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名稱為:一種光纖連接器、申請日為:2016年06月18日、申請?zhí)枮椋?01610436513.6的發(fā)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發(fā)明屬于連接器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光纖用連接器。
背景技術:
在控測技術領域,常常采用光的反射來精確測量距離、水平度及角度,這種精確測量不僅可以應用在軍事技術領域,在工業(yè)技術中也大量應用?,F(xiàn)有技術中,采用的光纖連接器無法滿足應用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結構復雜、不易制作、成本據(jù)高不下;(2)易老化,在長期濕熱條件下,無法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揭示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它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實例中,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第三連接體3、第一光纜41和第二光纜42構成的;所述第一連接體1由第一管體11、與第一管體連在一起的第二管體12構成,第一管體11內(nèi)部具有容纜腔13,第二管體12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一容纖孔14及第二容纖孔15,第一容纖孔14位于第二管體的中央,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是貫通第二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與容纜腔相連通,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一容纖孔的直徑,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二容纖孔的直徑,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一管體、容纜腔、第二管體、第一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二連接體2由第三管體21、與第三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四管體22構成,第三管體21內(nèi)部具有容第一光纜腔24,第四管體22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三容纖孔23,第三容纖孔23位于第四管體的中央,第三容纖孔是貫通第四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三容纖孔與容第一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一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三容纖孔的直徑,第三管體與第四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三管體、容第一光纜腔、第四管體、第三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三連接體3由第五管體31、與第五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六管體32構成,第五管體31內(nèi)部具有容第二光纜腔34,第六管體32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四容纖孔33,第四容纖孔33位于第六管體的中央,第四容纖孔是貫通第六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四容纖孔與容第二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二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四容纖孔的直徑,第五管體與第六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五管體、容第二光纜腔、第六管體、第四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一光纜41的一端位于第二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且固定在第一管體的內(nèi)壁上,第一光纜41的另一端位于第三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二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一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固定在第三管體的內(nèi)壁上;
所述第二光纜42的一端位于第一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且固定在第一管體的內(nèi)壁上,第二光纜42的另一端位于第四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三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二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固定在第五管體的內(nèi)壁上。
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實例中,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第三連接體3、第一光纜41和第二光纜42構成的;所述第一連接體1由第一管體11、與第一管體連在一起的第二管體構成,第一管體11內(nèi)部具有容纜腔13,第二管體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一容纖孔及第二容纖孔,第一容纖孔位于第二管體的中央,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是貫通第二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與容纜腔相連通,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一容纖孔的直徑,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二容纖孔的直徑,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一管體、容纜腔、第二管體、第一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二連接體2由第三管體21、與第三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四管體構成,第三管體21內(nèi)部具有容第一光纜腔24,第四管體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三容纖孔,第三容纖孔位于第四管體的中央,第三容纖孔是貫通第四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三容纖孔與容第一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一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三容纖孔的直徑,第三管體與第四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三管體、容第一光纜腔、第四管體、第三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三連接體3由第五管體31、與第五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六管體構成,第五管體31內(nèi)部具有容第二光纜腔34,第六管體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四容纖孔,第四容纖孔位于第六管體的中央,第四容纖孔是貫通第六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四容纖孔與容第二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二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四容纖孔的直徑,第五管體與第六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五管體、容第二光纜腔、第六管體、第四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一光纜41由位于內(nèi)部的第一光纖及將第一光纖包覆住的第一光纜護套構成,第一光纜中第一光纖的一端411位于第二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第一光纜中第一光纖的另一端412位于第四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三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二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與第五管體相固定;
所述第二光纜42由位于內(nèi)部的第二光纖及將第二光纖包覆住的第二光纜護套構成,第二光纜42中第二光纖的一端421位于第一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第二光纜42中第二光纖的另一端422位于第三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二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一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與第三管體相固定;
所述容纜腔中,第一光纜、第二光纜通過粘膠與第一管體粘結在一起。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技術效果:結構簡單、易于制造、成品合格率高、耐溫度范圍寬、成本低、易于批量制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實例1在剝開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第一連接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放大的仰視圖。
圖4為圖3沿a-a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第二連接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放大的俯視圖。
圖7為圖6沿b-b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中第三連接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放大的俯視圖。
圖10為圖9沿c-c方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實例2在剝開后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實例3中用到的又一種光纜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實例1
請見圖1至圖10,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第三連接體3、第一光纜41和第二光纜42構成的;所述第一連接體1由第一管體11、與第一管體連在一起的第二管體12構成,第一管體11內(nèi)部具有容纜腔13,第二管體12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一容纖孔14及第二容纖孔15,第一容纖孔14位于第二管體的中央,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是貫通第二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與容纜腔相連通,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一容纖孔的直徑,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二容纖孔的直徑,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一管體、容纜腔、第二管體、第一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二連接體2由第三管體21、與第三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四管體22構成,第三管體21內(nèi)部具有容第一光纜腔24,第四管體22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三容纖孔23,第三容纖孔23位于第四管體的中央,第三容纖孔是貫通第四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三容纖孔與容第一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一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三容纖孔的直徑,第三管體與第四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三管體、容第一光纜腔、第四管體、第三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三連接體3由第五管體31、與第五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六管體32構成,第五管體31內(nèi)部具有容第二光纜腔34,第六管體32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四容纖孔33,第四容纖孔33位于第六管體的中央,第四容纖孔是貫通第六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四容纖孔與容第二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二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四容纖孔的直徑,第五管體與第六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五管體、容第二光纜腔、第六管體、第四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一光纜41的一端位于第二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且固定在第一管體的內(nèi)壁上,第一光纜41的另一端位于第三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二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一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固定在第三管體的內(nèi)壁上;
所述第二光纜42的一端位于第一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且固定在第一管體的內(nèi)壁上,第二光纜42的另一端位于第四容纖孔中且該端的端面與第三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二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固定在第五管體的內(nèi)壁上。
本實施實例中的第一光纜、第二光纜都可以是單?;蚨嗄9饫w。
本實施實例中的第一光纜、第二光纜的直徑都遠小于容纜腔的直徑。
本實施實例中,第一光纜、第二光纜的近一端部分都可以通過粘膠粘結與第一管體的內(nèi)壁;第一光纜的一端通過粘膠與第二管體粘為一體;第二光纜的一端通過粘膠與第二管體粘為一體;第一光纜的另一端通過粘膠與第四管體粘為一體;第二光纜的另一端通過粘膠與第六管體粘為一體;第一光纜的近另一端部分通過粘膠粘結固定在第三管體的內(nèi)壁;第二光纜的近另一端部分通過粘膠粘結固定在第五管體的內(nèi)壁。
實施實例2
請見圖11,并參考圖1-10,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第三連接體3、第一光纜41和第二光纜42構成的;所述第一連接體1由第一管體11、與第一管體連在一起的第二管體構成,第一管體11內(nèi)部具有容纜腔13,第二管體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一容纖孔及第二容纖孔,第一容纖孔位于第二管體的中央,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是貫通第二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一容纖孔、第二容纖孔都與容纜腔相連通,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一容纖孔的直徑,容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二容纖孔的直徑,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一管體、容纜腔、第二管體、第一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二連接體2由第三管體21、與第三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四管體構成,第三管體21內(nèi)部具有容第一光纜腔24,第四管體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三容纖孔,第三容纖孔位于第四管體的中央,第三容纖孔是貫通第四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三容纖孔與容第一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一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三容纖孔的直徑,第三管體與第四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三管體、容第一光纜腔、第四管體、第三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三連接體3由第五管體31、與第五管體連在一起的第六管體構成,第五管體31內(nèi)部具有容第二光纜腔34,第六管體內(nèi)部具有緊挨在起的第四容纖孔,第四容纖孔位于第六管體的中央,第四容纖孔是貫通第六管體的上、下表面的,第四容纖孔與容第二光纜腔相連通,容第二光纜腔的直徑大于第四容纖孔的直徑,第五管體與第六管體具有相等的外徑,第五管體、容第二光纜腔、第六管體、第四容纖孔四者的軸線是重合的;
所述第一光纜41由位于內(nèi)部的第一光纖及將第一光纖包覆住的第一光纜護套構成,第一光纜中第一光纖的一端411位于第二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第一光纜中第一光纖的另一端412位于第四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三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一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二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與第五管體相固定;
所述第二光纜42由位于內(nèi)部的第二光纖及將第二光纖包覆住的第二光纜護套構成,第二光纜42中第二光纖的一端421位于第一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一連接體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纜腔內(nèi),第二光纜42中第二光纖的另一端422位于第三容纖孔中且該端的光纖端面與第二連接體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內(nèi),第二光纜靠近另一端的部分位于容第一光纜腔內(nèi)且通過粘膠與第三管體相固定;
所述容纜腔中,第一光纜、第二光纜通過粘膠與第一管體粘結在一起。
本實施實例中的第一光纜中的第一光纖、第二光纜中的第二光纖都可以是單?;蚨嗄9饫w。
本實施實例中的第一光纜的直徑稍小于容第三光纜腔的直徑。
本實施實例中的第二光纜的直徑稍小于容第二光纜腔的直徑。
本實施實例中的第一光纜與第二光纜的直徑之和稍小于容纜腔的直徑。
本實施實例中,第一光纜、第二光纜的近一端部分都可以通過粘膠粘結與第一管體的內(nèi)壁;第一光纖的一端通過粘膠與第二管體粘為一體;第二光纖的一端通過粘膠與第一管體粘為一體;第一光纖的另一端通過粘膠與第四管體為一體;第二光纖的另一端通過粘膠與第六管體粘為一體;第一光纜的近另一端部分通過粘膠粘結固定在第五管體的內(nèi)壁;第二光纜的近另一端部分通過粘膠粘結固定在第三管體的內(nèi)壁。
實施實例3
請見圖12,并參考圖1-11,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基本同實施實例2,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第一光纜41由第一光纖411、位于第一光纖之外的第一保護層413、擠塑包覆在第一保護層之外的第一光纜護套構成;所述第二光纜42由第二光纖421、位于第二光纖之外的第二保護層423、擠塑包覆在第二保護層之外的第二光纜護套構成;第一光纜、第二光纜外擠塑包覆有光纜外護套43;光纜外護套一端開剝后,將第一光纖固定在第二容纖孔中,將第二光纖固定在第一容纖孔中,容纜腔中光纜外護套整體與第二管體相粘結;光纜外護套在穿入第二連接體及第三連接體前進行了開剝,剝?nèi)チ斯饫|外護套;第二光纖在穿入第四管體的第三過纖孔前,將第二保護層進行了去除;第一光纖在穿入第六管體的第四過纖孔前,將第一保護層進行了去除;第一保護層是均勻地分布在第一光纖之外的,其材料是芳綸纖維紗或玻璃纖維紗;第二保護層是均勻地分布在第二光纖之外的,其材料是芳綸纖維紗或玻璃纖維紗。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體、第二連接體、第三連接體都可以是一體制成的或分步驟制成的。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體、第二連接體、第三連接體的材料都可為銅或鋁或陶瓷;所述陶瓷按重量份計,由以下原料構成的陶瓷粉制成:碳化硅:60~70份、氧化鋯:10~20份、氧化硅:15~25份、鈦白粉:4~6份、聚乙烯蠟:1~2份、聚丙烯酸銨:1~3份、聚乙烯醇:0.3~0.5份、氧化釔:0.1~0.3份、油酸:2~4份、市售型號為622的光穩(wěn)定劑:0.05~0.15份、市售型號為uv-327的紫外線吸收劑:0.04~0.10份、市售型號為kt-023或v78-ptds的抗黃變劑:0.1~0.3份;或者所述陶瓷按重量份計,由以下原料構成的陶瓷粉制成:碳化硅:60份、氧化鋯:10份、氧化硅:15份、鈦白粉:4份、聚乙烯蠟:1份、聚丙烯酸銨:1份、聚乙烯醇:0.3份、氧化釔:0.1份、油酸:2份、市售型號為622的光穩(wěn)定劑:0.05份、市售型號為uv-327的紫外線吸收劑:0.04份、市售型號為kt-023或v78-ptds的抗黃變劑:0.1份;或者所述陶瓷按重量份計,由以下原料構成的陶瓷粉制成:碳化硅:65份、氧化鋯:15份、氧化硅:20份、鈦白粉:5份、聚乙烯蠟:1.5份、聚丙烯酸銨:2份、聚乙烯醇:0.4份、氧化釔:0.2份、油酸:3份、市售型號為622的光穩(wěn)定劑:0.10份、市售型號為uv-327的紫外線吸收劑:0.07份、市售型號為kt-023或v78-ptds的抗黃變劑:0.2份;或者所述陶瓷按重量份計,由以下原料構成的陶瓷粉制成:碳化硅:70份、氧化鋯:20份、氧化硅:25份、鈦白粉:6份、聚乙烯蠟:2份、聚丙烯酸銨:3份、聚乙烯醇:0.5份、氧化釔:0.3份、油酸:4份、市售型號為622的光穩(wěn)定劑:0.15份、市售型號為uv-327的紫外線吸收劑:0.10份、市售型號為kt-023或v78-ptds的抗黃變劑:0.3份;或者所述陶瓷按重量份計,由以下原料構成的陶瓷粉制成:碳化硅:68份、氧化鋯:12份、氧化硅:18份、鈦白粉:4份、聚乙烯蠟:1.6份、聚丙烯酸銨:2.2份、聚乙烯醇:0.36份、氧化釔:0.18份、油酸:3份、市售型號為622的光穩(wěn)定劑:0.08份、市售型號為uv-327的紫外線吸收劑:0.09份、市售型號為kt-023或v78-ptds的抗黃變劑:0.24份。
上述陶瓷材料的配方依次稱為:大范圍配方、第一配方、第二配方、第三配方、第四配方,按上述順序,采用上述材料制成的本發(fā)明中的產(chǎn)品序號表示分別依次表示為#1、#2、#3、#4、#5;市售的型號為w0.25陶瓷加工的本產(chǎn)品表示為#6;第一連接體用代號a表示,第二連接體用代號b表示,第三連接體用代號c表示,各取100件樣品,經(jīng)過測試,得到以下試驗結果。
上表中#6,a12件、b10件、c13件代表a有12件開裂、b有10件開裂、c有13件開裂;其它依次類推。
從上表可以明顯看出,本發(fā)明中的陶瓷材料制成的產(chǎn)品具有更優(yōu)良的耐跌落、耐壓、耐復雜環(huán)境、耐強光性能。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纜的長度為210mm±20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纜的長度為150mm±20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體的直徑為3mm±0.1mm,第一連接體的長度為14mm±2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體的直徑為3mm±0.1mm,第二連接體的長度為10mm±1mm或17mm±1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連接體的直徑為3mm±0.1mm,當?shù)诙B接體的長度為10mm±1mm時,第三連接體的長度為或17mm±1mm;當?shù)诙B接體的長度為17mm±1mm時,第三連接體的長度為或10mm±1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纖孔的直徑為0.30±0.03mm或0.125±0.002mm;當?shù)谝蝗堇w孔的直徑為0.30±0.03mm時,所述第二容纖孔的直徑為0.30±0.03mm或0.25±0.03mm;當?shù)谝蝗堇w孔的直徑為0.125±0.002mm時,所述第二容纖孔的直徑為0.125±0.002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體的壁體厚度為0.3mm~0.5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體的內(nèi)徑為0.240mm~0.260mm或0.8mm~1.2mm。
上述任一實施實例所述的一種光纖用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管體的內(nèi)徑為0.240mm~0.260mm或0.8mm~1.2mm。
本發(fā)明中,第一容纖孔內(nèi)容納的光纖組成的是外光路,第二容纖孔內(nèi)容納的光纖組成的是內(nèi)光路,在測量設備中使用時,內(nèi)光路中發(fā)送的激光信號經(jīng)過前面物體的反射,回光被外光路中的光纖所探測到,然后經(jīng)過對光信號的分析,達到精確測量的目的。本發(fā)明中的第一至第三連接器,使用銅或鋁時,制造稍麻煩,且易氧化,而使用陶瓷材料時,制造方便、成本低,耐高、低溫范圍寬、不易老化。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技術效果:結構簡單、易于制造、成品合格率高、耐溫度范圍寬、成本低、易于批量制造。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發(fā)明的構思可以按其他種種形式實施運用,它們同樣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