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光學工程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適用于天文望遠鏡的tip-tilt校正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天文望遠鏡是支撐天文學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是人類認識宇宙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的天文望遠鏡以地基為主,由于太陽輻射等因素引發(fā)的大氣湍流造成大氣折射率的隨機起伏,影響著地基天文望遠鏡的光學系統(tǒng)性能。自適應光學可以對目標光波前進行對應的校正。但是,用于實時校正大氣湍流的天文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通常需要一顆或多顆足夠亮的信標用于進行實時的波前探測。
對大氣湍流擾動導致的波前畸變進行模式分解,可以分為高階項和傾斜項(tip-tilt)兩大部分。由于大氣湍流具有隨時間快速變化的特性,因此,tip-tilt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星象的抖動,在長時積分條件下表現(xiàn)為星象的彌散,降低天文望遠鏡的能量利用效率及成像分辨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種種不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實用新型人對天文望遠鏡的原有光路結構進行改進,既便于進行tip-tilt校正,又能保證觀測星仍聚焦于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位置,同時,觀測星光束的發(fā)散角不變,避免影響其它探測設備的位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適用于天文望遠鏡的tip-tilt校正系統(tǒng),包括觀測星光路和伴星取樣光路,還包括:
第一平移臺,位于觀測星光路上,其能夠沿著水平方向移動,所述第一平移臺上設有同光軸的第一全反鏡和反射鏡,且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位于第一全反鏡的光軸上,所述反射鏡包括全反、透射率為10%且反射率為90%的兩種切換狀態(tài);
第二平移臺,位于伴星取樣光路上,其能夠沿著水平方向移動,所述第二平移臺上設有中心帶孔且位于觀測星焦點的取樣鏡,所述取樣鏡處設有第一透鏡;
與取樣鏡同光軸設置的快反鏡和第二全反鏡,所述快反鏡位于第二平移臺的上方,且其與第一全反鏡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全反鏡位于第二平移臺的下方,且其分別與反射鏡、取樣鏡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全反鏡處設有第二透鏡;
與快反鏡通訊連接的CCD傳感器,用于采集伴星取樣光束的光能信息,并將所述信息反饋給快反鏡進行tip-tilt校正。
進一步,所述取樣鏡上的孔位于觀測星焦點處,所述孔的圓心角為0.8′-1.2′。
進一步,所述第二透鏡的焦面位于其前、后焦點的等效中心處,以保證經過第二透鏡前、后的觀測星光束的發(fā)散角相等。
進一步,所述第一平移臺推出觀測星光路后,觀測星光束直接聚焦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處。
進一步,所述第一平移臺推入觀測星光路且第二平移臺推入伴星取樣光路后,所述反射鏡處于全反的切換狀態(tài),伴星取樣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快反鏡、取樣鏡、第一透鏡成像至CCD傳感器,觀測星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快反鏡、取樣鏡、第二全反鏡、第二透鏡和反射鏡成像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處。
進一步,所述第一平移臺推入觀測星光路且第二平移臺推出伴星取樣光路后,所述反射鏡處于透射率為10%且反射率為90%的切換狀態(tài),伴星取樣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快反鏡、第二全反鏡、第二透鏡和反射鏡成像至CCD傳感器,觀測星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快反鏡、第二全反鏡、第二透鏡和反射鏡成像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處。
另,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適用于天文望遠鏡的tip-tilt校正系統(tǒng)的校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觀察第一視場內是否存在伴星,若存在伴星,繼續(xù)步驟S2,否則,繼續(xù)步驟S3,所述第一視場的視場角為θ,且
S2:將第一平移臺推入觀測星光路且第二平移臺推出伴星取樣光路,調整反射鏡使其處于透射率為10%且反射率為90%的切換狀態(tài),CCD傳感器采集伴星的10%的光能信息,并將所述信息反饋給快反鏡進行tip-tilt校正;
S3:觀察第二視場內是否存在伴星,若存在伴星,繼續(xù)步驟S4,否則,繼續(xù)步驟S5,所述第二視場的視場角為θ,且
S4:將第一平移臺推入觀測星光路且第二平移臺推入伴星取樣光路,調整反射鏡使其處于全反的切換狀態(tài),CCD傳感器采集伴星的全部光能信息,并將所述信息反饋給快反鏡進行tip-tilt校正;
S5:將第一平移臺推出觀測星光路,觀測星光束直接聚焦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處,不損耗觀測星的能量。
進一步,當天文望遠鏡需要進行導星操作時,將第一平移臺推入觀測星光路且第二平移臺推入伴星取樣光路,調整反射鏡使其處于全反的切換狀態(tài),CCD傳感器進行導星采集。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觀測星焦點處設置中心帶孔的取樣鏡,并對孔的圓心角進行優(yōu)選,以漏過圓心角以內的光束,且能夠全部反射圓心角以外的光束,第一平移臺和第二平臺能夠沿著水平方向移動,同時,反射鏡可以進行狀態(tài)切換,促使校正系統(tǒng)存在兩條相互獨立的伴星取樣光路,靈活度高,且只需一個CCD傳感器便可以兼顧采集兩條伴星取樣光路的光能信息,便于快反鏡進行tip-tilt校正,結構緊湊,保證不同應用狀態(tài)下光能的有效利用,提高成像分辨率。
2、第二透鏡的焦面位于其前、后焦點的等效中心處,保證觀測星光束的發(fā)散角相等,另外,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位置不變,避免影響其它探測設備的位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原天文望遠鏡的光路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第一平移臺、2-第二平移臺、3-第一全反鏡、4-反射鏡、5-取樣鏡、6-快反鏡、7-第二全反鏡、8-CCD傳感器、9-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11-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
其中,圖中帶箭頭的實線表示觀測星光路,帶箭頭的虛線表示伴星取樣光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它類同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此外,以下實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詞,例如“上”“下”“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詞是用來說明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一種適用于天文望遠鏡的tip-tilt校正系統(tǒng),包括第一平移臺1、第二平移臺2、快反鏡6、第二全反鏡7和CCD傳感器8,其中,所述第一平移臺1、第二平移臺2均能夠沿著水平方向移動,以實現(xiàn)推入或推出光路。
所述第一平移臺1位于觀測星光路上,其表面設有同光軸的第一全反鏡3和反射鏡4,且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12位于第一全反鏡3的光軸上,所述反射鏡4包括全反、透射率為10%且反射率為90%的兩種切換狀態(tài),觀測星光束和伴星光束經第一全反鏡3進入校正系統(tǒng)中,經校正系統(tǒng)出射的觀測星光束經反射鏡4成像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11,如圖2所示,觀測星光束最終成像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11,也就是說,對原有光路結構進行改進后,觀測星仍能聚焦于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11,避免影響其它探測設備的位置。
所述第二平移臺2位于伴星取樣光路上,其表面設有中心帶孔且位于觀測星焦點的取樣鏡5,所述取樣鏡5處設有第一透鏡9,取樣鏡5可以漏過圓心角以內的光束,且能夠將圓心角以外的光束全部反射至CCD傳感器8成像,所述取樣鏡5上的孔位于觀測星焦點處,所述孔的圓心角為0.8′-1.2′,優(yōu)選為1′。
所述快反鏡6位于第二平移臺2的上方,且其與第一全反鏡3平行設置,所述第二全反鏡7位于第二平移臺2的下方,且其分別與反射鏡4、取樣鏡5平行設置,另外,所述取樣鏡5、快反鏡6和第二全反鏡7同光軸設置,所述第二全反鏡7處設有第二透鏡10,所述第二透鏡10的焦面位于其前、后焦點的等效中心處,以保證經過第二透鏡10前、后的觀測星光束的發(fā)散角相等。另外,CCD傳感器8與快反鏡6通訊連接,CCD傳感器8用于采集伴星取樣光束的光能信息,并將所述信息反饋給快反鏡6進行tip-tilt校正。
實施例二: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相同的部分不再贅述,不同的是:
針對國內大多數(shù)的天文望遠鏡而言,觀測星焦點處大小為1.5′-2.5′,抖動量在4′-5′,考慮存在一定離焦誤差和對準誤差,將取樣鏡5上的孔的圓心角設為1′,既保證了不卡觀測星光,又增加了第二視場內伴星的選擇數(shù)量。
第一視場內存在足夠亮、能夠被CCD傳感器8探測的伴星,第一視場的視場角為θ,且采用所述校正系統(tǒng)進行tip-tilt校正的步驟為:
將第一平移臺1推入觀測星光路,同時,將第二平移臺2推出伴星取樣光路,調整反射鏡4使其處于透射率為10%且反射率為90%的切換狀態(tài),伴星取樣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2、快反鏡6、第二全反鏡7、第二透鏡10并透射過反射鏡4,CCD傳感器8采集到伴星的10%的光能信息,并將所述信息反饋給快反鏡6進行tip-tilt校正,與此同時,觀測星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2、快反鏡6、第二全反鏡7、第二透鏡10并經反射鏡4反射后,成像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12處。利用第一視場內伴星的漏光作為信標光,進行tip-tilt校正,此種情況下,觀測星會相應的損失超過10%的能量,但是,校正效果最佳。
實施例三: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相同的部分不再贅述,不同的是:
第一視場內不存在伴星,而第二視場內存在伴星,所述第二視場的視場角為θ,且θ=2′,采用所述校正系統(tǒng)進行tip-tilt校正的步驟為:
將第一平移臺1推入觀測星光路,同時,將第二平移臺2推入伴星取樣光路,調整反射鏡4使其處于全反的切換狀態(tài),伴星取樣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2、快反鏡6并經取樣鏡5反射,后經第一透鏡9成像至CCD傳感器8,CCD傳感器8采集伴星的全部光能信息,并將所述信息反饋給快反鏡6進行tip-tilt校正。與此同時,觀測星光束依次經第一全反鏡2、快反鏡6并穿過取樣鏡5上的孔,到達第二全反鏡7、第二透鏡10,最終經反射鏡4反射后,成像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11處。利用第二視場內伴星的全部光能作為信標光,進行tip-tilt校正,此種情況下,觀測星不損失光能,且能夠獲得一定的校正效果。
實施例四: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三相同的部分不再贅述,不同的是:
所述第一、二視場內均不存在伴星,tip-tilt校正一般采用伴星作為信標光,由于伴星與觀測星經歷了不同的光束通道,兩者的抖動量存在一定差異,而采用第一、二視場內的伴星抖動做為校正目標,可以同時實現(xiàn)對觀測星抖動的有效校正。若第一、二視場內均不存在伴星,也就是說,觀測星與伴星間的距離較遠,兩者的抖動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此種情況下,不再進行tip-tilt校正。將第一平移臺1推出觀測星光路,觀測星光束直接聚焦至天文望遠鏡的卡焦焦點11處,不損耗觀測星的能量。
實施例五: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四相同的部分不再贅述,不同的是:
當天文望遠鏡需要進行導星操作時,不再進行tip-tilt校正,將第一平移臺1推入觀測星光路,同時,將第二平移臺2推入伴星取樣光路,調整反射鏡4使其處于全反的切換狀態(tài),CCD傳感器8進行導星采集即可。
以上已將本實用新型做一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即凡依本申請范圍所作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涵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