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毛撣制造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自動鐵絲彎折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的毛撣一般都是采用將塑料毛固定于一根彎折后的鐵絲當中,彎折后的鐵絲兩端螺旋扭轉(zhuǎn)時將塑料毛夾入縫隙中固定,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雞毛撣,制作毛撣時首選需要將鐵絲彎折,傳統(tǒng)的彎折方法都是考手工彎折,彎折點不能保證統(tǒng)一,同時效率低下,對于半自動的彎折設備,目前還存在彎折效率低,彎折好后不容易取下的缺點,而且還不能根據(jù)需要對彎折處的形狀進行控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同時彎折多根鐵絲的自動鐵絲彎折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自動鐵絲彎折裝置,包括機架、模具組件、水平驅(qū)動裝置,所述的機架臺面設置有開口,所述的開口下方設置有固定于機架臺面底部的水平驅(qū)動裝置,所述的水平驅(qū)動裝置上固定有可在開口內(nèi)沿直線水平移動的模具滑座,所述的模具組件包括動模組件和定模組件,所述的定模組件包括固定在機架上的左定模、右定模,所述的動模組件固定于模具滑座上且位于左定模和右定模之間,所述的動模組件為可折疊鉸接結構,需要彎折的鐵絲彎折處可固定于動模組件鉸接處。
進一步的,所述的動模組件包括左動模和右動模,所述的模具滑座前端設置有模具銷軸,所述的左動模和右動模的前端通過模具銷軸鉸接;所述的開口兩側設置有固定于機架臺面上的左定模和右定模;所述的左定模內(nèi)側抵接左動模進行限位,所述的右定模內(nèi)側抵接右動模進行限位;所述的左動模和右動模后端通過彈性連接件連接;所述的左定模上表面靠外一側兩端以及右定模上表面靠外一側兩端均設置有限位部,所述的彈性連接件環(huán)繞在所述的限位部外側;所述的模具滑座上在位于模具銷軸后側固定設置有拉彎定位銷;所述的模具滑座水平向前移動帶動左動模和右動模合攏后留有至少大于要彎折鐵絲直徑的間隙。
進一步的,所述的左定模內(nèi)側的后端為弧形面,所述左動模與左定模抵接的一側為弧形面;所述的右定模內(nèi)側的后端為弧形面,所述右動模與右定模抵接的一側為弧形面,所述的左動模和右動模合攏后相對的一側表面相互平行;所述拉彎定位銷距離左動模和右動模鉸接處的距離大于所要彎折鐵絲的直徑;所述的左動模和右動模呈鏡面對稱結構,所述的左定模和右定模呈鏡面對稱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左動??拷瓘澏ㄎ讳N一端內(nèi)側設置有弧形缺口,所述的右動??拷瓘澏ㄎ讳N一端內(nèi)側設置有相對稱的弧形缺口。
進一步的,所述的彈性連接件為拉簧;所述的限位部為凹槽軸承。
進一步的,所述的水平驅(qū)動裝置包括水平固定于機架臺面底部的水平驅(qū)動件,固定于機架臺面底部且位于開口下方的U形底座,所述的U形底座上設置有水平滑軌,所述的水平滑軌上滑動配合有滑塊,所述的模具滑座固定在滑塊上,所述的水平驅(qū)動件移動端與模具滑座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U形底座底部固定設置有垂直驅(qū)動件,所述的垂直驅(qū)動件的移動端朝下設置且固定連接有連接板,所述的連接板兩端垂直固定設置有直線光軸,所述的直線光軸通過設置于U形底座兩側的直線軸承固定,兩根所述的直線光軸上端固定設置有頂料板,所述的頂料板位于拉彎定位銷后側。
進一步的,所述的頂料板前端設置有與拉彎定位銷形狀吻合的缺口,所述的頂料板在低位時上表面與機架臺面相平且位于開口內(nèi),所述的頂料板位于所述的模具滑座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的機架臺面上在位于拉彎定位銷左側或右側設置有可調(diào)節(jié)安裝板,所述的可調(diào)節(jié)安裝板設置有用于定位所要彎折鐵絲一端的靠板。
進一步的,所述的機架臺面上在位于開口后側的位置設置有分中定位銷,所述的分中定位銷位于模具銷軸和拉彎定位銷所在的直線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機架臺面位于開口前方兩側位置設置有雙手同步控制開關;所述的U形底座位于前方的側壁設置有拉彎到位接近開關和限位螺絲;在機架臺面底部且位于開口左側或右側下方設置有拉彎起點接近開關;所述的垂直驅(qū)動件側壁固定設置有頂料到位接近開關,所述的連接板設置有位于頂料到位接近開關下方的感應板;所述的雙手同步控制開關、拉彎到位接近開關、拉彎起點接近開關、頂料到位接近開關均與控制系統(tǒng)連接。
本發(fā)明的自動鐵絲彎折裝置設計合理,通過左動模和有動模將鐵絲彎折,同時可以彎折多根鐵絲,可以控制彎折處的形狀,彎折后可以將鐵絲頂出,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左動模和右動模展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左動模和右動模合攏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頂料板落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頂料板升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主視圖;
圖6為一種利用本發(fā)明裝置將鐵絲彎折后的結構形狀示意圖;
圖7為一種利用本發(fā)明裝置將鐵絲彎折后的結構形狀示意圖。
圖中,1、機架,101、開口,2、U形底座,3、水平滑軌,4、滑塊,5、模具滑座,6、水平驅(qū)動件,7、左動模,8、右動模,9、模具銷軸,10、拉彎定位銷,11、左定模,12、右定模、13、限位部,14、彈性連接件,15、垂直驅(qū)動件,16、連接板,17、直線光軸,18、直線軸承,19、頂料板,20、分中定位銷,21、雙手同步控制開關,22、可調(diào)節(jié)安裝板,23、靠板,24、拉彎起點接近開關,25、拉彎到位接近開關,26、頂料到位接近開關,27、感應板,28、限位螺絲。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在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匯來指稱特定組件。本領域技術人員應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會用不同名詞來稱呼同一個組件。本說明書及權利要求并不以名稱的差異來作為區(qū)分組件的方式,而是以組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作為區(qū)分的準則。如在通篇說明書及權利要求當中所提及的“包括”為一開放式用語,故應解釋成“包括但不限定于”。說明書后續(xù)描述為實施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說明本發(fā)明的一般原則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所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如圖1、2所示,一種自動鐵絲彎折裝置,包括機架1、模具組件、水平驅(qū)動裝置,所述的機架1臺面設置有開口101,所述的開口101下方設置有固定于機架1臺面底部的水平驅(qū)動裝置,所述的水平驅(qū)動裝置上固定有可在開口101內(nèi)沿直線水平移動的模具滑座5,所述的模具組件包括動模組件和定模組件,所述的定模組件包括固定在機架上的左定模11、右定模12,所述的動模組件固定于模具滑座5上且位于左定模11和右定模12之間,所述的動模組件為可折疊鉸接結構,需要彎折的鐵絲彎折處可固定于動模組件鉸接處。
所述的動模組件包括左動模7和右動模8,所述的模具滑座5前端設置有模具銷軸9,所述的左動模7和右動模8的前端通過模具銷軸9鉸接;所述的開口101兩側設置有固定于機架1臺面上的左定模11和右定模12;所述的左定模11內(nèi)側抵接左動模7進行限位,所述的右定模12內(nèi)側抵接右動模8進行限位;所述的左動模7和右動模8后端通過彈性連接件14連接;所述的左定模11上表面靠外一側兩端以及右定模12上表面靠外一側兩端均設置有限位部13,所述的彈性連接件14環(huán)繞在所述的限位部13外側;所述的模具滑座5上在位于模具銷軸9后側固定設置有拉彎定位銷10;所述的模具滑座5水平向前移動帶動左動模7和右動模8合攏后留有至少大于要彎折鐵絲直徑的間隙,常用的鐵絲直徑一般為1.8mm、2.0mm、2.2mm、2.5mm、2.8mm、3.0mm,對于其他直徑的鐵絲同樣可以適用。
優(yōu)選的,所述的左定模11內(nèi)側的后端為弧形面,所述左動模7與左定模11抵接的一側為弧形面;所述的右定模12內(nèi)側的后端為弧形面,所述右動模8與右定模12抵接的一側為弧形面,所述的左動模7和右動模8合攏后相對的一側表面相互平行;所述拉彎定位銷10距離左動模7和右動模8鉸接處的距離大于所要彎折鐵絲的直徑,且應小于兩倍直徑,所述的拉彎定位銷10還可以設置為可前后調(diào)節(jié)位置固定方式,通過前后調(diào)節(jié)固定位置從而適合不同直徑鐵絲的彎折需求,保證每根鐵絲垂直疊放,避免兩根鐵絲在同一水平面影響彎折;所述的左動模7和右動模8呈鏡面對稱結構,所述的左定模11和右定模12呈鏡面對稱結構。
優(yōu)選的,所述的左動模7靠近拉彎定位銷10一端內(nèi)側設置有弧形缺口,所述的右動模8靠近拉彎定位銷10一端內(nèi)側設置有相對稱的弧形缺口,可以使鐵絲彎折處變?yōu)橐粋€如圖6所示的弧形,如果沒有相應的弧形缺口鐵絲彎折處則為的U形,如圖7所示。另外也可以變換缺口形狀以實現(xiàn)控制彎折處形狀的目的。
優(yōu)選的,所述的彈性連接件14為拉簧、彈力繩等,幫助左動模11和右動模12復位;所述的限位部13為凹槽軸承或垂直設置的限位桿,用于限制彈性連接件14的位置。
如圖3、4、5所示,所述的水平驅(qū)動裝置包括水平固定于機架1臺面底部的水平驅(qū)動件6,固定于機架1臺面底部且位于開口101下方的U形底座2,所述的U形底座2上設置有水平滑軌3,所述的水平滑軌3上滑動配合有滑塊4,所述的模具滑座5固定在滑塊4上,所述的水平驅(qū)動件6移動端與模具滑座5固定連接,所述的水平驅(qū)動件6優(yōu)選為油缸,同時還可以以氣缸或電機等其他起到同等作用的裝置代替,所述的油缸頂桿與模具滑座5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的U形底座2底部固定設置有垂直驅(qū)動件15,所述的垂直驅(qū)動件15的移動端朝下設置且固定連接有連接板16,所述的連接板16兩端垂直固定設置有直線光軸17,所述的直線光軸17通過設置于U形底座2兩側的直線軸承18固定,兩根所述的直線光軸17上端固定設置有頂料板19,可以將彎折好的鐵絲頂起,防止鐵絲彎折部位卡在拉彎定位銷10上不好取下,提高了效率,所述的頂料板19位于拉彎定位銷10后側;所述的垂直驅(qū)動件15優(yōu)選為油缸,同時還可以以氣缸或電機等其他起到同等作用的裝置代替,所述的油缸頂桿與連接板16端部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的頂料板19前端設置有與拉彎定位銷10形狀吻合的缺口,模具滑座5在初始位置時拉彎定位銷10位于缺口內(nèi),所述的頂料板19在低位時上表面與機架1臺面相平且位于開口101內(nèi),所述的頂料板19位于所述的模具滑座5上方,保證頂料板19能對鐵絲彎折處用力,可以更方便的頂出。
優(yōu)選的,所述的機架1臺面上在位于拉彎定位銷10左側或右側設置有可調(diào)節(jié)安裝板22,所述的可調(diào)節(jié)安裝板22設置有用于定位所要彎折鐵絲一端的靠板23,所述的可調(diào)節(jié)安裝板22設置有可左右調(diào)節(jié)安裝位置的長圓孔,從而根據(jù)不同長度的鐵絲固定可調(diào)節(jié)安裝板22位置,待加工鐵絲的一端全部抵接靠板23進行定位。
優(yōu)選的,所述的機架1臺面上在位于開口101后側的位置設置有分中定位銷20,所述的分中定位銷20位于模具銷軸9和拉彎定位銷10所在的直線上,用來防止彎折好的若干根鐵絲兩端相互交叉無法分開。
優(yōu)選的,所述的機架1臺面位于開口101前方兩側位置設置有雙手同步控制開關21;所述的U形底座2位于前方的側壁設置有拉彎到位接近開關25和限位螺絲28;在機架1臺面底部且位于開口101左側或右側下方設置有拉彎起點接近開關24;所述的垂直驅(qū)動件15側壁固定設置有頂料到位接近開關26,所述的連接板16設置有位于頂料到位接近開關26下方的感應板27;所述的雙手同步控制開關21、拉彎到位接近開關25、拉彎起點接近開關24、頂料到位接近開關26均與控制系統(tǒng)連接,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對于所需要實現(xiàn)的功能定制控制系統(tǒng)。
工作時,初始狀態(tài)左動模7和右動模8在彈性連接件14的拉伸作用下呈水平展開狀態(tài),將若干根所要彎折鐵絲沿左動模7和右動模8與拉彎定位銷10之間的間隙垂直放入,鐵絲一端抵住靠板23對齊,雙手按所述的雙手同步控制開關21啟動水平驅(qū)動件6,模具滑座5帶動左動模7和右動模8向前運動,在左定模11和右定模12的限位作用下,左動模7和右動模8合攏將鐵絲彎折,所述的模具滑座5靠近拉彎到位接近開關25后,水平驅(qū)動件6帶動模具滑座5反向向后運動,模具滑座5靠近拉彎起點接近開關24后停止運動,垂直驅(qū)動件15帶動頂料板19向上運動將彎折好的鐵絲從拉彎定位銷10上抬起,當感應板27靠近頂料到位接近開關26時頂料板19停止向上并反向向下復位。
本發(fā)明的自動鐵絲彎折裝置設計合理,通過左動模和有動模將鐵絲彎折,同時可以彎折多根鐵絲,可以控制彎折處的形狀,彎折后可以將鐵絲頂出,效率高。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若干優(yōu)選實施例,但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發(fā)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huán)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發(fā)明構想范圍內(nèi),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