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球面鎢片全自動加料裝置。
背景技術:
以前的球面鎢片都是手工機床磨的,需要通過人工將工件夾裝到機床上然后進行磨削。
不僅工作效率低,而且一旦夾裝的有偏差直接影響到磨削的質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fā)明設計了一種球面鎢片全自動加料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球面鎢片加料磨削時生產效率低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該加料裝置包括前氣缸、后氣缸、機座和夾頭,前氣缸包括前缸體、前活塞、前氣缸頂桿,后氣缸包括后缸體、后活塞、后氣缸頂桿,前氣缸上前后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前氣口和第一后氣口,后氣缸上前后兩端分別設有第二前氣口和第二后氣口,前氣缸和后氣缸通過連接座連接,前氣缸前端與機座連接,機座上設有導嘴,導嘴上設有供前氣缸頂桿伸縮的導嘴口。
所述機座上正對導嘴上端設有物料滑軌。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使用新型的全自動加料裝置,將自動加料裝置和整臺機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和全自動的加工過程,具有生產效率高,加工準確,磨削質量高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本發(fā)明的加料裝置包括前氣缸6、后氣缸11、機座18和夾頭3,前氣缸6包括前缸體7、前活塞15、前氣缸頂桿4,后氣缸11包括后缸體9、后活塞10、后氣缸頂桿13,前氣缸6上前后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前氣口17和第一后氣口16,后氣缸11上前后兩端分別設有第二前氣口14和第二后氣口12,前氣缸6和后氣缸11通過連接座8連接,前氣缸6前端與機座18連接,機座18上設有導嘴5,導嘴5上設有供前氣缸頂桿4伸縮的導嘴口。
機座18上正對導嘴5上端設有物料滑軌2,加工時工件1裝載在物料滑軌2中,通過自身重力進入到導嘴5后進行加工。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為:裝置在完成一個工作循環(huán)回到加料位置,或者在加料位置啟動時,后氣缸11的第二前氣口14進氣,第二后氣口12排氣,后活塞10帶動后氣缸頂桿13往后運動;同時前氣缸6的第一前氣口17進氣,第一后氣口16排氣,前氣缸6的前活塞15帶動前氣缸頂桿4一起往后運動,工件1沒有了前氣缸頂桿4的阻礙,依靠工件1自身的重力從物料滑軌2往下運動到導嘴5的中心;延時一個時間段后,前氣缸6通過電磁閥的換向從第一后氣口16進氣,第一前氣17口排氣,使前氣缸6的前活塞15帶動前氣缸頂桿4向前運動,把工件1直接頂?shù)綂A頭3內,同時后氣缸11也換向;待夾頭夾3緊后,前氣缸6再換向使前氣缸頂桿4收回原位,由于后氣缸11的后氣缸頂桿13前端直接頂住了前氣缸頂桿4的尾端,所以前氣缸6的前氣缸頂桿4的前端仍伸出導嘴5導嘴口處,能夠抵住工件1往下掉,防止在磨削過程中工件從物料滑軌中掉落出來。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