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沖壓模具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汽車頂蓋天窗沖壓模具。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家用汽車的普及,汽車制造業(yè)發(fā)展迅速,由于人們審美要求不斷提高,汽車的升級換代加速,汽車頂蓋天窗沖壓模具的開發(fā)設計與生產周期也不斷縮短,為了保質保量、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能節(jié)約成本,大大增加了模具生產過程中的難度,尤其是應用于汽車車身側圍這樣的大型的關鍵覆蓋件的模具,模具結構極其復雜,同時上模座與下模座之間的連接不穩(wěn)定,容易使上模座移動,從而影響產品的質量,上模座長時間的對下模座造成壓力,會使下模座損壞,例如專利號為201320261634.3的專利,包括凸模凸模,上沿四周的修邊輪廓線設置有一系列凸起,雖然實現在翻邊工序中利用補償效應,但是上模座與下模座的連接不穩(wěn)定,會影響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頂蓋天窗沖壓模具,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頂蓋天窗沖壓模具,包括下底板,下底板的上表面四角均設有下底板凹槽,所述下底板的頂端前后兩側均設有圓柱,所述圓柱的上表面設有第二凹槽,所述下底板的頂端設有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頂端設有上模座,所述上模座的頂端中心位置設有圓柱桿,所述上模座的上表面四角均設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內腔設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底端設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與下底板凹槽相連,所述上膜座的底端前后兩側均設有緩沖桿,所述緩沖桿包括緩沖底座,所述緩沖底座的內腔設有桿體,所述緩沖底座與桿體滑動連接,所述桿體的底端設有緩沖板,所述緩沖板的底端設有第二彈簧,所述桿體的底端與第二凹槽相連。
優(yōu)選的,所述下底板的底端設有減震裝置,所述減震裝置包括減震座,所述減震座的內側設有支撐板,所述減震座與支撐板滑動連接,所述支撐板的底端設有第一彈簧。
優(yōu)選的,所述減震裝置的底端設有防護底板。
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桿的外壁上設有防護膜。
優(yōu)選的,所述下底板凹槽的四周設有橡膠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該汽車頂蓋天窗沖壓模具,通過固定桿與下底板凹槽相連,從而上模座和下底板固定在一起,可以把上模座和下模座固定在一起,通過緩沖桿和第二凹槽相連,不僅可以加強上模座與下模座的穩(wěn)定性,同時當上模座壓動下模座時,通過桿體與緩沖底座滑動連接,桿體在緩沖底座內向下滑動,桿體通過緩沖板把壓力傳送到第二彈簧上,第二彈簧隨著下壓,可以適當變形以緩沖壓力,防止上模座和下模座損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減震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固定桿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模座,2、凹槽,3、固定桿,4、下底板凹槽,5、連接桿,6、防護膜,7、橡膠圈,8、防護底板,9、減震裝置,901、第一彈簧,902、減震座,903、支撐板,10、下模座,11、圓柱,12、第二凹槽,13、緩沖桿,131、緩沖底座,132、第二彈簧,133、緩沖板,134、桿體,14、圓柱桿,15、下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 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汽車頂蓋天窗沖壓模具,包括下底板15,所述下底板15的底端設有減震裝置9,所述減震裝置9包括減震座902,所述減震座902的內側設有支撐板903,所述減震座902與支撐板903滑動連接,所述支撐板903的底端設有第一彈簧901,通過減震裝置9可以緩解一定的壓力,防止上模座1和下模座10對下底板15的壓力過大,從而損壞下底板15,所述減震裝置9的底端設有防護底板8,通過防護底板8可以防止減震裝置9的底部磨損,下底板15的上表面四角均設有下底板凹槽4,所述下底板凹槽4的四周設有橡膠圈7,所述下底板15的頂端前后兩側均設有圓柱11,所述圓柱11的上表面設有第二凹槽12,所述下底板15的頂端設有下模座10,所述下模座10的頂端設有上模座1,所述上模座1的頂端中心位置設有圓柱桿14,所述上模座1的上表面四角均設有凹槽2,所述凹槽2的內腔設有連接桿5,所述連接桿5的底端設有固定桿3,所述固定桿3的外壁上設有防護膜6,通過防護膜6可以防止固定桿3磨損,所述固定桿3與下底板凹槽4相連,通過固定桿3與下底板凹槽4相連,從而上模座1和下底板15固定在一起,可以把上模座1和下模座10固定在一起,所述上膜座1的底端前后兩側均設有緩沖桿13,所述緩沖桿13包括緩沖底座131,所述緩沖底座131的內腔設有桿體134,所述緩沖底座131與桿體134滑動連接,所述桿體134的底端設有緩沖板133,所述緩沖板133的底端設有第二彈簧132,所述桿體134的底端與第二凹槽12相連。
使用時,通過固定桿3與下底板凹槽4相連,從而上模座1和下底板15固定在一起,可以把上模座1和下模座10固定在一起,通過緩沖桿13和第二凹槽12相連,不僅可以加強上模座1與下模座10的穩(wěn)定性,同時當上模座1壓動下模座10時,通過桿體134與緩沖底座131滑動連接,桿體134在 緩沖底座131內向下滑動,桿體134通過緩沖板133把壓力傳送到第二彈簧上132,第二彈簧隨132著下壓,可以適當變形以緩沖壓力,防止上模座1和下模座10損壞。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