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607218閱讀:151來源:國知局

本發(fā)明涉及五金板材加工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五金板材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折彎處理,以便將其加工成不同形狀的五金板材,然而現(xiàn)有的折彎裝置結(jié)構(gòu)復(fù)雜,操作不方便,并且折彎效果差,無法對五金板材進行有效的固定,影響折彎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

為達到本發(fā)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一種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所述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固定裝置、位于所述支撐固定裝置上方左右兩側(cè)的支架裝置、設(shè)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的頂靠裝置、設(shè)置于所述頂靠裝置上的滾輪裝置、位于所述支架裝置上方的橫板裝置、設(shè)置于所述橫板裝置上的電機裝置及位于所述橫板裝置下方的按壓裝置,所述底板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上方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斜桿上方的第一彎曲桿,所述支撐固定裝置包括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左右兩側(cè)的支撐塊、設(shè)置于所述支撐塊上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彈簧上方的第二斜桿、位于所述第二斜桿上方的第一支架、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支撐塊上方的頂靠板及位于所述第一彈簧左右兩側(cè)的第一固定桿,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一側(cè)的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另一側(cè)的第一豎桿,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一頂靠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頂靠桿一端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上方的第一連接環(huán)、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二豎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豎桿一側(cè)的第二彎曲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豎桿另一側(cè)的第三彈簧,所述滾輪裝置包括第二頂靠桿、位于所述第二頂靠桿下方的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第四彈簧下方的第二支架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頂靠桿下端的第一滾輪,所述橫板裝置包括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左右兩側(cè)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四支架、設(shè)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下端的第二滾輪、位于所述第四支架之間的第三豎桿,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設(shè)置于所述電機上的輸出軸、位于所述電機左右兩側(cè)的第三固定桿、第三支撐桿、設(shè)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桿上端的第三滾輪、位于所述輸出軸左右兩側(cè)的拉線,所述按壓裝置包括按壓塊、位于所述按壓塊上方的按壓桿、位于所述按壓桿上方的移動板、位于所述移動板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五彈簧之間的定位架及位于所述定位架內(nèi)的第六彈簧。

所述第一支撐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之間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桿的上方,所述第一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塊設(shè)有兩個,所述支撐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shè)有四個且左右各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支撐塊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固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斜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塊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支撐塊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頂靠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上方,所述頂靠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頂靠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塊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上設(shè)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頂靠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桿貫穿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一端設(shè)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頂靠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的兩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豎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頂靠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頂靠桿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頂靠桿樞軸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桿的下端設(shè)有第二凹槽,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豎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二頂靠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位于所述支撐塊的上方,所述第三支架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橫板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上設(shè)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四支架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呈水平狀且設(shè)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滾輪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四支架樞軸連接,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三固定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電機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電機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三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設(shè)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三滾輪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三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三支撐桿樞軸連接,所述拉線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輸出軸的左右兩側(cè),所述拉線的上端與所述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拉線頂靠在所述第三滾輪上,所述拉線的下端穿過所述第二通孔、第三凹槽及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固定連接,所述拉線頂靠在所述第二滾輪上。

所述按壓塊呈半圓柱體狀,所述按壓塊位于所述支撐塊的上方,所述按壓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按壓桿的下端與所述按壓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桿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頂靠在所述按壓桿的側(cè)面上,所述移動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

所述第五彈簧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兩端與所述移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貫穿所述定位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六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的上端與所述地第三豎桿的下端固定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能夠?qū)ξ褰鸢宀倪M行有效的折彎處理,折彎效率高且快速,可以大大節(jié)約折彎的時間,并且在折彎的過程中可以對五金板材進行有效的固定,進而可以保證折彎的效果,減少不良品的產(chǎn)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固定裝置2、位于所述支撐固定裝置2上方左右兩側(cè)的支架裝置3、設(shè)置于所述支架裝置3上的頂靠裝置4、設(shè)置于所述頂靠裝置4上的滾輪裝置5、位于所述支架裝置3上方的橫板裝置6、設(shè)置于所述橫板裝置6上的電機裝置7及位于所述橫板裝置6下方的按壓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shè)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一支撐桿11、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上的第一橫桿12、位于所述第一橫桿12上方的第一斜桿13、位于所述第一斜桿13上方的第一彎曲桿14。所述第一支撐桿11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12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之間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橫桿1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1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13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桿12的上方,所述第一斜桿13呈傾斜狀,所述第一斜桿1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1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14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上,所述第一彎曲桿14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1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固定裝置2包括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左右兩側(cè)的支撐塊21、設(shè)置于所述支撐塊21上的第一彈簧22、位于所述第一彈簧22上方的第二斜桿23、位于所述第二斜桿23上方的第一支架24、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4上的第二彈簧25、位于所述支撐塊21上方的頂靠板26及位于所述第一彈簧22左右兩側(cè)的第一固定桿27。所述支撐塊21設(shè)有兩個且左右相互頂靠在一起,所述支撐塊2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位于右側(cè)支撐塊21的左上角呈斜面狀,位于左側(cè)的支撐塊21的右上角呈斜面狀,進而使得所述支撐塊21接觸面的上端形成一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凹槽。所述第一彈簧22設(shè)有四個且左右各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22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22的一端與所述支撐塊2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彈簧2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桿27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7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2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固定桿2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橫桿12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固定桿27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22處于壓縮狀態(tài),所述第一彈簧22使得左右兩側(cè)的支撐塊21緊緊的頂靠在一起。所述第二斜桿23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2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二斜桿23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23的下端與所述支撐塊2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桿2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4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2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一支架24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下端與所述支撐塊2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4的上端呈豎直狀。所述頂靠板26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塊21上方,所述頂靠板2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頂靠板26的下表面與所述支撐塊2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5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25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彈簧2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24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5的另一端與所述頂靠板26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25處于壓縮狀態(tài),所述第二彈簧25向中間推動所述頂靠板26。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3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方。所述支架裝置3包括第一橫板31、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1上方的第二支撐桿32、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32一側(cè)的第二固定桿33、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32另一側(cè)的第一豎桿34。所述第一橫板3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1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3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32上設(shè)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321,所述第一通孔321呈圓形。所述第二固定桿33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3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3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3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裝置4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設(shè)置于位于左右兩側(cè)的第二支撐桿32上,所述頂靠裝置4位于支撐塊21上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頂靠裝置4包括第一頂靠桿41、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頂靠桿41一端的第二橫桿42、位于所述第二橫桿42上方的第一連接環(huán)43、位于所述第二橫桿42下方的第二豎桿44、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豎桿44一側(cè)的第二彎曲桿45、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豎桿44另一側(cè)的第三彈簧46。所述第一頂靠桿4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桿41貫穿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頂靠桿41可以左右移動,所述第一頂靠桿41的一端設(shè)有第一凹槽411,所述第一凹槽4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頂靠桿4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42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4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43呈半圓環(huán)狀,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43的兩端與所述第二橫桿4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4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4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45呈彎曲狀,所述第二彎曲桿4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4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彎曲桿4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豎桿44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6呈水平狀,所述第三彈簧4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桿4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6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6對所述第二豎桿44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滾輪裝置5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按壓裝置8的左右兩側(cè)。所述滾輪裝置5包括第二頂靠桿53、位于所述第二頂靠桿53下方的第四彈簧52、位于所述第四彈簧52下方的第二支架51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頂靠桿53下端的第一滾輪54。所述第二頂靠桿5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頂靠桿53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411內(nèi)且與所述第一頂靠桿4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頂靠桿53可以圍繞所述第一頂靠桿41的端部旋轉(zhuǎn),所述第二頂靠桿53的下端設(shè)有第二凹槽531,所述第二凹槽5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四彈簧52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桿53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52處于壓縮狀態(tài),使得所述第四彈簧52向上推動所述第二頂靠桿53。所述第二支架51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5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桿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51的下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一豎桿34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架51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豎桿34對所述第二支架5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滾輪54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54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531內(nèi)且與所述第二頂靠桿53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54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531內(nèi)旋轉(zhuǎn)。

如圖1所示,所述橫板裝置6包括第二橫板62、位于所述第二橫板62左右兩側(cè)的第三支架61、位于所述第二橫板62下方左右兩側(cè)的第四支架63、設(shè)置于所述第四支架63下端的第二滾輪64、位于所述第四支架63之間的第三豎桿65。所述第二橫板6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62位于所述支撐塊21的上方。所述第三支架61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橫板62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三支架61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2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1上設(shè)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611,所述第二通孔611呈圓形。所述第四支架63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橫板62下方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四支架63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6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63的下端呈水平狀且設(shè)有第三凹槽631,所述第三凹槽63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滾輪64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二滾輪64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64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631內(nèi)且與所述第四支架63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滾輪64可以在所述第三凹槽631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第三豎桿6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6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7包括電機71、設(shè)置于所述電機71上的輸出軸72、位于所述電機71左右兩側(cè)的第三固定桿73、第三支撐桿74、設(shè)置于所述第三支撐桿74上端的第三滾輪75、位于所述輸出軸72左右兩側(cè)的拉線76。所述電機7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電機7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橫板6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電機71上設(shè)有開關(guān),方便使用者打開或者關(guān)閉。所述輸出軸72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72的一端與所述電機7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71帶動所述輸出軸72旋轉(zhuǎn)。所述第三固定桿73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三固定桿73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固定桿73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73的上端與所述電機71的側(c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74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電機71的左右兩側(cè),所述第三支撐桿7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7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74的上端設(shè)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三滾輪75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三滾輪75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75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三支撐桿74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滾輪75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內(nèi)旋轉(zhuǎn)。所述拉線76設(shè)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輸出軸72的左右兩側(cè),所述拉線76的上端與所述輸出軸72固定連接,所述拉線76頂靠在所述第三滾輪75上,所述拉線76的下端穿過所述第二通孔611、第三凹槽631及第一通孔321且與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43固定連接,所述拉線76頂靠在所述第二滾輪64上。

如圖1所示,所述按壓裝置8包括按壓塊81、位于所述按壓塊81上方的按壓桿82、位于所述按壓桿82上方的移動板83、位于所述移動板83上方左右兩側(cè)的第五彈簧84、位于所述第五彈簧84之間的定位架85及位于所述定位架85內(nèi)的第六彈簧86。所述按壓塊81呈半圓柱體狀,所述按壓塊81位于所述支撐塊21的上方,所述按壓塊81可以將五金板向下按壓,以便將五金板折彎。所述按壓桿8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按壓桿82的下端與所述按壓塊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桿82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板8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滾輪54頂靠在所述按壓桿82的側(cè)面上且可以在所述按壓桿82的側(cè)面上滾動。所述移動板8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彈簧84設(shè)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84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84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板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8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6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移動板8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定位架85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定位架85的兩端與所述移動板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65貫穿所述定位架85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移動板83可以穩(wěn)定的上下移動。所述第六彈簧86呈豎直狀,所述第六彈簧86的下端與所述移動板8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彈簧86的上端與所述地第三豎桿65的下端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移動板83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使用時,首先握住頂靠板26向兩側(cè)移動,然后將五金板材放置在所述支撐塊21的上方,然后手部松開所述頂靠板26,使得所述頂靠板26可以頂靠在五金板材的端部上,進而對所述五金板材起到固定的作用。然后打開電機71的開關(guān),使得所述輸出軸72旋轉(zhuǎn),進而使得所述拉線76被拉緊,然后使得所述第一連接環(huán)43向中間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橫桿42及第一頂靠桿41向中間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頂靠桿53向中間頂靠按壓桿82,使得所述第一滾輪54在所述按壓桿82的側(cè)面上滾動且向下移動,直至所述第一滾輪54頂靠在所述按壓塊81的上表面上,然后可以向下推動所述按壓塊81,使得所述按壓塊81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按壓桿82、移動板83向下移動,所述第五彈簧84及第六彈簧85被拉伸,所述按壓塊81向下移動,直至按壓塊81對五金板材進行按壓且將五金板材折彎,所述五金板材折彎的部分收容于三角形的凹槽中,此時頂靠板26在所述第二彈簧25的作用下始終頂靠在五金板材的端部上,對五金板材起到較好的固定作用。當需要對五金板材折彎的角度較大時,位于左右兩側(cè)的支撐塊21向兩側(cè)移動,所述第一彈簧22被壓縮,直至將五金板材折彎到需要的角度。至此,本發(fā)明用于五金板材的快速高效折彎系統(tǒng)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香港| 昌邑市| 平原县| 威远县| 郸城县| 龙陵县| 临桂县| 楚雄市| 乌鲁木齐县| 中山市| 澄迈县| 金阳县| 全州县| 平遥县| 镇平县| 黑龙江省| 滨州市| 佳木斯市| 肇源县| 杭锦后旗| 石楼县| 布尔津县| 太康县| 高密市| 将乐县| 荣成市| 天全县| 罗定市| 新干县| 大冶市| 交城县| 尼玛县| 长宁县| 聊城市| 河西区| 富顺县| 长春市| 卢氏县| 新宁县| 新干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