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修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汽車鈑金修復對于大部分的汽車駕駛者并不陌生,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意外刮碰是常有發(fā)生的事故,一般這種刮碰事故只損壞了汽車的外殼,對汽車的內部零件并沒有任何影響。因此,只需要將刮碰變形的外殼拆卸,進行矯形后噴漆重新裝上即可。
汽車的外殼鈑金由于需要拆卸板材,因此修復的效率偏低。而且矯形修復的過程中由于經過多次的反復沖壓、捶打,會較大面積地影響金屬板材的金相組織結構,因而造成日后容易生銹的問題。
不難看出,現(xiàn)有技術還存在一定的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實現(xiàn)車輛外殼的免拆卸直接矯形。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01:獲取車輛外殼凹陷部位的初始完好形態(tài)的三維數據;
S02:將S01中獲取的三維數據導入三維處理程序,生成出表面與完好形態(tài)時的車輛外殼完全貼合的塊狀部件的三維圖,并對塊狀部件的三維圖進行修改,添加繪制安裝法蘭結構,并在正對于車輛外殼凹陷部位處開設工藝孔;
S03:將S02中經過修改的三維數據輸出到3D打印設備,3D打印出S02所編輯出的塊狀部件;
S04:將S03所打印出的塊狀部件安裝固定,并使塊狀部件的表面貼合到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且按壓固定,采用焊頭伸入塊狀部件的工藝孔與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焊接固定,通過焊頭抽拉、塊狀部件按緊的方式將車輛外殼的凹陷抽拉矯形,直至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被拉出并頂在塊狀部件的表面,然后焊頭加熱熔化焊接點,將焊頭抽出工藝孔;
S05:移除塊狀部件,對經過初步矯形的車輛外殼進行微矯形修正,然后進行打磨作業(yè);
S06:對完全修正和打磨完畢的車輛外殼進行噴漆修復。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01包括:
S011:以車輛的中軸線為鏡向分界平面,掃描健側的車輛外殼的外形,生成健側的車輛外殼的三維數據;
S012:將S012中獲取的三維數據進行鏡向處理,獲取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的初始完好形態(tài)的三維數據。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02中,對塊狀部件開設的工藝孔包括主孔和副孔,主孔正對于凹陷部位的正中設置,副孔圍繞主孔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04包括:
S041:將所打印出的塊狀部件安裝固定,并使塊狀部件的表面貼合到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且按壓固定;
S042:采用焊頭伸入主孔且與凹陷部位焊接連接,抽拉焊頭對凹陷部位進行初矯形;
S043:根據初矯形的實際情況,采用焊頭伸入特定的副孔與車輛外殼的表面焊接連接,抽拉焊頭對車輛外殼進行二次矯形;
S044:重復步驟S043,直至矯形完畢,然后將焊頭抽出,移除塊狀部件。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
直接對凹陷的車輛外殼進行矯形處理,不需要對車輛外殼進行裝拆,大幅提高效率;
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出能夠充當模具的塊狀部件,能較好地進行初步矯形工序;
降低維修工人的勞動強度,節(jié)省工時,降低修復成本。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的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的步驟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凹陷部位 2、塊狀部件
3、主孔 4、副孔
5、焊頭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2,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01:獲取車輛外殼凹陷部位1的初始完好形態(tài)的三維數據。
S02:將S01中獲取的三維數據導入三維處理程序,生成出表面與完好形態(tài)時的車輛外殼完全貼合的塊狀部件2的三維圖,并對塊狀部件2的三維圖進行修改,添加繪制安裝法蘭結構,并在正對于車輛外殼凹陷部位1處開設工藝孔;工藝孔用于容納焊頭5,使焊頭5能夠在工藝孔中進行伸縮活動,從而進行矯形。作為優(yōu)選,對塊狀部件2開設的工藝孔包括主孔3和副孔4,主孔3正對于凹陷部位1的正中設置,副孔4圍繞主孔3設置。
S03:將S02中經過修改的三維數據輸出到3D打印設備,3D打印出S02所編輯出的塊狀部件2。
S04:將S03所打印出的塊狀部件2安裝固定,并使塊狀部件2的表面貼合到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1且按壓固定,采用焊頭5伸入塊狀部件2的工藝孔與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1焊接固定,通過焊頭5抽拉、塊狀部件2按緊的方式將車輛外殼的凹陷抽拉矯形,直至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1被拉出并頂在塊狀部件2的表面,然后焊頭5加熱熔化焊接點,將焊頭5抽出工藝孔。
S05:移除塊狀部件2,對經過初步矯形的車輛外殼進行微矯形修正,然后進行打磨作業(yè)。
S06:對完全修正和打磨完畢的車輛外殼進行噴漆修復。
一般車輛的鈑金修復,都是拆卸受損的外殼進行矯形,再重新裝上車輛上的。這種鈑金修復方法操作較為繁瑣,需要進行裝拆工作。而本發(fā)明最大的特點是應用了3D打印技術,打印出一個用于矯形的模具,再利用焊頭5對車輛外殼焊接并抽拉矯形,省略了裝拆工序。3D打印出來的塊狀部件2是一種塑料部件,不容易對金屬材質的車輛外殼造成刮花。同時,這個塊狀部件2起到模具的作用,輔助進行矯形,使微矯形修正以前的粗矯形工序效果較為理想。本發(fā)明的技術尤其適用于輕微凹陷的車輛外殼的鈑金修復。
具體的,步驟S01中,獲取三維數據的方法最好是直接從車廠獲取官方三維數據。不過對于絕大部分情況而言,從車廠直接獲取三維數據并不現(xiàn)實,作為另一個優(yōu)選方案,所述步驟S01包括:
S011:以車輛的中軸線為鏡向分界平面,掃描健側的車輛外殼的外形,生成健側的車輛外殼的三維數據;
S012:將S012中獲取的三維數據進行鏡向處理,獲取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1的初始完好形態(tài)的三維數據。
對于大部分車輛的外形設計而言,都是采取左右對稱的設計。利用這一特性,從還沒受損的健側獲取三維數據,再鏡向對稱獲取凹陷部位1的初始完好形態(tài)的三維數據。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步驟S04包括:
S041:將所打印出的塊狀部件2安裝固定,并使塊狀部件2的表面貼合到車輛外殼的凹陷部位1且按壓固定;
S042:采用焊頭5伸入主孔3且與凹陷部位1焊接連接,抽拉焊頭5對凹陷部位1進行初矯形;
S043:根據初矯形的實際情況,采用焊頭5伸入特定的副孔4與車輛外殼的表面焊接連接,抽拉焊頭5對車輛外殼進行二次矯形;
S044:重復步驟S043,直至矯形完畢,然后將焊頭5抽出,移除塊狀部件2。
對于某些較為復雜的凹陷,可能難以通過一次的矯形進行修復,甚至有可能需要多個工藝孔多焊點地施加矯形拉力。副孔4實際上是正對輔助施力點的,從而幫助更好地進行矯形處理。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基于3D打印的汽車鈑金修復方法,直接對凹陷的車輛外殼進行矯形處理,不需要對車輛外殼進行裝拆,大幅提高了修復效率。而且本發(fā)明基于3D打印技術,制造出能夠充當模具的塊狀部件2,能較好地進行初步矯形工序。降低維修工人的勞動強度,節(jié)省工時,降低修復成本。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