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
背景技術:
鉆孔是指用鉆頭在實體材料上加工出孔的操作,以及鉆孔需要的輔助工具以及部分應急措施方法,鋼板的鉆孔是需要在加工完成的鋼板上轉出人們所需要的孔洞,以方便人們對鋼板的使用和安裝,然而傳統(tǒng)的鋼板鉆孔裝置,鉆孔需要工作人員給鉆孔時所需要的壓力,這樣不僅會導致壓力不均勻,而且會使得鉆頭由于受力不均勻導致斷裂和損壞,這樣嚴重影響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所述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下方的第一支架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鉆頭裝置、位于所述鉆頭裝置左右兩側的按壓裝置、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裝置上方的第二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裝置上端的電缸裝置及位于所述電缸裝置下方的頂靠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左側的第二支撐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之間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桿上方的第二豎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右側的第一固定桿,所述第一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三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二橫桿,所述鉆頭裝置包括鉆頭、位于所述鉆頭左右兩側的第三豎桿、位于所述第三豎桿上方的限定板、設置于所述第三豎桿上的第二固定桿,所述按壓裝置包括第四支撐桿、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桿上方的第一定位桿、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上方的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按壓桿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桿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所述第二支架裝置包括第五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右側的第三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左側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右側的第四固定桿、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桿上方的第四豎桿、位于所述第四豎桿上方的第三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三橫桿上方的第四橫桿,所述電缸裝置包括電缸、位于所述電缸下方的推動桿及位于所述推動桿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內(nèi)的硬板、位于所述硬板下方的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位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的第五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下方的第一頂靠板及設置于所述第五固定桿上的第二頂靠板。
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豎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的端部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鉆頭呈豎直狀,所述鉆頭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三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的上端與所述限定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鉆頭貫穿所述限定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上表面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定位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nèi)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按壓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按壓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桿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五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四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電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電缸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電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支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位于所述鉆頭的上方,所述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硬板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的左右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所述第五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頂靠板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四支架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頂靠板呈水平狀,所述第二頂靠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五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板位于所述按壓桿的上方。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鋼板自動進行鉆孔作業(yè),鉆孔效率高且快速,降低人工勞動強度,同時可以保持鋼板受力均勻,放置鉆頭斷裂,延長鉆頭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板2、位于所述支撐板2下方的第一支架裝置3、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鉆頭裝置4、位于所述鉆頭裝置4左右兩側的按壓裝置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裝置3上方的第二支架裝置6、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裝置6上端的電缸裝置7及位于所述電缸裝置7下方的頂靠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1其上方的第一支撐桿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左側的第二支撐桿12。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12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撐桿1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1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2上設有位于其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豎桿21、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21之間的第一橫桿22、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2上方的第二豎桿23、位于所述第一豎桿21右側的第一固定桿24。所述第一豎桿2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豎桿2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21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22的端部與所述第一豎桿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1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2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豎桿23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2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4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24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2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支架裝置3包括第一支架31、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1下方的第三支撐桿3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31上方的第二支架33、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3上方的第二橫桿34。所述第一支架3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2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3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3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3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3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3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架3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3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支架33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3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橫桿3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34的右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鉆頭裝置4包括鉆頭41、位于所述鉆頭41左右兩側的第三豎桿43、位于所述第三豎桿43上方的限定板42、設置于所述第三豎桿43上的第二固定桿44。所述鉆頭41呈豎直狀,所述鉆頭41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43設有兩個,所述第三豎桿4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豎桿43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豎桿43的上端與所述限定板4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限定板4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鉆頭41貫穿所述限定板42的上下表面且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4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44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44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豎桿43的側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按壓裝置5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按壓裝置5包括第四支撐桿51、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桿51上方的第一定位桿5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52上方的第一橫板55、位于所述第一橫板55上方的按壓桿53及位于所述第四支撐桿51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54。所述第四支撐桿5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51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51的上表面設有第一凹槽511,所述第一凹槽5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定位桿5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桿52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5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52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511內(nèi)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51的內(nèi)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桿52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橫板5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按壓桿5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按壓桿53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橫板5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按壓桿53的下端設有第二凹槽531,所述第二凹槽531呈長方體狀,鋼板穿過所述第二凹槽531.。所述第一彈簧54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54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5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55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第一橫板55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支架裝置6包括第五支撐桿61、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61右側的第三固定桿62、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61左側的第三支架63、位于所述第五支撐桿61右側的第四固定桿64、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桿64上方的第四豎桿65、位于所述第四豎桿65上方的第三橫桿67及位于所述第三橫桿67上方的第四橫桿66。所述第五支撐桿6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撐桿6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3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62呈傾斜狀,所述第三固定桿6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34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62的上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6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3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63的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6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6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橫桿34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64呈傾斜狀,所述第四固定桿64的下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6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64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67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6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67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6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65呈豎直狀,所述第四豎桿65的下端與所述第四固定桿64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65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橫桿67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6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66的左端與所述第五支撐桿61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橫桿66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三橫桿6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缸裝置7包括電缸71、位于所述電缸71下方的推動桿72及位于所述推動桿72左右兩側的第二彈簧73。所述電缸7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三橫桿67的右端與所述電缸7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桿7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推動桿72的上端與所述電缸71連接,使得所述電缸71帶動所述推動桿72上下移動。所述第二彈簧73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73的上端與所述電缸7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裝置8包括第四支架81、位于所述第四支架81內(nèi)的硬板82、位于所述硬板82下方的第二橫板83、位于所述第四支架81左右兩側的第五支架84、位于所述第五支架84上的第五固定桿85、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85下方的第一頂靠板86及設置于所述第五固定桿85上的第二頂靠板87。所述第四支架81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第四支架81位于所述鉆頭41的上方,所述推動桿72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73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硬板82呈長方體,所述移動板8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8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83的左右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內(nèi)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板83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831,所述通孔831呈圓形。所述第五支架84設有兩個,所述第五支架84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84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84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板8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85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固定桿85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85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板8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板8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板86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頂靠板86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板86的下表面與所述第四支架81的下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第二頂靠板87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四支架81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頂靠板87呈水平狀,所述第二頂靠板87的一端與所述第五固定桿85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板87位于所述按壓桿53的上方。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fā)明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使用時,首先將鋼板穿過所述第二凹槽531且放置在所述第一橫板55上,從而對鋼板起到支撐作用,然后使得鋼板需要鉆孔的位置放置在所述鉆頭41的上方。然后啟動電缸71,使得所述推動桿72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四支架81向下移動,直至所述第一頂靠板86頂靠在鋼板上,同時所述第二頂靠板87頂靠在按壓桿53上。然后第四支架81繼續(xù)向下移動,所述第一頂靠板86向下按壓鋼板,所述第二頂靠板87向下按壓按壓桿53,所述按壓桿53向下按壓鋼板,使得鉆頭41的上端穿過鋼板,然后鉆頭41的上端穿過通孔831進入到所述第四支架81內(nèi),直至鋼板頂靠在所述限定板42上,從而完成對鋼板的鉆孔作業(yè),由于所述第一頂靠板86及按壓桿53同時按壓鋼板,從而可以保持鋼板受力均勻。所述按壓桿53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一橫板55向下移動,所述第一彈簧54被壓縮,所述第一定位桿52向下移動。至此,本發(fā)明建筑工程用鋼板鉆孔裝置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