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上驅動重塊(3)內設有上驅動銷(5),下驅動重塊(4)內設有下驅動銷(6),夾具體(1)的內腔的左側和右側分別設有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左增力重塊(7)內設有左配重導向銷(9),在右增力重塊(8)內設有右配重導向銷(14),在上驅動重塊(3)上與左增力重塊(3)和右增力重塊(4)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Ⅰ(10)和右滾輪Ⅰ(11),在下驅動重塊(4)上與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Ⅱ(12)和右滾輪Ⅱ(13)。
【專利說明】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機械加工中夾持內孔進行外徑或端面的車削或磨加工是常規(guī)的工藝方法,裝夾精度與裝夾速度在精加工中至關重要。目前的夾持機構裝夾精度差、裝卸很不方便,勞動強度低。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它不但裝夾精度高,而且裝卸方便,勞動強度低。
[0004]本發(fā)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它設有夾具體,在夾具體的內腔上部和下部分別設有上驅動重塊和下驅動重塊,在上驅動重塊內設有上驅動銷,在下驅動重塊內設有下驅動銷,在夾具體的內腔的左側和右側分別設有左增力重塊和右增力重塊,在左增力重塊內設有左配重導向銷,在右增力重塊內設有右配重導向銷,上驅動重塊、下驅動重塊、左增力重塊和右增力重塊組合形成圓形分布在夾具體的內腔中,在上驅動重塊上與左增力重塊和右增力重塊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I和右滾輪I,在下驅動重塊上與左增力重塊和右增力重塊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II和右滾輪II。
[0005]所述的上驅動重塊設置為楔形,下驅動重塊設置為楔形。所述的左增力重塊設置為楔形,右增力重塊設置為楔形。所述的左滾輪1、右滾輪1、左滾輪II和右滾輪II均勻分布,左滾輪I的圓心、右滾輪I的圓心、左滾輪II的圓心和右滾輪II的圓心在同一圓周上。
[0006]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后,這樣不但裝夾精度高,而且裝卸方便,勞動強度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在圖1中,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它設有夾具體I,在夾具體I的內腔2上部和下部分別設有上驅動重塊3和下驅動重塊4,上驅動重塊3設置為楔形,下驅動重塊4設置為楔形,在上驅動重塊3內設有上驅動銷5,在下驅動重塊4內設有下驅動銷6,在夾具體I的內腔的左側和右側分別設有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左增力重塊7設置為楔形,右增力重塊8設置為楔形,在左增力重塊7內設有左配重導向銷9,在右增力重塊8內設有右配重導向銷14,上驅動重塊3、下驅動重塊4、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組合形成圓形分布在夾具體I的內腔2中,在上驅動重塊3上與左增力重塊3和右增力重塊4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I 10和右滾輪I 11,在下驅動重塊4上與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II 12和右滾輪II 13,所述的左滾輪I 10、右滾輪I U、左滾輪II 12和右滾輪II 13均勻分布,左滾輪I 10的圓心、右滾輪I 11的圓心、左滾輪II 12的圓心和右滾輪II 13的圓心在同一圓周上。
[0009]本發(fā)明工件以精加工或半精加工過的內孔在夾具體I上定位,二者之間的間隙較??;而夾具體I則聯(lián)結在車床主軸上。當夾具體I在車床主軸的驅動下以角速度w旋轉時,上驅動重塊3、下驅動重塊4、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便分別產(chǎn)生離心力Fcl、Fc2,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增力重塊和驅動重塊將沿各自的離心方向向外運動,驅動重塊的外圓弧面便與工件內壁接觸,并對工件內壁施加作用力F。驅動重塊與增力重塊二者通過斜楔增力機構進行力的傳遞;增力重塊和驅動重塊的周向位置及運動方向,由固定在夾具體上的上驅動銷5、下驅動銷6、左配重導向銷9和右配重導向銷14確定。正常工作時,上驅動重塊3、下驅動重塊(4)的外圓弧面與工件內壁始終保持接觸,而增力重塊與工件內壁始終是不接觸的。
[0010]該作用力F由以下兩部分組成:一,上驅動重塊3、下驅動重塊4自身產(chǎn)生的離心力Fc2 ;二,增力重塊產(chǎn)生的離心力Fcl,經(jīng)斜楔面P增力后,經(jīng)左滾輪I 10、右滾輪I 11、左滾輪II 12和右滾輪II 13傳遞作用在驅動重塊運動方向、即力Fc2、F的方向上的分力。在兩個等值、反向的力F所產(chǎn)生的摩擦轉矩的驅動下,工件便與夾具體同向同步旋轉。切削過程開始后,這兩個等值、反向的力F所產(chǎn)生的摩擦轉矩,便抵抗由切削力所產(chǎn)生的切削力矩。
【權利要求】
1.一種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其特征是它設有夾具體(1),在夾具體(I)的內腔(2)上部和下部分別設有上驅動重塊(3)和下驅動重塊(4),在上驅動重塊(3)內設有上驅動銷(5),在下驅動重塊(4)內設有下驅動銷(6),在夾具體(I)的內腔的左側和右側分別設有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在左增力重塊(7)內設有左配重導向銷(9),在右增力重塊(8)內設有右配重導向銷(14),上驅動重塊(3)、下驅動重塊(4)、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組合形成圓形分布在夾具體(I)的內腔(2)中,在上驅動重塊(3)上與左增力重塊(3)和右增力重塊(4)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I(10)和右滾輪I (11),在下驅動重塊(4)上與左增力重塊(7)和右增力重塊(8)接觸的位置分別設有左滾輪II(12)和右滾輪II(13)。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上驅動重塊(3)設置為楔形,下驅動重塊(4)設置為楔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左增力重塊(7)設置為楔形,右增力重塊(8)設置為楔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楔形增力內孔夾持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左滾輪I(10)、右滾輪I (11)、左滾輪II (12)和右滾輪II (13)均勻分布,左滾輪I (10)的圓心、右滾輪I(11)的圓心、左滾輪II (12)的圓心和右滾輪II (13)的圓心在同一圓周上。
【文檔編號】B23Q3/12GK103978389SQ201410140009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10日
【發(fā)明者】李漢祥, 趙孝民 申請人:李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