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及可固定纜線的固定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是關(guān)于一種背光模組及其固定蓋,尤指一種可固定纜線的背光模組及其固定蓋。
背景技術(shù):
液晶顯示器中的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LCDpanel)是關(guān) 鍵零組件之,由于液晶本身不發(fā)光,背光模組的功能即在于供應(yīng)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 光源,通過簡潔有效的光機構(gòu)轉(zhuǎn)化成高亮度且均一輝度的面光源產(chǎn)品,而背光模組發(fā)出的 光線經(jīng)由液晶的轉(zhuǎn)換使液晶顯示面板能正常顯示影像。液晶顯示面板現(xiàn)已廣泛應(yīng)用于監(jiān)視 器、筆記本電腦、數(shù)碼相機及投影機等具成長潛力的電子產(chǎn)品,尤以筆記本電腦及LCD監(jiān)視 器等大尺寸用面板需求最大,也因此對于背光模組需求成長也日趨強烈。
請參閱圖1,圖1為已知一背光模組10與一液晶面板11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背光 模組10主要由一發(fā)光源(例如冷陰極熒光管、熱陰極熒光管、發(fā)光二極管)14、一反射板 (Reflector) 16、一導(dǎo)光板(Light Guide Plate) 15、一擴散片(Diffusion Sheet) 13、一棱 鏡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12及一外框17等組件組裝而成。發(fā)光源14 一般為 一冷陰極射線管,發(fā)光源14射出的光線進入導(dǎo)光板15后,會導(dǎo)引射入的光線將其分布成均 勻的面光源,反射板16會將射入底面的光線反射回導(dǎo)光板15中,以增加光線的使用效率。 由導(dǎo)光板15射出的光線在經(jīng)由擴散片13的均光作用與棱鏡片12的集光作用以提高光線 的亮度與均勻度后,接著再射入液晶面板11內(nèi),以使液晶面板11顯示影像。此外,外框17 是用來包覆及保護上述零件。 請參閱圖2。圖2為已知一背光模組20的部分示意圖。背光模組20的一燈源線 23由背光模組20的背面出線并固定,其固定方式通常是使用背光模組20的一外框21延 伸而成的一卡勾22以固定之。然而,由圖2可知,若卡勾22太靠近背光模組20的邊緣,則 會導(dǎo)致燈源線23偏出背光模組20的外側(cè)。如此一來,在接下來的組裝過程中,外露的燈源 線23就會很容易被顯示器內(nèi)部的金屬件刮傷,進而影響顯示器的運作,甚至?xí)霈F(xiàn)內(nèi)部電 路短路的問題。 請參閱圖3,圖3為另一已知背光模組30的部分示意圖。由圖3可知,若背光模組 30內(nèi)的一擋板31與一卡勾33之間的間隙過大,則會出現(xiàn)對穿過其間的一燈源線34夾持力 不足的問題,只要稍微的外力拉扯就容易使燈源線34從擋板31與卡勾33的夾持中脫離。 若擋板31與卡勾33之間的間隙過小,則容易出現(xiàn)燈源線34的外緣包覆被刮傷的問題。所 以不管是如圖2或圖3所示的固定燈源線的方式都在使用上有些限制或缺陷。
請參閱圖4,圖4為另一已知背光模組40的分解示意圖。由圖4可知,背光模組40 中的固定蓋41僅以扣合的方式連接于基板42上,也就是說,固定蓋41與基板42為可分離的元件,因此在維修時,固定蓋41往往會從基板42上拆卸下來以利后續(xù)的維修,等到維修 完畢后,再把固定蓋41裝回基板42上,如此一來,不僅會造成維修上的不便,更容易會因一 時的疏忽而造成固定蓋41的遺失。此外,固定蓋41與基板42僅以扣合的方式連接,故容 易形成間隙空間,進而在如圖4所示的開孔32處產(chǎn)生漏光的現(xiàn)象而減損液晶面板的亮度。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可固定纜線的固定蓋,可使固定蓋滑動地 卡合于第一基板上的嵌合部。 本發(fā)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可固定纜線的固定蓋,可利用遮光平面
遮住第二基板的開孔,以防止燈源從開孔射出光線而減損液晶面板的亮度。
本發(fā)明的目的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一第一基板,具有一
凹槽;一第二基板,具有一板體及一扣勾,該扣勾突出于該板體,該第二基板設(shè)置于該第一
基板的上方并與該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一燈源,設(shè)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nèi);一
纜線,位于該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該燈源;一固定蓋,設(shè)置于該第二基板的上方,該固
定蓋包含一護持部,與該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該纜線;一旋轉(zhuǎn)
軸,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一側(cè),且卡合于該扣勾,用來于轉(zhuǎn)動時帶動該護持部;一插梢,延
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二側(cè),用來插入該第一基板的所述凹槽。 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用于固定纜線的固定蓋,是位于一基板上,該固定蓋包含一護 持部,與該基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一纜線;一旋轉(zhuǎn)軸,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 一側(cè),用來于轉(zhuǎn)動時帶動該護持部;一插梢,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二側(cè),用來插入一凹槽。
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一第一基板,具有一旋轉(zhuǎn)軸;一第 二基板,具有一板體及一扣勾,該扣勾突出于該板體,該第二基板設(shè)置于該第一基板的上方 并與該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一燈源,設(shè)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nèi);一纜線,位于該 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該燈源;一固定蓋,設(shè)置于該第二基板的上方,包含一護持部,與 該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該纜線;一夾持機構(gòu),延伸自該護持部的 一第一側(cè),用來夾持該旋轉(zhuǎn)軸;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二側(cè);一第一卡勾, 延伸自該第一延伸部,用來卡合該第二基板的該扣勾。 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固定蓋,是用于固定一纜線于一基板上,該固定蓋包含一護持 部,與該基板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該纜線;一夾持機構(gòu),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 一側(cè),用來夾持一旋轉(zhuǎn)軸;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二側(cè);一第一卡勾,延伸 自該第一延伸部,用來卡合該基板的一扣勾。 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一第一基板,具有一嵌合部;一第二 基板,具有一板體及一扣勾,該扣勾突出于該板體,該第二基板設(shè)置于該第一基板的上方并 與該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一燈源,設(shè)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nèi);一纜線,位于該第 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該燈源;一固定蓋,設(shè)置于該第二基板的上方,該固定蓋包含一護 持部,與該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該纜線;一滑槽,延伸自該護持部 的一第一側(cè),用來滑進該第一基板的所述嵌合部;一卡勾,延伸自該護持部的該第一側(cè),用 來卡合該第一基板的該嵌合部。 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固定蓋,是用于固定一纜線于一基板上,該固定蓋包含一護持部,與該基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該纜線;一滑槽,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一 側(cè);一卡勾,延伸自該護持部的該第一側(cè),用來卡合另一基板。 綜上所述,相比已知技術(shù)的固定蓋僅以扣合的方式連接于基板上的機構(gòu)設(shè)計,本 發(fā)明是利用固定蓋的旋轉(zhuǎn)軸扣合于基板的扣勾上、或是利用固定蓋的夾持機構(gòu)夾持住基板 的旋轉(zhuǎn)軸的機構(gòu)設(shè)計,或是利用固定蓋的卡勾扣合住基板的嵌合部的方式以達到將固定蓋 固定于基板上的目的,如此一來,本發(fā)明不僅可簡化現(xiàn)有技術(shù)因固定蓋與基板為可分離的 元件所帶來的繁復(fù)拆除流程,并可避免因一時疏失而遺失固定蓋的問題,同時可利用遮光 平面遮住第二基板的開孔,以防止燈源從開孔射出光線而減損液晶面板的亮度。
圖1為已知背光模組與液晶面板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已知背光模組的部分示意圖。
圖3為另一已知背光模組的部分示意圖。
圖4為另一已知背光模組的分解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液晶屏幕的部分示意圖。
圖6為圖5液晶屏幕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7為圖5固定蓋的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液晶屏幕的部分示意圖。
圖9為圖8液晶屏幕沿著9-9'剖面線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0為圖8固定蓋的放大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背光模組的部分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背光模組沿著12-12'剖面線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3為圖11固定蓋的放大示意圖。
圖14為圖11嵌合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1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固定蓋的放大示意圖。
圖16為對應(yīng)圖15固定蓋的嵌合部的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號
10 、20 、30 、40 、1100背光模組 12棱鏡片 14發(fā)光源 16反射板
22、 33、526、1201、1502卡勾
23、 34、506、806、1110纜線 31擋板
42基板500、800液晶屏幕 502、802、1112第-505 、805燈源 512孔洞
516、814、1207扣勾
11液晶面板 13擴散片 15導(dǎo)光板 17、21外框
41、508、808、1108、1500固定蓋
504、804、1114第二基板 510U404凹槽 514、812、1102板體 518、816、1208護持部
519、817、1202第一側(cè) 521、821、1204第二側(cè) 524平板 32、 1203開孔 820第一延伸部 824第二延伸部 1104、 1600嵌合部 1302滑槽
520 、810旋轉(zhuǎn)軸 522插梢
1106遮光平面 818夾持機構(gòu) 822第一^f^勾 826第二卡勾 1205突出部
1402、 1602凸起結(jié)構(gòu)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同時參閱圖5及圖6,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背光模組500的部分示意圖,圖6 為圖5背光模組500部分剖面示意圖。背光模組500包含第一基板502(如框架)、第二基 板504 (如背板)、燈源505、纜線506以及固定蓋508,第一基板502具有凹槽510以及孔洞 512,孔洞512形成于凹槽510的一側(cè)。第二基板504設(shè)置于第一基板502的上方并與第一 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且第二基板504具有板體514及扣勾516,扣勾516突出于板體 514且位于板體514的邊緣。燈源505設(shè)置于第二基板504下方的第一容置空間內(nèi)。纜線 506是利用固定蓋508固持于第二基板504上并耦接于燈源505。值得一提的是,扣勾516 的位置可不受上述的限制,也就是說,扣勾516也可適應(yīng)設(shè)計上的需求而改設(shè)于板體514的 其它位置。接著請參閱圖6及圖7,圖7為圖5固定蓋508的放大示意圖。固定蓋508包含 護持部518、旋轉(zhuǎn)軸520,以及插梢522。護持部518包含一第一側(cè)519、一第二側(cè)521、及一 平板524。平板524是用來與第二基板504共同形成容置纜線506的一第二容置空間。由 圖7可知,旋轉(zhuǎn)軸520延伸自護持部518的第一側(cè)519,用來于轉(zhuǎn)動時帶動護持部518。插 梢522的一端另包含一卡勾526,插梢522的另一端延伸自護持部518的第二側(cè)521,插梢 522是用來插入第一基板502的凹槽510并將卡勾526扣合于孔洞512內(nèi),插梢522可為一 U型彈片。 于此針對固定蓋508的機構(gòu)進行詳細的說明。請參閱圖6及圖7,為了使固定纜線 506的固定蓋508在維修過程中無需脫離第二基板504上的扣勾516處,在本實施例中固定 蓋508的旋轉(zhuǎn)軸520是卡合于第二基板504的扣勾516,如此旋轉(zhuǎn)軸520即可帶動護持部 518以第二基板504上的扣勾516為支點旋轉(zhuǎn),而當旋轉(zhuǎn)軸520旋轉(zhuǎn)護持部518以使固定蓋 508的插梢522(于本實施例中為U型彈片)插入第一基板502的凹槽510時,護持部518 與第二基板504即可共同形成上述的第二容置空間以容置纜線506,此時,由于固定蓋508 的卡勾526為斜面結(jié)構(gòu),因此接下來,使用者只要將插梢522再往下壓入凹槽510內(nèi),卡勾 526即能嵌入位于凹槽510的一側(cè)的孔洞512內(nèi),以使固定蓋508固定于第一基板502上, 如此一來,如圖5所示,纜線506即可由固定蓋508的護持部518以及第二基板504所共同 形成的容置空間,而得到進一步的的固定與保護。 此外,若需移動纜線506時,本實施例固定蓋508可不需自第二基板504的扣勾 516處拆除,本實施例拆解固定蓋508的步驟如下,首先扳動卡合于凹槽510內(nèi)的固定蓋 508的插梢522,以使插梢522上的卡勾526自凹槽510的孔洞512中離開,進而解開第一 基板502與固定蓋508的固定,此時,再利用固定蓋508的旋轉(zhuǎn)軸520帶動護持部518以扣勾516為支點并朝遠離第一基板502的方向旋轉(zhuǎn)而回到如圖6所示的位置,此時,纜線506 即可移開,但由于固定蓋508的旋轉(zhuǎn)軸520依然卡合于第二基板504的扣勾516內(nèi),因此可 避免現(xiàn)有技術(shù)因固定蓋與基板為可分離的元件所造成的繁復(fù)拆除流程以及常因一時疏失 而遺失固定蓋的問題。 請參閱圖8及圖9,圖8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背光模組800的部分示意圖,圖9為 圖8的背光模組800沿著9-9'剖面線的部分剖面示意圖。背光模組800包含有第一基板 802 (如框架)、第二基板804 (如背板)、燈源805、纜線806,以及固定蓋808。第一基板802 具有旋轉(zhuǎn)軸810。第二基板804具有板體812以及扣勾814,扣勾814突出于板體812上。 纜線806是利用固定蓋808固持于第二基板804上并耦接于燈源805。接著請參閱圖10, 圖10為圖8固定蓋808的放大示意圖。固定蓋808包含有護持部816、夾持機構(gòu)S18、第一 延伸部820,以及第一卡勾822。護持部816是用來與第二基板804共同形成容置纜線806 的容置空間。夾持機構(gòu)818是延伸自護持部816的第一側(cè)817,由圖10可知,夾持機構(gòu)818 為爪形夾持機構(gòu),用來夾持第一基板802的旋轉(zhuǎn)軸810。第一延伸部820延伸自護持部816 的第二側(cè)821 。第一卡勾822延伸自第一延伸部820,用來卡合第二基板804的扣勾814 (如 圖9所示)。 于此針對固定蓋808的機構(gòu)進行詳細的說明。請同時參閱圖8、圖9以及圖10,為 了使固定纜線806的固定蓋808在維修過程中無需脫離第二基板804,在本實施例中固定蓋 808的夾持機構(gòu)818是夾持住第一基板802的旋轉(zhuǎn)軸810,如此即可帶動護持部816以第一 基板802的旋轉(zhuǎn)軸810為支點旋轉(zhuǎn),而當旋轉(zhuǎn)軸810旋轉(zhuǎn)護持部816以使固定蓋808上延 伸自第一延伸部820的第一卡勾822碰觸到第二基板804上的扣勾814時,第二基板804 與護持部816即可共同形成容置空間以容置纜線806,此時,使用者只要將第一卡勾822朝 扣勾814的方向再往下壓入,第一卡勾822即能嵌入扣勾814內(nèi)(如圖9所示),以使固定 蓋808固定于第二基板804上,如此一來,如圖8所示,纜線806即可由固定蓋808的護持 部816以及第二基板804所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間,而得到進一步的的固定與保護。
此外,若需移動纜線806時,本實施例固定蓋808可不需自第一基板802的旋轉(zhuǎn) 軸810上拆除,本實施例拆解固定蓋808的步驟如下,首先扳動卡合于扣勾814內(nèi)的固定蓋 808的第一卡勾822以使固定蓋808的第一卡勾822自扣勾814中離開,進而解開第二基板 804與固定蓋808的固定,此時,再利用固定蓋808的旋轉(zhuǎn)軸810帶動護持部816以第一基 板802的旋轉(zhuǎn)軸810為支點并朝遠離第二基板804的方向旋轉(zhuǎn),如此纜線806即可移開,但 由于固定蓋808的夾持機構(gòu)818依然夾持在第一基板802的旋轉(zhuǎn)軸810上,因此即可避免 現(xiàn)有技術(shù)因固定蓋與基板為可分離的元件所造成的繁復(fù)拆除流程以及常因一時疏失而遺 失固定蓋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扣勾814的位置可不受上述的限制,也就是說,扣勾814也可依據(jù) 設(shè)計上的需求以及纜線806的位置而改設(shè)于板體812的其它位置。此外,固定蓋的卡勾與 扣勾的嵌合可不限于上述的數(shù)量,舉例來說,如圖10所示,固定蓋808可另包含一第二延伸 部824以及一第二卡勾826。第二延伸部824延伸自護持部816的第二側(cè)821,而第二卡勾 826延伸自第二延伸部824,第二卡勾826是用來卡合第二基板804的扣勾814,第一延伸部 820與第二延伸部824分別設(shè)于扣勾814的相反兩側(cè),如此固定蓋808即可由第一卡勾822 以及第二卡勾826分別與扣勾814扣合,進而更為穩(wěn)固地連接于第二基板804上。
請參閱圖11及圖12,圖11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背光模組1100的部分示意圖,圖 12為圖11的背光模組1100沿著12-12'剖面線的部分剖面示意圖。背光模組1100包含有 第一基板1112 (如框架)、第二基板1114(如背板)、纜線1110,以及固定蓋1108。第一基 板1112具有嵌合部1104。第二基板1114具有板體1102以及扣勾1207。扣勾1207突出于 板體1102上。纜線1110是利用固定蓋1108固持于第二基板1114上并耦接于燈源。接著 請參閱圖13,圖13為圖11固定蓋1108的放大示意圖。固定蓋1108包含有護持部1208、 滑槽1302、卡勾1201,以及遮光平面1106。護持部1208是用來與第二基板1114共同形成 容置纜線1110的容置空間。接著請同時參閱圖14,圖14為圖11嵌合部1104的放大示意 圖?;?302是延伸自護持部1208的一第一側(cè)1204,是用來卡合第一基板1112的嵌合 部1104上的一凹槽1404??ü?201是延伸自護持部1208的第一側(cè)1204,用來卡合嵌合 部1104的一凸起結(jié)構(gòu)1402。遮光平面1106設(shè)置于護持部1108的一第二側(cè)1202。
于此針對固定蓋1108的機構(gòu)進行詳細的說明。請同時參閱圖11、圖12、圖13以 及圖14為了使固定纜線1110的固定蓋1108在維修過程中無需脫離第二基板1114,使用 者可將位于固定蓋1118的第二側(cè)1202上的遮光平面1106卡合于第二基板1114上的扣勾 1207,于此同時,位于固定蓋1108的第一側(cè)1204上的滑槽1302即可滑進第一基板1112的 嵌合部1104,而延伸自護持部1208的第一側(cè)1204的卡勾1201則是扣合于嵌合部1104的凸 起結(jié)構(gòu)1402上,如此一來,固定蓋1108可由遮光平面1106與扣勾1207的卡合、滑槽1302 與凹槽1404的卡合,以及卡勾1201與凸起結(jié)構(gòu)1402的扣合而固定于第一基板1112與第 二基板1114上,因此,如圖12所示,纜線1110即可由固定蓋1108的護持部1208以及第二 基板1114所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間,而得到進一步的固定與保護。此外,由圖12可知,當固 定蓋1108固定于第二基板1114時,固定蓋1108的遮光平面1106可遮住第二基板1114的 開孔1203,故可防止位于第二基板1114下方的燈源從開孔1203射出光線。
除此之外,若想要卸除固定蓋1108分別與第一基板1112和第二基板1114的組 裝,可朝圖12所示的箭頭A方向?qū)ü?201的突出部1205施力,以推動卡勾1201自第一 基板1112的凸起結(jié)構(gòu)1402上松脫,接下來再將固定蓋1118的滑槽1302順著嵌合部1104 的凹槽1404滑出,直到遮光平面1106完全退出與扣勾1207的卡合為止,如此即可完成卸 除固定蓋1108的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實施例固定蓋的機構(gòu)不限上述的說明,舉例來說,請同時參閱
圖15以及圖16,圖1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固定蓋1500的放大示意圖,圖16為對應(yīng)圖15
固定蓋1500的嵌合部1600的放大示意圖。由圖15可知,固定蓋1500具有一組卡勾1502,
用來扣合如圖16所示的凸起結(jié)構(gòu)1602,然而,本發(fā)明的卡勾數(shù)量以及卡合方向可不受上述
實施例的限制,意即固定蓋的卡勾數(shù)量可多于上述實施例的數(shù)量且卡勾方向也可變更,如
方向改為朝上,也就是說,卡勾方向、卡勾數(shù)量與凸起結(jié)構(gòu)的位置依據(jù)實際需要調(diào)整。 綜上所述,相比已知技術(shù)的固定蓋僅以扣合的方式連接于基板上的機構(gòu)設(shè)計,本
發(fā)明是利用固定蓋的旋轉(zhuǎn)軸扣合于基板的扣勾上、或是利用固定蓋的夾持機構(gòu)夾持住基板
的旋轉(zhuǎn)軸的機構(gòu)設(shè)計,或是利用固定蓋的卡勾扣合住基板的嵌合部的方式以達到將固定蓋
固定于基板上的目的,如此一來,本發(fā)明不僅可簡化現(xiàn)有技術(shù)因固定蓋與基板為可分離的
元件所帶來的繁復(fù)拆除流程,并可避免因一時疏失而遺失固定蓋的問題。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具體實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構(gòu)思和范圍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組件的置換,或依本發(fā)明專利 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皆應(yīng)仍屬本專利涵蓋之范疇。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組包含一第一基板,具有一嵌合部;一第二基板,具有一板體及一扣勾,該扣勾突出于該板體,該第二基板設(shè)置于該第一基板的上方并與該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一燈源 設(shè)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nèi);一纜線,位于該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該燈源;一固定蓋,設(shè)置于該第二基板的上方,該固定蓋包含一護持部,與該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該纜線;一滑槽,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一側(cè),用來滑進該第一基板的所述嵌合部;一卡勾,延伸自該護持部的該第一側(cè),用來卡合該第一基板的該嵌合部。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嵌合部更進一步包含 一凹槽,用來容置該固定蓋的該滑槽; 一凸起結(jié)構(gòu),用來卡合該固定蓋的該卡勾。
3. 如權(quán)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固定蓋另包含一遮光平面,設(shè)置于該 護持部的一第二側(cè)。
4. 一種固定蓋,是用于固定一纜線于一基板上,其特征在于該固定蓋包含 一護持部,與該基板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間以用來容置該纜線; 一滑槽,延伸自該護持部的一第一側(cè);一卡勾,延伸自該護持部的該第一側(cè),用來卡合另一基板。
5. 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蓋,其特征在于該固定蓋另包含一遮光平面,設(shè)置于該護 持部的一第二側(c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為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燈源、一纜線以及一固定蓋。第一基板具有一凹槽。第二基板具有一板體及一扣勾,扣勾是突出于板體,第二基板設(shè)置于第一基板的上方并與第一基板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燈源設(shè)置于第一容置空間內(nèi),以及一纜線位于該第二基板的上方并耦接于燈源。固定蓋位于第二基板的上方,其包含一護持部、一旋轉(zhuǎn)軸,以及一插梢。旋轉(zhuǎn)軸延伸自護持部的一第一側(cè),用來于轉(zhuǎn)動時帶動護持部。插梢延伸自護持部的一第二側(cè),用來插入第一基板的凹槽。如此一來,護持部可與第二基板共同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以容置纜線。
文檔編號F21V17/10GK101782208SQ20101013541
公開日2010年7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1月18日
發(fā)明者丘振銘, 盧芳志, 陳俊名, 黃俊瑋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