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光源裝置,且特別是關于一種具有楔型導光板的光源裝置。
背景技術:
背光模組通常包括一導光板,而導光板的作用在于引導光源產生的光線的散射方向,用來提高面板的輝度,并確保面板亮度的均勻性,以將背光模組中的點光源或線光源轉換成面光源而提供給液晶顯示面板。因此導光板的材料性質、表面擴散圖案的設計與制造皆攸關背光模組整體光學設計與輝度、均勻度的控制。圖1為現有光源裝置中一種楔型導光板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在對背光模組高亮度化以及對導光板薄型化的需求趨勢下,現有的導光板被設計為楔型導光板。然而,現行大多數楔型導光板具有入光效率不高,且光線容易在入射至導光板后隨即出光的問題,容易在如圖1所示的有效出光區(qū)20外產生漏光。此外,如圖1所示,現有楔型導光板的厚度H2被薄化后,由于導光板入光面的高度Hl與有效出光區(qū)厚度H2的落差而使楔型斜邊10斜率變大,如此光線更容易于一入射至導光板后隨即出光,而使產生于楔型斜邊10的漏光更為顯著。故,如何通過改變楔型斜邊結構來提升光偶合效率與減輕漏光現象實為尚待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源裝置,可提升光利用率并解決漏光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源裝置。此光源裝置包括一導光板以及一光源。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底面和一頂面,其中底面包括一反射面以及一底斜面,底斜面連接入光面的底部與反射面,且相對于反射面傾斜。頂面包括一頂斜面、一出光面以及一連接面,其中頂斜面連接入光面的頂部與連接面,而連接面連接頂斜面與出光面,且頂斜面相對于連接面傾斜。另外,光源配置于入 光面旁。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現有一種楔型導光板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結構的斜邊透視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4A為現有光源裝置用以評價入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圖;圖4B為沿圖4A的Al線段用以評價入光效率的光形分布圖;圖5A為表I的實例4的光源裝置用以評價入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圖;圖5B為表I的實例4沿圖5A的BI線段方向的光形分布圖;圖6A為現有光源裝置用以評價漏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圖6B為沿圖6A的Al線段用以評價漏光效率的光形分布圖;圖7A為表I的實例4的光源裝置用以評價漏光效率的照度分布圖;圖7B為沿圖7A的BI線段用以評價漏光效率的光形分布圖。附圖標記說明:100:光源裝置;110:導光板;120:光源;130A:第一界面;130B:第二界面;112:入光面;112a:入光面的頂部;112b:入光面的底部;114:底面;
114a:反射面;114b:底斜面;116:頂面;116a:頂斜面;116b:出光面;116c:連接面;θ 1:第一傾斜角;Θ 2:第二傾斜角;Θ 3:第三傾斜角;Θ 4:第四傾斜角;Dl:底斜面自反射面向上傾斜的高度;D2:頂斜面自連接面向下傾斜的高度;Hl:光源的高度;H2:出光面到底面的高度;H3:入光面的高度;Rl:曲率半徑;R2:曲率半徑;R3:曲率半徑;DETl:入光效率;DET2:漏光減低率。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2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光源裝置中一種楔型導光板結構的透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本實施例的光源裝置100包括一導光板110以及一光源120。導光板110包括一入光面112,一底面114和一相對于底面114的頂面116,其中底面114包括一反射面114a以及一底斜面114b。底斜面114b連接入光面112的底部112b與反射面114a,且相對于反射面114a傾斜。頂面116包括一頂斜面116a、一出光面116b以及一連接面116c,其中頂斜面116a、出光面116b與連接面116c分別具有不同斜度且彼此依序連接。具體而言,頂斜面116a連接入光面112的頂部112a與連接面116c,而連接面116c連接頂斜面116a與出光面116b,且頂斜面116a相對于連接面116c傾斜。另外,光源120配置于入光面112旁。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楔型導光板結構的側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底斜面114b自反射面114a向上傾斜至入光面112的底部112b。其中底斜面114b與反射面114a的延伸方向之間具有一第一傾斜角Θ 1,其中第一傾斜角Θ I例如介于I度至5度之間。藉此,可使入射至導光板底面的光線大于臨界角而于導光板中進行適當的全反射,避免入射光入射至導光板后隨即出光的問題。換言之,通過底斜面114b的設置,可于導光板前端的非有效出光區(qū)處確保光線進行全反射而被導入導光板的有效出光區(qū)中,并于有效出光區(qū)正確地出光,因此光源所發(fā)出的光線可以避免漏光而有效地被利用,進而使發(fā)光均勻度以及亮度皆得以提升。此外,請參考圖2與圖3,頂斜面116a自連接面116c向下傾斜至入光面112的頂部112a,換言之,頂斜面116a的設置可以降低入光面頂部到連接面116c之間的斜率。連接面116c與該出光面116b的延伸方向之間具有一第二傾斜角Θ 2,其中第二傾斜角Θ2例如是介于5度至45度之間。另外,頂斜面116a與該出光面116b的延伸方向之間具有一第三傾斜角Θ3,其中第三傾斜角Θ 3例如是介于45度至85度之間。此外,頂斜面116a與該入光面112的延伸方向之間具有一第四傾斜角Θ4,其中第四傾斜角Θ4例如是介于5度至45度之間。藉此,可避免現有光源裝置中入射光線容易于鄰接光源的楔型斜邊出光造成漏光的問題,并通過光的全反射引導入射光線至有效出光區(qū),使得發(fā)光效率得以提升。此外,如圖3所示,底斜面114b自反射面114a向上傾斜的高度Dl例如小于等于
0.5mm,而頂斜面116a自連接面116c向下傾斜的高度D2小于等于0.5mm,在實際應用中底斜面114b自反射面114a向上傾斜的高度D1、入光面112的高度H3以及頂斜面116a自連接面116c向下傾斜的高度D2的總和等于光源的高度H1,換言之,即使導光板在薄形化的趨勢之下,光源的高度可較不受限于導光板有效出光區(qū)的厚度限制,如此,可以使用具有較高出光率的光源,以提供具有充足亮度的入射光導入導光板中。此時,即使在連接面116c斜率較大的應用層面上,自入光面入射的光線可通過頂斜面116a以及底斜面114b,而確保入射至導光板內的光線能大于臨界角而進行全反射,降低漏光、提升整體的發(fā)光均勻度,并增加于有效出光區(qū)的發(fā)光效率。如圖所示,出光面到底面的高度H2小于入光面的高度H3加上底斜面自反射面向上傾斜的高度D1,亦即H2 < (H3+D1),這樣的設計會有比較佳的效果。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面116c、底斜面114b或頂斜面116a可為平面或可進一步設計成曲面。并且,基于進一步提升光線利用率或避免漏光的考慮,可進一步將構成頂面的頂斜面116a、連接面116c以及出光面116b彼此相接的界面設計成具有特定曲率半徑的曲面。具體來說,頂斜面116a與連接面116c相連接的第一界面130A例如為具有曲率半徑Rl的曲面,而出光面116b與連接面116c相連接的第二界面130B例如為具有曲率半徑R3的曲面。此外,設計者可基于光源尺寸、導 光板有效出光區(qū)的厚度、導光板非有效出光區(qū)的長度等來設計第一界面130A以及第二界面130B的曲率半徑Rl、R3以及連接面116c應為平面或曲面,其中連接面116c為曲面時,其曲率半徑R2例如是3.2mm。為清楚說明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中通過頂斜面與底斜面的設計來控制入光效率DETl以及漏光減低率DET2,以下將以表I以及圖4A與圖4B搭配圖2的光源裝置的導光板加以說明。表I中的光源裝置的光源高度Hl為0.5_,而導光板有效出光區(qū)的厚度為0.3_,且底斜面高度為D1,頂斜面高度為D2,連接面116c與入光面頂部112a相連接的第一界面130A的曲率半徑為R1,連接面116c的曲率半徑為R2,而連接面116c與出光面116b相連接的第二界面130B的曲率半徑為R3。表權利要求
1.一種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導光板,包括: 一入光面; 一底面,包括一反射面以及一底斜面,其中該底斜面連接該入光面的底部與該反射面,該底斜面相對于該反射面傾斜; 一頂面,相對于該底面,該頂面包括一頂斜面、一出光面以及一連接面,其中該頂斜面連接該入光面的頂部與該連接面,該連接面連接該頂斜面與該出光面,且該頂斜面相對于該連接面傾斜;以及 一光源,配置于該入光面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斜面自該反射面向上傾斜至該入光面的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斜面與該反射面的延伸方向之間具有一第一傾斜角,第一傾斜角介于I度至5度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斜面自該反射面向上傾斜的高度小于等于0.5m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頂斜面自該連接面向下傾斜至該入光面的頂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面與該出光面的延伸方向之間具有一第二傾斜角,該第二傾斜角介于5度至45度之間?!?br>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頂斜面自該連接面向下傾斜的高度小于等于0.5mm。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底斜面自該反射面向上傾斜的高度、該入光面的高度以及該頂斜面自該連接面向下傾斜的高度的總和等于該光源的高度。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出光面到該底面的高度小于該入光面的高度與該底斜面自該反射面向上傾斜的高度的和。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面、該底斜面或該頂斜面為平面或曲面。
11.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面為曲面時,該曲率半徑為3.2mmο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面與該入光面頂面的連接為一曲面,該連接面與該出光面的連接為一曲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源裝置。此光源裝置包括一導光板以及一光源。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底面和一相對于底面的頂面。底面包括一反射面以及一底斜面,其中底斜面連接入光面的底部與反射面,且相對于反射面傾斜。頂面包括一頂斜面、一出光面以及一連接面,其中頂斜面連接入光面的頂部與連接面,而連接面連接頂斜面與出光面,且頂斜面相對于連接面傾斜。另外,光源配置于入光面旁。
文檔編號F21V8/00GK103244869SQ20131004586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14日
發(fā)明者葉志庭, 陳金良, 林明傳 申請人: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