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塊,且特別是涉及一種可使導光板的入光面鄰接發(fā)光模塊的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現有的液晶顯示器皆需由背光模塊提供面光源,背光模塊又可區(qū)分為側照式背光模塊與直下式背光模塊兩種,而側照式背光模塊的成本較低,因此被廣為使用。側照式背光模塊一般包括有前框和背板,前框和背板互相連接以形成容置空間,容置空間容置有光學膜片、導光板、反射片、發(fā)光模塊與散熱板。光學膜片與反射片分別配置于導光板的上方與下方,導光板的側邊則包括有相接的入光面與端面。發(fā)光模塊固定在散熱板上,散熱板通常采用金屬制,以利于發(fā)光模塊的散熱。散熱板固定于背板上,且發(fā)光模塊是以面對入光面的方向配置于導光板的側邊,因此發(fā)光模塊所產生的光線得以進入導光板,再藉由導光板、光學膜片和反射片的光學作用使光線均勻混合,以產生面光源。在設計背光模塊時,導光板的入光面和發(fā)光模塊之間一般會留有間隙,此間隙是為了提供導光板熱脹冷縮的空間,以避免導光板熱膨脹時壓迫到發(fā)光模塊,使發(fā)光模塊損壞或產生位移而影響運作。但間隙的存在會讓光線漏出,從而降低發(fā)光效率。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 目的在提出一種背光模塊,使導光板的入光面鄰接發(fā)光模塊,以致入光面與發(fā)光模塊之間不具有間隙,但同時又可避免導光板熱膨脹時壓迫到發(fā)光模塊。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背光模塊,其包括有:背板、第一散熱板、發(fā)光模塊、定位組件與導光板。背板的側邊包括有背板定位部。第一散熱板包括有相應于背板定位部的散熱板定位部、第一定位部與側板。散熱板定位部配置于第一散熱板的側邊,側板配置于第一散熱板的另一側邊,第一定位部配置于第一散熱板的邊角。第一散熱板配置于背板上方,散熱板定位部與背板定位部互相接合。發(fā)光模塊固接于側板。定位組件包括有相應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與抵持部,抵持部配置于定位組件的側邊,第二定位部與第一定位部互相接合,定位組件與第一散熱板迭合。導光板的側面包括有入光面與端面,端面與入光面相接,端面包括有相應于背板定位部的導光板定位部與相應于抵持部的定位凸塊。導光板配置于第一散熱板上方,導光板定位部與背板定位部互相接合,抵持部抵持定位凸塊,由此,入光面鄰接發(fā)光模塊。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背光模塊還包括有固件,固件連接第二定位部與第一定位部,定位組件固接于第一散熱板。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定位組件配置于導光板與第一散熱板之間。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與第二定位部為通孔,第一定位部為圓形孔,第二定位部為橢圓形孔、膠囊形孔、長方形孔或其它具有長形結構的孔。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固件為螺絲,第一定位部包括有相應于所述螺絲的內螺紋。固件通過第二定位部且鎖接于第一定位部,固件與第一散熱板夾持且固定定位組件。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定位組件具有相應于側板與發(fā)光組件的缺口。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散熱板定位部與導光板定位部分別具有相應于背板定位部的一第一讓位空間與一第二讓位空間。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背板定位部為柱體。抵持部為L字型的彎折片。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背光模塊還包括有反射片、復數光學膜片與前框。反射片配置于導光板下方,光學膜片配置于導光板上方,前框與背板互相連接以形成容置空間,容置空間容置有光學膜片、導光板、反射片、第一散熱板、定位組件與發(fā)光模塊。本發(fā)明所提出的一種背光模塊,使導光板的入光面鄰接發(fā)光模塊,以致入光面與發(fā)光模塊之間不具有間隙,可避免發(fā)光模塊所產生的光線從間隙漏出,因此可提高發(fā)光效率。同時,第一散熱板與定位組件僅與導光板相接,并未固接于背板,因此當導光板產生熱脹冷縮時,導光板、第一散熱板與定位組件可同步位移,因此可避免導光板在熱膨脹時壓迫到發(fā)光模塊以及在冷收縮時產生間隙的情況。為讓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使該領域技術人員更易理解,下文舉一優(yōu)選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爆炸圖。圖2示出了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的連接結構的剖視圖。圖3示出了本 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入光面與發(fā)光模塊的鄰接結構的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背光模塊110:背板111:背板定位部120:第一散熱板121:第一通孔122:散熱板定位部1221:第一定位口123:側板130:發(fā)光模塊140:第二散熱板141:第二通孔142:抵持部143:缺口150:固件160:反射片170:導光板171:入光面172:端面173:定位凸塊174:導光板定位部1741:第一凸塊1742:第二凸塊1743:第二定位口180:光學膜片190:前框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同時參閱圖1、圖2與圖3,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爆炸圖,圖2示出了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第一通孔與第二通孔的連接結構的剖視圖,圖3示出了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入光面與發(fā)光模塊的鄰接結構的示意圖。背光模塊100包括有背板110、第一散熱板120、發(fā)光模塊130、定位組件、固件150、反射片160、導光板170、復數光學膜片180與前框190。前框190與背板110互相連接以形成容置空間,光學膜片180、導光板170、反射片160、第一散熱板120、定位組件、發(fā)光模塊130與固件150則容置于此容置空間內。在本實施例中,定位組件為第二散熱板140。背板110包括有背板定位部111,背板定位部111為背板110側邊的內側表面往上方凸伸的柱體。第一散熱板120包括有相應于背板定位部111的散熱板定位部122、第一定位部與側板123,第一散熱板120配置于背板110上方。散熱板定位部122配置于第一散熱板120的側邊,側板123配置于第一散熱板120的另一側邊,第一定位部配置于第一散熱板120的邊角,散熱板定位部122包括有第一定位口 1221,第一散熱板120置放于背板110上時,背板定位部111會對準并通過第一定位口 1221,第一定位口 1221與背板定位部111互相定位且互相接合,更具體而言,第一定位口 1221具有相應于背板定位部111的第一讓位空間,使第一散熱板120定位于背板110上,且容許第一散熱板120沿X軸與y軸作有限度的位移。側板123是由第一散熱板120的另一側邊往上方延伸,因此側板123與第一散熱板120大體上為互相垂直,發(fā)光模塊130則固接于側板123上且其朝向y方向發(fā)光。需注意的是,發(fā)光模塊130是與第一散熱板120相接,而非與第二散熱板140相接,因第二散熱片140是用以抵持導光板170使其鄰接發(fā)光摸組130,具體說明將詳述于后。第二散熱板140包括有相應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與抵持部142,抵持部142為L字型的彎折片。抵持部142配置于第二散熱板140的側邊。第二散熱板140配置于第一散熱板120上方 ,且第二定位部與第一定位部互相定位且互相接合,且第一散熱板120與第二散熱板140迭合。第二散熱板140還具有相應于側板123與發(fā)光組件130的缺口 143,使組裝后的側板123與發(fā)光組件130可配置于缺口 143。第一散熱板120、第二散熱板140與背板110為金屬材質,以利于散熱。導光板170下方貼合有反射片160,且其配置于第一散熱板120上方,且導光板170與第一散熱板120之間夾有第二散熱板140,光學膜片180則配置于導光板170上方。導光板170的材質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其側面包括有入光面171與端面172,入光面朝向負y方向,端面朝向X方向,且端面172與入光面171相接。端面172包括有相應于背板定位部111的導光板定位部174與相應于抵持部142的定位凸塊173。導光板定位部174包括有從端面172凸伸的第一凸塊1741與第二凸塊1742,第一凸塊1741與第二凸塊1742之間形成有第二定位口 1743。組裝時,背板定位部111會對準并通過第二定位口 1743,第二定位口 1743與背板定位部111互相定位且互相接合,更具體而言,第二定位口 1743具有相應于背板定位部111的第二讓位空間,使導光板170定位于背板110上方,且容許導光板170于X軸作有限度的位移。抵持部142用以抵持定位凸塊173,使導光板170的入光面171鄰接發(fā)光模塊130。在本實施例中,固件150為螺絲,第一定位部為第一通孔121,第二定位部為第二通孔141。固件150用以通過并連接第二通孔141與第一通孔121使之相互固接,以使第二散熱板140固接于第一散熱板120。第一通孔121為圓形孔,且其內表面上具有相應于固件150的內螺紋(圖中未示出),而第二通孔141為膠囊形孔。組裝時,固件150由上往下先通過第二通孔141,再鎖接于第一通孔121,固件150的底端鎖接于第一通孔121的同時,固件150的頂端會壓迫第二散熱板140,迫使第二散熱板140緊貼于第一散熱板120,相當于固件150與第一散熱板120夾持第二散熱板140,因而固件150、第一散熱板120與第二散熱板140互相固接。需注意的是,第二通孔141的開口截面為膠囊形狀,其可定義有長軸與短軸,此長軸與I軸平行,此短軸則與X軸平行,而第一通孔121的開口截面為圓形,其直徑等于或略小于所述短軸。因此在組裝過程中且尚未以固件150固接第一通孔121與第二通孔141之前,可沿著y軸且在不超出所述長軸的范圍內,朝向y方向或負7方向有限度改變第一通孔121與第二通孔141之間的相對位置,換言之,第二散熱板140與第一散熱板120之間的相對位置可以藉由上述方式進行調整,使導光板170的入光面171與發(fā)光模塊130之間保持無間隙,其詳細方式將敘述于后。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通孔亦可為橢圓形孔或長方形孔,或其它可達成相同目的的具有長形結構的孔。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散熱板亦可配置于第一散熱板的下方,在此配置下的相關組件于結構上的更動,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利用現有技藝變化,于此不再贅述。承上所述,導光板170、第一散熱板120與第二散熱板140的詳細組裝方式為:先將第一散熱板120、第二散熱板140與導光板170依序迭放至背板110上方,且背板定位部111依序通過第一定位口 1221與第二定位口 1743。接著,將第一散熱板120往y方向推,直到使側板123上的發(fā)光模塊130鄰接導光板170的入光面171,此時,發(fā)光模塊130與入光面171之間呈現無間隙的狀態(tài)。接著,將第二散熱板140往負y方向推,使第二散熱板140的抵持部142抵持于導光板170的定位凸塊173,接著以固件150連接第二通孔141與第一通孔121,使得導光板170、第一散熱板120與第二散熱板140固接為一體。由此,入光面171與發(fā)光模塊130將保持鄰接且無間隙的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散熱板120與第二散熱板140并未與背板110連接,因此當導光板170產生熱膨脹時,第一散熱板120與第二散熱板140會隨著導光板170的膨脹而同步位移;當導光板170因降溫而收縮時,第一散熱板120與第二散熱板140亦會隨著導光板170的收縮而同步位移,無論導光板170膨脹或收縮,入光面171和發(fā)光模塊130之間都維持著穩(wěn)定的鄰接關系。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提出的一種背光模塊,使導光板的入光面鄰接發(fā)光模塊,以致入光面與發(fā)光模塊之間不具有間隙,可避免發(fā)光模塊所產生的光線從間隙漏出,因此可提高發(fā)光效率。同時,第一散熱板與第二散熱板僅與導光板固接,且第一散熱板的第一定位口僅與背板定位部互相配合以限制第一散熱板于X軸與y軸的位移量,實質上第一散熱板與第二散熱板并未固接于背板,因此當導光板產生熱脹冷縮時,導光板、第一散熱板與第二散熱板可沿y軸同步位移,因此可避免導光板在熱膨脹時壓迫到發(fā)光模塊以及在冷收縮時產生間隙的情況。此外,透過導光板定位部、散熱板定位部與背板定位部的互相配合,于X軸也提供有導光板熱脹冷縮的空間。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優(yōu)選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塊,其包括有 一背板,該背板的側邊包括有一背板定位部; 一第一散熱板,該第一散熱板包括有一相應于該背板定位部的散熱板定位部、一第一定位部與一側板,該散熱板定位部配置于該第一散熱板的側邊,該側板配置于該第一散熱板的另一側邊,該第一定位部配置于該第一散熱板的邊角,該第一散熱板配置于該背板上方,該散熱板定位部與該背板定位部互相接合; 一發(fā)光模塊,固接于該側板; 一定位組件,該定位組件包括有一相應于該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與一抵持部,該抵持部配置于該定位組件的側邊,該第二定位部與該第一定位部互相接合,該定位組件與該第一散熱板迭合;以及 一導光板,該導光板的側面包括有一入光面與一端面,該端面與該入光面相接,該端面包括有一相應于該背板定位部的導光板定位部與一相應于該抵持部的定位凸塊,該導光板配置于該第一散熱板上方,該導光板定位部與該背板定位部互相接合,該抵持部抵持該定位凸塊,由此,該入光面鄰接該發(fā)光模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括有一固件,該固件連接該第二定位部與該第一定位部,該定位組件固接于該第一散熱板。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定位組件配置于該導光板與該第一散熱板之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第一定位部與該第二定位部為通孔,該第一定位部為圓形孔,該第二定位部為橢圓形孔、膠囊形孔、長方形孔或其它具有長形結構的孔。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固件為螺絲,該第一定位部包括有相應于所述螺絲的內螺紋,該固件通過該第二定位部且鎖接于該第一定位部,該固件與該第一散熱板夾持且固定該定位組件。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定位組件具有相應于該側板與該發(fā)光組件的一缺口。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散熱板定位部與該導光板定位部分別具有相應于該背板定位部的一第一讓位空間與一第二讓位空間。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背板定位部為柱體。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抵持部為L字型的彎折片。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括有一反射片、復數光學膜片與一前框,該反射片配置于該導光板下方,該些光學膜片配置于該導光板上方,該前框與該背板互相連接以形成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容置有該些光學膜片、該導光板、該反射片、該第一散熱板、該定位組件與該發(fā)光模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塊,其中第一散熱板、第二散熱板與導光板依序置放于背板上方,發(fā)光模塊固接于第一散熱板的側板。第一散熱板的散熱板定位部與背板的背板定位部互相定位,導光板的導光板定位部與背板定位部互相定位。固件用以連接第二散熱板的第二通孔與第一散熱板的第一通孔,使第二散熱板固接于第一散熱板,同時,第二散熱板的抵持部抵持導光板的定位凸塊,使導光板的入光面鄰接發(fā)光模塊。導光板產生熱脹冷縮時,第一散熱板、第二散熱板與導光板同步位移以保持入光面與發(fā)光模塊間沒有間隙。
文檔編號F21V8/00GK103256518SQ201210034409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6日
發(fā)明者林軒宇, 鄭川河, 周圣尉, 蘇志杰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