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自由鍛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
背景技術:
鍛件的形狀種類繁多,相應地,鍛造的工藝方法也多種多樣,但是它們都是一些基本變形方式的組合,或者是由之衍生出來。鐓粗是鍛造的基本變形方式之一。鐓粗過程中產生的變形與靜水壓力對鍛合鋼錠內部疏松和孔洞性缺陷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孔洞的鍛合則是焊合的前提條件。由于鋼錠內存在大量鑄造缺陷,如偏析、疏松、夾雜等,而且鋼錠越大。缺陷越嚴重,這給鍛造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鍛件的質量和性能則是這類鍛件生產的關鍵。因此,大鍛件鍛造的任務不僅是要得到一定形狀和尺寸的鍛件,更重要的是通過鍛造工藝破碎鋼錠的鑄態(tài)組織,焊合鋼錠內部的疏松、裂紋、氣孔等缺陷,改善第二相化合物及非金屬夾在物在鋼中的分布,以提高其力學性能。對于大鍛件,首先要鍛合內部孔洞形缺陷,防止新的裂紋產生,以滿足超聲波探傷的技術要求;其次要滿足鍛件對力學性能的不同要求。對于前者,許多學者已經就其缺陷產生機理和防止措施進行了充分研究,并且提出了許多鍛造工藝理論和技術;至于后者,大部分研究者只研究了常用鍛造工序對鍛件力學性能的影響。利用鍛造方法來控制鍛件力學性能在不同方向上分布的研究卻還未深入。如何創(chuàng)造有利的力學條件,防止錠料在鐓粗過程中開裂并且消除傳統(tǒng)鐓粗帶來的鼓形和應變分布不均勻,研究開發(fā)新的鐓粗工藝就顯得非常必要。扭轉鐓粗工藝是模具沿坯料軸線向下壓的同時,使模具繞坯料軸線旋轉,使模具與工件之間產生相對轉動,將被動摩擦轉化為主動摩擦,消除因為被動摩擦而形成的難變形區(qū),促進金屬流動,提高變形均勻性的一種新工藝。這是一個既有重大理論意義,又有重大經濟價值的課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對100T萬能材料實驗機進行了改裝,其扭矩是通過兩個側缸柱塞下降使主軸實現旋轉。該裝置鐓粗與扭轉需要分別提供動力裝置,而且改裝與復合變形的控制都較為復雜,不利于實際應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它是利用壓力機自身的壓力來實現鐓粗與扭轉的復合變形的,從而省去人力扭轉,更好的提高鍛件質量的裝置。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包含固定座、導向座、支撐座以及扭轉臺;所述固定座鉸接有第一連桿,該第一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銷軸與第二連桿相連,所述的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之間設有推力機構,所述推力機構包含下壓臺和驅動桿,所述下壓臺的底部鉸接有驅動桿,該驅動桿的另一端開設有與第一銷軸滑動配合的滑槽,第一銷軸穿過該滑槽后將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推力機構連成一體,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推桿固定連接,該第二連桿與推桿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銷軸,所述導向座的上面徑向設有導向塊,該導向塊上分別設有與第二銷軸滑動配合的導向槽,所述推桿的另一端穿過支撐座上的支撐孔后通過連接板與所述扭轉臺的扭轉柄鉸接連接。
所述的扭轉柄上排列有與連接板鉸接的安裝孔。所述固定座、導向座、支撐座以及扭轉臺固定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扭轉臺的上方設有上鍛模,該上鍛模和下壓臺裝配于同一壓力機的上工作臺上。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利用壓力機自身的壓力來同時實現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從而省去其它扭轉動力裝置,更好的控制變形過程,提高鍛件質量;2、由于扭轉柄上平行設有多組安裝孔,可調節(jié)扭轉角度;3、由于上鍛模和下壓臺由同一臺壓力機同時下壓完成工作,既保證了精度,又節(jié)省了工裝設備。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對實施例作簡單的介紹。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俯視
圖4為本發(fā)明中扭轉柄的結構圖;圖5為本發(fā)明中驅動桿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參看圖1-3,本具體實施方式
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包含固定座1、導向座5、支撐座6以及扭轉臺8 ;所述固定座I鉸接有第一連桿2,該第一連桿2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銷軸3與第二連桿12相連,所述的第一連桿2與第二連桿12之間設有推力機構,所述推力機構包含下壓臺10和驅動桿9,所述下壓臺10的底部鉸接有驅動桿9,該驅動桿9的另一端開設有與第一銷軸3滑動配合的滑槽901,第一銷軸3穿過該滑槽901后將第一連桿2、第二連桿12和推力機構連成一體,所述第二連桿12的另一端與推桿13固定連接,該第二連桿12與推桿13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銷軸4,所述導向座5的上面徑向設有導向塊,該導向塊上分別設有與第二銷軸4滑動配合的導向槽501,所述推桿13的另一端穿過支撐座6上的支撐孔601后通過連接板7與所述扭轉臺8的扭轉柄14鉸接連接。參看圖4,所述的扭轉柄14上排列有與連接板7鉸接的安裝孔17。參看圖2,所述固定座1、導向座5、支撐座6以及扭轉臺8固定于同一水平面上。參看圖2,所述的扭轉臺8的上方設有上鍛模15,該上鍛模15和下壓臺10裝配于同一壓力機的上工作臺上。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具體實施中技術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流程作進一步闡述:先將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調整到初始狀態(tài),此時下壓臺10和上鍛模15上升到最高位置,將工件19放置于扭轉臺8的下模鍛801上,啟動壓力機,壓力機上工作臺同時帶動下壓臺10和上鍛模15向下運行,下壓臺15帶動驅動桿9向下運動,驅動桿9的滑槽901接觸第一銷軸3,帶動第一連桿2繞其鉸軸作圓弧運動,第一連桿2通過第一銷軸3產生向前的推力帶動第二連桿12的前端部沿著導向座5的導向槽501向前運動,通過推桿13傳遞水平力,推桿13通過連接板7、扭轉柄14帶動扭轉臺8上的下鍛模801轉動,同時,由于壓力機的作用,上鍛模15已將工件19緊緊壓于下鍛模801上,這樣通過一臺壓力機,實現了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
由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壓力機自身的壓力來同時實現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從而省去其它扭轉動力裝置,更好的控制變形過程,提高鍛件質量。
2、由于扭轉柄上平行設有多組安裝孔,可調節(jié)扭轉角度。
3、由于上鍛模和下壓臺由同一臺壓力機同時下壓完成工作,既保證了精度,又節(jié)省了工裝設備。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 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固定座、導向座、支撐座以及扭轉臺;所述固定座鉸接有第一連桿,該第一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銷軸與第二連桿相連,所述的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之間設有推力機構,所述推力機構包含下壓臺和驅動桿,所述下壓臺的底部鉸接有驅動桿,該驅動桿的另一端開設有與第一銷軸滑動配合的滑槽,第一銷軸穿過該滑槽后將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推力機構連成一體,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推桿固定連接,該第二連桿與推桿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銷軸,所述導向座的上面徑向設有導向塊,該導向塊上分別設有與第二銷軸滑動配合的導向槽,所述推桿的另一端穿過支撐座上的支撐孔后通過連接板與所述扭轉臺的扭轉柄鉸接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轉柄上排列有與連接板鉸接的安裝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導向座、支撐座以及扭轉臺固定于同一水平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轉臺的上方設有上鍛模,該上鍛 模和下壓臺裝配于同一壓力機的上工作臺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鐓粗與扭轉復合變形裝置,它包含固定座、導向座、支撐座以及扭轉臺;所述固定座鉸接有第一連桿,該第一連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銷軸與第二連桿相連,所述的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之間設有推力機構,所述推力機構包含下壓臺和驅動桿,所述下壓臺的底部鉸接有驅動桿,該驅動桿的另一端開設有與第一銷軸滑動配合的滑槽,第一銷軸穿過該滑槽后將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推力機構連成一體,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推桿固定連接,該第二連桿與推桿的連接處設有第二銷軸,所述導向座的上面徑向設有導向塊,該導向塊上分別設有與第二銷軸滑動配合的導向槽。本發(fā)明利用壓力機自身的壓力來實現扭轉鐓粗這個運動過程的裝置,從而省去人力扭轉,更好的提高鍛件質量。
文檔編號B21J9/02GK103223454SQ20131015875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劉建生, 季飛, 岑軼峰, 王全聰 申請人: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