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機端蓋加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機端蓋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電機(英文:electricmachinery,俗稱"馬達")是指依據(jù)電磁感應定律實現(xiàn)電能轉換或傳遞的一種電磁裝置。在電路中用字母m(舊標準用d)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產生驅動轉矩,作為用電器或各種機械的動力源。而電機端蓋作為電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現(xiàn)有打孔的裝置上大部分是采用電機與鉆孔刀直接連接的結構設計,使鉆孔刀在工作時穩(wěn)定性不高,同時傳統(tǒng)打孔的裝置在對電機端蓋進行打孔時,由于夾持裝置設計的不完善,會導致電機端蓋在鉆孔的時候偏位,從而導致打出的孔出現(xiàn)孔徑大小不一甚至移位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組裝后電機的使用性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致力于提供一種電機端蓋加工裝置,使電機端蓋在加工過程中不發(fā)生移動。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電機端蓋加工裝置,包括:底座、升降柱、刀具安裝座和鉆孔刀,所述底座上設有電機端蓋放置槽,所述升降柱垂直設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升降柱包括立柱和內桿,所述立柱內設有升降腔,所述升降腔內設有升降氣缸,所述升降氣缸的活塞桿與所述內桿的底部連接,所述刀具安裝座設置在所述升降柱的頂部,所述鉆孔刀安裝在所述刀具安裝座的一端底部上,所述刀具安裝座的另一端底部上設有驅動電機,所述刀具安裝座內設有傳動腔,所述驅動電機位于所述傳動腔內的輸出軸上設有主動輪,所述傳動腔內設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軸位于所述傳動腔的一端上設有從動輪,所述轉動軸位于所述傳動腔的外側一端上設有刀具夾持頭,所述鉆孔刀安裝在所述刀具夾持頭內,所述主動輪上設有皮帶,所述主動輪通過皮帶與所述從動輪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電機端蓋放置槽內設有夾持裝置,所述夾持裝置設置為三個,且三個所述夾持裝置均勻設在所述電機端蓋放置槽的內側。
優(yōu)選的,所述夾持裝置包括夾持頭和夾持彈簧,所述夾持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夾持頭和所述電機端蓋放置槽內側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底部設有四個支腳。
本發(fā)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結構設計合理,通過將升降裝置設置在整個刀具安裝座的底部結構設計,保證了加工刀具工作時的穩(wěn)定性,且驅動電機與鉆孔刀通過皮帶連接的結構設計,進一步保證了加工刀具工作時的穩(wěn)定性,同時在底座上增添的夾持裝置設計,能夠保證電機端蓋在加工過程中不發(fā)生移動,保證了加工質量,減少了廢品率,且夾持裝置采用夾持頭和夾持彈簧兩部分設計,使夾持安裝十分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一種電機端蓋加工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一種電機端蓋加工裝置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一種電機端蓋加工裝置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底座;9、升降氣缸;17、夾持裝置;
2、升降柱;10、驅動電機;18、夾持頭;
3、刀具安裝座;11、傳動腔;19、夾持彈簧;
4、鉆孔刀;12、主動輪;20、支腳;
5、電機端蓋放置槽;13、轉動軸;
6、立柱;14、從動輪;
7、內桿;15、刀具夾持頭;
8、升降腔;16、皮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正對地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請結合參閱圖1-3,一種電機端蓋加工裝置,包括:底座1、升降柱2、刀具安裝座3和鉆孔刀4,所述底座1上設有電機端蓋放置槽5,所述升降柱2垂直設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升降柱2包括立柱6和內桿7,所述立柱6內設有升降腔8,所述升降腔8內設有升降氣缸9,所述升降氣缸9的活塞桿與所述內桿7的底部連接,所述刀具安裝座3設置在所述升降柱2的頂部,所述鉆孔刀4安裝在所述刀具安裝座3的一端底部上,所述刀具安裝座3的另一端底部上設有驅動電機10,所述刀具安裝座3內設有傳動腔11,所述驅動電機10位于所述傳動腔11內的輸出軸上設有主動輪12,所述傳動腔11內設有轉動軸13,所述轉動軸13位于所述傳動腔11的一端上設有從動輪14,所述轉動軸13位于所述傳動腔11的外側一端上設有刀具夾持頭15,所述鉆孔刀4安裝在所述刀具夾持頭15內,所述主動輪12上設有皮帶16,所述主動輪15通過皮帶16與所述從動輪14連接。
所述電機端蓋放置槽5內設有夾持裝置17,所述夾持裝置17設置為三個,且三個所述夾持裝置17均勻設在所述電機端蓋放置槽5的內側,能夠保證電機端蓋在加工過程中不發(fā)生移動,保證了加工質量,減少了廢品率,所述夾持裝置17包括夾持頭18和夾持彈簧19,所述夾持彈簧19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夾持頭18和所述電機端蓋放置槽5內側連接,,使夾持安裝十分方便,所述底座1底部設有四個支腳20。
工作原理:首先將電機端蓋放置到電機端蓋放置槽5內的三個夾持裝置17之間,再啟動驅動電機10,通過皮帶16帶動鉆孔刀4轉動,進一步通過啟動升降氣缸9,在升降氣缸9的作用下,鉆孔刀4向下運動,進而實現(xiàn)對電機端蓋的打孔加工,最后將打孔完畢的電機端蓋取出,安裝新的電機端蓋,重復上述操作進行下一個電機端蓋的打孔加工。
本發(fā)明中其他未詳述部分均屬于現(xiàn)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贅述。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