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具及燈具變焦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燈具變焦系統(tǒng)包括第一移動件、第二移動件、反光杯及凸透鏡,所述第一移動件與所述第二移動件活動連接,所述凸透鏡設置于所述第一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設置于所述第二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將設置于其上的光源發(fā)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鏡,所述凸透鏡用于將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當所述第一移動件相對所述第二移動件移動時,帶動所述凸透鏡相對所述反光杯移動,從而改變所述凸透鏡與所述反光杯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對所述光源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本發(fā)明實現(xiàn)了根據實際需要來調節(jié)所述光源的配光角度的目的,滿足環(huán)境時刻變化的需要,并大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燈具。
【專利說明】燈具及燈具變焦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照明領域,尤其特別涉及一種燈具及燈具變焦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發(fā)光二極管的光通量及光效的不斷提高,發(fā)光二極管在照明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然而,發(fā)光二極管芯片的光型為半空間郎伯分布,無法直接應用于照明系統(tǒng)。因此,以發(fā)光二極管為光源的二次配光系統(tǒng)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發(fā)光二極管光源的二次配光以透鏡和反光杯為主,通過非成像光學設計透鏡或者反光杯外形,利用折射、反射等光學特性改變發(fā)光二極管光源光線角度,對發(fā)光二極管光源發(fā)出的光線進行重新分配,從而得到預期的照度分布。但是,目前常用的二次配光系統(tǒng)的配光角度均是固定的,無法滿足環(huán)境時刻變化的照明需求,從而造成光能的浪費。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燈具及燈具變焦系統(tǒng),以對光源進行配光,從而滿足時刻變化的環(huán)境的照明需求,并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燈具變焦系統(tǒng),用于對燈具的光源發(fā)出的光進行配光,所述燈具變焦系統(tǒng)包括第一移動件、第二移動件、反光杯及凸透鏡,所述第一移動件與所述第二移動件活動連接,所述凸透鏡設置于所述第一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設置于所述第二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將設置于其上的光源發(fā)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鏡,所述凸透鏡用于將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當所述第一移動件相對所述第二移動件移動時,帶動所述凸透鏡相對所述反光杯移動,從而改變所述凸透鏡與所述反光杯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對所述光源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
[0005]其中,所述反光杯包括安裝底座及自所述安裝底座的邊緣逐漸向上發(fā)散延伸形成的反射壁,其中,所述反射壁具有內凹面,所述安裝底座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動件上,所述光源設置于所述安裝底座上,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經過所述反射壁的內凹面反射至所述凸透鏡。
[0006]其中,所述內凹面為拋物面,所述拋物面上每一點的橫坐標乘以十為該點的縱坐標的平方。
[0007]其中,所述凸透鏡包括入光平臺及與所述入光平臺平滑連接的透鏡體,所述入光平臺的底面為平面,所述透鏡體為自由曲面。
[0008]其中,所述第一移動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移動部,所述移動部呈筒狀,所述第一移動部的內壁圍成移動空間,所述第一固定部連接至所述第一移動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設有安裝口,所述凸透鏡套嵌于所述安裝口上,所述第二移動件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移動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呈筒狀,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內壁圍成收容空間,所述第二固定部連接至所述第二連接部的第一端,所述反光杯的安裝底座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反光杯的底部邊緣支撐在所述第二移動部的內壁上,所述第二移動部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移動部的第二端轉動連接,當轉動所述第一固定部時,帶動所述第一移動部相對所述第二移動部轉動,從而改變所述反光杯與所述凸透鏡之間的距離。
[0009]其中,所述第一移動部的內壁上形成有第一螺紋,所述第二移動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螺紋,所述第一螺紋與所述第二螺紋螺旋連接,從而使所述第一移動部與所述第二移動部轉動連接。
[0010]其中,所述凸透鏡的入光平臺套嵌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安裝口內,所述透鏡體完全伸出所述安裝口。
[0011]其中,所述凸透鏡的入光平臺的底面與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內表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反光杯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的第二端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0012]其中,所述反光杯的高度為5.5mm,所述凸透鏡的厚度為8.22mm。
[0013]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燈具,包括光源及上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所述燈具變焦系統(tǒng)用于對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進行配光。
[0014]本發(fā)明燈具變焦系統(tǒng)包括第一移動件、第二移動件、反光杯及凸透鏡,所述第一移動件與所述第二移動件活動連接,所述凸透鏡設置于所述第一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設置于所述第二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將設置于其上的光源發(fā)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鏡,所述凸透鏡用于將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當所述第一移動件相對所述第二移動件移動時,帶動所述凸透鏡相對所述反光杯移動,從而改變所述凸透鏡與所述反光杯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對所述光源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因此,本發(fā)明實現(xiàn)了根據實際需要來調節(jié)所述光源的配光角度的目的,滿足環(huán)境時刻變化的需要,并大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燈具的光源與燈具變焦系統(tǒng)的剖面示意圖;
[0017]圖2是圖1的燈具在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時2米處的照度圖;
[0018]圖3是圖1的燈具在第一種工作狀態(tài)時的配光曲線圖;
[0019]圖4是圖1的燈具在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時2米處的照度圖;
[0020]圖5是圖1的燈具在第二種工作狀態(tài)時的配光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2]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較佳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燈具100。所述燈具100包括光源10及燈具變焦系統(tǒng)20。所述燈具變焦系統(tǒng)20用于在對所述光源10發(fā)出的光進行配光的同時,還可以改變對所述光源10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
[0023]所述燈具變焦系統(tǒng)20包括第一移動件21、第二移動件22、反光杯23及凸透鏡24。所述第一移動件21與所述第二移動件22活動連接。所述凸透鏡24設置于所述第一移動件21上。所述反光杯23設置于所述第二移動件22上。所述反光杯23用于將設置于其上的光源10發(fā)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鏡24。所述凸透鏡24用于將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當所述第一移動件21相對所述第二移動件22移動時,帶動所述凸透鏡24相對所述反光杯23移動,從而改變所述凸透鏡24與所述反光杯23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對所述光源10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
[0024]所述反光杯23包括安裝底座231及自所述安裝底座231的邊緣逐漸向上發(fā)散延伸形成的反射壁232。其中,所述反射壁232具有內凹面235。所述安裝底座231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動件22上。所述光源10設置于所述安裝底座231上。所述光源10發(fā)出的光經過所述反射壁232的內凹面235反射至所述凸透鏡24。
[0025]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內凹面235為母線為拋物線的拋物面,以起到收集邊緣光線的作用。其中,所述拋物面的方程為y2 = 1x,即所述拋物面上每一點的橫坐標乘以十為該點的縱坐標的平方。所述反光杯23的高度為5.5_。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拋物面的方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所述反光杯23的高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0026]所述凸透鏡24包括入光平臺241及與所述入光平臺241平滑連接的透鏡體242。所述入光平臺241的底面243為平面。所述透鏡體242為自由曲面。
[0027]其中,所述自由曲面由表I中的21個點通過樣條插值后旋轉而成。所述入光平臺241呈圓臺狀。所述入光平臺241的直徑為18.8mm。所述凸透鏡24的總厚度為8.22mm。所述入光平臺的厚度為2.25mm。
[0028]表I
[0029]
[I [2 [3 U ?5 ?θ [?
X 坐標~14.25~ 14.7941 15.3128 15.8083 16.2807 16.7299 17.1554
Y坐標~ 9Λ 9.0288 8.6483 8.2569 7.8541 7.4398 7.0139
^ 8910 Tl 12 13 Ti
X 坐標~ 17.5568 17.9334 18.2844 18.609 18.9063 19.1755 19.4157
Y坐標~ 6.5764 6.1274 5.6672 5.1961~ 4.7147 4.2236 3.7235
^15161718192021
X 坐標~ 19.626 19.8057 19.954 20.0704 20.1544 20.2056 20.2238
Y坐標~ 3.2152 2.6998 2.1782 1.6515 1.121~ 0.5879 O
[0030]所述第一移動件21包括第一固定部211及第一移動部212。所述第一移動部212呈筒狀。所述第一固定部212呈圓臺狀。所述第一移動部212的內壁213圍成移動空間214。所述第一固定部211連接至所述第一移動部21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211設有安裝口。所述凸透鏡24套嵌于所述安裝口上。所述凸透鏡24的透鏡體242全部伸出所述安裝口。其中,所述凸透鏡24的入光平臺241的底面243與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的內表面215在同一平面上。
[0031]所述第二移動件22包括第二固定部221及第二移動部222。所述第二連接部221呈筒狀。所述第二固定部222呈圓臺狀。所述第二連接部221的內壁223圍成收容空間224。所述第二固定部221連接至所述第二連接部222的第一端。所述反光杯23的安裝底座231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21上,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224內。所述反光杯23的底部邊緣支撐在所述第二移動部222的內壁223上。其中,所述反光杯23的邊緣233與所述第二連接部222的第二端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移動部222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移動部212的第二端轉動連接。當轉動所述第一固定部212時,帶動所述第一移動部211相對所述第二移動部22轉動,從而改變所述反光杯23與所述凸透鏡24之間的距離,進而實現(xiàn)改變對所述光源10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的目的。
[0032]請繼續(xù)參考圖2及圖3,當所述反光杯23與所述凸透鏡24之間的距離為5.5mm時,所述光源10處于所述凸透鏡24的離焦狀態(tài),從而形成半光強全角為40度的配光角度。且在2米遠測試位置的最高光照度達到801ux。
[0033]請繼續(xù)參考圖4及圖5,當所述反光杯23與所述凸透鏡24之間的距離為12.5mm時,所述光源10處于所述凸透鏡24的焦點位置,從而形成半光強全角為4.7度的準直配光角度。且在2米遠測試位置的最高光照度達到22001UX。
[0034]因此,本發(fā)明通過調節(jié)所述反光杯23與所述凸透鏡24之間的距離即可實現(xiàn)多種配光角度。
[0035]進一步,所述第一移動部212的內壁213上形成有第一螺紋。所述第二移動部222的外壁226上形成有第二螺紋。所述第一螺紋與所述第二螺紋螺旋連接,從而使所述第一移動部212與所述第二移動部222轉動連接。
[0036]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動件21及所述第二移動件22的具體結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只要保證所述第一移動件21與所述第二移動件22活動連接,當所述第一移動件21與所述第二移動件22發(fā)送相對位置時,所述凸透鏡24與所述反光杯23發(fā)生相對位移,從而改變所述凸透鏡24與所述反光杯23之間的距離即可。
[0037]在本較佳實施方式中,所述燈具100包括光源10及燈具變焦系統(tǒng)20。所述燈具變焦系統(tǒng)20包括第一移動件21、第二移動件22、反光杯23及凸透鏡24。所述第一移動件21與所述第二移動件22活動連接。所述凸透鏡24設置于所述第一移動件21上。所述反光杯23設置于所述第二移動件22上。所述反光杯23用于將設置于其上的光源10發(fā)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鏡24。所述凸透鏡24用于將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當所述第一移動件21相對所述第二移動件22移動時,帶動所述凸透鏡24相對所述反光杯23移動,從而改變所述凸透鏡24與所述反光杯23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對所述光源10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因此,本發(fā)明燈具100實現(xiàn)了根據實際需要來調節(jié)所述光源10的配光角度的目的,滿足環(huán)境時刻變化的需要,并大大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
[0038]以上所述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燈具變焦系統(tǒng),用于對燈具的光源發(fā)出的光進行配光,其特征在于:所述燈具變焦系統(tǒng)包括第一移動件、第二移動件、反光杯及凸透鏡,所述第一移動件與所述第二移動件活動連接,所述凸透鏡設置于所述第一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設置于所述第二移動件上,所述反光杯用于將設置于其上的光源發(fā)出的光反射至所述凸透鏡,所述凸透鏡用于將接收到的反射光折射出去,當所述第一移動件相對所述第二移動件移動時,帶動所述凸透鏡相對所述反光杯移動,從而改變所述凸透鏡與所述反光杯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對所述光源進行配光的配光角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包括安裝底座及自所述安裝底座的邊緣逐漸向上發(fā)散延伸形成的反射壁,其中,所述反射壁具有內凹面,所述安裝底座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動件上,所述光源設置于所述安裝底座上,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經過所述反射壁的內凹面反射至所述凸透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凹面為拋物面,所述拋物面上每一點的橫坐標乘以十為該點的縱坐標的平方。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包括入光平臺及與所述入光平臺平滑連接的透鏡體,所述入光平臺的底面為平面,所述透鏡體為自由曲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動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移動部,所述移動部呈筒狀,所述第一移動部的內壁圍成移動空間,所述第一固定部連接至所述第一移動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設有安裝口,所述凸透鏡套嵌于所述安裝口上,所述第二移動件包括第二固定部及第二移動部,所述第二連接部呈筒狀,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內壁圍成收容空間,所述第二固定部連接至所述第二連接部的第一端,所述反光杯的安裝底座設置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反光杯的底部邊緣支撐在所述第二移動部的內壁上,所述第二移動部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一移動部的第二端轉動連接,當轉動所述第一固定部時,帶動所述第一移動部相對所述第二移動部轉動,從而改變所述反光杯與所述凸透鏡之間的距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動部的內壁上形成有第一螺紋,所述第二移動部的外壁上形成有第二螺紋,所述第一螺紋與所述第二螺紋螺旋連接,從而使所述第一移動部與所述第二移動部轉動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燈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的入光平臺套嵌入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安裝口內,所述透鏡體完全伸出所述安裝口。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的入光平臺的底面與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內表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反光杯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的第二端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的高度為5.5mm,所述凸透鏡的厚度為8.22_。
10.一種燈具,包括光源及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燈具變焦系統(tǒng),所述燈具變焦系統(tǒng)用于對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進行配光。
【文檔編號】F21V14/06GK104214692SQ201310210847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周明杰, 杜金 申請人:海洋王(東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