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材輸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輸送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線材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為一般鍛造部件成型機中常見的線材輸送裝置2,該輸送裝置2大致包括二上、下間隔對稱的滾輪21,且每一滾輪21外周面210具有一徑向凹陷的環(huán)狀挾持面部211,該輸送裝置2輸送一線材10時,是將該線材10穿過滾輪21的挾持面部211相向側(cè)的間隙,而被夾抵于挾持面部211間,并借由滾輪21分別沿箭頭11、12所示方向轉(zhuǎn)動的方式,將該線材10持續(xù)往前夾送。但是因挾持面部211是呈環(huán)狀,并只以相向側(cè)的一局部區(qū)域相向抵接于線材10表面,也及滾輪21與線材10的接觸面積太小,相對使得挾持面部211的挾持線材10的力量很小,大多只能夠用以將線材10往前輸送,而無夾固定位的功用,因此,當鍛造部件成型機在鍛造過程中需要輸送裝置2來夾固定位線材10時,此種輸送裝置2便不適用而需更換,相當不便。
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夾固定位線材的功能的線材輸送裝置。
本發(fā)明線材輸送裝置,可用以輸送一線材,該輸送裝置包含一基座,且該基座具有一組裝孔,及一與組裝孔連通而供高壓流體注入的導流孔,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線夾組裝單元、一夾線單元,及一推送單元,該線夾組裝單元包括一可沿該組裝孔長度方向位移地氣密組裝于該組裝孔中并具有一與該導流孔連通的分注孔的中空移動機構,該夾線單元包括至少二組裝于移動機構內(nèi)并可相向位移而夾固一沿組裝孔長度方向延伸穿入移動機構的線材的夾線塊,及一彈性包覆于夾線塊外的彈性筒狀油封,且該筒狀油封與該移動機構相配合界定出一與分注孔連通,并可供高壓流體注入而迫使筒狀油封彈性變形而擠推夾線塊相向夾固線材的擠壓空間,該推送單元是與該移動機構組接并可帶動移動機構往復位移,且當夾線塊相向夾固線材而該推送單元帶動移動機構位移時,該移動機構會連動夾線塊同向位移而夾送線材,而當夾線塊松離線材且推送單元帶動移動機構位移時,移動機構會連動夾線塊沿組裝孔長度方向相對線材位移。
本發(fā)明的線材輸送裝置具有夾固定位線材的功能,并可快速且穩(wěn)定地輸送線材。
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線材輸送裝置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是一般線材輸送裝置輸送一線材時的側(cè)視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線材輸送裝置的一實施例的側(cè)視剖面圖,說明一夾線單元尚未夾固一線材時的狀態(tài);圖3是圖2沿線III-III的剖面圖;圖4是該實施例的側(cè)視剖面放大圖,說明該夾線單元夾固并輸送一線材時的狀態(tài);圖5是圖4沿線V-V的剖面圖,說明夾線單元夾個線材時的狀態(tài)。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3所示,本發(fā)明線材輸送裝置的實施例可用以輸送一長條狀線材100,包含一基座3、分別組裝于該基座3上的一線夾組裝單元4與一夾線單元5,及一組裝于基座3右側(cè)并與線夾組裝單元4組接的推送單元6。
該基座3具有一沿一軸線30左右延伸的組裝孔31,及一上下延伸并以其底端連通該組裝孔31而用以供高壓流體(圖未示)注入的導流孔32。在本實施例中,該高壓流體可以是液體或氣體。
該線夾組裝單元4包括一氣密插裝于組裝孔31中并具有一與導流孔32連通的分注孔410的移動機構41,及二上、下間隔地組裝于基座3右側(cè)面與該移動機構41間的彈性復位件46。該移動機構41具有一可左右位移地往左同軸插裝于組裝孔31內(nèi)的中空線夾套筒42、一可連動線夾套筒42位移地同軸氣密塞裝于該線夾套筒42右端部的線夾蓋43、二間隔嵌裝于線夾套筒外42周面的滑動油封44,及一嵌裝于線夾蓋43右端面的墊塊45。
該線夾套筒42具有一左右延伸的中空筒體部421,及一自筒體部421左端徑向往內(nèi)突伸并界定出一軸孔401的環(huán)狀限位部422。該分注孔410是產(chǎn)生于線夾套筒42上,并具有一徑向凹陷于該桶體部421外周面并與導流孔32連通的環(huán)狀導引部411,及四沿環(huán)狀導引部411間隔對稱分布地自導引部411徑向往內(nèi)延伸至筒體部421內(nèi)周面的分注孔部412。
該線夾蓋43具有一氣密塞裝于該筒體部421內(nèi)的組接部431、一環(huán)繞軸線30地突設于該組接部431左端面并界定出一限位槽402的環(huán)狀限位部432,及一自組接部431右端徑向往外延伸過該筒體部421外周緣并與筒體部421右端面固接的環(huán)狀抵推部433,且該組接部431具有一左右延伸并與限位槽402連通的第一導孔403。
滑動油封44是左、右間隔地嵌裝于筒體部421外周面并與該基座3氣密緊靠,且分別位于該導引部411左、右側(cè),而可防止容置于導引部411內(nèi)的高壓流體外滲。該墊塊45是嵌裝固定于該組接部431右端面,且右側(cè)面是凹陷呈球面狀,并具有一左右延伸連通而與組接部431的第一導孔403連通的第二導孔404。復位件46是上、下間隔地嵌裝于該基座3右側(cè)面且分別位于組裝孔31上、下側(cè),并分別往右彈性頂撐于該抵推部433左側(cè)面。
該夾線單元5包括四可相向位移地對稱組裝于該線夾套筒42中的夾線塊51、四分別嵌設于夾線塊51相向面間的條狀彈性頂撐件52、一環(huán)繞包覆于夾線塊51外的彈性筒狀油封53,及二左、右間隔地嵌裝套置于該筒狀油封53外的環(huán)狀油封54。
所述夾線塊51分別具有一左右延伸且橫截面呈扇形并可相向位移而夾固線材100的夾線部511,及二分別突設于該夾線部511左、右端面的卡抵部512,夾線部511內(nèi)周面是呈圓弧狀,且左、右端面是分別限位靠抵于該線夾套筒42的限位部422與線夾蓋43的限位部432的相向側(cè)面,而卡抵部512是分別突伸入同側(cè)軸孔401與該限位槽402中。頂撐件52是左右延伸地分別嵌裝于夾線塊51的夾線部511相向側(cè)面間,并恒具有一將夾線塊51相背頂離的彈力。
該筒狀油封53是左右延伸地彈性包覆于夾線塊51外,并靠抵于限位部422、432相向側(cè)面,且其外周面徑向凹陷而與線夾套筒42及該線夾蓋43的限位部432相配合界定出一擠壓空間50,該擠壓空間50是與該分注孔410連通而可用以供高壓流體注入。在本實施例中,該筒狀油封53是由可被擠壓變形的彈性材料制成,但是實施時不以此為限。環(huán)狀油封54是分別嵌套于筒狀油封左、右端,而可防止擠壓空間50中的流體外滲。
該推送單元6包括一設置于基座3右側(cè)并可以其底端為支點地左右樞擺的直立擺動臂61、一嵌裝固定于該擺動臂61上端部左側(cè)面的墊塊62,及一可樞擺地被夾抵于墊塊45、62間的連動軸桿63。該擺動臂61具有一左右延伸的第五導孔610,且該第五導孔610由左至右依序具有一逐漸束縮的截頭圓錐狀前擺動孔部611、與前擺動孔部611束縮端孔徑相等的嵌裝孔部612,及一孔徑小于嵌裝孔部612且往右逐漸外擴的截頭圓錐狀后擺動孔部613。該墊塊62是嵌裝固定于該嵌裝孔部612中,且左側(cè)面凹陷呈球面狀,并具有一與后擺動孔部613連通的第三導孔621。該連動軸桿63的左右兩端分別呈球面狀,而可樞擺地分別嵌裝于墊塊45、62的球面狀相向側(cè)面中,且具有一左右延伸并與墊塊45、62的導孔404、621連通的第四導孔630。
在本實施例中,該擺動臂61會與一可驅(qū)動其樞擺的驅(qū)動單元(圖未示)組接,但是實施時不以此為限。
如圖2、4、5所示,該輸送裝置開始輸送線材100前,需先將該線材100由右往左依序穿過該第五、第四、第三、第二,及第一導孔610、621、630、404、403,并穿經(jīng)夾線塊51的內(nèi)周面間的間隙與軸孔401,而穿出基座3的組裝孔31,如圖2所示,并將該擺動臂61往右樞擺一預定角度,于此同時,該移動機構41也會被復位件46往右同步頂移,而將連動軸桿63緊迫夾抵于墊塊45、62相向面間。
緊接著,將高壓流體自基座3的導流孔32注入分注孔410的導引部411內(nèi),并經(jīng)由分注孔部412注入擠壓空間50內(nèi),而徑向擠壓該筒狀油封53,使筒狀油封53徑向往內(nèi)彈性變形而迫使夾線塊51相向位移并夾固該線材100。然后,啟動該驅(qū)動單元,驅(qū)使該擺動臂61往左樞擺一預定角度,而連動墊塊62相對連動軸桿63樞轉(zhuǎn)并往左抵推該連動軸桿63,連動頂推該墊塊45與線夾蓋43沿軸線30同步左移,進而連動該線夾套筒42帶動夾線塊51沿組裝孔31左移并往左夾送線材100,如圖4所示的狀態(tài)。
此時,位于夾線塊51間的頂撐件52會被擠壓變形而積存一復位彈力,復位件46也會被該線夾蓋43的抵推部433壓縮變形而積存一復位彈力。
接著,將灌注于擠壓空間50內(nèi)的高壓流體壓力調(diào)節(jié)至大氣壓力,此時,頂撐件52的復位彈力會將夾線塊51相背頂移而松離線材100,直至夾線塊51的卡抵部512分別限位靠抵于所對應限位部422、432的內(nèi)周面。然后,驅(qū)使該擺動臂61往右樞擺復位,于此同時,復位件46的復位彈力會同時將該線夾蓋43往右頂移,而經(jīng)由該墊塊45將該連動軸桿63同步往右推移,同時連動該線夾套筒42帶動夾線單元5相對線材100右移復位。此時便完成一次線材輸送。借由不斷地重復上述步驟,便可快速且穩(wěn)定地進行線材100的夾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該夾線單元5的夾線塊51是呈左右延伸的塊狀,且夾線塊51與線材100的接觸面積大,所以可借由夾線塊51夾固線材100的設計,在線材100夾送過程中,提供一穩(wěn)固的定位力量,并可借由控制灌注入擠壓空間50內(nèi)的高壓流體壓力,而可調(diào)整夾線塊51夾固線材100的力道,使得本發(fā)明的線材輸送裝置可廣泛地應用在工業(yè)上的各種線材100輸送。
實施時,夾線塊51的數(shù)量與外形都可依需求而改變,只要能夠相向夾固線材100便可。而復位件46也非必要,可直接使推送單元6的連動軸桿63兩相反端分別與墊塊45、62組接且能夠相互推拉。另外,墊塊45、62也非必要,可直接將該連動軸桿63兩相反端分別組接于該線夾蓋43的組接部431與該擺動臂61相向面,而使該連動軸桿63的第四導孔630能夠連通第一導孔403與第五導孔610,但是實施時,復位件46的數(shù)量與設置位置,及上述構件間的組關系都不以上述型態(tài)為限,可依需要而改變。
再者,該夾線單元5每次被往左連動位移而完成的線材100輸送長度,主要是取決于推送單元6的擺動臂61左右樞擺的幅度,因此,可借由改變該擺動臂61的樞擺角度范圍,便可相對改變線材100的輸送長度,實施時,也可改變該推送單元6的設置位置,使線材100不需穿過擺動臂61與連動軸桿63,但是實施時,推送單元6的作動型態(tài)不以上述為限。
綜觀上述,借由組裝于基座3的組裝孔31中的線夾套筒42、線夾蓋43與夾線單元5間的組接設計,可透過在該擠壓空間50中灌注高壓流體的方式,迫使夾線塊51將線材100穩(wěn)固地夾固,而在線材100輸送過程中提供一將線材100定位的穩(wěn)固力量。再加上該推送單元6的各構件與線夾組接單元4間的相互抵推設計,而可快速且穩(wěn)定地進行線材100的輸送,所以的確非常實用與進步。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材輸送裝置,該輸送裝置包含一基座,且該基座具有一組裝孔,及一與組裝孔連通而供高壓流體注入的導流孔,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線夾組裝單元、一夾線單元,及一推送單元,該線夾組裝單元包括一可沿該組裝孔長度方向位移地氣密組裝于該組裝孔中并具有一與該導流孔連通的分注孔的中空移動機構,該夾線單元包括至少二組裝于移動機構內(nèi)并可相向位移而夾固一沿組裝孔長度方向延伸穿入移動機構的線材的夾線塊,及一彈性包覆于夾線塊外的彈性筒狀油封,且該筒狀油封與該移動機構相配合界定出一與分注孔連通的擠壓空間,該推送單元是與該移動機構組接并帶動移動機構往復位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移動機構具有一可沿組裝孔長度方向位移地氣密插裝于組裝孔中的中空線夾套筒,及一可連動線夾套筒位移地組裝于該線夾套筒上并與推送單元組接的線夾蓋,該分注孔是貫穿產(chǎn)生于該線夾套筒上,該夾線塊是被該筒狀油封包覆地組裝于線夾套筒中,且該筒狀油封是與該線夾套筒及線夾蓋相配合界定出該擠壓空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移動機構的分注孔具有一沿該線夾套筒圓周延伸地凹陷產(chǎn)生于線夾套筒外周面并與導流孔連通的環(huán)狀導引部,及多數(shù)個間隔自該導引部延伸至該線夾套筒內(nèi)周面而與該擠壓空間連通的分注孔部。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移動機構還具有二可被線夾套筒連動位移地嵌套于線夾套筒外周面而與基座氣密抵接且分別位于分注孔兩相反側(cè)的滑動油封。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夾線單元還具有至少一設置于夾線塊相向面間且恒具有一用以將夾線塊相背頂離該線材的彈力的彈性頂撐件。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線夾組裝單元還包括至少一組裝于線夾蓋與基座間而恒將該線夾蓋頂向推送單元的復位件。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推送單元具有一可樞擺的擺動臂,及一可樞轉(zhuǎn)地樞接于擺動臂與移動機構間且可連動該移動機構于該組裝孔中位移的連動軸桿。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材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擺動臂具有一而用以供線材穿經(jīng)的導孔,該連動軸桿具有一與擺動臂的導孔連通并用以將線材導引入該移動機構中的導孔。
全文摘要
一種線材輸送裝置,包含一基座,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線夾組裝單元、一夾線單元,及一推送單元。該線夾組裝單元包括一氣密組裝于基座的一組裝孔內(nèi)的移動機構,該夾線單元包括至少二組裝于移動機構內(nèi)并可相向夾固一線材的夾線塊,及一包覆于兩夾線塊外的彈性筒狀油封。該推送單元可帶動移動機構往復位移,且當夾線塊相向夾固線材而該移動機構被帶動位移時,移動機構會連動夾線塊同向位移,而可快速且穩(wěn)定地進行線材的輸送,并可借由該等夾線塊夾固線材之設計,在線材輸送過程中提供一將線材夾固定位的穩(wěn)固力量。
文檔編號B21K27/00GK1919492SQ20051009246
公開日2007年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8月23日
發(fā)明者李文元 申請人:李林玟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