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塊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有關于一種使用分離式光源的側面 入光式背光源。
背景技術:
如今的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并且逐漸 地取代傳統(tǒng)的陰極射線顯示器(cathode ray tube display, CRT display)。由于相比較 之下,液晶顯示器具有電能消耗低、熱能產(chǎn)生少、重量輕盈、型體細薄以及非輻射性等特性。 因此,液晶顯示器經(jīng)常被使用在許多現(xiàn)代化的電子產(chǎn)品,例如筆記型計算機、顯示器、電視、 個人行動電話或數(shù)字助理(PDA)等。然而液晶顯示器本身并不具備發(fā)光的功能,需通過一背光模塊 (backlightmodule)以實施液晶顯示器的發(fā)光功能。背光模塊的構造包含了背板、導光板 (light guide plate, LGP)、光源以及多個光學膜片,其中背光模塊的功能是將光源所產(chǎn)生 的光束通過光學膜片轉換成一面光源。此外背光模塊的光源可為直下式光源或側面入光式 光源,其中直下式光源的光源平行于光學膜片的出光面,通過光學膜片將光束形成一面光 源并且由下向上射出;而側面入光式光源的光源設置于導光板側面并且垂直于光學膜片的 出光面,通過光學膜片將光束轉換成一面光源射出。一般的背光模塊均采用冷陰極熒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或發(fā)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做為光源。兩者相比較之下,長型的冷 陰極熒光燈管具有需要高壓的交流電源供應器及光能利用率低等缺點。所以背光模塊的 光源逐漸地被發(fā)光二極管所取代,因為其具有較長的壽命、較低的能量消耗、較低的熱能產(chǎn) 生以及組件尺寸較小(compact)。若是由發(fā)光二極管構成的光源,是通過多個發(fā)光二極管 晶粒所組成,其中發(fā)光二極管的光束間隔區(qū)域可能會有亮暗帶即光束分布不均的問題(hot spot mura)產(chǎn)生。因此要求背光模塊能有輝度充足且亮度均勻的光源,是一項尚待改進的 技術問題。在現(xiàn)有技術一中,利用白色光源覆蓋發(fā)光二極管的亮暗帶區(qū)域,請參照中國臺灣 專利公開號200705033。此項現(xiàn)有技術提出一種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1,其線性光源是由多 個發(fā)光二極管晶粒2所組成,并且包含多個白色光源3在上述的發(fā)光二極管晶粒2的間隔 處,如圖1所示。利用上述的白色光源3將發(fā)光二極管晶粒2所形成的暗帶區(qū)域覆蓋,因此 使得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1的亮度均勻。由于上述的白色光源3是發(fā)白光的發(fā)光二極管, 因此增加光源中發(fā)光二極管的數(shù)量,會造成其背光模塊制作成本上升并且也引起更多熱能 的消散問題?,F(xiàn)有技術二設置一發(fā)光二極管的封裝結構于驅動電路板上,通過連續(xù)發(fā)光區(qū)域以 避免亮暗帶的產(chǎn)生,請參照中國臺灣專利公開號200742111。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在光源的驅動 電路板4上設置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及電極軌道5,同時設置一透明膠體單元6覆蓋于驅動電 路板4上,請參照圖2。通過上述的透明膠體單元6形成一長形的連續(xù)發(fā)光區(qū)域并且利用
5透明膠體的導引以避免亮暗帶的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封裝結構同樣地也造成熱能消散不 易的問題,并且通過透明膠體單元6所產(chǎn)生的連續(xù)發(fā)光區(qū)域無法有效地掌握其光源的均勻度?,F(xiàn)有技術三將發(fā)光二極管置入導光板的凹槽內,通過此結構以使得背光模塊的亮 度均勻,請參照中國臺灣專利公開號200821708。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在導光板8的側面形成多 個凹槽7并且將側面光源的發(fā)光二極管置入上述的凹槽7內,通過導光板8完全包覆發(fā)光 二極管的構造將光束均勻的透射在導光板8內部,請參照圖3。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結構同樣地 也會造成熱能消散不易的問題,并且在導光板側邊形成凹槽7的制作工藝不易?,F(xiàn)有技術四在側向式線性光源兩端分別形成兩凸起的反射墻,因此增加光束的反 射,以降低亮暗帶區(qū)域產(chǎn)生,請參照美國專利公開號20080017872。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在光 源的兩側末端設置兩面相向的反射墻9,利用反射墻9的角度將發(fā)光二極管2產(chǎn)生的光束 反射,請參照圖4。同時通過上述的反射墻9的設置增加光束在光源與導光板間的反射次 數(shù),以減少光源的亮暗帶區(qū)域。由于反射墻9的設置會造成空間占用過大,并且上述的結構 只適用于小型的背光模塊,在大型的背光模塊中其光源中間區(qū)域仍會有亮暗帶區(qū)域的問題 (hot spot mura)。綜上所述,目前的現(xiàn)有技術當中雖然能提供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有輝度充足且亮 度均勻的光源,但其具有熱源消散不易會導致溫度影響光源的壽命,并且其制作工藝不易 導致制作成本增加的缺點。因此,還需一項新的技術使得背光模塊的制作工藝更為簡化且 能給液晶顯示器提供亮度均勻的光源,同時能減少光源所產(chǎn)生的熱能消散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基于上述的背景技術,為了符合產(chǎn)業(yè)利益的需求,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亮 度均勻的背光模塊。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一分離式光源以及多個反射片。上述的 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入光面與出光面彼此垂直。上述的分離式光源用以 照射導光板的入光面。而上述的多個反射片設置于導光板的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配合一第 二長形反射片將分離式光源射出的光束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以解決分離式光 源在導光板上產(chǎn)生的亮暗帶問題(hot spot mura)。此外上述的導光板可搭配具有高密度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位于導光板 內的暗帶區(qū)域,因此增加暗帶區(qū)域的光學反射率。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一擴散 片設置于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一擴散片與多個 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上述的背光模塊另包含一第一長形反射片于導光板的出光面,并且相鄰于上述的 多個反射片,其中第一長形反射片及多個反射片為一體結構。此外上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 一反射膜于導光板下方,其中也可使反射膜與多個反射片為一體結構。本發(fā)明另外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一第一分離式光源、一第二分離式 光源、多個第一反射片以及多個第二反射片。上述的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 面及一出光面。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設置于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而上述的多個第二反射片設置于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利用分離式光源及多個反射 片的相對位置,將自分離式光源射出的光束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因此解決分 離式光源在導光板所產(chǎn)生的亮暗帶問題(hot spot mura) 0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一 擴散片設置于第一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一擴 散片與多個第一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二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二 擴散片設置于第二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二擴 散片與多個第二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上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一第一長形反射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一出光面,并且相鄰于 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其中第一長形反射片及多個第一反射片為一體結構。此外上述的 背光模塊還包含一第二長形反射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二出光面,并且相鄰于上述的多個第二 反射片,其中第二長形反射片及多個第二反射片為一體結構。此外上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一反射膜位于導光板下方,其中可使反射膜、多個第 一反射片與多個第二反射片為一體結構。本發(fā)明另外還設置一第三分離式光源以及一第四分離式光源于背光模塊中,其中 第三分離式光源與第四分離式光源均垂直于第一分離式光源以及第二分離式光源。上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一第三入光面及一第四入光面,其中第三入光面與第四入 光面分別垂直于出光面。此外上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多個第三反射片及多個第四反射片, 其中多個第三反射片設置于第三分離式光源投射于第三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而多個第四反 射片設置于第四分離式光源投射于第四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利用分離式光源與多個反射片 的相對位置,將自分離式光源射出的光束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因此解決分離 式光源在導光板所產(chǎn)生的亮暗帶問題(hot spot mura) 0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三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三 擴散片設置于第三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三擴 散片與多個第三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四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四 擴散片設置于第四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四擴 散片與多個第四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此外上述的導光板可具有高密度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位于導光板內的 暗帶區(qū)域內,因此增加暗帶區(qū)域的光學反射率。本發(fā)明所公開的背光模塊,能降低分離式光源的發(fā)光晶粒的數(shù)量同時能避免亮暗 帶區(qū)域形成于導光板上。因此,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背光模塊,除了能給液晶顯示器提供亮度均 勻的面光源同時還能夠降低其制作成本。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一的背光模塊的俯視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技術二的背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3為現(xiàn)有技術三的背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4為現(xiàn)有技術四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背光模塊的俯視示意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背光模塊的俯視示意圖8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的背光模塊的部分結構示意圖8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的背光模塊的部分結構示意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的背光模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五的背光模塊的俯視示意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五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五的背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六的背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22.第三三長形反射片
2.發(fā)光二極管23.第四長形反射片
3.白色光源24a.第一擴散片
4.驅動電路板24b.第二擴散片
5.電極軌道24c.第三擴散片
6.膠體單元24d.第四擴散片
7.凹槽81.入光面
8.導光板82.出光面
9.反射墻10a.第一分離式光源
10分離式光源10b.第二分離式光源
11反射片10c.第三分離式光源
12驅動電路lOd.第四分離式光源
13第一長形反射片11a.第一反射片
14第二長形反射片lib.第二反射片
15框架11c.第三反射片
16背板lid.第四反射片
17暗帶區(qū)域81a.第一入光面
18反射膜81b.第二入光面
19騎縫線81c.第三入光面
20高密度的微結構81d.第四入光面
21一般密度的微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在此所探討的方向為一種背光模塊。為了能徹底地了解本發(fā)明,將在下列 的描述中提出詳盡的步驟及其組成。顯然地,本發(fā)明的施行并未限定于背光模塊領域的普
8通技術人員所熟知的特殊細節(jié)。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的組成或步驟并未描述于細節(jié)中,以避 免造成本發(fā)明不必要的限制。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會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 述之外,本發(fā)明還可以廣泛地施行在其它的實施例中,且本發(fā)明的范圍不受限定,其以權利 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本發(fā)明利用在導光板的入光面形成多個反射片的手段,使得自分離式光源射出的 光束通過多反射片垂直射出于導光板的出光面,避免導光板產(chǎn)生亮暗帶區(qū)域。由于亮暗帶區(qū)域是背光模塊中分離式光源的晶粒間隔所造成的,常導致背光模塊 形成的面光源也會有亮暗帶區(qū)域的問題。而利用本發(fā)明的手段可以解決此問題,同時以簡 單的結構即可降低亮暗帶區(qū)域的產(chǎn)生。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一分離式光源以及多個反射片。上述的 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入光面與出光面彼此垂直。上述的分離式光源相鄰 于入光面,用以照射導光板的入光面并提供導光板的光源。上述的多個反射片設置于入光 面上,且相鄰于上述的分離式光源,使得該入光面的光形從分離式光源接近線性光源。上述的分離式光源具有一驅動電路及多個發(fā)光二極管,其中多個發(fā)光二極管設置 于驅動電路上。此外上述的多個反射片設置于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入光面的暗帶區(qū) 域。本發(fā)明提供一第一長形反射片位于上述的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其中第一長形反射 片相鄰于上述的多個反射片,并且上述的第一長形反射片與多個反射片為一體結構。同時,本發(fā)明提出另一實施例,包含一反射膜位于導光板下方且平行于出光面,其 中反射膜及多個反射片為一體結構。本發(fā)明同時提供一第二長形反射片設置于導光板的入光面的相對面上,其中第二 長形反射片平行于上述的多個反射片。此外第二長形反射片用以將分離式光源的光束反 射至多個反射片,并通過上述的多個反射片再將反射后的光源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 射出。上述的多個反射片用以解決分離式光源在導光板上產(chǎn)生的亮暗帶問題(hot spot mura)。本發(fā)明提出另一實施例,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入光面上,其中多 個第一擴散片設置于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一擴 散片與多個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本發(fā)明同時提供高密度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位于導光板內的暗帶區(qū)域, 因此增加暗帶區(qū)域的光學反射率。本發(fā)明另外還公開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一第一分離式光源、一第二分離 式光源、多個第一反射片以及多個第二反射片。上述的導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 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其中第一入光面平行于第二入光面,而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分別 垂直于出光面。上述的第一分離式光源用以照射第一入光面,而第二分離式光源用以照射 第二入光面。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設置于第一入光面上并且相鄰于第一分離式光源,而 上述的多個第二反射片設置于第二入光面上并且相鄰于第二分離式光源。上述的第一分離式光源具有一驅動電路及多個發(fā)光二極管,其中上述的多個發(fā)光 二極管設置于驅動電路上。同樣地,上述的第二分離式光源也具有一驅動電路及多個發(fā)光 二極管,其中多個發(fā)光二極管設置于驅動電路上。
本發(fā)明提供一第一長形反射片位于上述的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其中第一長形反射 片相鄰于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另外,上述的第一長形反射片與多個第一反射片為一體 結構。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設置于第一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暗 帶區(qū)域,并且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是相對于第二分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上述的 多個第一反射片用以將第二分離式光源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本發(fā)明同時提供一第二長形反射片位于上述的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并且相鄰于上 述的多個第二反射片,其中第二長形反射片與多個第二反射片為一體結構。上述的多個第二反射片設置于第二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暗 帶區(qū)域,并且上述的多個第二反射片是相對于第一分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上述的 多個第二反射片用以將第一分離式光源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在此,本發(fā)明提供另一實施例,包含一反射膜于導光板下方,并且平行于出光面, 其中上述的反射膜、多個第一反射片及多個第二反射片為一體結構。本發(fā)明提供另一實施例,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一 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一擴散片設置于第一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區(qū) 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一擴散片與多個第一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二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二 擴散片設置于第二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二擴 散片與多個第二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本發(fā)明同時提出另一實施例,其中上述的背光模塊另包含一第三入光面及一第四 入光面,而第三入光面與第四入光面分別垂直于出光面。本發(fā)明同時具有一第三分離式光源及一第四分離式光源,其中第三分離式光源相 鄰于第三入光面,而第四分離式光源相鄰于第四入光面。上述的第三分離式光源垂直于第 一分離式光源及第二分離式光源,而第四分離式光源也垂直于第一分離式光源及第二分離 式光源。上述的第三分離式光源具有一驅動電路及多個發(fā)光二極管,其中多個發(fā)光二極管 設置于驅動電路上。上述的第四分離式光源也具有一驅動電路及多個發(fā)光二極管,其中多 個發(fā)光二極管設置于驅動電路上。本發(fā)明同時具有多個第三反射片及多個第四反射片,其中多個第三反射片設置于 第三入光面上并且相鄰于第三分離式光源,而多個第四反射片設置于第四入光面上并且相 鄰于第四分離式光源。本發(fā)明提供一第三長形反射片位于上述的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其中第三長形反射 片相鄰于上述的多個第三反射片。另外,上述的第三長形反射片與多個第三反射片為一體 結構。上述的多個第三反射片設置于第三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的暗 帶區(qū)域,并且上述的多個第三反射片是相對于第四分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上述的 多個第三反射片用以將第四分離式光源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本發(fā)明同時提供一第四長形反射片位于上述的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并且相鄰于上 述的多個第四反射片,其中第四長形反射片與多個第四反射片為一體結構。
上述的多個第四反射片設置于第四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的暗 帶區(qū)域,并且上述的多個第四反射片是相對于第三分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上述的 多個第四反射片用以將第三分離式光源反射并且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在此,本發(fā)明提供另一實施例,包含一反射膜位于導光板下方,并且平行于出光 面,其中上述的反射膜、多個第一反射片及多個第二反射片為一體結構。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三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三 擴散片設置于第三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三擴 散片與多個第三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上述的導光板還包含多個第四擴散片位于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上,其中多個第四 擴散片設置于第四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四擴 散片與多個第四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本發(fā)明同時提供高密度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位于導光板內的暗帶區(qū)域, 因此增加暗帶區(qū)域的光學反射率。下文將搭配圖標與范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與各項實施例。本發(fā)明公開一背光模塊,請參照圖5的俯視圖的實施例一,其包含一導光板8,其 中導光板8具有一入光面81及一出光面82,而入光面81及出光面82是彼此相鄰連接且垂 直的(請配合圖6的剖視圖)。另外,相鄰于入光面81是一分離式光源10 ;相對于傳統(tǒng)的冷陰極熒光燈管 (CCFL),分離式光源10可以由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以彼此間隔距離相同的線性排列方式設 置。此種排列方式能夠降低發(fā)光二極管的晶粒的使用量以節(jié)省電能,同時還能夠降低熱能 對于光源的影響。然而降低發(fā)光二極管的晶粒的使用量,使得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彼此的光 束間隔在導光板8上會形成暗帶區(qū)域17。在本發(fā)明提出的結構中,導光板8與分離式光源10之間還包含多個反射片11形 成于入光面81上,其中多個反射片11的形狀是分離式光源10投射于入光面81表面的暗 帶區(qū)域形狀。在本發(fā)明所提出的實施例中,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24a位于導光板8的入光面 81上。上述的多個第一擴散片24a設置于分離式光源10投射于導光板8的入光面81的區(qū) 域,其中多個第一擴散片24a與多個反射片11彼此交錯排列。利用上述的結構,可以增加 分離式光源10在導光板8上的照射區(qū)域。為達上述實施例的相同目的,也可使用表面粗化的方式使得導光板8的入光面81 形成粗化表面(未顯示圖形)。其中上述的表面粗化的方式包含了噴砂、印刷、噴涂、熱壓、 蝕刻技術或利用模具研磨加工方式形成。本發(fā)明同時提供一第二長形反射片14設置于導光板8的入光面81的相對面上, 其中第二長形反射片14平行于上述的多個反射片11及入光面81。配合上述的結構,當分離式光源10的光束(圖5內的箭頭符號)自發(fā)光二極管2 射出至第二長形反射片14時,其中第二長形反射片14會將部份的光束反射至多個反射片 11的位置。接著,請參照圖6的剖視圖,由上述的多個反射片11將自第二長形反射片14反 射后的光束反射并且從出光面82射出于導光板8外。因此,上述的多個反射片11能增加 導光板8內的光束的利用并且產(chǎn)生光線反射作用,因此能減少分離式光源10在導光板8上
11形成的亮暗帶問題(hot spot mura)。在此本發(fā)明提供一項實施例二,改變導光板8內部的微結構的分布,以提升多個 反射片11的反射的效益。請參照圖7的俯視圖,本發(fā)明提供的導光板8內部的微結構包含 一般密度的微結構21以及多個高密度的微結構20,特別的是上述的多個高密度的微結構 20相鄰于入光面81。此外上述的多個高密度的微結構20的分布區(qū)域是分離式光源10投 射于導光板8的暗帶區(qū)域17 (繪于圖5)。綜上所述的,通過第二長形反射片14增加暗帶區(qū) 域的光源,以及通過上述的多個高密度的微結構20的分布以增加暗帶區(qū)域的光束反射率, 使得光束從暗帶區(qū)域能夠充足的透射出出光面82,并降低面光源的暗帶區(qū)域的產(chǎn)生。上述的微結構的制作工藝,包含印刷、噴涂、熱壓、機械切削(鉆石切削)、微光刻 電鑄模造技術(LIGA)、蝕刻技術、微電極加工(放電加工)或雷射加工方法。請參照圖8a的示意圖中的實施例三,本發(fā)明同時提供一第一長形反射片13位于 上述的出光面82上,其中第一長形反射片13相鄰于多個反射片11,并且第一長形反射片 13與多個反射片11為一體結構。利用上述的一體結構可以使得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塊 的制作工藝更加地簡化。請參照圖8b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為達上述的相同目的,本發(fā)明同時提供實施例 四,其包含一反射膜18位于導光板8的下方并且平行于第一長形反射片13,其中反射膜18 相鄰于多個反射片11,此外反射膜18與多個反射片11為一體結構。此外上述的反射膜18與每一個多個反射片11相鄰之處包含一騎縫線19。當導光 板8固定于反射膜18上時,同時沿著騎縫線19將多個反射片11彎折并附著于入光面81 表面,此時多個反射片11會與反射膜18呈彼此垂直。利用上述的一體結構的手段也可以 使得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塊的制作工藝更加簡化。請參照圖9的剖面示意圖,本發(fā)明提供的背光模塊可利用導光板8兩端的末側部 份鑲嵌于框架(frame) 15之中,因此將導光板8固定于背板(backbezel) 16上,其中被包覆 的兩端的末側部份包含第一長形反射片13及多個第一擴散片24a。當光束(圖中以箭號顯 示)自發(fā)光二極管2射出并經(jīng)過第一擴散片24a被框架15所遮蔽的部分時,可通過第一長 形反射片13將光束反射回導光板8內部。因此,上述的第一長形反射片13的功能為增加 光束在導光板8內的反射,以增加分離式光源10的光束的利用性。綜上所述,請參照圖10的整體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塊,具有一導 光板8及一分離式光源10,其中導光板8包含一入光面81及一出光面82,并且入光面81 與出光面82彼此垂直。當光源通過多個第一擴散片24a進入導光板8的后,通過導光板8 中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圖中未繪出)破壞光束的全反射并且將光束均勻的分布 在導光板8內。同時通過導光板8側邊的反射層11以及下方的反射膜18,將光束從出光面 82射出導光板8 (圖中以箭號標示),因此形成一光源均勻的面光源。另外,相鄰于入光面81的是一分離式光源10,其中分離式光源10具有一驅動電路 12與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上述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以彼此間隔距離相同的線性排列的方式 設置于驅動電路12上,同時通過驅動電路12來控制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的發(fā)光。利用分離 式光源10作為光源,以提供一側面入光式線性光源照射導光板8的入光面81。本發(fā)明還公開一實施例五,請參照圖11的俯視示意圖,在一背光模塊中分別具有 一第一分離式光源10a相鄰于第一入光面81a,以及一第二分離式光源10b相鄰于第二入光面81b,以作為背光模塊的光源。上述的第一分離式光源10a及第二分離式光源10b是 通過驅動電路(圖中未標示)來控制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的發(fā)光,并且上述的多個發(fā)光二極 管2可以以彼此間隔距離相同的線性排列的方式設置于驅動電路上。由于上述的分離式光 源可以是由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所組成的光源,因此發(fā)光二極管2彼此的光束間隔在導光板 8上會形成暗帶區(qū)域17。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8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24a位于導光板8的第一入 光面81a上,其中多個第一擴散片24a設置于第一分離式光源10a投射于導光板8的第一 入光面81a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一擴散片24a與多個第一反射片11a是彼此交錯排 列。利用上述的結構,可以增加第一分離式光源10a在導光板8上的照射區(qū)域。上述的導光板8還包含多個第二擴散片24b位于導光板8的第二入光面81b上, 其中多個第二擴散片24b設置于第二分離式光源10b投射于導光板8的第二入光面81b的 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二擴散片24b與多個第二反射片lib彼此交錯排列。利用上述的 結構,可以增加第二分離式光源10b在導光板8上的照射區(qū)域。為達到與本實施例相同的目的,也可使用表面粗化的方式使得導光板8的第一入 光面81a及第二入光面81b形成粗化表面(未顯示圖形)。其中上述的表面粗化的方式包 含了噴砂、印刷、噴涂、熱壓、蝕刻技術、或利用模具研磨加工方式形成。特別的是上述的第一分離式光源10a與第二分離式光源10b上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 2是彼此交錯的形式設置。通過交錯的形式設置,第一分離式光源10a的光束會直接照射在 第二分離式光源10b的暗帶區(qū)域17,相同地,第二分離式光源10b的光束會直接照射在第一 分離式光源10a的暗帶區(qū)域17。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8與第一分離式光源10a之間包含多個第一反射片11a于 第一入光面81a表面,而導光板8與第二分離式光源10b之間包含多個第二反射片lib于 第二入光面81b表面。此外多個第一反射片11a的形狀是第一分離式光源10a投射于第一 入光面81a的暗帶區(qū)域形狀,而多個第二反射片lib的形狀是第二分離式光源10b投射于 第二入光面81b的暗帶區(qū)域形狀。請參照圖122的剖面示意圖,當發(fā)光二極管2射出的光束自第一分離式光源10a 射至第二反射片lib時,通過第二反射片lib將光源反射并且射出于導光板8。同樣地,當 發(fā)光二極管2射出的光束自第二分離式光源10a射至第一反射片lib時,通過第一反射片 將光源反射并且射出于導光板8 (無圖示)。在此本實施例還可提供另一項實施方式,改變導光板內部的微結構的分布,以增 加多個反射片的反射的效益。例如導光板的微結構為一般密度的微結構,還包含多個高密 度的微結構形成于第一分離式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暗帶區(qū)域,以及第二分離式光源投射于 導光板的暗帶區(qū)域。承上所述,通過上述的多個高密度的微結構的分布以增加暗帶區(qū)域的 光束反射率,使得光束從暗帶區(qū)域能夠充足的透射出出光面,同時避免出光面產(chǎn)生暗帶區(qū) 域。請參照第圖13的結構示意圖,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提出實施例五的背光模塊結構 包含一導光板8,其中導光板8包含一第一入光面81a以及一第二入光面81b。而第一入光 面81a平行于第二入光面81b,并且第一入光面81a與第二入光面81b分別垂直于出光面 82。
本實施例中同時提供一第一長形反射片13及一第二長形反射片14分別位于上述 的出光面82上,其中第一長形反射片13相鄰于多個第一反射片11a,而第二形反射片14相 鄰于多個第二反射片lib。第一長形反射片13與多個第一反射片11a可為一體結構,而第 二長形反射片14與多個第二反射片lib可為一體結構。利用上述的一體結構的手段可以 使得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塊的制作工藝更加地簡化。為達到上述的相同目的,本發(fā)明同時另提供一項實施例,其中多個第一反射片11a 及多個第二反射片lib與導光板8的下方的反射膜18相鄰并且為一體結構。上述的反射 膜18與每一個反射片相鄰之處包含一騎縫線。當導光板8固定于反射膜18上時,沿著騎 縫線將每一個多個反射片彎折并附著于入光面81a與81b表面。因此采取多個第一反射片 11a、多個第二反射片lib及反射膜18為一體的結構,可使得背光模塊的制作工藝更加地簡 化。請參照第圖14的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同時提出另一實施例六,其中上述的導光板 8另包含一第三入光面81c及一第四入光面81d,而第三入光面81c與第四入光面81d分別 垂直于出光面82。在本項實施例中,同時具有一第三分離式光源10c及一第四分離式光源10d,其 中第三分離式光源10c相鄰于第三入光面81c,而第四分離式光源10d相鄰于第四入光面 81d。上述的第三分離式光源10c垂直于第一分離式光源10a及第二分離式光源10b,而第 四分離式光源10d也垂直于第一分離式光源10a及第二分離式光源10b。上述的第三分離式光源10c具有一驅動電路12及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其中多個發(fā) 光二極管2是設置于驅動電路12上,而第四分離式光源10d也具有一驅動電路12及多個 發(fā)光二極管2,其中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設置于驅動電路12上。上述的第三分離式光源10c 及第四分離式光源10d均通過驅動電路12來控制多個發(fā)光二極管2的發(fā)光,同時多個發(fā)光 二極管2可以彼此間隔距離相同的線性排列的方式設置于驅動電路12上。特別的是上述的第三分離式光源10c與第四分離式光源10d上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 2是彼此交錯的形式設置。通過交錯的形式設置,第三分離式光源10c的光束會直接照射在 第四分離式光源10d的暗帶區(qū)域,相同地,第四分離式光源10d的光束會直接照射在第三分 離式光源10c的暗帶區(qū)域。在此實施例中同時具有多個第三反射片11c及多個第四反射片lld,其中多個第 三反射片11c設置于第三入光面81c上并且相鄰第三分離式光源10c,而多個第四反射片 lid設置于第四入光面81d上并且相鄰第四分離式光源10d。上述的多個第三反射片11c設置于第三分離式光源10c投射于導光板8的第三入 光面81c的暗帶區(qū)域,并且多個第三反射片11c是相對于第四分離式光源10d的多個發(fā)光 二極管2。此外多個第三反射片11c是用以將第四分離式光源10d的光束反射并且從導光 板8的出光面82射出。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8還包含多個第三擴散片24c位于導光板8的第三入 光面81c上,其中多個第三擴散片24c設置于第三分離式光源10c投射于導光板8的第三入 光面81c的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三擴散片24c與多個第三反射片11c彼此交錯排列。 利用上述的結構,可以增加第三分離式光源10c在導光板8上的照射區(qū)域。上述的導光板8還包含多個第四擴散片24d位于導光板8的第四入光面81d上,其中多個第四擴散片24d設置于第四分離式光源10d投射于導光板8的第四入光面81d的 區(qū)域。此外上述的多個第四擴散片24d與多個第四反射片lid彼此交錯排列。利用上述的 結構,可以增加第四分離式光源10d在導光板8上的照射區(qū)域。為達與本實施例的相同的目的,也可使用表面粗化的方式使得導光板8的第三入 光面81c及第四入光面81d形成粗化表面(未顯示圖形)。其中上述的表面粗化的方式包 含了噴砂、印刷、噴涂、熱壓、蝕刻技術、或利用模具研磨加工方式形成。此實施例中還包含一第三長形反射片22位于上述的導光板8的出光面82上,其 中第三長形反射片22相鄰于上述的多個第三反射片11c。另外,上述的第三長形反射片22 與多個第三反射片11c為一體結構。本發(fā)明同時提供一第四長形反射片23位于上述的導光板8的出光面82上,并且 相鄰于上述的多個第四反射片lld,其中第四長形反射片23與多個第四反射片lid為一體結構。上述的多個第四反射片lid設置于第四分離式光源10d投射于導光板8的第四入 光面81d的暗帶區(qū)域,并且多個第四反射片lid是相對于第三分離式光源10c的多個發(fā)光 二極管2。此外多個第四反射片lid用以將第三分離式光源10c的光束反射并且于導光板 8的出光面82射出。在此,本實施例的另一實施方式,包含一反射膜18位于導光板8下方,并且平行于 出光面82,其中反射膜18、多個第三反射片11c及多個第四反射片lid為一體結構,因此使 得背光模塊的制作工藝簡化。本發(fā)明同時還可設置高密度的微結構(micro-structure)位于導光板內的暗帶 區(qū)域,因此增加暗帶區(qū)域的光學反射率。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手段使得本發(fā)明具有諸多的優(yōu)點。首先,本發(fā)明利用多個反 射片形成于入光面上,配合相對的反射片或是相對的光源將分離式光源產(chǎn)生的暗帶區(qū)域 覆蓋。通過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以簡單的構造即能解決背光模塊的亮暗帶問題(hot spot mura) 0另外,本發(fā)明所提出的反射片與反射膜一體的結構,能更加地簡化本發(fā)明提出的背 光模塊的制作工藝。再者,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手段,能降低分離式光源的發(fā)光晶粒的使用量,同時能 夠降低背光模塊的制作成本,以及減少分離式光源熱源的產(chǎn)生以提高背光模塊的壽命。顯然地,依照上面實施例中的描述,本發(fā)明可能有許多的修正與變換。因此需要在 其附加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加以理解,除了上述詳細的描述外,本發(fā)明還可以廣泛 地在其它的實施例中施行。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申 請專利范圍;凡其它未脫離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 下述申請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彼此垂直;一分離式光源,用來照射該導光板的入光面;以及多個反射片,設置于該入光面上,并且相鄰于該分離式光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一第二長形反射片,該第二長形反射片設 置于該入光面的相對面上,并且平行于該多個反射片,當該第二長形反射片將該分離式光 源的光束反射至該多個反射片時,該多個反射片會將反射后的光源再反射并且射出該導光 板的出光面,其中該多個反射片設置于該分離式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入光面的暗帶區(qū) 域,以解決分離式光源在導光板上產(chǎn)生的亮暗帶問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位于該導光板的入光面上,其中該多個第一擴散片設置于該分離式 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入光面的區(qū)域,并且該多個第一擴散片與該多個反射片彼此交錯排 列;一第一長形反射片,位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并且該第一長形反射片相鄰于該多個 反射片;一反射膜,位于該導光板下方,并且該反射膜平行于該出光面;以及 多個高密度的微結構區(qū)域,位于該導光板內的暗帶區(qū)域。
4.一種背光模塊,包含 一導光板,包含 一第一入光面; 一第二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其中該第一入光面平行于該第二入光面,并且該第一入光面與該第二入光面分別垂直 于該出光面;一第一分離式光源及一第二分離式光源,該第一分離式光源用來照射該第一入光面, 而該第二分離式光源用來照射該第二入光面;多個第一反射片及多個第二反射片,該多個第一反射片設置于該第一入光面上并且相 鄰于該第一分離式光源,而該多個第二反射片設置于該第二入光面上并且相鄰于該第二分 離式光源。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設置于該第一分離式 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而該多個第二反射片設置于該第二分離式 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并且該多個第一反射片是相對于該第二分 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而該多個第二反射片是相對于該第一分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 二極管,再者,該多個第一反射片用以將該第二分離式光源反射并且從該導光板的出光面 射出,而該多個第二反射片用以將該第一分離式光源反射并且從該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多個第一擴散片,位于該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上,其中該多個第一擴散片設置于該第 一分離式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一入光面的區(qū)域,并且該多個第一擴散片與該多個第一 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多個第二擴散片,位于該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上,其中該多個第二擴散片設置于該第 二分離式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二入光面的區(qū)域,并且該多個第二擴散片與該多個第二 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一第一長形反射片,位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并且該第一長形反射片相鄰于該多個 第一反射片;一第二長形反射片,位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并且該第二長形反射片相鄰于該多個 第二反射片;以及一反射膜,位于該導光板下方,并且該反射膜平行于該出光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一第三入光面及一第四入光面,其中該第三入光面平行于該第四入光面,并且該第三 入光面及該第四入光面分別垂直于上述導光板的出光面;一第三分離式光源,相鄰于該第三入光面,其中該第三分離式光源垂直于該第一分離 式光源及該第二分離式光源;一第四分離式光源,相鄰于該第四入光面,其中該第四分離式光源垂直于該第一分離 式光源及該第二分離式光源;多個第三反射片,設置于該第三入光面上,并且該多個第三反射片相鄰于該第三分離 式光源;以及多個第四反射片,設置于該第四入光面上,并且該多個第四反射片相鄰于該第四分離 式光源。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含;多個第三擴散片,位于該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上,并且該多個第三擴散片設置于該第 三分離式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的區(qū)域,其中上述的多個第三擴散片與該多個 第三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多個第四擴散片位于該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上,并且該多個第四擴散片設置于該第四 分離式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的區(qū)域,其中上述的多個第四擴散片與該多個第 四反射片彼此交錯排列;一第三長形反射片,位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并且該第三長形反射片相鄰于該多個 第三反射片;一第四長形反射片,位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上,并且該第四長形反射片相鄰于該多個 第四反射片;一反射膜,位于該導光板下方,并且該反射膜平行于該出光面;以及 多個高密度的微結構區(qū)域,位于該導光板內的暗帶區(qū)域。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上述多個第三反射片設置于該第三分離式光 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三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而上述多個第四反射片設置于該第四分離式 光源投射于該導光板的第四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其中該多個第三反射片是相對于該第四分 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而該多個第四反射片是相對于該第三分離式光源的多個發(fā)光二極管。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上述的多個第三反射片用以將該第四分離 式光源反射并且從該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而該多個第四反射片用以將該第三分離式光源反射并且從該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通過上述的多個第一反射片、該多個第二反射片、該多 個第三反射片及該多個第四反射片,以解決分離式光源在導光板所產(chǎn)生的亮暗帶問題。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導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至少一出光面,其中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彼此垂直;至少一分離式光源,用來照射該導光板的入光面;以及多個反射片,設置于該入光面上,并且相鄰于該分離式光源。該背光模塊通過在光源投射于導光板的入光面的暗帶區(qū)域設置多個反射片,該多個反射片將光束在暗帶區(qū)域產(chǎn)生反射,使光線從導光板的出光面均勻地射出,以解決背光模塊的亮暗帶問題。
文檔編號F21V8/00GK101852363SQ20091013170
公開日2010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邱寬和, 陳怡礽 申請人:先進開發(f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