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學影像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
背景技術:
:在腸道疾病的診斷中,一般需要病人做腸鏡,因此需要微型顯微物鏡和熒光共聚焦內窺鏡配合使用。由于微型顯微物鏡是在消化道內鏡中的腸鏡工作通道內工作的,因此微型顯微物鏡的外徑必須設計的比消化道內鏡中的腸鏡工作通道的內徑要小,且要滿足診斷時的光學性能。如此為了滿足熒光共聚焦內窺鏡的成像要求,構成物鏡的鏡片結構需要進行改變。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xiàn)狀,提供了一種尺寸小且能滿足光學性能的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其外徑為3.5mm,且沿其光軸方向從物端到像端依次包括:具有正屈亮度的第一透鏡、具有負屈亮度的第二透鏡、具有正屈亮度的第三透鏡、具有負屈亮度的第四透鏡、具有正屈亮度的第五透鏡、以及一成像面,光線依次經(jīng)過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后,最后成像于所述成像面上,所述第一透鏡包括第一物端表面及第一像端表面,所述第二透鏡包括第二物端表面及第二像端表面;所述第三透鏡包括第三物端表面及第三像端表面,所述第二像端表面與第三物端表面緊貼重合,所述第四透鏡包括第四物端表面及第四像端表面,所述第五透鏡包括第五物端表面及第五像端表面,且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滿足下列條件式:r1f>0,r1r<0;r2f>r2r>0;r3f>0,r3r<0;r4f>r4r>0;r5f>0,r5r<0,其中,r1f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第一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1r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第一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2f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第二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2r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第二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3f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第三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3r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第三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4f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第四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4r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第四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5f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第五物端表面的曲率半徑;r5r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第五像端表面的曲率半徑,所述第一透鏡為平凸透鏡,所述第一物端表面為平面,所述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為雙膠合透鏡,所述第二像端表面和第三物端表面貼合,所述第四透鏡為非球面彎月透鏡。本發(fā)明的效果是:該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尺寸小,可與熒光共聚焦內窺鏡配合使用,通過常規(guī)腸鏡的工作通道進入人體進行腸道疾病的臨床診斷,且能滿足診斷時的各種光學性能。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的光路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像方點列圖。圖3為圖1在像方徑向四個視場處的光程差曲線。圖4為圖1的像方場曲曲線和畸變曲線。圖5為圖1的mtf曲線和色差焦移曲線。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如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該微型顯微物鏡的外徑為3.5mm,且其物方數(shù)值孔徑為0.6,像方數(shù)值孔徑為0.3,微型顯微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為2,此時根據(jù)光纖束的通光孔徑可計算出該微型顯微物鏡的有效視場為360μm。由于隱窩結構大約在組織表面下100μm范圍內,因此工作距離為100μm。該微型顯微物鏡沿其光軸方向從物端到像端依次包括:一個物面、一個具有正屈亮度的所述第一透鏡10、一個具有負屈亮度的第二透鏡20、一個具有正屈亮度的第三透鏡30、一個具有負屈亮度的第四透鏡40、一個具有正屈亮度的第五透鏡50、以及一成像面60。取像時,光線是先經(jīng)過物面、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和第五透鏡50,最后在成像面60上成像。該物面設定為非球面,材料設定為seawater,符合水浸環(huán)境的要求,最終的曲面弧矢高度為5.98μm,小于熒光共聚焦內窺鏡的軸向分辨率。第一透鏡10為平凸透鏡,方便與組織直接接觸,由于尺寸變小,選用了折射率更高的玻璃材料h-zlaf78。第一透鏡10包括一個第一物端表面s11及一個第一像端表面s12。第二透鏡20和第三透鏡30為雙膠合透鏡,由高折射率低色散系數(shù)的h-zf88和低折射率高色散系數(shù)的h-lak61配合校正色差。第二透鏡20包括一個第二物端表面s21及一個第二像端表面s22;第三透鏡30包括一個第三物端表面s31及一個第三像端表面s32,第二像端表面s22與第三物端表面s31緊貼重合。第四透鏡40為非球面彎月透鏡,可用于校正球差和場曲,材料為e48r,為非球面透鏡常用材料,具有低水吸收率和高熱抗性等優(yōu)點。第四透鏡40包括一個第四物端表面s41及一個第四像端表面s42。第五透鏡50為雙凸透鏡,主要用于補償剩余像差。第五透鏡50包括一個第五物端表面s51及一個第五像端表面s52。第一物端表面s11為平面,方便與組織直接接觸。第一像端表面s12、第二物端表面s21、第三物端表面s31、第三像端表面s32、第四物端表面s41、第五物端表面s51和第五像端表面s52均為凸面。第二像端表面s22、第四像端表面s42均為凹面。即該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滿足下列條件式:(1)r1f>0,r1r<0;(2)r2f>r2r>0;(3)r3f>0,r3r<0;(4)r4f>r4r>0;(5)r5f>0,r5r<0。其中,r1f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第一物端表面s11的曲率半徑;r1r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第一像端表面s12的曲率半徑;r2f為第二透鏡20的第二物端表面s21的曲率半徑;r2r為第二透鏡20的第二像端表面s22的曲率半徑;r3f為第三透鏡30的第三物端表面s31的曲率半徑;r3r為第三透鏡30的第三像端表面s32的曲率半徑;r4f為第四透鏡40的第四物端表面s41的曲率半徑;r4r為第四透鏡40的第四像端表面s42的曲率半徑;r5f為第五透鏡50的第五物端表面s51的曲率半徑;r5r為第五透鏡50的第五像端表面s52的曲率半徑。該外徑為3.5mm的微型顯微物鏡的具體參數(shù)見表1,其中a表示非球面。如下:外徑3.5mm微型物鏡具體參數(shù)表1非球面鏡片的非球面系數(shù)見表2:非球面k4k6k8k10k127-0.0274073.7093e-3-0.0366400.031386-0.01539680.171803-0.3404262.147977-4.4602603.859494表2圖2為像方點列圖,圖中給出了像方軸上、0.5視場、0.707視場和全視場四個不同位置的彌散斑形態(tài)及均方根尺寸。艾利斑半徑為1.077μm,除了0.5視場,其它視場彌散斑均方根尺寸均小于艾利斑尺寸,可認為該設計達到近似衍射極限。所有視場彌散斑尺寸均小于3μm,即小于光纖束單根光纖的直徑,滿足該微型顯微物鏡的要求。圖3是該微型顯微物鏡在像方徑向四個視場處的光程差曲線。其中488nm波長對應的曲線光程差最大,在光瞳邊緣處最大可達0.7λ。其余曲線均能滿足光瞳范圍內的光程差小于0.5λ,說明外徑3.5mm的微型物鏡設計可近似認為是達到了衍射極限性能。圖4為該微型顯微物鏡的像方場曲曲線和畸變曲線。根據(jù)場曲曲線可知,三種波長情況下,場曲最大值分別為為5μm,像散最大值為14μm。根據(jù)公式3-1換算到物方場曲最大值為1.67μm,像散最大值為4.67μm,均小于熒光共聚焦內窺鏡的軸向分辨率?;兦€中,視場邊緣畸變最大為0.34%,小于人眼可分辨畸變,不影響成像。圖5為該微型顯微物鏡的mtf曲線和色差焦移曲線。其中圖(a)為像方軸上、0.5視場、0.707視場和全視場四個不同位置的子午面和弧矢面的mtf曲線,并給出衍射極限條件下的mtf曲線進行對比。8條mtf曲線均與衍射極限條件下mtf曲線存在一定差距,在167lp/mm處mtf均大于0.6,滿足大于0.5的設計指標。圖(b)色差焦移曲線中最大色差焦移僅為1.558μm,遠小于衍射極限下的色差焦移5.886μm。由于zemax軟件說明中提及色差焦移曲線僅供參考,非近軸系統(tǒng)時計算結果不太準確,因此該結果不計入像質評價結果,但仍可認為該設計很好地校正了色差。如此,該用于消化道內的微型顯微物鏡的尺寸小,可與熒光共聚焦內窺鏡配合使用,通過常規(guī)腸鏡的工作通道進入人體進行腸道疾病的臨床診斷,且能滿足診斷時的各種光學性能。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