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壓接,具體涉及一種壓接裝置。
背景技術:
1、同步帶輪作為現有機械傳動裝置中常用的部件,被廣泛應用。輪體兩側具有環(huán)形擋邊的同步帶輪具有防止傳動帶脫落的功能,更被廣泛應用于機械傳動裝置中。
2、目前在制造具有環(huán)形擋邊的同步帶輪時,通常利用鉚壓的方式通過金屬變形使環(huán)形擋邊固定在同步帶輪側邊。但是現有的鉚壓裝置大多為單面鉚壓結構,只能先在輪體的一側進行鉚壓加工,當輪體單邊處的環(huán)形擋邊鉚壓完成后,工作人員還需將輪體進行翻面,來對輪體的另一側進行鉚壓加工,制造過程較為繁瑣,生產效率較低,且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壓接裝置,以便至少解決或緩解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同步帶輪制造過程中生產效率低、工作人員勞動強度高的問題。
2、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壓接裝置,用于將裝配體進行壓接連接。裝配體包括輪狀部件、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和第二環(huán)形擋邊部件,輪狀部件沿其轉軸方向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套設于第一側部,第二環(huán)形擋邊部件套設于第二側部。壓接裝置包括:載置板部件、第一施壓部件和第二施壓部件。載置板部件開設有通孔,載置板部件適于以第二側部背離載置板部件、第一側部經由通孔露出的方式承載裝配體。載置板部件被配置為可在轉軸方向上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第一施壓部件被配置為可在轉軸方向上被驅動并擠壓第二側部,以使第二環(huán)形擋邊部件固定于第二側部。第二施壓部件被配置為在載置板部件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擠壓第一側部,以使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固定于第一側部。其中,第二位置相較于第一位置更靠近第二施壓部件。
3、根據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一施壓部件和第二施壓部件能夠同時對輪狀部件兩側面進行壓接,快速將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和第二環(huán)形擋邊部件對應壓接至輪狀部件的兩側,壓接過程中無需翻面,提高了生產效率,并降低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4、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壓接裝置還包括:支架部件和受力終端部件。第一施壓部件和第二施壓部件以可拆卸的形式,對向安裝于支架部件。受力終端部件被配置為可與第二施壓部件遠離第一施壓部件的端部抵接。
5、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由于第一施壓部件和第二施壓部件以可拆卸的形式安裝與支架部件,如此,可便于根據待加工的裝配體的規(guī)格,更換對應規(guī)格的第一施壓部件和第二施壓部件。由于設置有受力終端部件,可以使第二施壓部件所承受的力傳導至受力終端部件,而基本不傳導至支架部件,如此,避免造成支架部件的損壞。
6、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通孔至少有兩個,兩個通孔分別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施壓部件至少有兩個,兩個第一施壓部件分別為第一治具和第二治具。第二施壓部件至少有兩個,兩個第二施壓部件分別為第三治具和第四治具。第一治具和第三治具對向設置、且均與第一通孔匹配。第二治具和第四治具對向設置、且均與第二通孔匹配。第三治具和第四治具擇一與受力終端部件抵接。
7、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能夠在多個治具之間,選擇與待加工裝配體的規(guī)格相匹配的治具,以提高對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裝配體進行壓接加工時的加工效率。
8、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開設于載置板部件,第一治具和第二治具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安裝于支架部件,第三治具和第四治具在第一方向上排列安裝于支架部件。支架部件被配置為可在第一方向上被驅動,以使第三治具和第四治具中的一者與受力終端部件抵接。載置板部件被配置為可在第一方向上被驅動,以使第一治具和第三治具在轉軸方向上對準第一通孔,和/或使第二治具和第四治具在轉軸方向上對準第二通孔。
9、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由于支架部件和載置板部件均可被驅動,如此,在加工狀態(tài)下,支架部件上的治具可以和載置板部件上的通孔對準以提高加工精度,在非加工狀態(tài)下,支架部件和載置板部件能夠錯開以便于治具的拆卸和更換。由于多個通孔的排列方向和多個治具的排列方向是同向的,有利于簡化支架部件和載置板部件的運動軌跡,即支架部件和載置板部件可以通過簡單的直線運動來完成通孔和治具的對準,提高了生產效率以及生產適用性。
10、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載置板部件具有與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接觸的載置面,以及圍繞載置面設置的限位凸起部。
11、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通過載置面接觸承載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并通過限位凸起部限位對裝配體限位,能夠避免裝配體偏移,便于進行對準壓接。
12、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第一施壓部件的施壓端部具有多個周向分布的第一壓齒,第二施壓部件的施壓端部具有多個周向分布的第二壓齒。
13、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通過周向分布的第一壓齒和第二壓齒,有利于對第一側部的靠近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的周部,以及第二側部的靠近第二環(huán)形擋邊部件的周部進行擠壓,從而實現穩(wěn)定地壓接連接。
14、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支架部件包括第一板部、面對第一板部設置的第二板部、以及連接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的連接板部。第一施壓部件安裝于第一板部,第二施壓部件安裝于第二板部。
15、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通過支架部件能夠快速完成第一施壓部件和第二施壓部件的對應安裝并保持位置穩(wěn)定。
16、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受力終端部件具有抵接面和與抵接面連接的引導面,引導面以靠近抵接面的一側比遠離抵接面的一側更加靠近載置板部件的方式傾斜設置。
17、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通過設置傾斜的引導面,使第二施壓部件的端部能夠被逐漸抬升、直至與抵接面抵接。如此,可以確保第二施壓部件的端部與受力終端部件之間抵接的可靠性。
18、在本發(fā)明可選技術方案的壓接裝置中,壓接裝置還包括:條形容納槽、推動件、過渡臺和夾持件。條形容納槽可容納排列多個裝配體。推動件可移動于條形容納槽內并將位于條形容納槽內的裝配體從條形容納槽的第一端部推出。過渡臺具有第一臺面部和第二臺面部,第一臺面部與第一端部對接,第二臺面部與位于第一位置的載置板部件對接。夾持件可夾持位于第一臺面部的裝配體并經過第二臺面部將裝配體推送至載置板部件。
19、根據以上優(yōu)選技術方案,能夠自動將待壓接的裝配體推送至對應通孔進行壓接,提高了生產效率。
1.一種壓接裝置,用于將裝配體進行壓接連接,所述裝配體包括輪狀部件、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和第二環(huán)形擋邊部件,所述輪狀部件沿其轉軸方向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部和第二側部,所述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套設于所述第一側部,所述第二環(huán)形擋邊部件套設于所述第二側部,其特征在于,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3.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4.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開設于所述載置板部件,所述第一治具和所述第二治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安裝于所述支架部件,所述第三治具和所述第四治具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列安裝于所述支架部件,
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載置板部件具有與所述第一環(huán)形擋邊部件接觸的載置面,以及圍繞所述載置面設置的限位凸起部。
6.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壓部件的施壓端部具有多個周向分布的第一壓齒,所述第二施壓部件的施壓端部具有多個周向分布的第二壓齒。
7.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部件包括第一板部、面對所述第一板部設置的第二板部、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連接板部,
8.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終端部件具有抵接面和與所述抵接面連接的引導面,所述引導面以靠近所述抵接面的一側比遠離所述抵接面的一側更加靠近所述載置板部件的方式傾斜設置。
9.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