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沖壓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
背景技術:
在五金汽車模具沖壓技術中,折彎成型邊尺寸要求精準,斜滑塊容易斷裂,而且存在脫料不順等問題,是長期以來令生產(chǎn)者困擾的難問題?,F(xiàn)有技術中,斜滑塊模具結構的折彎頭是與模板平面垂直作用在坯料上(斜滑塊上),導致滑塊塑性變形導致尺寸及角度不穩(wěn)定,易產(chǎn)生滑塊斷裂等現(xiàn)象。業(yè)內人士也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應對上述,例如:適當調整頂針彈力大小,以及把滑塊做大,兩邊連起來中間挖空讓位的方式等等,但均收效甚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其可以有效防止折彎成型尺寸及角度不穩(wěn)定等問題,滑塊強度佳,易于脫料。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包括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所述上模組件包括上模座、設置于所述上模座下方的上夾板和固定連接于上模座的上模斜楔,所述上夾板下方設置有脫料板組件;所述下模組件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組件還包括雙向滑塊成型結構,所述雙向滑塊成型結構包括可以在所述上模斜楔作用下先后相向滑動的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所述上模座固定設置有耐磨板,所述第一滑塊滑動設置于所述耐磨板上,所述第一滑塊設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滑塊的限位槽,所述第二滑塊滑動設置于所述限位槽內,所述上模斜楔前端的一側設置有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滑塊上限位槽一側的第一斜面,所述上模斜楔前端的另一側設置有可作用于所述第二滑塊一側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滑塊連接有第一彈性復位件,所述第二滑塊連接有第二彈性復位件。
可選地,所述第一滑塊上的限位槽的一側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斜面相接觸的第一導向斜面。
可選地,所述第二滑塊的一側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二斜面相接觸的第二導向斜面。
可選地,所述耐磨板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一滑塊的滑動槽。
可選地,所述第一彈性復位件為彈簧且連接于所述下模座。
可選地,所述上模座和所述下模座固定連接有限位柱。
可選地,所述下模座的下方設置有下墊腳,所述下墊腳的下方設置有下托板。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可以有效防止折彎成型尺寸及角度不穩(wěn)定等問題,滑塊強度佳,易于脫料。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開模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合模時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chǎn)品的正常使用狀態(tài)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包括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所述上模組件包括上模座1、設置于所述上模座1下方的上夾板2和固定連接于上模座1的上模斜楔3,所述上夾板2下方設置有脫料板組件4;所述下模組件包括下模座12,所述下模組件還包括雙向滑塊成型結構,所述雙向滑塊成型結構包括可以在所述上模斜楔3作用下先后相向滑動的第一滑塊6和第二滑塊5,所述上模座1固定設置有耐磨板9,所述第一滑塊6滑動設置于所述耐磨板9上,所述第一滑塊6設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滑塊5的限位槽,所述第二滑塊5滑動設置于所述限位槽內,所述上模斜楔3前端的一側設置有可作用于所述第一滑塊6上限位槽一側的第一斜面,所述上模斜楔3前端的另一側設置有可作用于所述第二滑塊5一側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的傾斜角度不同,以使第二滑塊5、第一滑塊6可以先后滑動。所述第一滑塊6連接有第一彈性復位件81,所述第二滑塊5連接有第二彈性復位件82。這樣,上模斜楔3可以提前把第二滑塊5推置與材料接觸,斜楔繼續(xù)下行推動第一滑塊6開始折彎。上述雙向滑塊成型結構中,所述上模斜楔3安裝于上夾板2;隨上模斜楔3兩側作用面(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高度不同步;可起到提前推動第二滑塊5,所述第一滑塊6可以通過第一壓塊71輔助安裝于第一滑塊6上,所述第二滑塊5可以通過第二壓塊72輔助安裝于耐磨板9上;通過上模斜楔3作用下在第二滑塊5剛剛開始接觸待折彎成型產(chǎn)品15上,為折彎成型準備工作,沖壓模具可以用作汽車側板、座盆傳遞模具,可以有效防止折彎成型尺寸及角度不穩(wěn)定等問題,滑塊強度佳,易于脫料。
上述雙向滑塊成型結構中,所述第二滑塊5的活動限位是利用第一滑塊6加工出所需要的限位槽(孔)來限位,第一滑塊6的活動限位是利用耐磨板9加工出所需要的孔來限位;所述第二滑塊5在第一滑塊6上,在上模斜楔3作用下完成一次折彎成型;上模組件上升后,第一滑塊6利用裝在下模座12內的彈簧(第一彈性復位件81)作用下復位,而第二滑塊5利用裝在第一滑塊6內的彈簧(第一彈性復位件81)作用下復位,為下一次工作準備好。
具體地,所述第一滑塊6上的限位槽的一側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斜面相接觸的第一導向斜面。具體地,所述第二滑塊5的一側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第二斜面相接觸的第二導向斜面。優(yōu)選地,上模斜楔3可在第二滑塊5剛剛開始接觸待折彎成型產(chǎn)品15時,上模斜楔3繼續(xù)下行第一滑塊6與第二滑塊5形成相向運行狀態(tài)。上模斜楔3先接觸第二滑塊5繼續(xù)下行,上模斜楔3側平面有5.0MM以上靠住第二滑塊5的同時推動第一滑塊6,第一滑塊6開始與第二滑塊5進行平行往反折彎。
具體地,所述耐磨板9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一滑塊6的滑動槽,以限制第一滑塊6的合理活動位置。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彈性復位件81為彈簧且連接于所述下模座12,所述第二彈性復位件82為彈簧且連接于所述第一滑塊6。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下模座12固定連接有限位柱11。
具體地,所述下模座12的下方設置有下墊腳13,所述下墊腳的下方設置有下托板14。
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具有模內雙向滑塊成型結構的沖壓模具,主要包括安裝于上夾板2上的上模斜楔3、脫料板組件4,下模板內的第二滑塊5、第一滑塊6、彈簧等。
工作時,上夾板2上的上模斜楔3第一時間與第二滑塊5接觸;在上模組件繼續(xù)下行工作中,第二滑塊5剛剛開始接觸待折彎成型產(chǎn)品15時,第二滑塊5被上模斜楔3的側平面有1.5MM以上靠住,上模組件繼續(xù)下行工作中,上模斜楔3靠住第二滑塊5的同時推動第一滑塊6,第一滑塊6開始與第二滑塊5進行平行往反折彎。上模斜楔3到下死點,產(chǎn)品已完成折彎成型;最終實現(xiàn)小滑塊與大滑塊之間的重疊直身有3至5倍料厚保證所要的折彎角度之完整工藝作業(yè)行程。折彎成型完成后,上模組件已到達下死點,開始向上運動;在下模座12及第一滑塊6內安裝的活動彈頂彈簧組件作用下,回復原先活動的組件位置;準備下一次作業(yè),完成一次生產(chǎn)完整行程,可以有效防止折彎成型尺寸及角度不穩(wěn)定等問題,滑塊強度佳,易于脫料。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