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片、光源模塊與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反射片、光源模塊與顯示裝置。反射片包括基板及多個傾斜反射面。傾斜反射面配置于基板上并從反射片的第一側邊往相對于第一側邊的第二側邊排列,其中每一傾斜反射面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呈弧形,且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基板。光源模塊包括導光板、至少一個發(fā)光元件以及反射片。導光板具有第一表面、相對于第一表面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及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入光面。反射片配置于第二表面的一側,其中反射片的傾斜反射面大致平行于第二表面,且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第一表面。顯示裝置包括導光板、發(fā)光元件、反射片以及顯示面板。本發(fā)明提供的反射片可提升光效率,光源模塊與顯示裝置具有較高的亮度。
【專利說明】反射片、光源模塊與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學元件與光學模塊,且特別是涉及一種反射片、光源模塊與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在電子產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顯示熒幕也成為設計者關注的焦點,其中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IXD)已成為顯示突幕的主流。液晶顯示器主要包括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LCDpanel)及背光模塊(backlight module),其中由于液晶顯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發(fā)光功能,因而將背光模塊設置在液晶顯示面板的下方以提供光源,進而實現顯示的功能。
[0003]背光模塊包括直下式(direct-lit)與側光式(edge-lit)背光模塊,其中側光式背光模塊將光源設置在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的側邊,以使光線從導光板的側邊射入,并從導光板的正面射出,以呈現單側出光的效果。此時,背光模塊通常會在導光板的背面配置反射片,以將從導光板的背面發(fā)出的光線反射回導光板,并從導光板的正面射出,以提高出光效率。為了提高出光效率、出光均勻度與控制出光方向,已知技術在導光板的正面必需配置擴散片與棱鏡片等光學膜片。此外,背光模塊的結構除了可以應用于液晶顯示器外,也可用以作為一般照明用的光源模塊,或作為用以照亮其它光學元件的光源模塊。
[0004]請參考圖11,美國專利第8192067號揭露了將傾斜反射板105配置在導光元件103的背面103b,其中傾斜反射板105的反射面105a具有交替配置的第一反射面105b與第二反射面105c,分別相對于光線的傳播方向P傾斜,以使反射面105a為鋸齒狀,且反射面105a上設置有反射膜。導光元件103的正面103a設有棱鏡片104以使光束LI垂直于表面法線方向射出。請參考圖12,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第100405155C號揭露了將反射板23設置于導光板22的底面222,其中反射板23包括基板232與反射層233,且反射層233具有光柵結構231,以使光線從底面222射出至反射板23后,能經由光柵結構231發(fā)生衍射而返回導光板22,并從導光板22的出光面223射出。其中棱鏡板24位于導光板22出光面223的一側,擴散板25位于棱鏡板24上部,光線通過棱鏡板24與擴散板25而發(fā)射至液晶面板(圖未示)上。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反射片,可提升光效率。
[0006]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源|旲塊,具有較聞的売度。
[0007]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較高的亮度。
[0008]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可以從本發(fā)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征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0009]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反射片,包括一基板及多個傾斜反射面?;寰哂幸坏谝粋冗吋耙坏诙冗叄谝粋冗呄鄬τ诘诙冗?,傾斜反射面設置在基板上且沿著平行于基板的一排列方向從第一側邊往第二側邊排列,其中每一傾斜反射面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弧形,且每一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基板。
[0010]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每一傾斜反射面的弧形具有一開口朝向第二側邊。
[0011]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傾斜反射面的弧形具有一曲率,曲率沿著上述排列方向從第一側邊往第二側邊遞增。
[0012]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片還包括多個連接面,且每一連接面連接兩相鄰的傾斜反射面。
[0013]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片包括多個反射單元組,每一反射單元組包括至少一個反射單元。每一反射單元具有相鄰的一傾斜反射面與一連接面,相鄰兩個反射單元組間具有一間距。
[0014]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傾斜反射面、與傾斜反射面連接的連接面及部分的基板形成一弧形條狀棱鏡且傾斜反射面上具有一反射膜。
[0015]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片還包括多個連接面及多個頂面,且這些傾斜反射面與這些連接面沿著上述排列方向交替排列,每一頂面連接一傾斜反射面與一連接面。
[0016]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側邊為一直線形側邊,且第二側邊為一曲線形側邊。
[0017]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源模塊,包括一導光板、至少一個發(fā)光元件以及一反射片。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對于第一表面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連接第一表面與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入光面及相對于入光面的一反射表面,且反射表面連接第一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不平行于第二表面。發(fā)光元件配置于入光面旁,且發(fā)出至少一光束,其中光束經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反射片配置于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側。反射片包括一基板及多個傾斜反射面,其中傾斜反射面設置在基板上,傾斜反射面平行于至少一個第二表面,且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第一表面。
[0018]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傾斜反射面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弧形。
[0019]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每一傾斜反射面的弧形具有一開口朝向從入光面往反射表面的一方向。
[0020]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傾斜反射面的弧形具有一曲率,曲率從入光面的一側往反射表面的一側遞增。
[0021]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傾斜反射面傾斜地面對反射表面。
[0022]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反射片還包括多個連接面,且每一連接面連接兩相鄰的傾斜反射面。
[0023]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為多個第二表面。反射片包括多個反射單元組,每一反射單元組包括至少一個反射單元。每一反射單元具有相鄰的一傾斜反射面與一連接面,相鄰兩個反射單元組間具有一間距,且光束在穿透第二表面后分別被反射單元組反射。[0024]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傾斜反射面、與傾斜反射面連接的連接面及部分的基板形成一條狀棱鏡且傾斜反射面上具有一反射膜。
[0025]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反射片還包括多個連接面及多個頂面,且這些傾斜反射面與這些連接面沿著從入光面往反射表面的方向交替排列,每一頂面連接一傾斜反射面與一連接面。
[0026]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光源模塊還包括一反射部,配置于反射表面上,其中至少部分來自入光面的光束依序被反射部反射、穿透至少一個第二表面及被傾斜反射面反射。
[0027]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反射表面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弧形。
[0028]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導光板在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從靠近入光面的一側往反射表面的一側遞增。
[0029]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上述的反射片具有靠近入光面的一直線形側邊及靠近反射表面的一曲線形側邊。
[0030]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導光板、至少一個發(fā)光元件、一反射片以及一顯示面板。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對于第一表面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及連接第一表面與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入光面。發(fā)光元件配置于入光面旁,且發(fā)出至少一光束,其中光束經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反射片配置于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側。反射片包括多個傾斜反射面,其中傾斜反射面平行于至少一個第二表面,且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第一表面。顯示面板配置于第一表面的一側。
[0031]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上述的第一表面與顯示面板之間沒有設置棱鏡片。
[0032]基于上述,由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片具有呈弧形的傾斜反射面,因此可提供指向性反光而具有使反射光集中的效果,進而提升光效率。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由于反射片的傾斜反射面大致平行于導光板的第二表面,因此可對發(fā)光元件所發(fā)出的光束進行指向性地反射,亦即傾斜反射面可將光束往接近于導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法線方向反射,進而提高光源模塊的亮度。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不需如已知技術在導光板與液晶面板之間配置棱鏡片,也能達成準直光線,提高光源模塊的亮度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3]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0034]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的示意圖。
[0035]圖2是圖1的光源模塊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36]圖3是圖1的反射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37]圖4是圖1的反射片的俯視示意圖。
[0038]圖5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
[0039]圖6是圖1的光源模塊的局部仰視示意圖。
[0040]圖7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的局部仰視示意圖。[0041]圖8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的示意圖。
[0042]圖9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
[0043]圖10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0044]圖11是已知技術的背光模塊的示意圖。
[0045]圖12是已知技術的背光模塊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6]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圖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
[0047]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50包括導光板52、發(fā)光兀件54以及反射片100。導光板52具有第一表面P1、相對于第一表面Pl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P2、連接第一表面Pl與第二表面P2的入光面P3以及相對于入光面P3且連接第一表面Pl的反射表面P4,其中第一表面Pl不平行于第二表面P2。上述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P2在本實施例中為多個第二表面P2,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制第二表面P2的數量,第二表面P2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多個。
[0048]在本實施例中,發(fā)光兀件54的數量例如是以一個為例。發(fā)光兀件54例如是發(fā)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配置于入光面P3旁,且發(fā)出光束L,以使光束L經由入光面P3進入導光板52。此外,光源模塊50還包括反射部56,配置于反射表面P4上。反射片100配置于第二表面P2的一側。因此,光束L經由入光面P3進入導光板52之后,其中部分光束L可經由配置于反射表面P4上的反射部56與配置于第二表面P2的一側的反射片100而反射,最后由第一表面Pl以接近第一表面Pl法線的方向射出導光板52。
[0049]圖2是圖1的光源模塊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是圖1的反射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100包括基板134與多個傾斜反射面110。傾斜反射面110設置在基板134上。這些傾斜反射面110從基板134的第一側邊SI往第二側邊S2排列,其中第一側邊SI相對于第二側邊S2,且第一側邊SI與第二側邊S2分別對應于導光板52的入光面P3與反射表面P4。傾斜反射面110不平行于基板134,其中這些傾斜反射面110的排列方向A為從基板134的第一側邊SI至第二側邊S2。
[0050]此外,傾斜反射面110大致平行于第二表面P2,且傾斜反射面110不平行于第一表面P1。因此,當光束L經由入光面P3進入導光板52之后,至少部分來自入光面P3的光束L依序被反射部56反射、穿透第二表面P2及被傾斜反射面110反射,最后由第一表面Pl射出導光板52。在本實施例中,傾斜反射面110的傾斜角度Θ (傾斜反射面110相對于反射片100基板134的法線方向N的夾角)例如是介于30°至60°,但傾斜反射面110的傾斜角度可依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
[0051]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100還包括多個連接面120,且傾斜反射面110與連接面120從入光面P3的一側往反射表面P4的一側交替排列,亦即傾斜反射面110與連接面120從基板134的第一側邊SI往第二側邊S2交替排列,其中連接面120傾斜地面對入光面P3,而傾斜反射面110傾斜地面對反射表面P4,用以反射經由反射表面P4并穿透第二表面P2的光束L。[0052]具體而言,請參考圖1至圖3,在本實施例中,一傾斜反射面110、與傾斜反射面110連接的一連接面120及部分的基板134形成一條狀棱鏡132。多個條狀棱鏡132從靠近入光面P3的一側往遠離入光面P3的一側(亦即反射表面P4)排列于基板134上。換言之,條狀棱鏡132從第一側邊SI往第二側邊S2排列。條狀棱鏡132可以是直條狀、彎曲條狀、波浪條狀或鋸齒條狀等(圖未示),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反射膜140配置于條狀棱鏡132的表面上,其中部分反射膜140配置于傾斜反射面110上,且另一部分反射膜140配置于連接面120上。反射膜140例如是將具有反射功能的材料(例如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以濺鍍制程(sputtering process)或蒸鍍制程(evaporation process)形成于條狀棱鏡132的表面,以形成具有反射功能的傾斜反射面110,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制反射膜140的材料與形成方式。
[0053]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條狀棱鏡132例如是在基板134上涂布光固化膠(如紫外光固化膠(UV膠))或熱固化膠,然后以表面具有V形凸起的滾輪滾壓(rolling)光固化膠或熱固化膠而形成多個V形溝槽,以使兩V形溝槽之間形成條狀棱鏡132。當光固化膠或熱固化膠固化后,即形成條狀棱鏡132,但本發(fā)明不限制條狀棱鏡132是以上述方式進行制作。
[0054]此外,為使制程更為簡易,條狀棱鏡132的截面可為等腰三角形。其中連接面120鏡像對稱于傾斜反射面110且具有相等的面積。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連接面120可以是平行于基板134的法線方向N的平面,或者是連接面120的面積大于傾斜反射面110的面積,本發(fā)明不限于此。
[0055]圖4是圖1的反射片的俯視示意圖。請參考圖3與圖4,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傾斜反射面Iio呈弧形,即傾斜反射面110在基板134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弧形,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傾斜反射面110也可呈直條狀、波浪狀、或鋸齒狀等,而呈弧形的傾斜反射面110從基板134的第一側邊SI往第二側邊S2排列。同時,連接面120也呈弧形,以使傾斜反射面110與連接面120從第一側邊SI往第二側邊S2交替排列。由此可知,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膜140實際上是配置于呈弧形的條狀棱鏡132上,即反射膜140配置于呈弧形的傾斜反射面110與連接面120上。
[0056]更進一步的說,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傾斜反射面110位于此傾斜反射面110的弧形中段的曲率中心與靠近入光面P3的第一側邊SI之間。簡而言之,每一傾斜反射面110的弧形的開口朝向第二側邊S2,亦即傾斜反射面110的弧形的開口朝向由入光面P3往反射表面P4的方向。如此一來,可將經由反射表面P4反射并穿透第二表面P2而傳遞至傾斜反射面110的光束L反射,收斂光束L垂直于排列方向A的發(fā)散角度,最后傳遞至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而出光。
[0057]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100具有靠近入光面P3的直線形側邊及靠近反射表面P4的曲線形側邊。換言之,基板134的第一側邊SI為直線形側邊,且第二側邊S2為曲線形側邊,其中第二側邊S2的曲線形例如是弧形,而弧形開口朝向第一側邊SI,但本發(fā)明不限制第二側邊S2的曲線形的形狀。而在其它的實施例中,基板134的第二側邊S2可以為曲線形側邊,也可為直線形側邊,使反射片100具有矩形的外觀,換言之,基板134的第二側邊S2可為曲線形側邊或直線形側邊,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此外,傾斜反射面110的弧形的曲率從靠近第一側邊SI往第二側邊S2遞增,也就是從入光面P3的一側往反射表面P4的一側遞增,如圖4所示。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傾斜反射面110也可依據需求調整曲率或形狀,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
[0058]由上述可知,在光束L經由入光面P3進入導光板52之后,光束L依序被反射表面P4反射、穿透第二表面P2并傳遞至傾斜反射面110,以經由傾斜反射面110反射,最后由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出光。此外,由于反射片100的傾斜反射面110大致平行于第二表面P2,因此可對發(fā)光元件54所發(fā)出的光束L進行指向性地反射。換言之,傾斜反射面110可將光束L往接近于第一表面Pl的法線方向反射。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上可以不設置任何棱鏡片來導正光束L的傳遞方向,即可直接通過反射片100來提高光源模塊50的亮度。另外,若傾斜反射面110采用鏡面反射(specular ref lection),可避免光束L擴散而提高指向性。
[0059]圖5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與5,在本實施例中的反射片IOOa也可應用于如圖1所示的光源模塊50、圖8所示的光源模塊50b或圖10所示的顯示裝置10中。反射片IOOa與反射片100的主要差異在于,反射片IOOa包括多個反射單元組150。每一反射單元組150包括至少一個反射單元152,例如是三個反射單元152。每一個反射單元152具有相鄰的傾斜反射面IlOa與連接面120a。傾斜反射面IlOa與連接面120a交替排列,以使反射單元152呈現連續(xù)排列,其中相鄰兩個反射單元組150間具有一間距154,且光束L在穿透第二表面P2后分別被這些反射單元組150反射。也就是說,每個第二表面P2與一個反射單元組150對應。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反射片的反射單元組150可僅包括一個反射單元152,本發(fā)明不限制單一反射單元組150內的反射單元152的數量。
[0060]同樣地,反射片IOOa的反射單元組150的反射單元152中的傾斜反射面IlOa與連接面120a也可以上述的條狀棱鏡132與反射膜140的實施方式所形成,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由此可知,前述圖1的反射片100也可視為僅包括一個反射單元組150,而反射單元組150包括多個連續(xù)排列的反射單元152,反射單元152的傾斜反射面110與連接面120交替排列,且光束L在穿透第二表面P2后被反射單元組150反射,如圖1所示。
[0061]圖6是圖1的光源模塊的局部仰視示意圖。為使圖式更為清楚,圖6省略了光源模塊50的部分構件,例如是反射片100。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6,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52還包括連接面P5,連接面P5與第二表面P2交替排列,且連接面P5可以不平行于第二表面P2,以使導光板52呈現鋸齒狀(zigzag)。圖6所示反射表面P4連接部分的連接面P5與部分的第二表面P2。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反射表面P4也可僅連接一連接面P5或僅連接一第二表面P2,請參考圖1所示,連接面P5面對入光面P3,但其它實施例的連接面P5的傾斜方向也可以是平行于第二表面P2,或者連接面P5可平行于第一表面P1,本發(fā)明不限于此。此夕卜,導光板52在垂直于第一表面Pl的方向上的厚度可從靠近入光面P3的一側往反射表面P4的一側遞增。
[0062]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配置于反射表面P4的反射部56例如是涂布于反射表面P4上的反射涂層(coating),或者是貼附于反射表面P4上的反射片或反射膜,然本發(fā)明并不限制反射部56的材料與形成方式。此外,導光板52的入光面P3為直線形表面,亦即入光面P3在第一表面Pl上的正投影為直線形。相對地,導光板52的反射表面P4為弧形表面,亦即反射表面P4在第一表面Pl上的正投影為弧形,其中反射表面P4的弧形開口朝向入光面P3,而前述同樣呈弧形的反射片100的第二側邊S2可對應于反射表面P4的弧形表面的設計。
[0063]更進一步的說,在本實施例中,反射表面P4在第一表面Pl上的正投影例如為拋物線形(parabolic-shaped),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因此,當配置在入光面P3的一側的發(fā)光元件54為點狀光源時,發(fā)光元件54可以配置在反射表面P4的拋物線形的焦點(focalpoint)處。發(fā)光元件54所發(fā)射的光束L經由配置于反射表面P4的反射部56反射,以使光束L在平行于入光面P3的方向上(即垂直于排列方向A)產生集中的效果,進而使從第一表面Pl出射的光束L較為集中地約從第一表面Pl的法線方向出射。如此,也可有效地提高光源模塊100的正向輝度。
[0064]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52的多個第二表面P2也可呈弧形,并對應于反射片100呈弧形的傾斜反射面110(如圖4所示),其中呈弧形的第二表面P2從導光板52的入光面P3往反射表面P4排列,而第二表面P2的弧形開口朝向反射表面P4。因此,在光束L經由反射表面P4反射后,光束L可穿透呈弧形的第二表面P2而傳遞至傾斜反射面110,以使光束L經由同樣呈弧形的傾斜反射面110而反射,最后由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出光。
[0065]圖7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的局部仰視示意圖。為使圖式更為清楚,圖7省略了光源模塊50a的部分構件,例如是反射片100。請同時參考圖1與圖7,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50a包括兩個發(fā)光元件54,例如是兩個發(fā)光二極管,對稱地配置于入光面P3旁,且兩發(fā)光元件54之間的距離可以依據需求作調整。兩發(fā)光元件54分別發(fā)出光束L,以使兩光束L經由入光面P3進入導光板52。此外,在其它實施例中,兩發(fā)光元件54也可依據需求調整位置,本發(fā)明并不限制兩發(fā)光元件54對稱地配置在入光面旁P3。在其它實施例中,光源模塊50a也可依據需求配置更多發(fā)光元件54,并依據需求調整發(fā)光元件54的位置,本發(fā)明并不限制發(fā)光元件54的數量、種類與位置。
[0066]圖8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與圖8,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52a也可應用于如圖1所示的光源模塊50或圖10所示的顯示裝置10中。在圖8的光源模塊50b中,導光板52a包括一個第二表面P2,其中入光面P3與反射表面P4連接第二表面P2,且導光板52a在垂直于第一表面Pl的方向上的厚度從靠近入光面P3的一側往靠近反射表面P4的一側遞增,以使導光板52a呈楔形(wedge)。同樣地,反射片100能配置于導光板52a的第二表面P2的一側,其中反射片100的傾斜反射面110大致平行于第二表面P2 (請參照圖8的放大圖),且傾斜反射面110不平行于第一表面P1。因此,光束L可從入光面P3進入導光板52a,并依序被配置在反射表面P4的反射部56反射、穿透第二表面P2及被傾斜反射面110反射,最后由第一表面Pl出光,如圖1與圖8的局部放大不意圖所示,以提高光源模塊50、50b的出光效率。
[0067]圖9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反射片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4與9,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IOOb也可應用于如圖1所不的光源模塊50、圖8所不的光源模塊50b或圖10所不的顯示裝置10中。反射片IOOb與反射片100的主要差異在于,反射片IOOb的條狀棱鏡132b的截面為梯形。進一步的說,圖9的反射片IOOb還包括一頂面160連接傾斜反射面IlOb與連接面120b。其中,傾斜反射面IlOb的傾斜角度Θ I (傾斜反射面IlOb相對于基板134b的法線方向N的夾角)同樣例如是介于30°至60°,而可實現與前述相同效果,于此不再贅述。
[0068]圖10是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上述的任一反射片或光源模塊的實施例均可應用在本實施例。請參考圖1與10,圖10為在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的一側配置顯不面板170。由前述可知,在光束L經由入光面P3進入導光板52之后,光束L依序被反射表面P4的反射、穿透第二表面P2并傳遞至傾斜反射面110,經由傾斜反射面110反射后,最后由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穿透第一表面Pl并入射至顯不面板170。此外,由于反射片100的傾斜反射面110大致平行于第二表面P2,因此可對發(fā)光元件54所發(fā)出的光束L進行指向性地反射。換言之,傾斜反射面110可將光束L往接近于第一表面Pl的法線方向反射,而使光束L可較為準直地入射至顯不面板170。因此,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上可以不設置任何棱鏡片來導正光束L的傳遞方向,亦即在第一表面Pl與顯不面板170之間沒有設置棱鏡片,即可直接通過反射片100來提高顯示裝置10的亮度。另外,為增加顯不裝置10的光均勻度,可在導光板52的第一表面Pl上設置一擴散片(未不出),亦即在第一表面Pl與顯不面板170之間設置一擴散片,以使從第一表面Pl出射的光束L較為均勻。
[0069]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片、光源模塊與顯示裝置至少具有下列其中一個優(yōu)點。由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片具有呈弧形的傾斜反射面,因此可提供指向性反光而具有使反射光集中的效果,進而提升光效率。此外,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光源模塊中,反射片配置于光源模塊的導光板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側。由于傾斜反射面呈弧形并背對導光板的入光面,且反射片的傾斜反射面平行于導光板的第二表面,因此可對發(fā)光元件所發(fā)出的光束進行指向性地反射至第一表面,亦即傾斜反射面可將光束往接近于導光板的第一表面的法線方向反射,進而提高光源模塊的亮度。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不需如已知技術在導光板與液晶面板之間配置棱鏡片,也能達成準直光線,提高光源模塊的売度的效果。據此,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反射片可提升光效率,以提聞光源1旲塊的売度。
[007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所有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改,皆仍屬于本發(fā)明專利覆蓋的范圍。另外,本發(fā)明的任一實施例或權利要求不須實現本發(fā)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優(yōu)點或特點。此外,摘要和發(fā)明名稱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檢索之用,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范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qū)別不同實施例或范圍,而并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0071]標號列表
[0072]10:顯示裝置
[0073]22、52、52a:導光板
[0074]23:反射板
[0075]24:棱鏡板
[0076]25:擴散板
[0077]50>50a>50b:光源模塊
[0078]54:發(fā)光元件
[0079]56:反射部
[0080]100、100a、IOOb:反射片
[0081]103:導光元件
[0082]103a:正面
[0083]103b:背面[0084]104:棱鏡片
[0085]105:傾斜反射板
[0086]105a:反射面
[0087]105b:第一反射面
[0088]105c:第二反射面
[0089]110、110a、110b:傾斜反射面
[0090]120、120a、120b、P5:連接面
[0091]132、132b:條狀棱鏡
[0092]l34、l:Mb、232:基板
[0093]140:反射膜
[0094]150:反射單元組
[0095]152:反射單元
[0096]154:間距
[0097]160:頂面
[0098]170:顯示面板
[0099]222:底面
[0100]223:出光面
[0101]231:光柵結構
[0102]233:反射層
[0103]A:排列方向
[0104]L、L1:光束
[0105]N:法線方向
[0106]P:傳播方向
[0107]Pl:第一表面
[0108]P2:第二表面
[0109]P3:入光面
[0110]P4:反射表面
[0111]S1:第一側邊
[0112]S2:第二側邊
[0113]Θ、Θ1:傾斜角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反射片,包括一基板以及多個傾斜反射面, 上述基板,具有一第一側邊及一第二側邊,上述第一側邊相對于上述第二側邊, 這些傾斜反射面,設置在上述基板上且沿著平行于上述基板的一排列方向從上述第一側邊往上述第二側邊排列,其中每一上述傾斜反射面在上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弧形,且每一上述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上述基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每一上述傾斜反射面的上述弧形具有一開口,上述開口朝向上述第二側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這些傾斜反射面的上述弧形具有一曲率,上述曲率沿著上述排列方向從上述第一側邊往上述第二側邊遞增。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連接面,且每一上述連接面連接兩相鄰的上述傾斜反射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反射單元組,每一上述反射單元組包括至少一個反射單元,每一上述反射單元具有相鄰的一個上述傾斜反射面與一個上述連接面,相鄰兩個上述反射單元組間具有一間距。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傾斜反射面、與上述傾斜反射面連接的上述連接面及部分上述基板形成一弧形條狀棱鏡且上述傾斜反射面上具有一反射膜。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連接面及多個頂面,且這些傾斜反射面與這些連接面沿著上述排列方向交替排列,每一上述頂面連接一個上述傾斜反射面與一個上述連接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側邊為一直線形側邊,且上述第二側邊為一曲線形側邊。
9.一種光源模塊,包括一導光板、至少一個發(fā)光元件以及一反射片, 上述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對于上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連接上述第一表面與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入光面及相對于上述入光面的一反射表面,且上述反射表面連接上述第一表面,其中上述第一表面不平行于上述第二表面, 上述至少一個發(fā)光元件,配置于上述入光面旁,且發(fā)出至少一光束,其中上述光束經由上述入光面進入上述導光板, 上述反射片,配置于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側,上述反射片包括一基板;及多個傾斜反射面設置在上述基板上,其中這些傾斜反射面平行于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且這些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上述第一表面。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這些傾斜反射面在上述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弧形。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每一上述傾斜反射面的上述弧形具有一開口,上述開口朝向從上述入光面往上述反射表面的一方向。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這些傾斜反射面的上述弧形具有一曲率,上述曲率從上述入光面的一側往上述反射表面的一側遞增。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傾斜反射面傾斜地面對上述反射表面。
14.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片還包括多個連接面,且每一上述連接面連接兩相鄰的上述傾斜反射面。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為多個第二表面,上述反射片包括多個反射單元組,每一上述反射單元組包括至少一個反射單元,每一上述反射單元具有相鄰的一個上述傾斜反射面與一個上述連接面,相鄰兩個上述反射單元組間具有一間距,且上述光束在穿透這些第二表面后分別被這些反射單元組反射。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傾斜反射面、與上述傾斜反射面連接的上述連接面及部分上述基板形成一條狀棱鏡且上述傾斜反射面上具有一反射膜。
17.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片還包括多個連接面及多個頂面,且這些傾斜反射面與這些連接面沿著從上述入光面往上述反射表面的上述方向交替排列,每一上述頂面連接一個上述傾斜反射面與一個上述連接面。
18.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源模塊還包括一反射部,配置于上述反射表面上,其中至少部分來自上述入光面的上述光束依序被上述反射部反射、穿透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及被這些傾斜反射面反射。
19.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表面在上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弧形。
2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導光板在垂直于上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從靠近上述入光面的一側往上述反射表面的一側遞增。
2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模塊,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片具有靠近上述入光面的一直線形側邊及靠近上述反射表面的一曲線形側邊。
22.—種顯不裝置,包括一導光板、至少一個發(fā)光組件、一反射片以及一顯不面板, 上述導光板,具有一第一表面、相對于上述第一表面的至少一個第二表面及連接上述第一表面與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入光面; 上述至少一個發(fā)光元件,配置于上述入光面旁,且發(fā)出至少一光束,其中上述光束經由上述入光面進入上述導光板, 上述反射片,配置于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的一側,上述反射片包括多個傾斜反射面,其中這些傾斜反射面平行于上述至少一個第二表面,且這些傾斜反射面不平行于上述第一表面, 上述顯示面板,配置于上述第一表面的一側。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表面與上述顯示面板之間沒有設置棱鏡片。
【文檔編號】F21V13/04GK104006353SQ201310056579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22日
【發(fā)明者】陳家驊, 吳中豪, 劉勁谷, 謝政熹 申請人:揚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