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折彎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到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折彎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我公司出口的衛(wèi)星機都是以整機的方式供貨,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 不斷加劇,有的客戶為了降低成本,要求以散件形式出口供貨。我們生產(chǎn)的衛(wèi) 星機外殼都是采用專用的設備將上、下兩個殼體折彎后組裝而成。由于折彎需 要專用的設備,因此,通常只能在出廠前折彎成型,大家知道,折彎以后的堆 放空間要比沒有折彎前要大很多,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手工折彎的金屬薄板上、下 殼的折彎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折 彎方法,其步驟為在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每個折彎處分別設置一條由若干個 狹長工藝孔形成的折彎線。
所述狹長工藝孔的寬度為不小于其所在的金屬薄板上殼或者金屬薄板下殼 的壁厚,其長度不小于其所在的金屬薄板上殼或者金屬薄板下殼壁厚的五倍, 兩兩相鄰的狹長工藝孔之間的間距為2~4毫米。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通過開設工藝孔的方式,形成可以手工折彎 的折彎線,使得可以在散件到達客戶端,對產(chǎn)品進行組裝前,將上、下殼折彎 成型,從而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相應產(chǎn)品的市場競爭力。
圖1是采用本發(fā)明所述的折彎方法而形成的金屬薄板下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1至圖2中1、底板,2、后面板,3、左側板,4、右側板,5、狹長工 藝孔。
其中L為狹長工藝孔的長度,W為狹長工藝孔的寬度,S為相鄰狹長工藝
孔之間的間距。
具體實施例方式
由于金屬薄板上、下殼的制作方法完全一樣,這里就以下殼為例來描述本
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案將裁剪好的下殼薄鐵板料坯,通過沖壓機和專用的模具, 一次性地沖壓出圖1所示的各種定位孔、安裝孔、通風孔等以及三排分別位于
底板1與后面板、底板1與左側板2、底板1與右側板3之間用于折彎的狹長工 藝孔5,其中,狹長工藝孔5的尺寸如圖2所示,其寬度W通常為薄鐵板壁厚 的L2 2倍之間,其長度L通常為薄鐵板壁厚的5 10倍之間,兩兩相鄰的狹長 工藝孔5之間的間距S為2 4毫米。這里采用的金屬薄板,其壁厚通常不大于3 毫米。
上述的金屬薄板上、下殼到達客戶端后,對產(chǎn)品進行組裝前,可免工具直 接用手將上、下殼折彎成型。折彎成型的上、下殼除了三個棱線處增加的工藝 孔之外與原來沖壓成型的上、下殼在外形上、性能上幾乎完全一樣,但堆放空 間卻小得多,從而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相應產(chǎn)品的市場競爭力。
權利要求
1.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折彎方法,其步驟為在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每個折彎處分別設置一條由若干個狹長工藝孔形成的折彎線。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折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狹長工藝孔的寬度為不小于其所在的金屬薄板上殼或者金屬薄板下殼的壁 厚,其長度不小于其所在的金屬薄板上殼或者金屬薄板下殼壁厚的五倍,兩兩 相鄰的狹長工藝孔之間的間距為2~4毫米。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可以手工折彎的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折彎方法,其具體步驟為在金屬薄板上、下殼的每個折彎處分別設置一條由若干個狹長工藝孔形成的折彎線。本發(fā)明通過開設工藝孔的方式,形成可以手工折彎的折彎線,使得可以在散件到達客戶端,對產(chǎn)品進行組裝前,將上、下殼折彎成型,從而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相應產(chǎn)品的市場競爭力。
文檔編號B21D5/00GK101618412SQ20091014425
公開日2010年1月6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27日
發(fā)明者陳靜忠 申請人:江蘇銀河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