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液晶顯示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像素結構及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顯示裝置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以液晶顯示裝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等離子體顯不器(PDP:Plasma Display Panel)、有機發(fā)光顯示裝置(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為代表的顯示裝置都得到了迅猛地發(fā)展。在平板顯示裝置中,液晶顯示裝置由于其重量低、體積小、能耗低的優(yōu)點,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
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模式、電子控制雙折射(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ECB)模式、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VA)等多種顯示模式,其中,垂直配向(VA)模式是一種具有高對比度、寬視野角、無須摩擦配向制程等優(yōu)勢的常見顯示模式。
針對垂直配向模式的(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而言,其使用負性液晶,在未通電狀態(tài)時,負性液晶分子垂直于上下基板排列,所以可以得到較好的黑態(tài),實現(xiàn)較高的對比度。而為了得到較好的視角,目前垂直配向模式的液晶顯示裝置通常采用多疇的方式,這種顯示方式被稱為"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Mode"(MVA模式)。主要通過在彩膜或者陣列基板的表面制作凸起或者狹縫來實現(xiàn)。當對像素施加電壓時,這些凸起或者狹縫導致電勢面發(fā)生崎變,液晶分子就在這種崎變的電場作用下向不同方向取向,從而實現(xiàn)了多疇(Multi-Domain),如圖1所示,現(xiàn)有的垂直配向模式(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中的像素單元P一般為4疇(4-Domain)結構,像素單元P包括D1至D4四個區(qū)域。
但由于垂直配向模式(VA模式)采用垂直轉動的液晶,液晶分子雙折射率的差異比較大,導致大視角下的色偏(color shift)問題比較嚴重。因此,降低色偏是VA模式液晶顯示裝置的發(fā)展要求。針對這個問題,行業(yè)內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法,例如:耦合電容法(也被稱為CC方法)、雙TFT驅動法(也被稱為TT法)、電荷分享法(Charge Sharing)等。以上每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但是其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將原來的一個子像素(Sub-子像素)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稱為Main區(qū)(主區(qū)),另一部分稱為Sub區(qū)(次區(qū)),通常Main區(qū)小于Sub區(qū)。這種設計一般都統(tǒng)稱為8疇(8-Domain)設計。
目前顯示裝置的解析度越來越高,在一般解析度的顯示面板中,例如:FHD,Full High Definition,解析度4K,顯示面板的尺吋大于等于55吋,會把顯示面板中的一顆子像素分割成Main和Sub兩個區(qū)域,調整Main區(qū)與Sub區(qū)的driving電路的電壓分配,讓Sub區(qū)稍晚亮起且亮度稍微低一些,用這樣8疇(8-domain)的操作方式減緩顯示面板大視角時的側邊泛白。然而,隨著解析度逐漸變高、子像素的面積逐漸變小,對8K或55吋以下的4K顯示面板中的子像素而言,走線和TFT等元件已經占掉大部分的出光區(qū)域,在子像素設計上已經沒有余裕再把子像素再分割成Main區(qū)與Sub區(qū)。如何讓高解析度面板中的4疇(4-domain)的小面積子像素也能擁有不會側邊泛白的良好畫質,對高解析度面板中的子像素設計非常重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新的像素結構及顯示面板,以解決高解析度的垂直配向模式(VA模式)顯示面板于大視角邊緣泛白影響顯示品質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像素結構,電連接于掃描線與數據線,該像素結構包括:第一主干電極;第二主干電極,該第二主干電極與該第一主干電極垂直相交;主像素電極,該主像素電極具有主電極圖案;以及,
次像素電極,該次像素電極具有多個次電極圖案,該多個次電極圖案包括第一次電極圖案、第二次電極圖案、第三次電極圖案以及第四次電極圖案,該第一次電極圖案與該第二次電極圖案以該第一主干電極為中心對稱分布于該主電極圖案的相對兩側,該第三次電極圖案與該第四次電極圖以該第二主干電極為中心對稱分布于該主電極圖案的相對另兩側;其中,該第一主干電極與該第二主干電極位于該像素結構的中間區(qū)域,該次像素電極的面積占該像素結構的面積的18%-58%。
可選地,該主電極圖案包括多個第一條狀電極及多個第一狹縫,該第一條狀電極與該第一狹縫交替設置,該第一條狀電極具有第一線寬,該第一狹縫具有第一狹縫寬度,該第一線寬大于等于該第一狹縫寬度。
可選地,該次電極圖案包括多個第二條狀電極及多個第二狹縫,該第二條狀電極與該第二狹縫交替設置,該第二條狀電極具有第二線寬,該第二狹縫具有第二狹縫寬度,該第二線寬小于該第二狹縫寬度。
可選地,該第一線寬與該第一狹縫寬度的和等于該第二線寬與該第二狹縫寬度的和。
可選地,該第一線寬與該第一狹縫寬度的和為第一間距,該第一狹縫寬度占該第一間距的25%至50%。
可選地,該第二線寬與該第二狹縫寬度的和為第二間距,該第二狹縫寬度占該第二間距的50%至66%。
可選地,該第二狹縫寬度自該像素結構的該中間區(qū)域朝向該像素結構的邊緣區(qū)域逐漸增大。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以及密封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的液晶層,該顯示面板還包括:像素陣列,該像素陣列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的其中之一上,且該像素陣列面對該液晶層,該像素陣列包括多個如上所述的像素結構。
可選地,該液晶層為選自高分子穩(wěn)定的負性液晶。
可選地,還包括第二電極,該第二電極設置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的其中之另一上,且該第二電極面對該液晶層,該第二電極與該多個像素結構形成垂直電場。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像素結構及其顯示面板,通過控制像素結構次像素電極相對整個像素結構的面積占比,以及主像素電極的主電極圖案與次像素電極的多個次電極圖案的狹縫寬度和條狀電極的線寬彼此不同,將像素結構劃分為多個區(qū)域進行控制,此外,通過維持主電極圖案中的第一間距與次電極圖案中的第二間距相等,即整個像素結構具有單一的間距,以解決顯示面板的不同視角上邊緣泛白的問題,進而提高顯示品質。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4疇的像素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的像素結構的示意圖。
圖4A至圖4C分別為圖3中R1、R2及R3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的像素結構的示意圖。
圖6A至圖6B為圖5中R4及R5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得對本發(fā)明的內容有更清楚及更準確的理解,現(xiàn)在結合附圖詳細說明,說明書附圖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示例,其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元件??梢岳斫獾氖?,說明書附圖示出的比例并非本發(fā)明實際實施的比例,其僅為示意說明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吋作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的像素結構的示意圖。
如圖2所示,顯示面板10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20,第一電極層11設置于第一基板10上,第二電極層21設置于第二基板20上,第一電極層11與第二電極層21相對;液晶層30設置于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20之間;第一配向層12覆蓋于第一電極層11上,第二配向層22覆蓋于第二電極層21上;其中,第一電極層11與第二電極層21之間可形成垂直電場,于垂直電場的作用下,液晶層30可發(fā)生偏轉,以使得顯示面板100可進行圖像顯示。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層11包括多個狹縫圖案,第二電極層21為整面覆蓋在第二基板20表面的透明ITO層,第一電極層11包括多種電極,例如包括像素結構200(如圖3所示)中的像素電極,但不以此為限。液晶層30的材料例如為選自高分子穩(wěn)定的負性液晶。
一般而言,顯示面板100包括像素陣列,像素陣列包括多個重復的像素結構200,像素陣列可設置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20的其中之一上,且可直接作用于液晶層30即可,本實施例中,像素陣列例如設置在第一基板10上,此時,第一基板10例如為陣列基板。
如圖3所示,像素結構200包括第一主干電極201、第二主干電極202、主像素電極210及次像素電極220,第一主干電極201與第二主干電極202相互垂直,且位于像素結構200的中間區(qū)域;主像素電極210包括主電極圖案;次像素電極220包括多個次電極圖案,多個次電極圖案包括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第二次電極圖案220b、第三次電極圖案220c及第四次電極圖案220d,以第一主干電極201為中心,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與第二次電極圖案220b對稱分布于主電極圖案的相對兩側;以第二主干電極202為中心,第三次電極圖案220c與第四次電極圖案220d對稱分布于主電極圖案的相對兩側。其中,次像素電極220的面積占像素結構200的面積的18%-58%。本實施例中,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第二次電極圖案220b、第三次電極圖案220c及第四次電極圖案220d為圖3中三角形的虛線圖案標示的區(qū)域,主像素電極210的主電極圖案填充于像素結構200中次像素電極220之外的區(qū)域。主像素電極210與次像素電極220藉由第一主干電極201及第二主干電極202而相互電性連接。像素結構200電性連接于掃描線及數據線等信號輸入線,以接收電信號而被驅動。
于實際的實施中,次像素電極220的面積占像素結構200的面積的比率越大,往往更有利于改善顯示面板100邊緣于側視角度(60°)低灰階狀態(tài)的畫面泛白的情況,但是,次像素電極220的面積占比增加,主像素電極210的面積必然減少,而主像素電極210面積的減少,使得顯示面板100于正視角度上的亮度降低。為了達到改善顯示面板100側視角度上邊緣泛白,同時兼顧正視角度的亮度不能降低太多,當次像素電極220的面積占像素結構200的整體面積的比率為18%-58%時,可實現(xiàn)改善顯示面板100側視角度的邊緣泛白,同時避免顯示面板100于正視角度的整體亮度降低過大的問題。
圖4A至圖4C分別為圖3中R1、R2及R3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
如圖3與圖4A所示,主電極圖案包括多個第一條狀電極211以及多個第一狹縫212,多個第一條狀電極211與多個第一狹縫212之間交替設置,第一條狀電極211具有第一線寬L1,第一狹縫212具有第一狹縫寬度S1,第一線寬L1大于第一狹縫寬度S1,即L1>S1,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線寬L1等于第一狹縫寬度S1,即,L1=S1。
繼續(xù)參照圖4A,主電極圖案還具有第一間距P1,第一間距P1等于第一線寬L1與第一狹縫寬度S1的加和,即,P1=L1+S1;或者,第一間距P1為相鄰的兩個第一條狀電極211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第一條狀電極211的中心C1到相鄰的第一條狀電極211的中線C2之間的距離(如圖4A中虛線所示)。
主電極圖案的多個第一條狀電極211較佳地自第一主干電極201及第二主干電極202上以順時針45°、135°及逆時針45°、135°的方向延伸(角度方向的界定,以第一主干電極201作為0°基準),多個第一狹縫212為四邊形。于具體實施上,可與像素結構200的區(qū)域設置整面的透明導電圖案,通過曝光顯影制程,于透明導電圖案上對應第一狹縫212的區(qū)域蝕刻以形成多個第一狹縫212,但不以此為限。于本發(fā)明其他實施方式中,亦可通過印刷或者涂布的透明導電層的方式形成多個條狀電極211,多個條狀電極211之間未印刷或者涂布的透明導電層的空白區(qū)域即為多個第一狹縫212。
如圖3與圖4B所示,多個次電極圖案包括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第二次電極圖案220b、第三次電極圖案220c及第四次電極圖案220d,其中,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至第四次電極圖案220d具有相似的結構,本實施例中,以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的結構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包括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及多個第二狹縫222,第二條狀電極221與第二狹縫222交替設置,第二條狀電極221具有第二線寬L2,第二狹縫222具有第二狹縫寬度S2,第二線寬L2小于第二狹縫寬幅S2,即,L2<S2。
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還具有第二間距P2,第二間距P2等于第二線寬L2與第二狹縫寬度S2的加和,即,P2=L2+S4;或者,第二間距P2為相鄰的兩個第二條狀電極221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第二條狀電極221的中心C3到相鄰的第二條狀電極221的中線C4之間的距離(如圖4B中虛線所示)。
如圖2所示,第一次電極圖案220a的多個第二條狀分支221為自第二主干電極202上沿逆時針45°與135°方向(角度方向的界定,以第一主干電極201作為0°基準)斜向延伸,即,第一次電極圖案22a中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以第二主干電極202為中心對稱分布于主電極圖案的第一側。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二條狀分支221的外邊緣(遠離像素結構200中間區(qū)域的邊緣)所在的第一側邊較佳地對應于像素結構200第一邊緣的中間區(qū)域。
以此類推,第二次電極圖案220b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自第二主干電極202上沿順時針45°與135°方向斜向延伸,即,第二次電極圖案220b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以第二主干電極202為中心對稱分布于主電極圖案的第二側,第二側與第一側相對。第二次電極圖案220b的多個第二條狀分支221的外邊緣(遠離像素結構200中間區(qū)域的邊緣)所在的第二側邊較佳地對應于像素結構200第二邊緣的中間區(qū)域,第二邊緣與第一邊緣相對,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相對。
第三次電極圖案220c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自第一主干電極201上沿順時針45°方向及逆時針45°方向斜向延伸,即,第三次電極圖案220c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以第一主干電極201為中心對稱分布于主電極圖案的第三側,第三側與第二側及第一側相鄰。第四次電極圖案220d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自第一主干電極201上沿順時針135°方向及逆時針135°方向斜向延伸,即,第四次電極圖案220d的多個第二條狀電極221以第一主干電極201為中心對稱分布于主電極圖案的第四側。其中,第一側與第二側對應于主電極圖案的相對的兩側,第三側與第四側對應于主電極圖案的相對的另兩側。
次電極圖案中的多個第二狹縫222例如為四邊形。次電極圖案與主電極圖案可通過相似的方式于相同的制程中形成。
繼續(xù)參照圖2與圖4C,R3所在的區(qū)域為主電極圖案與次電極圖案的交界區(qū)域,主電極圖案中的第一間距P1與次電極圖案中的第二間距P2相等,即,控制主電極圖案中的第一間距P1與次電極圖案的第二間距P2相等使得整個像素結構200具有唯一的間距,同時,主電極圖案中的第一線寬L1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狹縫寬度S1,即,L1>或=S1,以及次電極圖案中的第二線寬L2小于第二狹縫寬度S2,即,L2<S2。與現(xiàn)有技術中,通過將一個像素結構分割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稱為Main區(qū),另一部分稱為Sub區(qū))形成8-domain像素結構的方式,本發(fā)明的像素結構200通過于調整主電極圖案與次電極圖案中的條狀電極的線寬與狹縫寬度彼此不同,并維持像素結構200具有唯一的間距,使得4-domain像素結構200可具有類似8-domain的效果,以消除顯示面板100在大視角時的邊緣泛白。
具體來說,顯示面板100例如為32吋,次像素電極220的面積占像素結構200的面積的58%,主像素電極210中,第一線寬L1與第一狹縫寬度S1的比例為1,即L1/S1=1(例如,L1=3μm,S1=3μm),且次像素電極220中,第二線寬L2與第二狹縫寬度S2的比例為1/2,即L2/S2=1/2(例如,L2=2μm,S2=4μm),其中,低灰階狀態(tài)下,于45°或者60°側視視角,分別測量顯示面板100的光學表現(xiàn),具體檢測delta local gamma(顯示器的側視效果量化指標)、D-value(D值)與TRDI(色調失真指數,Tone Rendering Distortion Index)。
當像素結構200采用上所述的設計后,側視45°視角時,delta local gamma(顯示器的側視效果量化指標)為0.92,大于出廠標準0.7;側視60°視角時,delta local gamma(顯示器的側視效果量化指標)為1.39,也大于出廠標準0.7。
D-value(D值)與TRDI(色調失真指數,Tone Rendering Distortion Index)作為判斷顯示面板100的正視和側視亮度差異的數值,其數值越小越好。當像素結構200采用上所述的設計后,側視45°視角時,D-value(D值)為0.64;TRDI為0.35。
進一步而言,主像素電極210中,主電極圖案的第一狹縫寬度S1占第一間距P1的25%-50%。主像素電極210的功能在于維持像素結構200的最高亮度,因此,第一狹縫寬度S1占第一間距P1的比例需大于50%,此外,第一狹縫寬度S1占第一間距P1的比例不能過小,當第一狹縫寬度S1的占比過小,使得液晶層30的配向不能良好的被第一狹縫212控制。因此,為了同時滿足維持像素結構200的高亮度及控制液晶層30穩(wěn)定配向,主電極圖案中,第一狹縫寬度S1占第一間距P1的25%-50%。
對于次像素電極220而言,第二狹縫寬度S2占第二間距P2的50%-60%。次像素電極220的功能在于控制次像素電極220所在的區(qū)域在主像素電極210所在的區(qū)域后面亮起,進而消除大視角下,顯示面板100邊緣泛白的問題。在設計次像素電極220中,次電極圖案中的第二狹縫寬度S2與第二線寬L2之間的比例時,若第二狹縫寬度S2大于第二線寬L2,低的驅動電壓,液晶層30會被控制較慢的傾倒,因此,可實現(xiàn)像素結構200中對應的區(qū)域在主像素電極210對應的區(qū)域亮起之后亮起。但是,若第二狹縫寬度S2占第二間距P2的占比過大,導致次像素電極220對液晶層30配向控制能力下降,容易產生異常。因此,為了同時滿足維持像素結構200中次像素電極對應的區(qū)域后亮起及控制液晶層30穩(wěn)定配向,次電極圖案中,第二狹縫寬度S2占第二間距P2的50%-60%。
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的像素結構的示意圖,圖6A至圖6B為圖5中R4及R5區(qū)域的放大示意圖。其中,圖5與圖3中具有相同標號的元件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請參照前述實施例中的說明。
如圖5與圖6A所示,像素結構300與像素結構200的區(qū)別僅在于,像素結構300的次像素電極320的次電極圖案的結構不同。
具體來講,次像素電極320具有多個次電極圖案,多個次電極圖案包括:第一次電極圖案320a,第二次電極圖案320b、第三次電極圖案320c及第四次電極圖案320d,其中,第一次電極圖案320a至第四次電極圖案320d具有相似的結構,本實施例中,以第四次電極圖案320d的結構為例進行說明。
第四次電極圖案320d具有多個第二條狀電極321及多個第二狹縫322,多個第二條狀電極321具有不同的第二線寬,且多個第二條狀電極321的多個第二線寬自像素結構300的中間區(qū)域朝向邊緣區(qū)域依次減小,多個第二狹縫322的多個第二狹縫寬度自像素結構300的中間區(qū)域朝向邊緣區(qū)域依次增大。
圖6A為部分第四次電極圖案320d的結構的放大示意圖,如圖所示,以自第二主干電極202(如圖5所示)中以逆時針135°方向斜向延伸的四個第二條狀電極321,四個第二狹縫322分別對應設置于四個第二條狀電極321的兩兩之間;四個第二條狀電極321的第二線寬分別為L21、L22、L23及L24,L21>L22>L23>L24;四個第二狹縫322的第二狹縫寬度分別為S21、S22、S23及S24,S21<S22<S23<S24;其中,L21+S21=L22+S22=L23+S23=L24+S24=P2’,P2’為次電極圖案的第二間距,第二間距也是像素結構300的間距。本實施例中,次電極圖案中多個第二狹縫322自像素結構300的中間區(qū)域朝向邊緣區(qū)域的漸變,也可看作,次電極圖案中第二狹縫寬度占整個像素結構300的間距的比例依次增加,即,S21/P2’<S22/P2’<S23/P2’<S24/P2’。
由于次像素電極的多個次電極圖案(320a-320d)中多個第二狹縫寬度(S21-S24)占整個像素結構300的間距的比例依次增加,像素單元300應用至顯示面板100(如圖2所示)時,可使得液晶層30在主像素電極210及次像素電極320對應的區(qū)域中的配向更加流暢,不易使得液晶層30發(fā)生較大的扭轉而導致配向異常的問題。
具體來說,具體來說,顯示面板100例如為32吋,次像素電極320的面積占像素結構300的面積的50%,主像素電極210(如圖6B所示)中,第一狹縫寬度S1與第一間距P1的比例為,S1/P1=2.5/6(例如,S1=2.5μm,P1=6μm),且次像素電極320中,多個第二狹縫寬度S21-S24分別與第二間距P2’的比例為,S21/P2’=2.5/6(例如,S21=2.5μm,P2’=6μm),S22/P2’=3/6(例如,S22=3μm,P2’=6μm),S23/P2’=3.5/6(例如,S23=3.5μm,P2’=6μm),S24/P2’=4/6(例如,S24=4μm,P2’=6μm),其中,低灰階狀態(tài)下,于45°側視視角,分別測量顯示面板100的光學表現(xiàn),具體檢測delta local gamma(顯示器的側視效果量化指標)、D-value(D值)與TRDI(色調失真指數,Tone Rendering Distortion Index)。
其中,側視45°視角時,測得delta local gamma(顯示器的側視效果量化指標)為0.81,大于出廠標準0.7;D-value(D值)為0.64;TRDI為0.35。
綜上,本發(fā)明提供的像素結構及其顯示面板,通過控制像素結構次像素電極相對整個像素結構的面積占比,以及主像素電極的主電極圖案與次像素電極的多個次電極圖案的狹縫寬度和條狀電極的線寬彼此不同,將像素結構劃分為多個區(qū)域進行控制,此外,通過維持主電極圖案中的第一間距與次電極圖案中的第二間距相等,即整個像素結構具有單一的間距,以解決顯示面板的不同視角上邊緣泛白的問題,進而提高顯示品質。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