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的制作方法
背光模組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是有關于一種薄型化背光模組。背景技術:
背光模組(BacklightModule)應用于液晶顯示器(LCD)上,背光模組 設置于液晶顯示面板(LCD Panel)的下方,用以傲為液晶顯示面板的光源。 現(xiàn)有的背光模組主要由發(fā)光源(例如,冷陰極螢光管、熱陰極螢光管、發(fā)光 二極管)、反射板、導光板、擴散片、棱鏡片及固體框體等組裝而成。由發(fā)光 源發(fā)出的光線進入導光板后,將被導光板分散開并形成較為均勻的面光源, 反射板則用以增加光的使用效率,擴散片及棱鏡片則是用以提高光源亮度與 均勻度,固定框體是用來固定及保護這些構件。
在現(xiàn)有技術中,為了降低背光模組的厚度,固定框體的制作材料已經(jīng)用 金屬材料逐漸取代原先的塑膠材料,通常在金屬材料的固定框體(又可被稱 為背鐵框)的側邊均成型有多個固定片,每一固定片上均形成有一鎖固孔, 這樣就可以通過螺絲鎖固的方式將背光模組固定于液晶顯示器上。
由圖1至圖3所示的現(xiàn)有背鐵框90包括有四個邊框901、 902、 903、 904及 一底板905。這四個邊框901、卯2、 903、 904垂直于該底板905,分別稱為第 一邊框90K第二邊框902、第三邊框903及第四邊框904,由這四個邊框901、 902、 903、 904包圍形成一承載空間900。在第一邊框901、第二邊框902及第 三邊框903上各形成有二向外彎折且水平延伸的固定片卯6,固定片906上均形 成有一鎖固孔907。第一邊框901被折彎成U型,從而使得第一邊框卯l具有一 垂直于底板905的側壁9010及一自該側壁9010垂直彎折并朝向承載空間900水 平延伸的頂壁9012。位于該U型邊框(即第一邊框901)上的固定片906是自 第一邊框901的頂壁9012上沖壓成形,并朝遠離承載空間900的方向彎折延伸, 而在頂壁卯12上則形成有相應的缺口卯14。
請參照圖4所示的現(xiàn)有背光模組9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其中該背光模組9 是利用圖3所示的現(xiàn)有背鐵框90固定背光模組9的內(nèi)部構件?,F(xiàn)有背光模組9 包括有背鐵框90、反射板92、導光板94、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96,以及多個光學薄膜98。反射板92設置于背鐵框90的底板905上。導光板94位于反射板92 的上方。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96配置于導光板94的旁側,并位于背鐵框90的 第一邊框901的內(nèi)側。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96包含有若干個發(fā)光二極管960及 一電路板962。光學薄膜98位于導光板94的上方。
由于在第一邊框901上形成有兩個向外彎折的固定片906 (如圖3及圖4所 示的其中一個固定片卯6的細部結構),所以在第一邊框901的頂壁9012上就會 形成有兩個缺口9014 (如圖3及圖4所示的其中一個缺口9014的細部結構),當 導光板94安裝于背鐵框90上時,導光板94在缺口9014處就不能與第一邊框901 的頂壁9012相接觸,而是與空氣接觸。但是接觸介面不同會造成的亮度不均 勻的現(xiàn)象,為解決此一問題,在現(xiàn)有技術中,需要在第一邊框901的頂壁9012 與導光板94之間增加一反射片99,如圖4所示。但是在實際生產(chǎn)中,這種解決 方式會造成良率下降,并使得背光模組9成本上升。
此外,從圖2A及圖2B所示的斷面結構即可得知,由圖2A所示的第一邊框 901上固定片906所在位置的斷面抗彎能力明顯小于由圖2B所示的第一邊框 901上其余位置的斷面抗彎能力。換句話講,在現(xiàn)有背鐵框90的第一邊框901 上存在有結構缺陷,第一邊框901上固定片906所在位置的結構強度明顯較弱, 這樣會降低整個背光模組9的結構強度,而且更有可能導致整個液晶顯示器的 品質(zhì)不良,例如有可能會出現(xiàn)液晶顯示面板上的柔性電路板(FPC)剝離及液晶 顯示面板破片等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具有薄型化、結構強度均勻、 亮度均勻的特點。
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可以從本發(fā)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征中得到進一步 的了解。
為達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有 一固定框體、 一反射板、 一導光板、 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以及至少一光 學薄膜。該固定框體具有一底板、垂直于該底板的至少一邊框,以及形成于 該底板上方的一承載空間。在該固定框體的該至少一邊框上形成有至少一朝 遠離該承載空間的方向向外彎折并水平延伸的固定片,在該固定片上形成有 一鎖固孔。該反射板設置于該固定框體的該底板上。該導光板位于該反射板 的上方。該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配置于該導光板的一光入射側。該至少一光學薄膜位于該導光板的上方。該至少一邊框具有一垂直于該底板的側壁及一 垂直于該側壁的頂壁,且該頂壁是自該側壁垂直折彎并朝遠離該承載空間的 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固定片是位于該頂壁的邊緣,并且自該頂壁的邊緣朝遠 離該承載空間的方向水平延伸。
在上述固定框體的該至少一邊框上還配置有一補強板,且該補強板固定 貼靠在該至少一邊框的頂壁上。該補強板的面積大于該至少一邊框的頂壁的 面積。該補強板朝向該承載空間水平延伸,并與該導光板的上表面相接觸。
上述固定框體包括有四個邊框,這四個邊框相互連接并垂直于該底板, 分別稱為第一邊框、第二邊框、第三邊框及第四邊框,該承載空間是由這四 個邊框包圍而成。在第一邊框、第二邊框及第三邊框上各形成有二向外彎折 且水平延伸的固定片,每一固定片上均形成有一鎖固孔。
所述至少一邊框是指該第一邊框,且該第一邊框呈z型。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背光模組通過在固定框體的至少一邊框上配置 一補強板能夠提升固定框體的抗折彎強度,從而提升背光模組的整體結構強 度,而且由于該補強板是均勻覆蓋于導光板的一邊側的上表面,從而避免導 光板在該入光側漏光,并進一步改善亮度不均勻的問題。因此本發(fā)明背光模 組能夠向液晶顯示面板提供一均勻的亮度。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內(nèi)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
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l是現(xiàn)有背鐵框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A是沿著圖1中A-A線剖開后的背鐵框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2B是沿著圖1中B-B線剖開后的背鐵框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現(xiàn)有背鐵框的部分立體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4是現(xiàn)有背光模組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其中該背光模組是利用圖3所示
的現(xiàn)有背鐵框固定其內(nèi)部構件。
圖5是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固定框體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6A是沿著圖5中A-A線剖開后的固定框體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6B是沿著圖5中B-B線剖開后的固定框體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固定框體的部分立體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其中該背光模組是利用圖7所示的固定框體固定其內(nèi)部構件。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發(fā)明可用以實施的 特定實施例。本發(fā)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
「左」、「右」、「內(nèi)」、「外」、「側面」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 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fā)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 在以下實施例中,在不同的圖中,相同部分是以相同標號表示。 請參照圖5至圖7所示的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固定框體10的結構示意 圖,其中圖5是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固定框體10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6A 及圖6B是分別沿著圖5中A-A線及B-B線剖開后的固定框體10斷面結構示意 圖,以及圖7是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固定框體10的部分立體結構的放大示意 圖。
由圖5至圖7所示的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固定框體10包括有一底板11及 至少一個邊框12,在底板11上方形成有一承載空間100,在該至少一邊框12 上形成有至少一朝遠離該承載空間100的方向向外彎折并水平延伸的固定片 13,固定片13上形成有一鎖固孔130,從圖6A至圖7可知,本發(fā)明的該至少一 邊框12是呈Z型。在本實施例中,固定框體10包括有四個邊框14、 15、 16、 17, 這四個邊框14、 15、 16、 17相互連接并垂直于該底板11,分別稱為第一邊框
14、 第二邊框15、第三邊框16及第四邊框17,承載空間100是由這四個邊框14、
15、 16、 17包圍而成。第一邊框14、第二邊框15及第三邊框16上各形成有兩 個向外彎折且水平延伸的固定片13,在固定片13上均形成有一鎖固孔130。
下面就以第一邊框14為例對本發(fā)明的該至少一邊框12的結構做出詳細描述。
請參照圖5至圖7所示,本發(fā)明固定框體10與圖1至圖3所示的現(xiàn)有背鐵框 90的不同之處在于本發(fā)明固定框體10的第一邊框14 (即該至少一邊框12) 是被折彎成Z型,從而使得第一邊框具有一垂直于底板11的側壁140及一垂直 于該側壁140的頂壁142,且該頂壁142是自該側壁140垂直折彎并朝遠離承載 空間100的方向水平延伸。位于第一邊框上的兩個固定片13是位于該頂壁142 的邊緣,并且自該頂壁142的邊緣朝遠離承載空間100的方向水平延伸。
請參照圖5至圖7所示,在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第一邊框14上還配置有 一補強板18,補強板18的面積大于第一邊框14的頂壁142面積,該補強板18能夠固定貼靠在該第一邊框14的頂壁142上,并朝向該承載空間100水平延伸 一段距離。例如可以通過粘合的方式將補強板18的下表面粘貼于第一邊框14 的頂壁142的上表面,而且由于補強板18的面積大于第一邊框14的頂壁142面 積,所以當補強板18的下表面粘貼于第一邊框14的頂壁142的上表面上時,補 強板18就會伸入承載空間100,從而能夠與背光模組1的導光板30相接觸,以 提供遮光的作用,使得背光模組l的亮度均勻。本發(fā)明通過這種結構設置可 以使得固定框體10的第一邊框具有均勻的結構強度,例如從圖6A及圖6B所示 的斷面結構即可得知,由圖6A所示沿A-A線剖開的斷面抗彎能力基本上與由 圖6B所示的沿B-B線剖開的斷面抗彎能力相同。
請參照圖8所示的本發(fā)明其中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其中該背光模組1是利用圖7所示的固定框體10固定其內(nèi)部構件。本發(fā)明其中 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包括有固定框體10、反射板20、導光板30、發(fā)光二極管 陣列光源40,以及至少一光學薄膜50。其中反射板20、導光板30、發(fā)光二極 管陣列光源40及至少一光學薄膜50均容置于該固定框體10的承載空間100(標 號100可參見圖5中所示)內(nèi)。詳細來講,反射板20設置于固定框體10的底板 ll上;導光板30位于反射板20的上方;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40配置于導光板 30的一光入射側,并位于固定框體10的第一邊框14的內(nèi)側,發(fā)光二極管陣列 光源40包含有若干個發(fā)光二極管42及一電路板44;光學薄膜50位于導光板30 的上方。
請參照圖8所示,由于在第一邊框14上配置有補強板18,該補強板18伸入 承載空間IOO (標號100可參見圖5中所示),并均勻覆蓋且接觸導光板30的一 邊側,從而避免出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中導光板30接觸面不連續(xù)的問題。
總的來講,本發(fā)明背光模組1通過在固定框體10的至少一邊框12 (如第一 邊框14)上配置一補強板18能夠提升固定框體10的抗折彎強度,從而提升背 光模組l的整體結構強度,而且由于該補強板18是均勻覆蓋于導光板30的一邊 側的上表面,從而避免導光板30漏光,并進一步改善亮度不均勻的問題。因 此,本發(fā)明背光模組l能夠向液晶顯示面板提供一均勻的亮度。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組,包含有一固定框體、一反射板、一導光板、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以及至少一光學薄膜,其中該固定框體具有一底板、垂直于該底板的至少一邊框,以及形成于該底板上方的一承載空間;在該固定框體的該至少一邊框上形成有至少一朝遠離該承載空間的方向向外彎折并水平延伸的固定片,在該固定片上形成有一鎖固孔;該反射板設置于該固定框體的該底板上;該導光板位于該反射板的上方;該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配置于該導光板的一光入射側;該至少一光學薄膜位于該導光板的上方;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邊框具有一垂直于該底板的側壁及一垂直于該側壁的頂壁,且該頂壁是自該側壁垂直折彎并朝遠離該承載空間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固定片是位于該頂壁的邊緣,并且自該頂壁的邊緣朝遠離該承載空間的方向水平延伸。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在該固定框體的該至少 一邊框上還配置有一補強板,且該補強板固定貼靠在該至少一邊框的頂壁上。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補強板的面積大于該 至少一邊框的頂壁的面積。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補強板朝向該承載空 間水平延伸,并與該導光板的上表面相接觸。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框體包括有四個 邊框,這四個邊框相互連接并垂直于該底板,分別稱為第一邊框、第二邊框、 第三邊框及第四邊框,該承載空間是由這四個邊框包圍而成。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邊框、第二邊框 及第三邊框上各形成有二向外彎折且水平延伸的固定片,每一固定片上均形 成有一鎖固孔。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至少一邊框是指該第 一邊框。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邊框呈Z型。
9.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 包含有若干個發(fā)光二極管及一 電路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背光模組,包含有一固定框體、一反射板、一導光板、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及至少一光學薄膜。固定框體具有一底板、至少一邊框及一承載空間。在固定框體的該至少一邊框上形成有至少一朝遠離承載空間的方向向外彎折并水平延伸的固定片,固定片上形成有一鎖固孔。反射板設置于固定框體的底板上。導光板位于反射板的上方。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光源配置于導光板的一光入射側。至少一光學薄膜位于導光板的上方。該至少一邊框具有一垂直于底板的側壁及一垂直于側壁的頂壁,且頂壁是自側壁垂直折彎并朝遠離承載空間的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固定片是位于頂壁的邊緣,并且自頂壁的邊緣朝遠離承載空間的方向水平延伸。
文檔編號F21S8/00GK101561101SQ20091014144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5月12日
發(fā)明者張新安, 陳柏宏, 黃達人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