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眼鏡,尤其涉及一種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代生活中,隨著近視人群的不斷增多,不可避免地使得眼鏡成為近視人群最為普遍的無奈選擇。參見圖1,為現有常規(guī)眼鏡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眼鏡1為完全展開狀態(tài)。眼鏡1包括鏡框11和鏡腳12,鏡框11與鏡腳12之間經樁頭13連接,鏡片14固定與鏡框11中,兩鏡腳12的內側相對。鏡腳12沿背離且接近垂直于鏡片14的方向向下延伸設置。當眼鏡折疊回鏡腳時,常為兩鏡腳相互交叉形成“X”型的支撐架體,使得鏡框及鏡片的外鏡面朝上,支撐架體避免鏡片的內鏡面直接與桌面等接觸,鏡片的外鏡面朝上亦不與硬物接觸,防止鏡片被刮傷損壞。
然而,該結構在放置時仍然存在鏡片易被刮傷的風險,尤其是鏡片的外鏡面,因直接暴露在外,被硬物等損壞的可能非常之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眼鏡的結構在放置時存在鏡片易被硬物刮傷的風險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
本實用新型就上述技術問題而提出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包括左鏡框、右鏡框、左鏡腳、右鏡腳、左樁頭以及右樁頭,所述左樁頭與所述左鏡腳轉動連接,所述左樁頭與所述左鏡框固定連接;所述右樁頭與所述右鏡腳轉動連接,所述右樁頭與所述右鏡框固定連接;
在所述左鏡框與所述右鏡框之間設有轉接部,所述轉接部包括分別與所述左鏡框轉動連接的第一端部、與所述右鏡框轉動連接的第二端部;
所述左鏡腳的連接端與自由端之間設有第一彎折部,所述右鏡腳的連接端和自由端之間設有第二彎折部;
所述左樁頭上設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位于所述左鏡腳的外側且沿在所述眼鏡完全展開狀態(tài)下的所述左鏡腳的延伸方向凸起,所述第一凸部上設有用于在所述眼鏡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固定所述左鏡腳的自由端末端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凸部的凸起方向與所述第一凸部的凸起方向相反,且在所述第二凸部中嵌設有第一磁鐵;
所述右樁頭上設有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所述第三凸部位于所述右鏡腳的外側且沿在所述眼鏡完全展開狀態(tài)下的所述右鏡腳的延伸方向凸起,所述第三凸部上設有用于在所述眼鏡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固定所述右鏡腳的自由端末端的第二卡槽,所述第四凸部的凸起方向與所述第三凸部的凸起方向相反,且在所述第四凸部中嵌設有與所述第一磁鐵磁吸配合的第二磁鐵;
所述第二凸部的凸起高度與所述第四凸部的凸起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第二端部的距離。
優(yōu)選地,所述左鏡腳為軟質桿體,在所述第一彎折部至所述左鏡腳的連接端、所述第一彎折部至所述左鏡腳的自由端之間的軟質桿體上進一步嵌設有多個硬質桿體;在所述第二彎折部至所述右鏡腳的連接端、所述第二彎折部至所述右鏡腳的自由端之間的所述軟件桿體上嵌設有多個硬質桿體。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彎折部至所述左鏡腳的連接端之間的所述軟質桿體與所述硬質桿體等長,所述第二彎折部至所述右鏡腳的連接端之間的所述軟質桿體與所述硬質桿體等長。
優(yōu)選地,在所述第一彎折部上設有用于阻止所述左鏡腳的自由端在折疊所述左鏡腳時繞所述第一彎折部順時針轉動的第一限位部,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左鏡腳的內側;在所述第二轉折部上設有用于阻止所述右鏡腳的自由端在折疊所述右鏡腳時繞所述第二彎折部逆時針轉動的第二限位部,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右鏡腳的內側。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沿自所述左鏡腳的連接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彎折部方向凸起的第一限位凸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沿自所述右鏡腳的連接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彎折部方向凸起的第二限位凸部。
優(yōu)選地,在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上進一步設有棉墊。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在眼鏡的左樁頭、右樁頭上分別設置對應的第二凸部、第四凸部,在第二凸部上嵌設第一磁鐵,在第四凸部上嵌設第二磁鐵,第二凸部與第四凸部分別在第一磁鐵和第二磁鐵的作用下磁吸配合固定,又由于第二凸部的凸起高度與第四凸部的凸起高度之和等于轉接部的第一端部至轉接部的第二端部的距離,因此形成一個保護眼鏡鏡片外鏡面的空間。與此同時,左鏡腳和右鏡腳在各自的彎折部作用下,左鏡腳和右鏡腳各自的自由端末端卡入對應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中,形成一個保護眼鏡鏡片內鏡面的空間。由此該折疊結構對眼鏡鏡片形成更為全面的保護,且在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占用空間小,方便攜帶。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為現有常規(guī)眼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一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二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三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一凸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鏡腳的軟質桿體與硬質桿體結合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第一彎折部一種實施例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參見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一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圖中,此時的眼鏡為未完全折疊狀態(tài)。本實用新型的眼鏡2包括左鏡框21、右鏡框22、左鏡腳23、右鏡腳24、左樁頭25以及右樁頭26(圖中圓弧部分為眼鏡鏡片),左樁頭25與左鏡腳23轉動連接,左樁頭25與左鏡框21固定連接。右樁頭26與右鏡腳24轉動連接,右樁頭26與右鏡框22固定連接。
相較于傳統(tǒng)眼鏡的折疊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折疊結構:
在左鏡框21與右鏡框22之間設有轉接部27,轉接部27包括分別與左鏡框轉動連接的第一端部、與右鏡框轉動連接的第二端部。
左鏡腳23的連接端與自由端之間設有第一彎折部231,右鏡腳24的連接端和自由端之間設有第二彎折部241。在第一彎折部231上設有用于阻止左鏡腳23的自由端在折疊左鏡腳23時繞第一彎折部231順時針轉動的第一限位部,在第二彎折部241上設有用于阻止右鏡腳24的自由端在折疊右鏡腳24時繞第二彎折部241逆時針轉動的第二限位部。
左樁頭25上設有第一凸部251和第二凸部252,第一凸部251位于左鏡腳23的外側且沿在眼鏡2完全展開狀態(tài)下的左鏡腳23的延伸方向凸起,第一凸部251上設有用于在眼鏡2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固定左鏡腳23的自由端末端的第一卡槽,第二凸部252的凸起方向與第一凸部251的凸起方向相反,且在第二凸部252中嵌設有第一磁鐵(圖未示出)。
右樁頭26上設有第三凸部261和第四凸部262,第三凸部261位于右鏡腳24的外側且沿在眼鏡2完全展開狀態(tài)下的右鏡腳24的延伸方向凸起,第三凸部261上設有用于在眼鏡2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固定右鏡腳24的自由端末端的第二卡槽,第四凸部262的凸起方向與第三凸部261的凸起方向相反,且在第四凸部262中嵌設有與第一磁鐵磁吸配合的第二磁鐵(圖未示出)。
第二凸部252的凸起高度與第四凸部262的凸起高度之和等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距離。
參見圖3,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二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圖中,眼鏡2處于完全折疊狀態(tài),第二凸部252與第四凸部262分別在第一磁鐵和第二磁鐵的作用下磁吸配合固定,又由于第二凸部252的凸起高度與第四凸部262的凸起高度之和等于第一端部至第二端部的距離,因此形成一個保護眼鏡鏡片外鏡面的空間。與此同時,左鏡腳23和右鏡腳24在各自的彎折部作用下,左鏡腳23和右鏡腳24各自的自由端末端卡入對應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中,形成一個保護眼鏡鏡片內鏡面的空間。由此該折疊結構對眼鏡鏡片形成更為全面的保護,且在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占用空間小,方便攜帶。
參見圖4,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三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圖中,眼鏡2處于完全展開狀態(tài),第一凸部251設于左鏡腳23的外側,將左鏡腳23的轉動角度范圍限制在左鏡框21和第一凸部251之間。第三凸部261設于有鏡腳24的外側,將右鏡腳24的轉動角度范圍限制在右鏡框22和第三凸部261之間。
參見圖5,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的第一凸部結構示意圖。圖中,第一凸部261呈立方體,在其上設有第一卡槽2611,第一卡槽2611的槽體與左鏡腳的自由端末端匹配。第三凸部與第一凸部的結構及特性相同,此處不再贅述。同時,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部和第三凸部還可以為如圓柱體等形狀。
本實用新型的左鏡腳和右鏡腳均為軟質桿體,在第一彎折部至左鏡腳的連接端、第一彎折部至左鏡腳的自由端之間的軟質桿體上嵌設有多個硬質桿體,在第二彎折部至右鏡腳的連接端、第二彎折部至右鏡腳的自由端之間的軟件桿體上嵌設有多個硬質桿體。軟質桿體與硬質桿體的結合使得鏡腳具備一定柔韌度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剛度,其中,軟質桿體使得左鏡腳、右鏡腳各自的自由端末端易于卡入對應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中,同時提高用戶佩戴眼鏡的舒適度;硬質桿體使得左鏡腳、右鏡腳穩(wěn)定在一定的固定形態(tài)。
參見圖6,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鏡腳的軟質桿體與硬質桿體結合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左鏡腳23的軟質桿體中,嵌設有硬質桿體233。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第一彎折部至左鏡腳的連接端之間的軟質桿體與硬質桿體等長,第二彎折部至右鏡腳的連接端之間的軟質桿體與硬質桿體等長。
本實用新型為控制左鏡腳、右鏡腳的折疊方向,在第一彎折部上設有用于阻止左鏡腳的自由端在折疊左鏡腳時繞第一彎折部順時針轉動的第一限位部,且第一限位部位于左鏡腳的內側;在第二轉折部上設有用于阻止右鏡腳的自由端在折疊右鏡腳時繞第二彎折部逆時針轉動的第二限位部,且第二限位部位于右鏡腳的內側。
參見圖7,為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第一彎折部一種實施例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中,第一彎折部231處的左鏡腳23通過轉動體(圖中圓面表示)實現轉動折疊,第一限位部包括沿自左鏡腳23的連接端延伸至第一彎折部231方向凸起的第一限位凸部2311。第二限位部(圖未示出)包括沿自右鏡腳(圖未示出)的連接端延伸至第二彎折部(圖未示出)方向凸起的第二限位凸部(圖未示出,同第一限位凸部結構相同)。其中,第二限位部、第二彎折部以及第二限位凸部的配合關系與第一限位部、第一彎折部以及第一限位凸部的配合關系相同,僅設置位置及限位作用方向不同,此處便不再贅述。
進一步地,在第一限位凸部和第二限位凸部上進一步設有棉墊2312。在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第一限位凸部與第二限位凸部為分別位于靠近眼鏡鏡片的內鏡面一側,設置棉墊防止第一限位凸、第二限位凸部刮傷內鏡面。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眼鏡的新型折疊結構,在眼鏡的左樁頭、右樁頭上分別設置對應的第二凸部、第四凸部,在第二凸部上嵌設第一磁鐵,在第四凸部上嵌設第二磁鐵,第二凸部與第四凸部分別在第一磁鐵和第二磁鐵的作用下磁吸配合固定,又由于第二凸部的凸起高度與第四凸部的凸起高度之和等于轉接部的第一端部至轉接部的第二端部的距離,因此形成一個保護眼鏡鏡片外鏡面的空間。與此同時,左鏡腳和右鏡腳在各自的彎折部作用下,左鏡腳和右鏡腳各自的自由端末端卡入對應的第一卡槽、第二卡槽中,形成一個保護眼鏡鏡片內鏡面的空間。由此該折疊結構對眼鏡鏡片形成更為全面的保護,且在完全折疊狀態(tài)下占用空間小,方便攜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