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數(shù)控加工中心制造技術,特別是數(shù)控加工中心的刀架切換技術,具體的,其展示一種刀柄夾持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數(shù)控加工中心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現(xiàn)階段的數(shù)控加工中心,其進行刀具切換通過將刀柄抓持固定后進行加工刀具和刀套的裝入;
在刀柄抓持過程中,需要利用人工輔助進行刀柄定位,自動化效率低,不利于數(shù)控加工中心的推廣。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刀柄夾持機構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刀柄夾持機構,其上設置的用于承接刀柄的刀座為可微調設置,同時在刀柄裝入后可自動進行刀柄位置定位,保證加工刀具和刀套的順利裝入,保證自動換刀效率,便于數(shù)控加工中心的推廣。
本發(fā)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上述目的:
一種刀柄夾持機構,包括開設有旋轉槽的安裝橫板、可轉動設置于所述旋轉槽內(nèi)的刀座、以及連接于所述刀座的刀柄,所述刀柄上開設有刀柄對位槽和刀柄旋轉槽,所述刀座包括呈中空柱體狀的刀柄承接柱,所述刀柄承接柱內(nèi)可伸縮設置有與所述刀柄對位槽相配合使用的對位頂塊,且所述安裝橫板上端設置有與所述刀座相配合使用的刀柄壓持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對位頂塊設置于所述刀柄承接柱內(nèi)開設的對位滑槽內(nèi),且所述對位滑槽底部還設置有頂持所述對位頂塊的由彈簧構成的定位伸縮件。
進一步的,所述刀座包括設置于所述旋轉槽內(nèi)的旋轉套,所述旋轉套夾持所述刀柄承接柱,且所述刀柄承接柱和所述旋轉套連接處還設置有防塵套。
進一步的,所述安裝橫板的下端端面設置有于所述刀座相配合使用的到刀座旋轉裝置,所述刀座旋轉裝置包括可轉動設置于所述安裝橫板下端端面的且與所述刀座相配合使用的旋轉輪,所述旋轉輪連接有由電機構成的旋轉驅動裝置,所述安裝橫板下端端面的刀座上設置有與所述旋轉輪相配合使用的刀座旋轉體。
進一步的,所述刀座下端連接有旋轉氣缸。
進一步的,所述刀柄壓持裝置包括一端通過由氣缸構成的升降驅動裝置設置于所述安裝橫板上方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另一端開設有與刀柄相對應的下壓槽,所述下壓槽邊緣設置有與所述刀柄旋轉槽相匹配的壓持凸臺。
進一步的,所述安裝橫板上設置有貫穿所述升降板的升降導柱,所述升降導柱和所述升降板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升降導套。
進一步的,所述刀座下方設置有刀座夾持模塊,所述刀座夾持模塊包括與所述刀柄承接體連接的刀座連接桿,所述刀座連接桿穿過抓持體,所述抓持體由若干呈深“弓”字形的連接片首尾彼此對接而成;所述抓持體下端為錐形的抓持臺。
進一步的,所述安裝橫板下方設置有抓持固定板,所述抓持固定板上開設有與所述抓持臺相匹配的抓持錐形槽,所述抓持固定板上方通過抓持導桿連接有抓持壓板,所述抓持壓板連接有抓持下拉裝置,所述抓持導桿和所述抓持壓板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下拉導套。
進一步的,所述抓持下拉裝置包括貫穿所述抓持固定板且與所述抓持壓板連接的抓持拉桿,連接于所述抓持拉桿的抓持拉板,以及連接于所述抓持拉板的由氣缸構成的下拉驅動裝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刀座可轉動設置于安裝橫板開設的旋轉槽內(nèi),在刀柄裝入刀座后,通過刀座旋轉,實現(xiàn)刀柄的對位,具體步驟為:刀柄裝入刀柄承接柱,后通過刀柄壓持裝置壓持刀柄,通過刀柄承接柱旋轉,使刀柄承接柱設置的定位頂塊轉動至刀柄上的刀柄對位槽處,定位頂塊頂入刀柄對位槽,實現(xiàn)對刀柄的定位;
2)刀座包括設置于旋轉槽內(nèi)的旋轉套,旋轉套夾持刀柄承接柱,且刀柄承接柱和旋轉套連接處還設置有防塵套,旋轉套用于保證刀座旋轉時的穩(wěn)定性,防塵套用于避免外部灰塵或雜質進入保證旋轉套的正在運行;
3)刀柄壓持裝置包括一端通過由氣缸構成的升降驅動裝置設置于安裝橫板上方的升降板,通過設置升降板,其用于壓持刀柄;升降板另一端開設有與刀柄相對應的下壓槽,下壓槽邊緣設置有與刀柄旋轉槽相匹配的壓持凸臺,其用于刀柄夾持后的旋轉避讓;
4)安裝橫板上設置有貫穿升降板的升降導柱,升降導柱和升降板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升降導套,其用于保證升降板升降的穩(wěn)定性;
5)刀座下方設置有刀座夾持模塊,刀座夾持模塊包括與刀柄承接體連接的刀座連接桿,刀座連接桿穿過抓持體,抓持體由若干呈深“弓”字形的連接片首尾彼此對接而成,在抓持體未被抓持時,刀座連接桿呈活動可調節(jié)狀態(tài),此時可調節(jié)其上連接的刀座;
6)安裝橫板下方設置有抓持固定板,抓持固定板上開設有與抓持臺相匹配的抓持錐形槽,抓持固定板上方通過抓持導桿連接有抓持壓板,抓持壓板連接有抓持下拉裝置,抓持導桿和抓持壓板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下拉導套;其便于抓持體對刀座連接桿的抓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意圖之一;
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意圖之二;
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意圖之三;
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意圖之四;
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意圖之五;
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2的結構示意圖意圖之六;
圖中數(shù)字表示:
1安裝橫板,11旋轉槽;
2刀座;
21刀柄承接柱,211對位滑槽;
22對位頂塊,23旋轉套,24防塵套,25刀座旋轉體;
3刀柄,31刀柄對位槽,32刀柄旋轉槽;
4刀柄壓持裝置,41升降板,42下壓槽,43壓持凸臺,44升級導柱;
5刀座旋轉裝置,51旋轉輪;
6刀座夾持模塊,61刀座連接桿;
62抓持體,621連接片,622抓持臺;
7抓持固定板,71抓持錐形槽,72抓持導桿;
8抓持壓板;
9抓持下拉裝置,91抓持拉桿,92抓持拉板,93下拉驅動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閱圖1-6,本實施例展示一種刀柄夾持機構:
包括開設有旋轉槽11的安裝橫板1、可轉動設置于旋轉槽11內(nèi)的刀座2、以及連接于刀座2的刀柄3;
刀柄3上開設有刀柄對位槽31和刀柄旋轉槽32;
刀座2包括呈中空柱體狀的刀柄承接柱21,刀柄承接柱21內(nèi)可伸縮設置有與刀柄對位槽31相配合使用的對位頂塊22;
安裝橫板1上端設置有與刀座2相配合使用的刀柄壓持裝置4;
對位頂塊22設置于刀柄承接柱21內(nèi)開設的對位滑槽211內(nèi),且對位滑槽211底部還設置有頂持對位頂塊22的由彈簧構成的定位伸縮件(圖中未展示);
刀座2包括設置于旋轉槽11內(nèi)的旋轉套23,旋轉套23夾持刀柄承接柱21,且刀柄承接柱21和旋轉套23連接處還設置有防塵套24;
安裝橫板1的下端端面設置有刀座旋轉裝置5,刀座旋轉裝置5包括可轉動設置于安裝橫板5下端端面的且與刀座2相配合使用的旋轉輪51,旋轉輪51連接有由電機構成的旋轉驅動裝置(圖中未展示),安裝橫板1下端端面的刀座2上設置有與旋轉輪51相配合使用的刀座旋轉體25;
刀柄壓持裝置4包括一端通過由氣缸構成的升降驅動裝置(圖中未展示)設置于安裝橫板1上方的升降板41,升降板41另一端開設有與刀柄3相對應的下壓槽42,下壓槽42邊緣設置有與刀柄旋轉槽32相匹配的壓持凸臺43;
安裝橫板1上設置有貫穿升降板41的升降導柱44,升降導柱44和升降板41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升降導套(圖中未展示);
刀座2下方設置有刀座夾持模塊6,刀座夾持模塊6包括與刀柄承接體21連接的刀座連接桿61,刀座連接桿61穿過抓持體62,抓持體62由若干呈深“弓”字形的連接片621首尾彼此對接而成,且抓持體62下端為錐形的抓持臺622;
安裝橫板1下方設置有抓持固定板7,抓持固定板7上開設有與抓持臺622相匹配的抓持錐形槽71,抓持固定板7上方通過抓持導桿72連接有抓持壓板8,抓持壓板8連接有抓持下拉裝置9,抓持導桿72和抓持壓板8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下拉導套(圖中未展示);
抓持下拉裝置9包括貫穿抓持固定板7且與抓持壓板8連接的抓持拉桿91,連接于抓持拉桿91的抓持拉板92,以及連接于抓持拉板92的由氣缸構成的下拉驅動裝置93。
其中:
1)刀座2可轉動設置于安裝橫板1開設的旋轉槽11內(nèi),在刀柄3裝入刀座2后,通過刀座2旋轉,實現(xiàn)刀柄3的對位,具體步驟為:刀柄3裝入刀柄承接柱21,后通過刀柄壓持裝置4壓持刀柄2,通過刀柄承接柱21旋轉,使刀柄承接柱21設置的定位頂塊22轉動至刀柄2上的刀柄對位槽處31,定位頂塊22頂入刀柄對位槽31,實現(xiàn)對刀柄3的定位;
2)刀座2包括設置于旋轉槽11內(nèi)的旋轉套23,旋轉套23夾持刀柄承接柱21,且刀柄承接柱21和旋轉套23連接處還設置有防塵套24;旋轉套23用于保證刀座2旋轉時的穩(wěn)定性,防塵套24用于避免外部灰塵或雜質進入保證旋轉套23的正在運行;
3)刀柄壓持裝置4包括一端通過由氣缸構成的升降驅動裝置(圖中未展示)設置于安裝橫板1上方的升降板41,通過設置升降板41,其用于壓持刀柄3;升降板4另一端開設有與刀柄3相對應的下壓槽42,下壓槽43邊緣設置有與刀柄旋轉槽32相匹配的壓持凸臺43,其用于刀柄3夾持后的旋轉避讓;
4)安裝橫板1上設置有貫穿升降板41的升降導柱44,升降導柱44和升降板41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升降導套(圖中未展示),其用于保證升降板41升降的穩(wěn)定性;
5)刀座3下方設置有刀座夾持模塊6,刀座夾持模塊6包括與刀柄承接體連接的刀座連接桿61,刀座連接桿61穿過抓持體62,抓持體62由若干呈深“弓”字形的連接片621首尾彼此對接而成,在抓持體62未被抓持時,刀座連接桿61呈活動可調節(jié)狀態(tài),此時可調節(jié)其上連接的刀座2;
6)安裝橫板1下方設置有抓持固定板7,抓持固定板7上開設有與抓持臺622相匹配的抓持錐形槽71,抓持固定板7上方通過抓持導桿72連接有抓持壓板8,抓持壓板8連接有抓持下拉裝置9,抓持導桿72和抓持壓板8連接處設置有由直線軸承構成的下拉導套(圖中未展示);其便于抓持體62對刀座連接桿61的抓持。
實施例2:
實施例2和實施例1結構基本相同,區(qū)別之處在于:于安裝橫板的下端端面設置旋轉氣缸(圖中未展示)替代刀座旋轉裝置5。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實施例1和實施例2分別展示的刀柄夾持機構,其上設置的用于承接刀柄3的刀座2為可微調設置,同時在刀柄3裝入后可自動進行刀柄3位置定位,保證加工刀具和刀套的順利裝入,保證自動換刀效率,便于數(shù)控加工中心的推廣。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