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化裝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芯體套管機。
背景技術:
氣門芯一般包括有芯桿、密封圈和芯體,目前氣門芯的芯體和密封圈的裝配多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其步驟是,手工裝入芯體模板及密封圈模板后,兩板合并放于油壓機壓合裝配,這種手工的裝配方法效率低,不易掌握,隨著氣門芯行業(yè)需求量的增大,企業(yè)需要安排大量的勞動力來完成氣門芯的芯體與密封圈裝配,無形中給企業(yè)增加了生產成本。
由于產品的生產制作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企業(yè)技術人經過長時間的設計研發(fā),設計了一種全自動套管機(CN201807879U),該設備基本上實現(xiàn)了芯體和密封圈的自動化裝配,而這款設備所針對的產品其芯體由于設有錐度,因此密封圈與芯體裝配時很容易實現(xiàn),但是隨著產品的升級,目前的芯體結構發(fā)生了改變,如圖1、圖2所示,現(xiàn)在的芯體與密封圈裝配處的下方圓柱直徑要大于裝配處的圓錐直徑,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傳統(tǒng)的芯體和密封圈裝配好后密封圈又從芯體上脫落的問題?,F(xiàn)在芯體下方的圓柱直徑要大于密封圈內徑,由于沒有傳統(tǒng)的錐度導向,其裝配目前一直困擾著我公司技術人員。
我公司技術人員通過長時間的研發(fā)設計,通過對傳統(tǒng)設備進行相關改進,滿足了新型芯體與密封圈的裝配難題,而目前市場上沒有該類設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對于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芯體套管機,通過采用機械自動化設備自動上料,自動定位,自動裝配,實現(xiàn)了該芯體與套管的全自動化生產。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芯體套管機,包括機架,供芯體裝置、供密封圈裝置以及電控裝置,所述供芯體裝置安裝于所述機架上,所述供密封圈裝置也安裝于所述機架上并與所述供芯體裝置相對;
所述供密封圈裝置的下游位置設有第一機械手,所述第一機械手底部設有密封圈預脹緊裝置,所述密封圈預脹緊裝置與第一機械手配合將密封圈內徑預脹;
所述供芯體裝置的下游位置設有第二機械手,所述第二機械手與密封圈預脹緊裝置將密封圈和芯體裝配成型;
所述電控裝置使所述供芯體裝置、供密封圈裝置、第一機械手、密封圈預脹緊裝置、第二機械手順序動作。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供密封圈裝置包括供密封圈振動盤,所述供密封圈振動盤安裝于所述機架上;所述供密封圈振動盤輸出端設有供密封圈軌道,所述供密封圈軌道底部設有固定在機架上的供密封圈平振。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供芯體裝置包括供芯體振動盤,所述供芯體振動盤安裝于所述機架上;所述供芯體振動盤輸出端設有供芯體軌道,所述供芯體軌道底部設有固定在機架上的供芯體平振。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機械手包括固定所述第一機械手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固定有滑軌,所述滑軌垂直于供密封圈軌道;
所述滑軌上設有滑動平臺,所述滑動平臺一端設有滑動氣缸,所述滑動氣缸固定在第一支架上,所述滑動氣缸帶動滑動平臺沿滑軌運動;
所述滑動平臺上設有密封圈機械手,所述密封圈機械手夾取密封圈后由滑動平臺帶動滑到密封圈預脹緊工序。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密封圈機械手上夾取密封圈的結構設為四瓣小爪結構。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密封圈預脹緊裝置包括立板,所述立板上設有相對立板滑動的密封圈滑座,所述密封圈滑座由安裝在立板上的第一氣缸驅動;
所述密封圈滑座上設有密封圈氣缸和上頂平臺,所述上頂平臺上設有頂針和上頂氣缸,所述上頂氣缸固定在上頂平臺上驅動頂針運動,所述頂針對密封圈機械手夾取的密封圈預定位,所述密封圈氣缸固定在密封圈滑座上并驅動上頂平臺運動,上頂平臺帶動頂針套取并預脹密封圈。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頂針的頂端設為圓錐面并與芯體內徑相對應,所述頂針的直徑大于密封圈內徑,所述頂針的直徑大于等于芯體的外徑。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機械手包括固定所述第二機械手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上設有芯體滑座和第二氣缸,所述第二氣缸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并驅動所述芯體滑座滑動;
所述芯體滑座上設有夾持機構和套管氣缸,所述夾持機構上設有夾持氣缸和夾持卡爪,所述夾持氣缸驅動夾持卡爪夾持芯體,所述套管氣缸驅動夾持機構上下運動,芯體滑座帶動夾持機構移動到裝配位置,由套管氣缸與密封圈預脹緊裝置配合實現(xiàn)芯體和密封圈的裝配。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電控裝置包括可編程控制器。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二機械手的初始端的下方設有接料盤,所述接料盤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接料盤的下游設有接料平振驅動的接料導軌。
該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
1.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了新型芯體與密封圈的全自動化裝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
2.第一機械手與密封圈預脹緊裝置實現(xiàn)了密封圈內徑的預脹,且頂針的頂端設有與芯體內徑相對應的圓錐面,使得頂針與芯體對正更加容易,動作更加流暢,避免了密封圈因內徑小而套不上芯體的難題。
附圖說明
圖1為芯體和密封圈的裝配結構圖;
圖2為芯體和密封圈的爆炸圖;
圖3為一種芯體套管機的整體結構圖;
圖4為一種芯體套管機的側視圖;
圖5為一種芯體套管機的B-B截面圖;
圖6為一種芯體套管機的A-A截面圖;
圖7為一種芯體套管機的俯視圖。
圖中:1-芯體、2-密封圈、3-機架、4-供密封圈振動盤、5-供密封圈軌道、6-供密封圈平振、7-第一機械手、8-第二機械手、9-供芯體振動盤、10-接料平振、11-接料導軌、12-接料盤、13-供芯體平振、14-供芯體軌道、700-滑動氣缸、701-滑軌、702-密封圈機械手、703-滑動平臺、704-四瓣小爪、705-頂針、706-上頂平臺、707-密封圈氣缸、708-上頂氣缸、709-第一氣缸、710-第一支架、711-密封圈滑座、712-滑軌、713-立板、800-第二氣缸、801-芯體滑座、802-第二支架、803-夾持氣缸、804-套管氣缸、805-夾持卡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一種芯體套管機所要裝配的元件,現(xiàn)在的芯體1與密封圈2裝配處的下方圓柱直徑要大于裝配處的圓錐直徑,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傳統(tǒng)的芯體1和密封圈2裝配好后密封圈2又從芯體1上脫落的問題,由于芯體1與密封圈2類似于過盈連接,較之前的裝配設備,已經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因此對其重新設計改進。
如圖3、圖4、圖7所示,一種芯體套管機,包括機架3,供芯體裝置、供密封圈裝置以及電控裝置,供芯體裝置安裝于機架3上,供密封圈裝置也安裝于機架3上并與供芯體裝置相對,本實用新型供芯體裝置選用供芯體振動盤9自動上料,以及底部設有供芯體平振13的供芯體軌道14將芯體1輸送到下游位置;本實用新型供密封圈裝置選用供密封圈振動盤4自動上料,以及底部設有供密封圈平振6的供密封圈軌道5將密封圈2輸送到下游位置;
如圖5所示,供密封圈裝置的下游位置設有第一機械手7,第一機械手7包括固定第一機械手7的第一支架710,第一支架710上固定有滑軌701,并且滑軌701垂直于供密封圈軌道5,滑軌701上設有滑動平臺703,滑動平臺703上設有密封圈機械手702,滑動平臺703一端設有固定在第一支架710上的滑動氣缸700,該滑動氣缸700帶動滑動平臺703沿滑軌701運動,密封圈機械手702夾取密封圈2后會由滑動平臺703帶動滑到密封圈預脹緊工位,該密封圈機械手702上夾取密封圈2的結構設為四瓣小爪704結構,能夠保證密封圈2夾取定位準確。
第一機械手7底部設有密封圈預脹緊裝置,密封圈預脹緊裝置設置在密封圈預脹緊工位的下方,且密封圈預脹緊裝置安裝在固定于第一支架710的立板713上,立板713上設有相對立板713滑動的密封圈滑座711,密封圈滑座711上設有密封圈氣缸707和上頂平臺706,上頂平臺706上設有頂針705和上頂氣缸708,上頂氣缸708固定在上頂平臺706上驅動頂針705運動,頂針705對密封圈機械手702夾取的密封圈2預定位,密封圈氣缸707固定在密封圈滑座711上并驅動上頂平臺706運動,上頂平臺706帶動頂針705套取并預脹密封圈2。本實用新型中的頂針705頂端設為圓錐面并與芯體1內徑相對應,使得頂針705與芯體1對正更加容易,動作更加流暢,雖然本實用新型為了將密封圈2預脹,其頂針705的直徑大于密封圈2內徑,但是通過頂針705頂端的錐度和密封圈氣缸707配合,實現(xiàn)了密封圈2快速的預脹套取。
密封圈預脹緊裝置將密封圈2套取并預脹后,密封圈預脹緊裝置由安裝在立板713上的第一氣缸709驅動到裝配位置;
如圖6所示,供芯體裝置的下游位置設有第二機械手8,第二機械手8包括固定第二機械手8的第二支架802,第二支架802上設有芯體滑座801和第二氣缸800,芯體滑座801上設有夾持機構和套管氣缸804,夾持機構上設有夾持氣缸803和夾持卡爪805,夾持氣缸803驅動夾持卡爪805夾持芯體1,套管氣缸804驅動夾持機構上下運動,而第二氣缸800固定在第二支架802上并驅動芯體滑座801滑動,芯體滑座801帶動夾持機構移動到裝配位置,由套管氣缸804與密封圈預脹緊裝置配合實現(xiàn)芯體1和密封圈2的裝配。
本實用新型電控裝置使所述供芯體裝置、供密封圈裝置、第一機械手7、密封圈預脹緊裝置、第二機械手8順序動作,該電控裝置包括可編程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第二機械手8的初始端的下方設有接料盤12,接料盤12固定在第二支架802上,接料盤12的下游設有接料平振10驅動的接料導軌11,芯體1和密封圈2裝配完成后,由該結構收集成品。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工作過程:
將加工好的密封圈2和芯體1分別放置于供密封圈振動盤4和供芯體振動盤9中,啟動電控裝置,密封圈2會順次從供密封圈振動盤4輸出,進入供密封圈軌道5,在供密封圈平振6的作用下,沿供密封圈軌道5向下游移動;芯體1會順次從供芯體振動盤9輸出,進入供芯體軌道14,在供芯體平振13的作用下,沿供芯體軌道14向下游移動。
當密封圈2移動到供密封圈軌道5的端部時,第一氣缸709的氣缸桿處于收縮狀態(tài),密封圈機械手702通過四瓣小爪704將密封圈2抓到指定位置,然后滑動氣缸700帶動安裝在滑動平臺703上的密封圈機械手702到達密封圈預脹緊工位,此時,上頂氣缸708驅動頂針705運動,頂針705伸出與密封圈2預定位,密封圈氣缸707驅動上頂平臺706帶動上頂氣缸708及頂針705向上移動,將密封圈2套取在頂針705上,滑動氣缸700帶動安裝在滑動平臺703上的密封圈機械手702回到初始位置。
第一氣缸709動作,帶動套有密封圈2的密封圈預脹緊裝置到達指定位置。
第二機械手8與第一機械手7同步運動,當芯體1移動到供芯體軌道14的端部時,第二氣缸800的氣缸桿也處于收縮狀態(tài),夾持氣缸803驅動夾持卡爪805夾持芯體1到指定位置后,第二氣缸800動作,帶動夾持有芯體1的夾持機構到達指定位置,此時,芯體1處在密封圈2的正上方。
套管氣缸804帶動夾持有芯體1的夾持機構向下運動,芯體1首先與頂針705頂端配合,由于頂針705的頂端設有與芯體1內徑相對應的圓錐面,使得頂針705與芯體1對正更加容易,夾持機構繼續(xù)向下移動,芯體1將頂針705壓到上頂氣缸708內部,由于頂針705的直徑大于等于芯體1的外徑,所以芯體1繼續(xù)向下移動,直至密封圈2套裝在芯體1上。
最后套管氣缸804帶動夾持有裝配好的芯體套管的夾持機構向上運動,第二氣缸800的氣缸桿收縮,在收縮過程中,夾持機構將裝配好的芯體套管松開,裝配好的芯體套管落入接料盤12,并經接料盤12傳送到帶有接料平振10的接料導軌11上收集處理。而第一氣缸709也同步收縮,回到初始位置。依次整個生產過程循環(huán)往復進行芯體套管生產。
應當理解,這些實施例的用途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非意欲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此外,也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各種改動、修改和/或變型,所有的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