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掛鉤的吊環(huán)自動供料技術領域,尤其公開了一種吊環(huán)供料機構。
背景技術: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過程中,需要利用掛鉤掛持多個小零件,例如,需要利用掛鉤掛持鑰匙、指甲刀、掏耳勺等,掛鉤大致包括鉤體及裝設在鉤體上的吊環(huán)111構成,在掛鉤的生產(chǎn)過程中,鉤體與吊環(huán)111是分開單獨成型的,待兩者單獨成型完成后,再將兩者組裝到一起,進而完成鉤體與吊環(huán)111的組裝;在鉤體的組裝過程中,現(xiàn)有技術中的吊環(huán)111主要是通過工作人員手動供料,吊環(huán)111的供料效率極其低下,致使掛鉤的組裝效率也極其低下,不能滿足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的需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吊環(huán)供料機構,無需工作人員手動對吊環(huán)進行供料,提升吊環(huán)的供料效率,進而提升掛鉤的生產(chǎn)效率。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一種吊環(huán)供料機構,包括架體、裝設于架體的第一上料組件、第一移料組件、第二移料組件及第二上料組件,第一上料組件用于輸入外界的吊環(huán),第一移料組件用于將第一上料組件輸出的吊環(huán)移走,第二移料組件用于將第一移料組件移走的吊環(huán)移入到第二上料組件;所述第二上料組件包括滑動連接于架體的第一滑板、裝設于架體并用以驅動第一滑板的第一驅動件、滑動連接于第一滑板的卡持塊、裝設于卡持塊與第一滑板之間的彈簧,第一滑板設有與第一移料組件配合并用于容置吊環(huán)的容置槽,卡持塊的一端突伸入容置槽內并用于卡入吊環(huán)內,卡持塊的滑動方向與彈簧的長度方向相同。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上料組件還包括裝設于第一滑板的限位板、裝設于限位板或第一滑板的擋板,第一滑板設有與限位板間隔的承載部,容置槽設于限位板與承載部之間,卡持塊滑動連接于限位板,彈簧裝設于卡持塊與擋板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板設有與容置槽連通的滑孔,滑孔貫穿限位板,卡持塊滑動連接于滑孔內,卡持塊的一端用于突伸入容置槽內,卡持塊的另一端設有用于抵接限位板的擋臂部,限位板位于容置槽與擋臂部之間,彈簧的兩端分別抵接擋板及卡持塊的另一端。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上料組件包括裝設于架體的第一支架、轉動連接于第一支架的輸送帶、裝設于第一支架并用以驅動輸送帶的第二驅動件,第一支架設有用于容設吊環(huán)的第一輸送槽,第一輸送槽貫穿第一支架,輸送帶設有突伸入第一輸送槽內的水平部。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輸送槽包括自第一支架的表面凹設而成的第一槽體及自第一槽體的底壁凹設而成的第二槽體,水平部位于第一槽體內,第一支架裝設有用于遮蓋水平部的蓋板。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移料組件包括滑動連接于架體的第二滑板、裝設于架體并用以驅動第二滑板的第三驅動件,第二滑板設有用于連通第一上料組件、容置槽的第二輸送槽,第二輸送槽用于容設經(jīng)由第一上料組件輸出的吊環(huán),第二移料組件用于將第二輸送槽容設的吊環(huán)推入到容置槽內。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移料組件包括滑動連接于架體的第三滑板、裝設于架體并用以驅動第三滑板的第四驅動件,第三滑板用于將第二輸送槽內的吊環(huán)推入到容置槽內,第三滑板設有與第二輸送槽連通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兩個側壁交叉設置,限位槽的兩個側壁用于抵接吊環(huán)不同的側壁。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移料組件位于第一上料組件與第二上料組件之間,第一移料組件、第二上料組件位于第二移料組件的同一側,第一滑板的滑動方向與第二滑板的滑動方向平行設置,第二滑板的滑動方向與第三滑板的滑動方向垂直設置。
優(yōu)選地,所述架體裝設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裝設有承載板,承載板裝設有彼此間隔且平行設置的兩個導軌,第一滑板、第二滑板分別滑動連接于兩個導軌,第一驅動件、第三驅動件均裝設于承載板。
優(yōu)選地,所述架體還裝設有振動盤,振動盤用于容設吊環(huán),振動盤、第一移料組件分別位于第一上料組件的兩側,振動盤流出的吊環(huán)經(jīng)由第一上料組件輸出。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實際使用時,盛放吊環(huán)的振動盤與第一上料組件的一端連通,第一移料組件將第一上料組件輸出的吊環(huán)移動到預定位置,然后第二移料組件將第一移料組件移動的吊環(huán)推入到容置槽內,在吊環(huán)移入到容置槽內的過程中,吊環(huán)抵接卡持塊使得彈簧被壓縮,當?shù)醐h(huán)移動到容置槽內的預定位置后,彈簧在彈性回復力作用下連帶卡持塊突伸入吊環(huán)中,利用卡持塊將吊環(huán)定位在容置槽內,之后第二上料組件即可將吊環(huán)輸入到預定位置與掛鉤的鉤體套設在一起;無需工作人員手動對吊環(huán)進行供料,提升吊環(huán)的供料效率,進而提升掛鉤的生產(chǎn)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吊環(huán)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第一滑板、限位板、壓板及彈簧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第一上料組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第一移料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第二移料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1—架體2—第一上料組件3—第一移料組件
4—第二移料組件5—第二上料組件6—第一滑板
7—第一驅動件8—卡持塊9—彈簧
11—容置槽12—限位板13—擋板
14—通孔15—擋臂部16—第一支架
17—輸送帶18—第二驅動件19—第一輸送槽
21—水平部22—蓋板23—第二滑板
24—第三驅動件25—第二輸送槽26—第三滑板
27—第四驅動件28—限位槽29—第二支架
31—承載板32—振動盤111—吊環(huán)
112—主體部113—套持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請參閱圖1至圖4,本發(fā)明的一種吊環(huán)供料機構,包括架體1、裝設在架體1上的第一上料組件2、第一移料組件3、第二移料組件4及第二上料組件5,第一上料組件2用于輸入外界的吊環(huán)111,第一移料組件3用于將第一上料組件2輸出的吊環(huán)111移走到預定位置,第二移料組件4用于將第一移料組件3移走的吊環(huán)111移入到第二上料組件5,第二上料組件5用于將吊環(huán)111輸入到預定位置進而與掛鉤的鉤體組裝在一起;所述第二上料組件5包括滑動連接在架體1上的第一滑板6、裝設在架體1上并用以驅動第一滑板6相對架體1滑動的第一驅動件7、滑動連接在第一滑板6上的卡持塊8、裝設在卡持塊8與第一滑板6之間的彈簧9,優(yōu)選地,第一驅動件7為氣缸或電缸,第一驅動件7的活塞桿與第一滑板6連接,利用第一驅動件7的活塞桿的伸縮實現(xiàn)第一滑板6的來回移動,第一滑板6設置有與第一移料組件3配合并用于容置吊環(huán)111的容置槽11,第二移料組件4用于將第一移料組件3移走的吊環(huán)111推入到容置槽11內,卡持塊8的一端突伸入容置槽11內并用于卡入吊環(huán)111內,利用卡持塊8卡持住吊環(huán)111,防止吊環(huán)111從容置槽11內掉落,卡持塊8的滑動方向與彈簧9的長度方向相同,本實施例中,卡持塊8沿豎直方向相對第一滑板6上下滑動。
實際使用時,盛放吊環(huán)111的振動盤32等與第一上料組件2的一端連通,振動盤32流出的吊環(huán)111輸送至第一上料組件2,第一移料組件3用于將第一上料組件2輸出的吊環(huán)111移動到所需的預定位置,然后第二移料組件4將第一移料組件3從第一上料組件2移走的吊環(huán)111推入到第二上料組件5的容置槽11內;在吊環(huán)111移入到容置槽11內的過程中,吊環(huán)111抵接卡持塊8使得彈簧9被壓縮,此時卡持塊8內縮,當?shù)醐h(huán)111移動到容置槽11內的預定位置后,彈簧9在彈性回復力作用下連帶卡持塊8恢復原位進而突伸入吊環(huán)111中,利用卡持塊8將吊環(huán)111定位在容置槽11內,之后第二上料組件5即可將吊環(huán)111輸入到預定位置與掛鉤的鉤體組裝在一起,防止第二上料組件5在驅動吊環(huán)111移動的過程中吊環(huán)111從容置槽11中掉落;無需工作人員手動對吊環(huán)111進行供料,提升吊環(huán)111的供料效率,進而提升掛鉤的生產(chǎn)效率。
所述第二上料組件5還包括裝設在第一滑板6上的限位板12、裝設在限位板12上或第一滑板6上的擋板13,本實施例中,限位板12裝設在第一滑板6的上端,擋板13安裝在限位板12的上端,第一滑板6設置有與限位板12彼此間隔的承載部,容置槽11設置在限位板12與承載部之間,卡持塊8滑動連接在限位板12上,彈簧9裝設在卡持塊8與擋板13之間。通過將第一滑板6、限位板12及擋板13分體式設計,方便各個零部件的加工成型,實際制造時,提升第二上料組件5的制造效率。
所述限位板12設置有與容置槽11連通的滑孔,滑孔沿上下方向貫穿限位板12,卡持塊8滑動連接在滑孔內,本實施例中,限位板12位于承載部的上方,卡持塊8的下端用于突伸入容置槽11內,卡持塊8的上端設置有用于抵接在限位板12的頂面上的擋臂部15,在卡持塊8的組裝過程中,防止卡持塊8經(jīng)由滑孔掉落,限位板12位于容置槽11與擋臂部15之間,彈簧9的兩端分別抵接在擋板13上及卡持塊8的上端上。
優(yōu)選地,卡持塊8的下端與承載部間隔設置,當?shù)诙屏辖M件4將第一移料組件3移走的吊環(huán)111推入容置槽11內時,吊環(huán)111經(jīng)由卡持塊8下端與承載部之間的間隙擠壓卡持塊8壓縮彈簧9,使得卡持塊8向上縮,方便吊環(huán)111準確地進入到容置槽11內所需的預定位置,之后彈簧9在自身彈性回復力作用下連帶卡持塊8向下移動恢復原位,使得卡持塊8突伸入吊環(huán)111內,在第二上料組件5移動吊環(huán)111的過程中,防止吊環(huán)111從容置槽11內掉落。
請參閱圖1至圖5,所述第一上料組件2包括裝設在架體1上的第一支架16、轉動連接在第一支架16上的輸送帶17、裝設在第一支架16上并用以驅動輸送帶17相對第一支架16轉動的第二驅動件18,本實施例中,第二驅動件18為電機,第一支架16上轉動連接有多個滾輪,輸送帶17套設在滾輪的外側,第二驅動件18的輸出軸驅動一個滾輪轉動;第一支架16設置有用于容設吊環(huán)111的第一輸送槽19,第一輸送槽19貫穿第一支架16,輸送帶17設有突伸入第一輸送槽19內的水平部21。
實際使用時,第二驅動件18驅動輸送帶17轉動,外界的吊環(huán)111經(jīng)由第一輸送槽19的一端輸入到第一輸送槽19內,進入第一輸送槽19內的吊環(huán)111抵接在輸送帶17的水平部21上,隨著水平部21的移動,吊環(huán)111跟隨輸送帶17的水平部21移動到第一輸送槽19的另一端,隨后第一移料組件3將從第一輸送槽19流出的吊環(huán)111移走并輸送到預定位置。
所述第一輸送槽19包括自第一支架16的表面凹設而成的第一槽體及自第一槽體的底壁凹設而成的第二槽體,實際使用時,吊環(huán)111的主體部112容設在第一槽體內,吊環(huán)111用于套設在鉤體上的套持部113容設在第二槽體內,水平部21位于第一槽體內,第一支架16裝設有用于遮蓋水平部21的蓋板22;當外界的吊環(huán)111輸送到第一輸送槽19之后,利用蓋板22遮蓋住吊環(huán)111的主體部112,在輸送帶17輸送吊環(huán)111的過程中,防止吊環(huán)111從第一輸送槽19上方跳出。
請參閱圖1至圖6,所述第一移料組件3包括滑動連接在架體1上的第二滑板23、裝設在架體1上并用以驅動第二滑板23相對架體1滑動的第三驅動件24,本實施例中,第三驅動件24為氣缸或電缸,第三驅動件24的活塞桿與第二滑板23連接,第二滑板23設置有用于連通第一上料組件2的第一輸送槽19、容置槽11的第二輸送槽25,第二輸送槽25用于容設經(jīng)由第一上料組件2輸出的吊環(huán)111,第二移料組件4用于將第二輸送槽25容設的吊環(huán)111推入到容置槽11內。
實際使用時,輸送帶17的水平部21將第一輸送槽19內的吊環(huán)111輸出,從第一輸送槽19流出的吊環(huán)111流入到第二輸送槽25內,然后第三驅動件24驅動第二滑板23移動,進而使得第二輸送槽25內的吊環(huán)111移動到預定位置,在此過程中,第二滑板23的側壁封蓋住第一輸送槽19另一端的出口,防止第一輸送槽19內的吊環(huán)111掉落。本實施例中,第二輸送槽25的輪廓與第一輸送槽19的輪廓相同,即第二輸送槽25包括自第二滑板23的上表面凹設而成的第一槽體及自第一槽體的底壁凹設而成的第二槽體。
請參閱圖1至圖7,所述第二移料組件4包括滑動連接在架體1上的第三滑板26、裝設在架體1上并用以驅動第三滑板26相對架體1滑動的第四驅動件27,本實施例中,第四驅動件27同樣為氣缸或電缸,第三滑板26與第四驅動件27的活塞桿連接,第三滑板26用于將第二輸送槽25內的吊環(huán)111推入到第二上料組件5的容置槽11內,第三滑板26設置有與第二輸送槽25連通的限位槽28,限位槽28的兩個側壁交叉設置,限位槽28自第三滑板26的外表面凹設而成,優(yōu)選地,限位槽28的兩個側壁垂直設置,限位槽28的兩個側壁用于抵接吊環(huán)111不同的側壁。
實際使用時,當?shù)谝灰屏辖M件3將第二輸送槽25內的吊環(huán)111移動到預定位置后,第二輸送槽25與第二上料組件5的容置槽11連通,第四驅動件27驅動第三滑板26移動,在此過程中,第三滑板26的限位槽28容設第二輸送槽25內的吊環(huán)111,利用限位槽28的彼此垂直的兩個側壁抵接住吊環(huán)111,進而將吊環(huán)111推入到第二上料組件5的容置槽11內。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移料組件3位于第一上料組件2與第二上料組件5之間,第一移料組件3、第二上料組件5位于第二移料組件4的同一側,第一滑板6的滑動方向與第二滑板23的滑動方向平行設置,第二滑板23的滑動方向與第三滑板26的滑動方向垂直設置。通過第一上料組件2、第一移料組件3、第二移料組件4、第二上料組件5的特殊布局排布,大大減少本發(fā)明的吊環(huán)供料機構的空間占用面積,降低吊環(huán)111的綜合制造成本,進而輔助降低掛鉤的制造成本,提升產(chǎn)品的綜合競爭力。
所述架體1裝設有第二支架29,第二支架29上裝設有承載板31,承載板31大致為矩形平板,承載板31上裝設有彼此間隔且平行設置的兩個導軌,第一滑板6、第二滑板23分別滑動連接在兩個導軌上,第一驅動件7、第三驅動件24均裝設在承載板31上。實際制造時,第一移料組件3與第二移料組件4的整體構造基本相同,使得第一移料組件3與第二移料組件4形成一個整體,與其它機構分開獨立制造,提升本發(fā)明的吊環(huán)供料機構的制造效率;當兩個組件需要維護時,亦可快速對其進行拆裝,方便來用個組件的維護。
所述架體1還裝設有振動盤32,振動盤32用于容設加工完成后的吊環(huán)111,振動盤32、第一移料組件3分別位于第一上料組件2的兩側,振動盤32流出的吊環(huán)111經(jīng)由第一上料組件2輸出。實際使用時,將外界加工完成后的吊環(huán)111放入到振動盤32內,振動盤32流出的吊環(huán)111輸入到第一上料組件2的第一輸送槽19內,輸送帶17的水平部21將第一輸送槽19內的吊環(huán)111輸入到第一移料組件3的第二輸送槽25內,然后第二移料組件4的第三滑板26將第二輸送槽25內的吊環(huán)111推入到第二上料組件5的容置槽11內,隨后第一驅動件7即可驅動第一滑板6連帶容置槽11內的吊環(huán)111套設在掛鉤的鉤體上。
實際使用時,本發(fā)明的吊環(huán)供料機構還配置有控制器,各個驅動件經(jīng)由線纜分別與控制器連接,利用控制器設定各個驅動件的實際運行參數(shù),確保本發(fā)明的吊環(huán)供料機構可以無需人工自動化運行,提升吊環(huán)111供料質量的穩(wěn)定性。
以上內容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