流從圓柱形通道40內流入下出水管道22或者上出水管道12,上出水管道12和下出水管道22朝向圓柱形通道40的一側均設有內寬外窄的錐形引流階梯221。
本發(fā)明中,第一進氣管道111和第二進氣管道211的直徑分別大于第一出氣管道112和第二出氣管道212的直徑。這樣壓縮氣體可以大量的從外界進入,并通過第一出氣管道112和第二出氣管道212均勻傳送到圓柱形通道40,避免吹力過大。
本發(fā)明,上吹干體和下吹干體上均設有吹氣管道,使得松套管兩側的壓縮空氣相互抵消,可減小壓縮空氣作用在松套管上的阻力,從而降低套管張力,松套管表面的水分被吹下后,經出水管道排至水箱,避免水珠被吹到空氣中飛濺。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發(fā)明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發(fā)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