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數控機床控制器自動分離式通訊接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通訊接口,尤其涉及一種數控機床控制器自動分離式通訊接口。
在數控機床的加工中,特別象數控車床和數控線切割機床,往往一個用戶就擁有多至五、六臺,十幾臺甚至幾十臺之多,而只有一臺編程機進行編程。編程機大多采用286以上微機裝上相應的編程軟件進行編程,所得程序代碼由打印機打出查看,或由并行接口直接傳送至控制器的通訊接口,有些廠家為用戶提供一塊接口卡插在微機擴展槽上進行傳輸,原理大同小異。
數控機床控制器和編程機的通訊是單向傳輸的,由編程機把數據傳輸給控制器,而且往往每一次的傳輸只能把數據傳輸給一臺控制器。甲插撥傳輸線或由打印機共享器選擇要求進行通訊的控制器,是目前常用的方法。盡管比較麻煩,但由于受微機并行接口驅動能力的限制;而且我們也不能把控制器接口的電流設計得太小,因為在十米或更長的傳輸線中傳送數據,太小的驅動電流很容易受到干擾而使數據出錯;所以只能采取插撥接口或打印機共享器切換的方法。
國內生產的線切割控制器有采用ISO代碼的,但在應用上,由于承襲早期的五單元紙帶格式,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這種四個數據位加一位奇偶校驗的數據格式,另外再加一個同步位或應答信號來使編程機發(fā)送和控制器接收保持同步。
通常情況下,數據傳送方式有二種同步式和應答式,同步式有如寫寄存器方式,編程機先輸出D0~D4數據位,延遲一定時間,等數據在傳輸線上穩(wěn)定之后,再輸出同步信號,控制器收到同步信號后,讀入數據,控制器完全是根據同步信號被動接收。編程機要以適當低的速率輸出,以使控制器不漏讀。
應答式由控制器發(fā)出請求信號,編程機收到請求信號后,送出數據??刂破餮訒r一段時間后讀入數據,然后發(fā)出下一個請求信號。其傳送是由控制器主動控制的。
以上敘述為一臺編程機與一臺控制器的接口連接方法。而在實際工作中,一臺編程機可能要把數據傳送到幾十臺控制器中,這就要讓編程機制接口在眾多的控制器中切換。目前,廣泛采用打印機共享器來選擇要傳輸數據的控制器。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共享器只有四路切換,而當機床多于四臺時,共享器還得進行擴展,這樣在選擇要傳輸的控制器時,就得撥動一個共享器開關或更多,操作非常不便。而且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撥動共享器開關時,有時出現燒壞編程機并行口。而現在的微機并行口多集成在主板上,無法進行維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同步式與應答式兩用的數控機床控制器自動分離式通訊接口。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下列措施數控機床控制器自動分離式通訊接口,它是第十一~第十六電阻一端與第一~第六光電耦合器一輸入端相連,另一輸入端相互連接,第一~第六光電耦合器一輸出端與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一端相連,另一輸出端相互連接,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另一端相互連接,第七光電耦合器一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集電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基極和第一電阻一端相連,第七光電耦合器一輸入端與第二三極管集電極和第四電阻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電阻一端相連,第二三極管基極與第五、第六、第七電阻另一端相連,其集電極與第五電阻一端和電容正極、第九電阻另一端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另一端相連,第八光電耦合器一輸出端與第四三極管集電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二電阻一端相連,第八光電耦合器一輸入端與第四電阻另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電阻另一端、第三三極管集電極及第一~第八光電耦合器另一輸出端相連,第九光電耦合器一輸出端與第二電阻、另一端第四、第五三極管基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五三極管集電極、第一三極管發(fā)射極、第一電阻另一端相連,第九光電耦合器一輸入端與第九電阻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三極管基極、第七電阻一端相連,第三三極管發(fā)射極與第八電阻一端相連,第八電阻另一端接電容負極及第六電阻一端。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1)同步式與應答式兩用;2)由于該接口在不傳輸時與傳輸線路分離,所以在一個并行口上可以同時并聯十幾個這樣的通訊接口,而不用在并行口上加驅動電路或用打印機共享器轉換,在多臺控制器,連接安裝時非常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
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電原理圖。
數控機床控制器自動分離式通訊接口是第十一~第十六電阻R11~R16一端與第一~第六光電耦合器O1~O6一輸入端相連,另一輸入端相互連接,第一~第六光電耦合器O1~O6一輸出端與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R21~R26一端相連,另一輸出端相互連接,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R21~R26另一端相互連接,第七光電耦合器O7一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T1集電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T1基極和第一電阻R1一端相連,第七光電耦合器O7一輸入端與第二三極管T2集電極和第四電阻R4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電阻R3一端相連,第二三極管T2基極與第五、第六、第七電阻R5、R6、R7另一端相連,其集電極與第五電阻R5一端和電容C1正極、第九電阻R9另一端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R21~R26另一端相連,第八光電耦合器O8一輸出端與第四三極管T4集電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二電阻R2一端相連,第八光電耦合器O8一輸入端與第四電阻R4另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電阻R3另一端、第三三極管T3集電極及第一~第八光電耦合器另一輸出端相連,第九光電耦合器O9一輸出端與第二電阻R2、另一端第四、第五三極管T4、T5基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五三極管T5集電極、第一三極管T1發(fā)射極、第一電阻R1另一端相連,第九光電耦合器O9一輸入端與第九電阻R9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三極管T3基極、第七電阻一端相連,第三三極管發(fā)射極與第八電阻R8一端相連,第八電阻R8另一端接電容C1負極及第六電阻R6一端。
工作時,控制器來的應答信號ACK為低電平有效。ACK低電平時,一路經電阻R7直接驅動三極管T2導通,另一路經三極管T3放大,通過電阻R8對電容C1充電,使三極管T2在ACK間隔期間,即短暫變?yōu)楦唠娖綍r,由電阻R6驅動三極管T2維持導通。三極管T2導通使光電耦合器O7和三極管T1導通,將光電耦合器O1~O6的發(fā)光管負端拉低,將光耦接入數據線路,將數據傳送至控制器。當ACK變高電平一段時間后,電容C1上的電放完,三極管T2截止,光電耦合器O1~O6與線路斷開。
應答信號由光電耦合器O8、O9控制,光電耦合器O8與光電耦合器O7并聯工作,數據傳輸期間三極管T2導通,使光電耦合器O8導通,將下電源接入電阻R2,而ACK的另一路經電阻R9直接控制光電耦合器O9的通斷,使應答信號在光電耦合器O9的集電極和電阻R2相連的一端輸出,經三極管T4、T5放大,送到編程機去。而當ACK維持高電平超過一秒鐘后,即停止數據傳輸后,電容C1上的電完全釋放掉,此時三極管T2截止,光電耦合器O8、O9兩光耦同時截止,三極管T4、T5的基極就處于懸浮狀態(tài),輸出的應答信號就處于懸浮狀態(tài),也就是與線路脫離。
本電路為應答式和同步式兩用,圖中虛線框內電路六組重復,分別對應D0~D4五位數據和D5同步信號。應答式應用時同步信號D5不用。而同步式應用時,要求數據傳輸時控制器將ACK置為低電平,結束后置為高電平,而該信號不連接至編程機。
該電路的關鍵是用光電耦合器O7、三極管T1的通斷來控制光電耦合器O1~O6的接入與斷開,來控制數據線與同步線,光電耦合器O8的通斷來控制同步信號的輸出與懸浮。用電容C1的貯能作用來使ACK脈沖間隔期維持線路導通。
權利要求1.一種數控機床控制器自動分離式通訊接口,其特征在于第十一~第十六電阻[R11]~[R16]一端與第一~第六光電耦合器[O1]~[O6]一輸入端相連,另一輸入端相互連接,第一~第六光電耦合器[O1]~[O6]一輸出端與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R21]~[R26]一端相連,另一輸出端相互連接,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R21]~[R26]另一端相互連接,第七光電耦合器[O7]一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T1]集電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T1]基極和第一電阻[R1]一端相連,第七光電耦合器[O7]一輸入端與第二三極管[T2]集電極和第四電阻[R4]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電阻[R3]一端相連,第二三極管[T2]基極與第五、第六、第七電阻[R5]、[R6]、[R7]另一端相連,其集電極與第五電阻[R5]一端和電容[C1]正極、第九電阻[R9]另一端第二十一~第二十六電阻[R21]~[R26]另一端相連,第八光電耦合器[O8]一輸出端與第四三極管[T4]集電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二電阻[R2]一端相連,第八光電耦合器[O8]一輸入端與第四電阻[R4]另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電阻[R3]另一端、第三三極管[T3]集電極及第一~第八光電耦合器另一輸出端相連,第九光電耦合器[O9]一輸出端與第二電阻[R2]、另一端第四、第五三極管[T4]、[T5]基極相連,另一輸出端與第五三極管[T5]集電極、第一三極管[T1]發(fā)射極、第一電阻[R1]另一端相連,第九光電耦合器[O9]一輸入端與第九電阻[R9]一端相連,另一輸入端與第三三極管[T3]基極、第七電阻一端相連,第三三極管發(fā)射極與第八電阻[R8]一端相連,第八電阻[R8]另一端接電容[C1]負極及第六電阻[R6]一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數控機床控制器自動分離式通訊接口。同步式傳輸時,計算機發(fā)送D0~D4數據和D5同步信號,不理睬應答信號,應答式傳輸時,每接收一個應答信號,計算機發(fā)送一次數據D0~D4,不發(fā)送D5同步信號。O0~O4數據線隔離光耦,O5同步線隔離光耦,O7與T1接成復合管控制O0~O5的通斷,T2驅動O7與O8兩光耦,O8控制應答信號通斷,O9應答信號隔離。本實用新型同步式與應答式兩用,連接安裝非常方便。
文檔編號B23Q15/013GK2436267SQ0024204
公開日2001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7月7日
發(fā)明者金夏生 申請人:金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